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理解中国社会,解决中国问题,离不开对“家”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许烺光基于云南西镇的深入田野调查,勾画了一个社区中的中国传统家制与伦理。本书以家族兴衰之现象透视中国历史之规律,挖掘中国社会体系中文化与人格的复杂关系,阐发父子一体与大家族理想的相互构成。其中,整体的社会文化和个体的社会行动均以“祖荫”为核心。祖荫下的观念与生活形塑了诸多人格类型,奠定了社会基本结构,贯彻于整个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本书在对北宋宫廷政治的研究中开辟了新天地。作者行文风格生动活泼,娴熟的引文翻译和丰富的轶事不仅清晰地阐释了主要论点,同时使它成为一本引人入胜的有趣读物。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这是第一本对司马光的事业和思想进行全面研究的英文著作。
本书内容讲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欧洲陷入了毁灭。许多城市, 交通路线和工厂被摧毁。在华盛顿和莫斯科已经做出了左右世界命运的重要决定。然而, 被分成东西方的大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冷战时代欧洲的崛起是本书的核心主题。欧洲进入了非常繁荣的时期, 西欧经历了一次基本的社会民主化。在西欧出现了现代福利国家, 自由民间社会和稳定的民主国家。在残酷的独裁政权下, 东欧经历了被迫的工业化, 扫盲运动和社会保障化。哈特穆特·凯尔布勒将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以及同等重要的政治史和欧洲史都融合在此书中。
《东北抗联文化研究》由李红娟著
马帮是一种民间运输团体,是20世纪90年代前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基础又与茶马古道沿途边远山区淳朴无欺的多民族民风、民俗、民规,以及神秘的古老传说、 信仰等多元文化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使马帮及马帮文化 加丰富多彩,别具一格。本书主要讲述了奔波在茶马古道上的这帮特殊人群,在路途上和他们的人生中发生的那些不为人知的马帮故事。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
本书内容讲述: 欧洲人的记忆中, 几乎没有一个时代像1914年到1945年这段时期一样历历在目。在此期间, 数百万欧洲人在世界大战、大屠杀、轰炸、饥荒和流行病以及种族清洗和内战中丧生。经济动荡, 物质匮乏和尖锐的社会冲突也混杂在此记忆中。与此同时, 世界大战时代带来了靠前的科学突破, 激动人心的文化探索和靠前的智力强化。卢茨·拉斐尔展示出欧洲在20世纪上半叶如何成为现代的实验场所。在全球化的21世纪, 世界大战造成的欧洲国家的一致性仍在保持着。
本书全面回顾20世纪中国学者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历程,总结学术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这是国内第一部全面回顾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历程的著作。
《中国报学史》系统全面地介绍和论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基本勾勒出了中国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大致脉络,确定了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内容。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新闻史系统研究的开端,这在我国新闻史学目前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此后,中国新闻史的研究至少在形式上展现出全面铺开之势,通史、地域史、断代史、人物史、专题史等方面的专著纷纷问世。戈公振先生的《中国报学史》不仅是中国系统新闻史研究的开山之著,还是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新闻史学研究的登峰造极之著,代表了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新闻史研究的高水平。
这是一本研究春秋时期齐国对外关系政策的作品。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文明进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过渡时期,身处乱世的齐国,从春秋初期的诸侯大国逐渐崛起为强国继而称霸中原。春秋时期齐国对外关系的政策在齐国处理对外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书共包括四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主要概述了春秋时期齐国对外关系政策所依托的历史背景,周室衰微,诸侯崛起,霸权迭兴;齐国内政兴衰变迁,而齐国始终以大国的地位存在于春秋历史的舞台。第二章展开对春秋初期齐国外交政策的研究,齐国尊王攘夷、遭循周礼,推行睦邻亲邻外交政策和武力征伐的军事外交政策。第三章齐国霸业时期的外交政策,内尊周王以图霸业,外攘夷狄以安中原,重塑春秋新秩序。第四章介绍春秋中后期的齐国对外关系政策,斡旋于晋楚之间的平衡外交政策和外归其义的外交
穿越东南亚的千年历史,探索东南亚地区的复杂民族与多元文化,深入了解这个充满生机和挑战的地区。 从古代王国到现代国家,东南亚的历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与全球发展紧密相连。了解东南亚历史,是探索人类多样性和文化交融的终极之旅。
本书以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为中心,在现代中国思想发展的脉络下,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起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阐明了其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历史时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他们对其时中国的革命性大变革的专注是如何塑造了他们处理理论和历史问题的方式的,作者认为,尽管这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学术上存在着应受责难的瑕疵,尽管他们经常是在粗糙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但是他们对于中国史学研究的贡献却是持久的,无论如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兴起,是由其时中国的思想和政治背景所塑造和决定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感召力,主要并不在于如列文森所指出的是对“历史”与“价值”的矛盾作出了回答,而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周清澍编著的《学史与史学》为半学术半回忆的文集,内容有:一、“史学家”,除10篇回忆师友外,另增蒙古史学者传记4篇;二、史籍与文献,包括对《元史》、《全元文》、日本藏书、蒙、藏、波斯文史籍的评论;三、杂谈和序跋;四、包括作者入大学前、初入大学和参加工作后的片断回忆,反映其从有志学历史到学习、工作阶段的经历。
《当代史导论》的基础是1963年春天在牛津鲁斯金学院查尔斯·比尔德讲座上所作的讲稿,作者巴勒克拉夫既是全球史观的倡导者和杰出代表之一,同时在国际关系领域亦有精辟论述。巴勒克拉夫的全球史观强调历史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极力主张史学研究的目标“应当是树立至今尚未树立起来的那种立足全世界的观念”。
《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自1995年出版以来,一直不衰,先后获得“美国图书奖”和“奥利弗·克伦威尔·库克斯‘杰出的反种族主义学者奖’”。该书的不同版本总计超过100万册,这在目前的历史社会学著作中堪称。 詹姆斯·洛温发现,美国课堂上使用的教科书都充斥着错误的信息和短视的见解。本书针对这一现象写作而成,它改变了我们与美国历史的关系。在书中,洛温详细剖析了美国现行的历史教科书,并对教科书中的谎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展示了历史的生动性与复杂性。他从前哥伦布时代着笔,涉猎重建、海伦·凯勒、个感恩节、梅莱大屠杀等多种人物与事件,对现有的教科书提出了令人大开眼界的批评,对美国历史进行了令人着迷的重述,指出了美国历史应该如何以及能够如何向美国学生讲授。他指出爱国主义是谎言的主要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