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描写的内容,是追溯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开放与失败,曾经的盛世到后来的衰败而被动挨打,这个历史期间的客观得失与经验教训。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试探的百年,时间从1516年到1644年,从隆庆开关到明末清初,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第二部分是跌宕的百年,时间从1644到1735年,清朝早期的开放如何发展成中期的封闭的。第三部分是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时间从1735到1840年,这个时期的西方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而中国却关闭了大门,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本书是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举凡中国数千年之国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历朝政治之良窳,名将用兵之巧拙等等,皆有独到见解与论断。全书除绪论外纵向按朝代演进分为十八篇,上起西周开国之战,下迄清廷灭吴三桂之战,数千年中国战史尽在一览。横向则于每篇之初, 对这一大时代形势做一提要式论述,阐明国际形势、政治经济、地理地形、人物风尚等战争战役之大背景;之后分论此时代中诸战役, 重要者更分专章论述:一般先对战前形势通盘剖析;再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战术运用得失、战后情况等;后申论总结,检讨成败,并引战争原理原则相印证。另有七十六幅手绘战争示意图穿插其中辅助理解,使历代战争明了清晰,如在眼前。
在中国人心中,任何一座山都可能是神圣且令人敬畏的,山上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灵感之地或名胜古迹。人们朝山、进香,追求精神超脱,或在自然中获取崇高感。 本书中的八篇论文,讨论了泰山、五台山、嵩山和曹溪、黄山、普陀山、武当山、妙峰山在中国历史上作为朝圣之地的起起落落,通过对圣地的构建、对朝圣之旅的探究,一窥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精髓。
《中国典当史》是中国部典当史专著,原于1993年初版,在海内外相关学术领域获得了极好的反响,不仅引用、摘转率颇高,也屡遭盗版。《中国典当史》基本内容由中国典当史说和中国典当史论两大部分组成,从《红楼梦》的"当事"说起,分别考察了中国典当的源流、典当行事与典当文化、典当类型、典当设施、典当招幌、经营管理、当字、当票与隐语行话、行规与行会、其他行业习俗,以及典当与佛教文化、典当与政治生活、典当与社会生活、典当与社会风尚、文学艺术中的典当等。《中国典当史》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晶,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颇具个性特点,可供社会学、民俗学研究者及一般历史爱好者阅读参考。
1867年印刷出版的《中国纹样》,是艺术 的一本经典著作,作者是现代设计和色彩理论的先驱欧文?琼斯。在书中,琼斯绘制了100幅 代表性的中国纹样,这些纹样都出自中国皇家明清陶瓷,包括青花、景泰蓝、粉彩和珐琅纹样。《中国纹样》,令19世纪中期之后的西方人,对中国纹样之美,充满了赞叹。琼斯一度是轻视中国装饰艺术的,他曾在另一本著作《装饰原理》中说过:“中国人没有能力处理传统纹饰及图样。”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后,中国的一些皇家艺术精品流向了欧洲,它们与琼斯之前见到的迎合西方喜好的“外销瓷”有着天壤之别。琼斯这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结论太轻率了。他称赞这些作品“前所未见”“色彩和谐”“通体 ”。 中文版瘦长16开,保留了原图的比例。原书毕竟已经出版了150年,本书编辑参考了各种版本,力求按照青花瓷、景泰
19世纪的 20年,世界公海上的霸权掌握在大英帝国手中。公元1889年,英国《海军防御法案》生效之后,英国皇家海军提升了原有的“两强标准”,即它必须拥有与世界第二强和第三强加总起来同等的战力,这样的结果导致船舰的建造迈入新阶段。 次世界大战前后,海战愈来愈受到重视, 军事强国在海上霸主地位的争夺中,对海上 的研发越来越不遗余力。 本书由英国军事专家撰稿,精选20世纪海上战争的经典战例,详细描写战役进程,评述作战双方战略和战术,梳理海上战争的发展历史。书中以珍贵的战时历史档案照片、专门绘制的精美战舰工艺绘图、战场作战态势图和战役示意图等,对 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各场重大海战、各种 战舰及其研发过程、参数装备等都加以解说和展示,使读者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到一个世纪以来波澜壮阔的海上战争历史。
本书指出,清朝创造出了一种新型“正统观”。清朝以前的“正统论”基本上依赖单一的儒家道德教化观念,清朝则建立起了另一种对前朝正统观的补充性诠释框架,与其“二元理政”的治理模式相互配合。而“大一统”正是正统观的首义,是 获取“正统性”的思想与实践基础。 本书围绕“大一统”在“观念”与“实践”两个方面的表现展开具体讨论。一方面探究“大一统”观的产生与演变过程及其在清代展现出的独特历史形态,另一方面探讨“大一统”观在清代政治、社会与文化实践过程中到底如何发挥其作用和影响力。
本书以五代王朝 迭时发生的权力动荡和统治者对正统性的追求为线索,分析五代政权所面临的诸多政治问题以及其应对策略,分别针对五代王朝国号制定、史传书写、张全义家族兴衰、后唐义儿与赐姓问题、后晋父事契丹、后周太祖家族仕宦与建国过程等具备代表性的专题展开了具体研究。此外附录部分则讨论了“枯树复生”这一异象是如何被前蜀王建所利用,从而完成其建国时的政治宣传。通过对以上各专题的细致分析,揭示出了五代中枢政局的权力变动以及历史发展脉络。
自从世界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战争推动着科技前进,但是或许没有哪一个领域的技术变革和进步像空中作战领域这样一日千里飞速发展。 本书详细介绍自 次世界大战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地球上空从几百米到上万米的空中所进行的各次 空战,特别是那些足以改变战争进程的重大的标志性空中作战。在向读者充分展示大空战的精彩、紧张和惨烈战况的同时,作者也客观评述了参战各方在空战中战术和战略上的得失。对于战争中所出现的各种新型军机,书中均以珍贵的照片、精美的工艺绘图和数据加以说明。 本书有助于读者从多元角度了解制空权如何决定战争的成败,了解空中力量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了解空战和航空科技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和对人类历史的塑造。
......
《上海近现代剧场调查研究(1843-1949)》通过大量报刊资料和文献记载,梳理了从清末到民国上海戏曲、话剧、影戏兼营等多种类型的大中小型剧场的发展演变历史。上海的城市发展,晚清阶段可分为开埠、都市雏形、都市转型期几个时期,民国时期则可分为前、中、后。特别是四年“孤岛”时期和四年全面沦陷时期、三年解放战争时期,剧院、影院畸形繁荣、 式发展。在电影方面,外国电影引进速度很快,国产片在一二三轮影院轮番上映。影院有光明、平安、沪东、蓬莱、西海、长城、国泰、美琪等等。在戏剧方面,作者分类论述了昆剧、京剧、粤剧、越剧、沪剧、淮剧、滑稽戏剧场的发展。以及从文明戏到话剧的剧场发展。
自从世界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战争推动着科技前进,但是或许没有哪一个领域的技术变革和进步像空中作战领域这样一日千里飞速发展。本书详细介绍自 次世界大战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地球上空从几百米到上万米的空中所进行的各次 空战,特别是那些足以改变战争进程的重大的标志性空中作战。在向读者充分展示大空战的精彩、紧张和惨烈战况的同时,作者也客观评述了参战各方在空战中战术和战略上的得失。对于战争中所出现的各种新型军机,书中均以珍贵的照片、精美的工艺绘图和数据加以说明。本书有助于读者从多元角度了解制空权如何决定战争的成败,了解空中力量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了解空战和航空科技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和对人类历史的塑造。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会址房屋建于1920年秋,建成后不久,李汉俊(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发起人之一)及其兄李书城(同盟会发起人之一)租用望志路106号、108号为寓所,将两幢房屋的内墙打通,成为一家,人称 李公馆 。1921年7月23日,来自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还有包惠僧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秘密汇聚在上海法租界的贝勒路树德里3号(今兴业路76号会址),举行了中国共产党*次全国代表大会。
本书是关于北京城郊村村民生计选择、社会行动与村落生活的民俗志研究,所描绘的主要是近十几年来京村的日常生活和村民的生计选择,并分析内在和外在于村落社会的各种力量及其运作过程。本书认为正是这些力量创造和维系了我们 所看到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在这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里,当地人和流动人口在这里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具体来说,本书倾向于从微观层面剖析村落社区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动安排,以及近距离观察城郊村社会的运作方式,同时也致力于挖掘出个体生活史中被传统集体叙事埋没的声音,以解构目的论建构对个体生存状态的漠视。
20世纪战争的主要特征是 的射程不断增加,战斗的激烈程度与毁灭性加深,以及战争范围的持续扩大。战争面貌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传统战争意义上的士兵只需要携带基本的 与露营工具,以及相对简单的个人防护装备;现代高度机械化的战争中,他们需要 广泛的后勤支援和装备来维持作战。 本书由英国军事专家撰稿,对 次世界大战至今为止的历 各时期战争作了逐一评述,并对未来战争作了展望。书中配有珍贵的历史档案和照片,专门绘制精美的工艺绘图,并结合战场态势图和作战示意图,以便读者从军事历史的各个角度了解20世纪重大战役的全过程。 本书还特别注重在作战形态和战争特征方面的评论,有助于读者阅读生动的战争历史同时,对战争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战争对人类文明的塑造有进一步的认识。
本书系 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 之一,包括 早年生涯与四次来华 、 第五次来华:出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 、 初败*次缅甸战役 、 整训中国军队 、 打通中印公路 、 开辟'驼峰航线' 、 统率'飞虎队' 、 指挥'梅里尔突击队' 、 赢得第二次缅甸战役 、 派遣延安观察组 、 解职归国 、 新负重任 、 中美人民的怀念 以及附录等部分。书稿是*部史迪威将军在中国战区的影像集(包括一小部分史迪威早期生活的照片,如在西点军校、菲律宾),用1000多幅照片如实记录了史迪威将军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和抗战历程。
“洋旗报”是利用外商名义创办而由中国人实际主持的报纸,19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20世纪40年代退出历史舞台,是近代中国民族新闻事业的重要内容,是国人报刊活动在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环境下的一种创举。 本书 系统梳理了70余年“洋旗报” 的68种“洋旗报”,并分三个历史阶段进行探讨,分析其中代表性报刊:通过探析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对“洋旗报”产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间的互动状况与关系,对“洋旗报”“在民族报业创始时期的开创性贡献,在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维新变法与革命宣传中的历史性贡献,在‘孤岛’时期为中国抗战胜利与民族解放做出的 贡献”进行深入理解与把握;挖掘“洋旗报”传播策略,为当今中国的对外传播提供镜鉴;阐扬革命运动与抗战中“洋旗报”报人不畏威胁、不为利诱与不怕牺牲的职业精神与道德
《失落的巅峰:六位中共前主要负责人亲属口述历史》由知名口述史作家周海滨面对面采访了中共六位领导人--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博古、张闻天、胡耀邦的亲人,通过亲人的口述展现出家庭生活里质朴与真实的领袖人物,让读者体会到历史洪流中抗争与妥协的壮烈人生以及亲人口述下喧嚣与缄默的历史细节,更是中共领袖不为人知历史细节最新披露。其中包括陈独秀的修墓始末、瞿秋白的平反始末、李立三的异国情缘、秦宪邦(博古)的坠机细节、张闻天的最后岁月以及胡耀邦的改革情怀。
元明时期,云南的民族、文化、社会形态及边境疆域进一步成型;在元之前,云南有长达一千余年的两爨、南诏大理时期,元朝 次将云南 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元明清时期是云南历 变化 的时期,明清两代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土司制度基本结束,汉族移民大量迁入,带去了 的农耕文明和手工业,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流融合,政治上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完成了中国疆土的统一与稳定,政治经济上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云南与中原王朝共同演进进入近古时代,云南从民族、文化、疆域 纳入了“中华”这一大概念中。
该“日记”始写于1931年(民国20年)2月17日,到1944年12月27日停笔,前后约15年。据当时任阎锡山秘书的人士说,写日记时阎锡山并不动笔,而是口授,由秘书记录和整理,并誊抄成正、副本各一套。阎锡山将“日记”的正本于太原解放前带到了台湾,其副本则在解放后由山西省公安厅档案馆收藏,后于1952年被发现,并在1986年8月经陕西省政府相关领导批示,由山西省政协文史委聘请相关专家对其进行标点与注释,到1988年11月大体完成。这部尘封多年的语录体式的《阎锡山日记》,记录了民国复杂多变而又颇具代表性的人物阎锡山的感触感悟、所思所虑,是他从政、治军、用人、处世经验的梳理和总结。日记始于1931年,止于1944年,主要时段在抗日战争时期,那时阎锡山是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也是与中共共御外侮的合作者。日记反映了他对内对外、对战对和、对人对
元明时期,云南的民族、文化、社会形态及边境疆域进一步成型;在元之前,云南有长达一千余年的两爨、南诏大理时期,元朝 次将云南 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元明清时期是云南历 变化 的时期,明清两代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土司制度基本结束,汉族移民大量迁入,带去了 的农耕文明和手工业,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流融合,政治上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完成了中国疆土的统一与稳定,政治经济上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云南与中原王朝共同演进进入近古时代,云南从民族、文化、疆域 纳入了“中华”这一大概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