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100件文物讲述中华文明史》一书遴选中国各大博物院馆的100件珍贵文物,以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依据,讲述国宝本身的故事,揭示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揭示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将分散的国宝聚拢在一起,足不出户,便能领略国宝的魅力,便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让文物说话 ,真实的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的声音,揭示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国家宝藏:100件文物讲述世界文明史》一书遴选来自20个国家、54个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珍藏的文物100件,讲述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全书分为十个章节,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从人类的繁衍开始讲起,止于21世纪的重大发现发明。以文物本身所蕴含的故事、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基因为主要讲述对象,通过文物讲述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在其中突出中华文明
创始于1842年的英国《伦敦新闻画报》是世界上份以图画为内容主体的周刊。其以细腻生动的密线木刻版画和石印画,以那个时代的技术条件所能达到的快速度,再现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画报初始就对中华帝国表示密切关注,派驻大量画家兼记者,仅1857年至1901年就向英国发回了上千张关于中国速写和几十万字的文字报道。 它们大多是现场的目击报道,属于手的原始资料;它们对于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看法往往跟中文史料中的观点和看法相左,这就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参照物;它们所报道的一些事件和中国社会生活的细节往往是中文史料中的盲点;其中报道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也是许多其他中西文历史资料所不能企及的。
《文明的故事》(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美国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与其夫人阿里尔的代表作,费时近半世纪写就,是为我们普通读者撰写的大型历史著作。其中 0卷《卢梭与大革命》获得1968年普利策奖(非虚构类),杜兰特夫妇因此书荣获1977年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这是一部流畅优美的“故事”总集,叙述生动,在世界范围广受欢迎。历史折叠了时间和空间。全书共计11卷,超过1000万字,近千幅精美插图,俯瞰110个世纪里人类心智的成就,堪称一部人类文明的“传记”,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哲学、教育、艺术、音乐等领域。万物生长,文明是庞大的社会历程,它把错综复杂的人类文明梳理成东方文明、希腊文明、罗马和基督教文明及文艺复兴、文明变迁等几大链条。它将浩瀚的历史细节整合为我们可以理解的知识,克服历史叙
冷战的阴云曾笼罩全球达半世纪之久,当这场意识形态和政治对抗于1990年戛然而止时,哪怕再见多识广或权倾一时的人也不禁大惊失色。冷战究竟因何终结?又为何延绵了如此之久?对于这场乔治·H·W·布什总统口中的“人心之争”,历史学家梅尔文·P·莱夫勒基于新近公布的档案在本书中给出了独到的诠释。 莱夫勒将读者带回到了美苏两国领导人试图纾解敌对状态的四个重要历史时刻,并探究了他们因何无功而返:1945年斯大林和杜鲁门适时规划了新政策;1953年马林科夫和艾森豪威尔探寻了和平的机会;1962年肯尼迪、赫鲁晓夫、约翰逊尝试缓解紧张局势;1975年勃日列涅夫和卡特旨在维持缓和状态。莱夫勒指出,这些领导人无不窥探到了和平的曙光,然而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压力、同盟国和庇护国的施压、国际体系的发展态势,以及他们自身的不快回忆,他们
本书内容包括使西纪程、伦敦与巴黎日记(节选)、英轺日记(节选)、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节选)等。
不久前,美国所有的中国近代史课程都以鸦片战争声枪炮为开端。对于中国学者来说,1840年亦已成为评价国家过去历史古代与近代的分界线。由于仅仅关注中国对于西方帝国主义挑战之回应的失败,中国自身内在的演化进程反而模糊不清。最近关于人口增长、商业化、手工业发展以及农业专门化的研究将帝制晚期静态经济的说法打破。然而在政治领域,腐败的清帝国的幽灵铭刻在19世纪历史的编纂者心中,至今挥之不去。尽管我们不再说“不变的中国”(unchangingChina),然而理解早期中国近代化经验的范式依然薄弱。腐败的帝国,由于陈旧的思想传统而与革新相暌违。结果,我们常常忽视这一历程的复杂性,并没有去探求中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衰落的真正根源。这本书写的是“西方到来”之前的中国。它也探讨腐败,但更为重要的是关于变革问题。满族统治的头一个
全球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快速崛起,新的全球城市不断形成。研究分析全球城市的历史过程、整体运行、政策措施及发展战略,有助于充分认识和厘清全球城市建设与发展遵循的客观规律。本书从历史、经济、文化、社会、治理、生态和空间等领域入手,分析和总结伦敦全球城市的历史方位与现行方略,为我国建设世界城市提供国际参考标杆。
本书收录了此套100张照片,节译了游记中有关对应照片的文字说明,限度地还原了历史现场的真实,是难得的宝贵历史资料。
全球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快速崛起,新的全球城市不断形成。研究分析全球城市的历史过程、整体运行、政策措施及发展战略,有助于充分认识和厘清全球城市建设与发展遵循的客观规律。本书从历史、经济、文化、社会、治理、生态和空间等领域入手,分析和总结伦敦全球城市的历史方位与现行方略,为我国建设世界城市提供国际参考标杆。
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之一。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为主体的结构的多元文化。从主体意义而言,可以说中国文化是儒道互补的文化。儒学自春秋末期孔子创立以后,在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的一个学派,一种学说。发展到西汉中期,经过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使儒学居于思想文化变成为“儒术”、“治术”,变成为政治儒学,大体在中国延续了二千余年。儒学作为一种具有的永恒价值和普世性的文化,是经过东西方学者在漫长的岁月中历经多次反复,才逐渐认识到的。本书经过了二十余年的酝酿,在系列专题研究的基础上,重加董理、删修、写作而成,并非单凭一时灵感之激发而成书。
本书内容包括使西纪程、伦敦与巴黎日记(节选)、英轺日记(节选)、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节选)等。
本书是十九世纪末清光绪年间刑部提牢主事赵舒翘搜集整理清建政以来有关监狱管理的条例、章程及重要狱务的处理方法等编纂而成的一部关于清朝监狱管理的重要著作。全书分为囚粮考、条例考、章程考、杂事考四卷。其内容包容了狱政管理的三个基本方面:一是对监狱管理人员的管理,二是对囚犯的管理,三是监狱监管安全方面的管理。作者本人作为管理清朝中央南北两所监狱的长官,在搜集整理编纂历代监狱管理方面的规章的同时,还十分坦诚、深刻地阐述了个人从事监狱管理工作的体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清末的狱政管理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像我们今天在监狱管理中所实行的分类管理、规范化管理等,早在一百多年前清末监狱管理中就已初露端倪。通观全书,可以发现,当时监狱管理事无巨细,考虑周密,订规立矩,周全详备。这
内容简介本书是由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下属的医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协会前任主席、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创始人和教育家[美]约翰·G.韦伯斯特编写的,书中阐述了最常用医学仪器的原理、应用与设计。本书内容涵盖常见医学仪器设备的设计与应用、生物医学传感器、生物医学检测技术、生物电位的起源、医用电气设备的电气安全措施及检测方法5部分。本书既可作为生物医学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临床医学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或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医学仪器研究、设计和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所有。译本经授权译自威利出版的英文图书。Medicalinstrumentation:applicationanddesign,FourthEdition,ISBN978-0-471-67600-3,byJohnG.WebsterCopyright?2010,1997,1992,1977JohnWiley&Sons,Inc.AllRightsReserved.AUTHORIZEDTRANSLATIONOFTHEEDITIONPUBLISHEDBYJOHNWILEY&SONS,NewYork,Chichester,Brisbane,SingaporeANDToron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