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描写的内容,是追溯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开放与失败,曾经的盛世到后来的衰败而被动挨打,这个历史期间的客观得失与经验教训。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试探的百年,时间从1516年到1644年,从隆庆开关到明末清初,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第二部分是跌宕的百年,时间从1644到1735年,清朝早期的开放如何发展成中期的封闭的。第三部分是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时间从1735到1840年,这个时期的西方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而中国却关闭了大门,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自从世界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战争推动着科技前进,但是或许没有哪一个领域的技术变革和进步像空中作战领域这样一日千里飞速发展。 本书详细介绍自 次世界大战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地球上空从几百米到上万米的空中所进行的各次 空战,特别是那些足以改变战争进程的重大的标志性空中作战。在向读者充分展示大空战的精彩、紧张和惨烈战况的同时,作者也客观评述了参战各方在空战中战术和战略上的得失。对于战争中所出现的各种新型军机,书中均以珍贵的照片、精美的工艺绘图和数据加以说明。 本书有助于读者从多元角度了解制空权如何决定战争的成败,了解空中力量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了解空战和航空科技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和对人类历史的塑造。
孙犁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独特风格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作品早年以清新、诗意、婉丽著称,晚年以大味、沉郁、深刻见长。他创作的散文、小说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以及 文革 结束后陆续推出的《晚华集》到《曲终集》等十余本散文、小说、读书记等作品合集,在读者中一直享有盛誉(其中尤以《乡里旧闻》《芸斋小说》《耕堂读书记》等系列作品获得读者好评),是我国多彩文学画廊里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书在时代变迁的大格局里,以孙犁创作生涯编年为经,以其作品先后发表为纬,既体现了其创作历程,又提炼了其各个时期创作风格、文学观点,且涉及孙犁交往的远千里、梁斌、王林、丁玲、吕正操、程子华、何其芳、刘绍棠、从维熙、铁凝、蒋子龙、冯骥才、郭小川、田间、康濯、莫言、萧也牧、韩
......
1867年印刷出版的《中国纹样》,是艺术 的一本经典著作,作者是现代设计和色彩理论的先驱欧文?琼斯。在书中,琼斯绘制了100幅 代表性的中国纹样,这些纹样都出自中国皇家明清陶瓷,包括青花、景泰蓝、粉彩和珐琅纹样。《中国纹样》,令19世纪中期之后的西方人,对中国纹样之美,充满了赞叹。琼斯一度是轻视中国装饰艺术的,他曾在另一本著作《装饰原理》中说过:“中国人没有能力处理传统纹饰及图样。”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后,中国的一些皇家艺术精品流向了欧洲,它们与琼斯之前见到的迎合西方喜好的“外销瓷”有着天壤之别。琼斯这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结论太轻率了。他称赞这些作品“前所未见”“色彩和谐”“通体 ”。 中文版瘦长16开,保留了原图的比例。原书毕竟已经出版了150年,本书编辑参考了各种版本,力求按照青花瓷、景泰
本书以五代王朝 迭时发生的权力动荡和统治者对正统性的追求为线索,分析五代政权所面临的诸多政治问题以及其应对策略,分别针对五代王朝国号制定、史传书写、张全义家族兴衰、后唐义儿与赐姓问题、后晋父事契丹、后周太祖家族仕宦与建国过程等具备代表性的专题展开了具体研究。此外附录部分则讨论了“枯树复生”这一异象是如何被前蜀王建所利用,从而完成其建国时的政治宣传。通过对以上各专题的细致分析,揭示出了五代中枢政局的权力变动以及历史发展脉络。
9787559601551 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 部(2021版) 45 北京联合9787559601582 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第2部(2021版) 45 北京联合9787559601575 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第3部(2021版) 45 北京联合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浙江省作为区域率先发展的典型代表,始终践行“八八战略”,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为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奠定了扎实基础。 本书探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逻辑关系,总结和梳理浙江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及成效,包括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持续壮大民营经济、构建新型生产空间及具有竞争力的制度体系等,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区域样本。
本书以五代王朝 迭时发生的权力动荡和统治者对正统性的追求为线索,分析五代政权所面临的诸多政治问题以及其应对策略,分别针对五代王朝国号制定、史传书写、张全义家族兴衰、后唐义儿与赐姓问题、后晋父事契丹、后周太祖家族仕宦与建国过程等具备代表性的专题展开了具体研究。此外附录部分则讨论了“枯树复生”这一异象是如何被前蜀王建所利用,从而完成其建国时的政治宣传。通过对以上各专题的细致分析,揭示出了五代中枢政局的权力变动以及历史发展脉络。
了解过去的中国社会,对我们 的普通人来说,重要吗? 当然重要。我们 的文化、传统、习俗、审美等诸多方面,仍然深受过去长期形成的社会行为和文化传统影响。了解过去,我们才能 自在地活好当下。而通常,我们了解的历史,多是王侯将相、知识精英、英雄豪杰,少了普通人的生活。本书则聚焦微历史,以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法,从一个个普通人和家庭的故事,逐步延伸至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展现人口的变迁、衣食住行、农村和城市的形成、秘密社会、风俗习惯、文人与教育、 信仰、法律与社会、宗族与家庭等等,让大家看到 细节的中国。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人、日常和文化”聚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人们为什么会“以貌取人”,服饰是如何反映阶层和社会变迁的?厨房里的必需品与人们的环境和生活习惯有什么样的关系?古代的
《民国人物过眼录》中所谓的“过眼”,倒不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的意思,其实是不拘一格随便谈的意思。因为这里所集的文章,既有学术论文,也有读史札记,既有讲演的现场录音稿,甚至也有带些“演绎”味道的历史纪实。总之是五花八门,没有体例上的一致性。包括专门的学术论文,笔者也尽可能地做了一些文字上的处理,即把它们尽量变得通俗、更好读一些。
20世纪战争的主要特征是 的射程不断增加,战斗的激烈程度与毁灭性加深,以及战争范围的持续扩大。战争面貌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传统战争意义上的士兵只需要携带基本的 与露营工具,以及相对简单的个人防护装备;现代高度机械化的战争中,他们需要 广泛的后勤支援和装备来维持作战。 本书由英国军事专家撰稿,对 次世界大战至今为止的历 各时期战争作了逐一评述,并对未来战争作了展望。书中配有珍贵的历史档案和照片,专门绘制精美的工艺绘图,并结合战场态势图和作战示意图,以便读者从军事历史的各个角度了解20世纪重大战役的全过程。 本书还特别注重在作战形态和战争特征方面的评论,有助于读者阅读生动的战争历史同时,对战争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战争对人类文明的塑造有进一步的认识。
。。。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最神秘莫测、功过鲜明的人物,当属林彪;最惊心动魄、错综复杂的事件,当属“九一三”事件。“九一三”事件之前,在党内遇到挑战,他需要林彪的鼎力支持;林彪在党内受到抵制,他更需要做他的强大后盾。林彪关于“政变”的讲话令感到某种程度的担心和忧虑,随着运动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和林彪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和尖锐对立,五一节天安门上的5分钟对峙,预示着毛林分道扬镳的日子已经为时不远……本书将带你走入历史,深入探讨围绕“九一三”事件的种种猜测、传闻和争论,并考据史实,纠正误传,还原林彪出逃事件的真实历史,解开林彪坠机疑团,拨去林彪出逃迷雾,澄清当事人争议。
“洋旗报”是利用外商名义创办而由中国人实际主持的报纸,19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20世纪40年代退出历史舞台,是近代中国民族新闻事业的重要内容,是国人报刊活动在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环境下的一种创举。 本书 系统梳理了70余年“洋旗报” 的68种“洋旗报”,并分三个历史阶段进行探讨,分析其中代表性报刊:通过探析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对“洋旗报”产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间的互动状况与关系,对“洋旗报”“在民族报业创始时期的开创性贡献,在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维新变法与革命宣传中的历史性贡献,在‘孤岛’时期为中国抗战胜利与民族解放做出的 贡献”进行深入理解与把握;挖掘“洋旗报”传播策略,为当今中国的对外传播提供镜鉴;阐扬革命运动与抗战中“洋旗报”报人不畏威胁、不为利诱与不怕牺牲的职业精神与道德
“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 在《三十自述》里,梁启超曾这样描述自己出生的时代背景:“余生同治癸酉正月二十六日,实太平天国亡于金陵后十年,清大学士曾国藩卒后一年,普法战争后三年,而意大利建国罗马之岁也。”然而生在这“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大时代里,也注定了其一生的跌宕起伏。 本书以梁启超的一生经历为纵轴,以梁启超与康有为、袁世凯、严复、孙中山、杨度、宋教仁、蒋百里、胡适、徐志摩等人的交往为横轴,以点带面、以人带史,以宽广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讲述了晚清民初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以梁启超为中心再现了时代大变局中一代知识分子的担当、求索和彷徨。
本书以西南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为研究对象,运用多阶段抽样与典型抽样结合的方法抽取了贵州、云南、重庆及四川等四省市的38个移民点,对移民点以户为单位每户选择一位移民进行调查。研究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从生计、文化、社会交往、心理等四个维度以及总体社会适应进行了细致分析,揭示了其特点与规律,并从政策实施角度探讨了移民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也从移民社会适应角度分析了移民社区的社会治理的特点及对移民社会适应的影响。在以上基础上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进行了反思,也对如何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适应水平提出了政策建议。研究表明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适应具有自身特点,同时也表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在中国农村反贫困中具有重大意义,但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尚存在一些需要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