本书从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江苏民俗资源的历史内涵与价值转化三个方向出发,收录了在“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当代利用”学术研讨会上公开发布的论文二十余篇,对现当代非物质文化保护及传承现状进行了广泛研究,围绕相关话题从各个方面和层次进行了深刻探讨,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妥善保护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进行合理的利用,从而扩大影响力、建设并弘扬新时代精神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一项涉及广泛、影响深远的全球性文化事业,既是各地区各民族的民间文化实践,也受到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吸引了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学、艺术学、发展经济学、设计、教育等众多学科的关注,还吸引了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积极参与。对于非遗的保护传承、调查研究、社会服务、展示传播、活化应用等,迫切需要有专业化的学术刊物。为了回应非遗事业的需求,针对目前非遗研究的杂志或栏目的现状,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创办了这份有特色的中文学术集刊《非遗研究》,主要刊发有关国内外非遗研究的高端论文和调研报告,既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性研究,亦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反思性探索,每期延揽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稿件,就相关重要理论问题、实践问题、前沿问题展开研讨。
《海峡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海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会会议论文结集而成,全方位地、系统而深入地回答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关心的问题,而且还切实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程提供了宏观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海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借鉴意义。本书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06年9月14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挂牌成立。该机构是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机构。
汪欣著的《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个案》通过综述外各学科领域对传统村落的研究现状以及外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实践,介绍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探讨徽州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存在现状以及文化生态变迁。通过考察徽州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情况,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的关系,探索徽州传统村落保护的途径。最后,作为全书总结,探索以村落为单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模式。
文化是一个 、一个民族的灵魂。传承中华 传统文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这是学校的历史使用和责任担当。 什么是非遗?学生了解非遗和喜欢非遗吗?非遗如何与校园生活相融合?学校是如何将非遗作为“文化立校”的一个重要举措?非遗文化的内涵与教育目标是如何在校园落实生根?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重点对非遗十年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本书为上海市闵行区“‘阅中华悦成长’非遗文化育人的实践研究”结题项目,在立足本地非遗资源“七宝皮影戏”研究保护的基础上,探讨了其“进校园”的可能性,并转化为多种可行性实践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