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意识到时间的存在起,人类就一直在尝 各种方式捕捉和记录时间的流逝,并在此过程中创造出了大量令人惊叹的计时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安排自身活动的可靠参考。 人类既珍惜时间,也珍视这种用于记录时间的仪器。本书中,作者精心挑选了二十八件计时器。它们有的毫不起眼,有的极尽奢华;有的为了彰显自身地位,有的为了改变 的命运……从旧石器时代的狒狒腓骨到太空腕表,从地中海海底到月球表面,从詹姆斯一世时期的伦敦到11世纪的中国,人类一直在不断尝试“驯服时间”。书中还特别介绍了历 那些令人惊叹的、奢华的钟表——从大本钟到劳力士,并试图告诉我们,计时器并不再纯粹关注功能,也关注设计。
《东北抗联文化研究》由李红娟著
本书是一本研究黄河变迁历史的著作。主要讲述了黄河的起源和变迁,时间范围上起商汤,下至辛亥革命时期。书中搜集了大量关于黄河的史料,史论结合,对于历代黄河变迁史中存在的如黄河源头、黄河故道等问题,作了系统的考证。全书十六节,依次为黄河重源说的缘起、经行哪些地方,东周、两汉、隋唐、五代、元代治河的概略,明代、清代河患的鸟瞰,论述了研究黄河变迁史的重要意义以及作者对前人治河理论的独到见解。本书在讲述河道相关历史的同时,也不乏经世思想,从黄河变迁可窥视历史、地理、政治等各种相关信息。
近年来,学界围绕某一研究领域或课程建设,编写读本已蔚然成风。区域社会史研究导论课程突出强调研究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解决我们教学科研当中的问题,辅助教学,实现教研相长,具有很好的指导性和示范性。本书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了解区域社会史研究现状,初步掌握区域社会史的研究方法。读本的编写,在地域上兼顾南北,所选作品均为社会史研究知名学者的代表作,论文既有理论探讨,也有个案研究,理论探讨反映了区域社会史研究代表性观点,个案研究则意在以区域为中心,揭示地方社会内在的运行机制,既可作为学生入门的典型示范,也可作为该领域研究者的重要参考。
本书是英国著名史学家彼得·伯克的经典之作。本书从各种角度追溯了历史学和社会科学许多领域的兴起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近十年中的相互交融,重新梳理了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分析具有深远的启迪作用,扩大了社会理论的概念。作者论述了当代史学领域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新成果、新方法、新术语与新概念(包括社会学家研究使用的术语与概念),评述了史学界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大师们的富有开创性的观点与理论,对中外史学界与社会学界均有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史学的主要特点,是形成了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两条相互联系的发展轨道。具备制度化、组织化、连续发展的官方史学,是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之最显著、最根本的区别。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古代也程度不同地具有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并行的特色。中国史学史,主要是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互动互补、互为消长的发展进程。中国史学的萌发,源自官方的记史制度。中国传统史学思想的主流,起自西周之初官方的“殷鉴”观念、春秋时期官方的“君举必书”、以史借鉴、以史辅政、以史教化等等意识。中国传统史书的义例讲究,萌自春秋时期官方记史所遵从的“书法”。只有充分重视官方史学的研究,才能深入认识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机制、繁荣原因等深层理论性问题。我之研究史学史,既生成如此理念,故将本书名之日《中国官方史学与私家
本书主要考察20世纪初美国华侨社会与旅美保皇派的关系,运用大量的 手资料,对其时旅美保皇派在美国华侨社会中的活动进行了较为细致而系统的论述,探讨了保皇派在美活动的兴衰和因由,并在一些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为理解保皇党在美国出现的背景和根源,本书首先对华侨移民美国的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认为1890年代美国华侨社团的发展为中国政党政治准备了基本的条件;美国排华势力的增长对华侨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
本书通过论述货币发展的历史沿革,从侧面呈现了历史的另一种风貌,揭橥历代兴衰的奥秘。书中有精美的艺术图片,立体地展示了古人的世俗生活,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感与价值。本书亦是一本古钱币方面的专业书籍,书中囊括了历代纲目货币的清晰彩图,并有详细的阐释,其中不乏诸多首次公开的考古发现与学术观点,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名家,次货币铸造的重要节点,500余幅货币彩图,详尽的图释,图文共赏,货币里的中国史,透过钱眼看中国。
《当代史导论》的基础是1963年春天在牛津鲁斯金学院查尔斯·比尔德讲座上所作的讲稿,作者巴勒克拉夫既是全球史观的倡导者和杰出代表之一,同时在国际关系领域亦有精辟论述。巴勒克拉夫的全球史观强调历史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极力主张史学研究的目标“应当是树立至今尚未树立起来的那种立足全世界的观念”。
19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我们谨以《史学概论》,作为对这位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纪念。在五十年代,同志们在一起谈天,提起史学概论来,都认为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写这么一本书;同时也认为,在高等学校历史系应该开设这门课程。至于《史学概论》应该怎么写,这门课程应该讲些什么,大家一时想不出办法来。一年一年过去了,对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认真讨论过。后来,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开了这门课程,主要讲的是历史唯物主义。但我并不认为这种讲法是对的。因为我觉得,如果只讲历史唯物主义,这门课就应该叫历史唯物主义,不应该叫史学概论。我为这个课程内容问题,多年来一直感到不安。去年,因为《史学史研究》季刊的需要,我每一季度撰写一篇文章,交它发表,总题目是《谈史学遗产答客问》。在酝酿这四篇文
本书以百年来中国史学中以史撰为传统的“新史学”和以史考为传统的“新汉学”的斗争和轮回为主线,主要立足于这一时段各派史学家对史学内涵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理念、方法、门径上的分歧,进而就这种差异对史学建设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加以考量评估。
《中国史学史》是根据内藤湖南在京都大学所讲授的“中国史学史”的内容整理而成的。湖南在书中对中国上古至清代这样长时段的史学发展轨迹,进行了清晰地描述。前三章叙述了史书形成前的情况,而《史记》作为靠前部中国史学集大成者,与《汉书》开启了中国史学的撰写传统。在历经魏晋南北朝、唐、宋、元各时代的变革后,传统史学在明清发展至很为成熟的阶段,并呈现出通向近代历史学的实证主义特征。内藤湖南不有且只有于对史学发展史的叙述,更从深层阐述其背后存在的时代思潮史,并强调了中国史学所具有的探索“沿革之变迁大势”的史学传统。
本辑主要从德宾斯所编《历史哲学论文集》一书中选编了柯林武德若干文章,并从数量众多的西方柯林武德研究论述中选择了若干研究文章。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历史哲学的性质和目的》是通论性质的文章,他把历史看做一幕即兴之作,且一如既往地要求重视那种第二级的思想。而《历史循环理论》、《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历史循环理论》涉及到了历史悠久的历史循环论,以及那位一时的德国哲人斯宾格勒,柯林武德大大嘲讽了他,全面反击历史形态学说的必然性,但一般历史循环理论却被他视做某一视角上的感受,是历史知识局限性的一项功能。几篇研究论文中多是批评。《柯林武德的历史学理论》是作者从题材、方法等方面对柯林武德著作考察后归纳的结果,当为西方学界对柯林武德的一般认识,作者的创见之作还是在于反思问题。《柯林武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