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举凡中国数千年之国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历朝政治之良窳,名将用兵之巧拙等等,皆有独到见解与论断。全书除绪论外纵向按朝代演进分为十八篇,上起西周开国之战,下迄清廷灭吴三桂之战,数千年中国战史尽在一览。横向则于每篇之初, 对这一大时代形势做一提要式论述,阐明国际形势、政治经济、地理地形、人物风尚等战争战役之大背景;之后分论此时代中诸战役, 重要者更分专章论述:一般先对战前形势通盘剖析;再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战术运用得失、战后情况等;后申论总结,检讨成败,并引战争原理原则相印证。另有七十六幅手绘战争示意图穿插其中辅助理解,使历代战争明了清晰,如在眼前。
在中国人心中,任何一座山都可能是神圣且令人敬畏的,山上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灵感之地或名胜古迹。人们朝山、进香,追求精神超脱,或在自然中获取崇高感。 本书中的八篇论文,讨论了泰山、五台山、嵩山和曹溪、黄山、普陀山、武当山、妙峰山在中国历史上作为朝圣之地的起起落落,通过对圣地的构建、对朝圣之旅的探究,一窥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精髓。
《中国近代画报大系》(1874 1949)是天津档案馆画报收藏、研究专家周利成及其学术团队历时20余年收、集整理的中国近代画报资料集成和研究成果,范围几乎涵盖了1874年至1949年中国近代出版的所有画报。该项目入选 十四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并列入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资助项目,总计约240余万字,3700余幅图片,涉及画报(含存目)共计1300余种,共分图录提要卷(附存目提要)、报刊文论卷、公牍档案卷、中国近代画报史稿等卷。本书是《中国近代画报大系》书系的学术专著《中国近代画报史稿》,分为 绪论 萌芽时期(1874 1884) 发展时期(1884 1920) 鼎盛时期(1920 1937) 衰落时期(1937 1945) 低谷时期(1945 1949) 六章,对中国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画报、主创者、内容、特点、社会影响力等重要信息进行系
本书系 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 之一,包括 早年生涯与四次来华 、 第五次来华:出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 、 初败*次缅甸战役 、 整训中国军队 、 打通中印公路 、 开辟'驼峰航线' 、 统率'飞虎队' 、 指挥'梅里尔突击队' 、 赢得第二次缅甸战役 、 派遣延安观察组 、 解职归国 、 新负重任 、 中美人民的怀念 以及附录等部分。书稿是*部史迪威将军在中国战区的影像集(包括一小部分史迪威早期生活的照片,如在西点军校、菲律宾),用1000多幅照片如实记录了史迪威将军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和抗战历程。
本书指出,清朝创造出了一种新型“正统观”。清朝以前的“正统论”基本上依赖单一的儒家道德教化观念,清朝则建立起了另一种对前朝正统观的补充性诠释框架,与其“二元理政”的治理模式相互配合。而“大一统”正是正统观的首义,是 获取“正统性”的思想与实践基础。 本书围绕“大一统”在“观念”与“实践”两个方面的表现展开具体讨论。一方面探究“大一统”观的产生与演变过程及其在清代展现出的独特历史形态,另一方面探讨“大一统”观在清代政治、社会与文化实践过程中到底如何发挥其作用和影响力。
9787559601551 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 部(2021版) 45 北京联合9787559601582 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第2部(2021版) 45 北京联合9787559601575 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第3部(2021版) 45 北京联合
孙犁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独特风格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作品早年以清新、诗意、婉丽著称,晚年以大味、沉郁、深刻见长。他创作的散文、小说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以及 文革 结束后陆续推出的《晚华集》到《曲终集》等十余本散文、小说、读书记等作品合集,在读者中一直享有盛誉(其中尤以《乡里旧闻》《芸斋小说》《耕堂读书记》等系列作品获得读者好评),是我国多彩文学画廊里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书在时代变迁的大格局里,以孙犁创作生涯编年为经,以其作品先后发表为纬,既体现了其创作历程,又提炼了其各个时期创作风格、文学观点,且涉及孙犁交往的远千里、梁斌、王林、丁玲、吕正操、程子华、何其芳、刘绍棠、从维熙、铁凝、蒋子龙、冯骥才、郭小川、田间、康濯、莫言、萧也牧、韩
本书记录了澎湃新闻历时 8 个月,穿越 8 个省市,8000 余公里,寻路胡焕庸 的中国整个采访过程。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一条胡线,思与辩,突出理论分析;下篇,一万里路,北至南,收录记者的采访报道。全书通过15 篇文章,还有若干照片和 8 个短视频,在纸上再现了H5 的多媒体产品,结合数据、文字、视觉元素,来呈现胡焕庸 的“临界人生”。 从中国东南沿河往内地走,前进大约 1500 公里,将遇到山地和高原。从东北到西南生成了一个界面,它就是中国自然地理特征的分界线。它隔开了我国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带,农业与牧业也在此间交错存在。久而久之,也造成了人口、社会、经济各要素的不同。 早在 1935 年, 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就提出了,以瑷珲—腾冲一线可以画出我国人口疏密的分界线。线的东南半壁,坐拥全国 36% 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 96%
《民国人物过眼录》中所谓的“过眼”,倒不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的意思,其实是不拘一格随便谈的意思。因为这里所集的文章,既有学术论文,也有读史札记,既有讲演的现场录音稿,甚至也有带些“演绎”味道的历史纪实。总之是五花八门,没有体例上的一致性。包括专门的学术论文,笔者也尽可能地做了一些文字上的处理,即把它们尽量变得通俗、更好读一些。
1942年4月18日,吉米 杜立特中校率领16架B-25轰炸机从 大黄蜂 号航空母舰上起飞,超低空进入日本本土,分别在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等地投下炸弹。轰炸结束后,轰炸机直飞中国的浙江衢州机场。由于飞机航程本来不够,又加上导航、天气等原因,除一架飞机飞到苏联外,另15架飞机在浙江、江西、福建、安徽交界地迫降、跳伞。在中国降落的75名杜立特突袭队员中,3人牺牲,8人被日军俘虏,其余人在中国军民的帮助下,转移到安全的大后方。这就是著名的杜立特 突袭东京 行动。杜立特突袭东京是中美两国第一次联合作战。中国方面作为同盟国非常深入地参与其中。为了迎接美国轰炸机群,衢州机场准备了油料、炸弹、通讯器材等,做好了迎接美军飞机的一切准备。杜立特飞行员降落后,中国百姓自发地救助他们、为他们疗伤并护送他们通过日军的封
了解过去的中国社会,对我们 的普通人来说,重要吗? 当然重要。我们 的文化、传统、习俗、审美等诸多方面,仍然深受过去长期形成的社会行为和文化传统影响。了解过去,我们才能 自在地活好当下。而通常,我们了解的历史,多是王侯将相、知识精英、英雄豪杰,少了普通人的生活。本书则聚焦微历史,以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法,从一个个普通人和家庭的故事,逐步延伸至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展现人口的变迁、衣食住行、农村和城市的形成、秘密社会、风俗习惯、文人与教育、 信仰、法律与社会、宗族与家庭等等,让大家看到 细节的中国。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人、日常和文化”聚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人们为什么会“以貌取人”,服饰是如何反映阶层和社会变迁的?厨房里的必需品与人们的环境和生活习惯有什么样的关系?古代的
本书以五代王朝 迭时发生的权力动荡和统治者对正统性的追求为线索,分析五代政权所面临的诸多政治问题以及其应对策略,分别针对五代王朝国号制定、史传书写、张全义家族兴衰、后唐义儿与赐姓问题、后晋父事契丹、后周太祖家族仕宦与建国过程等具备代表性的专题展开了具体研究。此外附录部分则讨论了“枯树复生”这一异象是如何被前蜀王建所利用,从而完成其建国时的政治宣传。通过对以上各专题的细致分析,揭示出了五代中枢政局的权力变动以及历史发展脉络。
对于清朝的平民来说,帝国 突出的代理人不是皇帝任命的官员,而是衙门县的办事员(书吏与差役)。然而,迄今为止,我们对这些极为重要的人物所知甚少。作者从四川巴县丰富的档案资料中,带我们走进县衙,从实际执行者的角度, 次详细地审视地方行政实践。本书关注的问题主要有:县里的书吏与差役是谁?他们是如何被招募和组织?纪律和奖励有哪些?在衙门工作的经济基础是什么?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以及如何使自己在清政府中的角色合法化的?他们的利益和做法对帝国政府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