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意识到时间的存在起,人类就一直在尝 各种方式捕捉和记录时间的流逝,并在此过程中创造出了大量令人惊叹的计时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安排自身活动的可靠参考。 人类既珍惜时间,也珍视这种用于记录时间的仪器。本书中,作者精心挑选了二十八件计时器。它们有的毫不起眼,有的极尽奢华;有的为了彰显自身地位,有的为了改变 的命运……从旧石器时代的狒狒腓骨到太空腕表,从地中海海底到月球表面,从詹姆斯一世时期的伦敦到11世纪的中国,人类一直在不断尝试“驯服时间”。书中还特别介绍了历 那些令人惊叹的、奢华的钟表——从大本钟到劳力士,并试图告诉我们,计时器并不再纯粹关注功能,也关注设计。
《东北抗联文化研究》由李红娟著
本书是一本研究黄河变迁历史的著作。主要讲述了黄河的起源和变迁,时间范围上起商汤,下至辛亥革命时期。书中搜集了大量关于黄河的史料,史论结合,对于历代黄河变迁史中存在的如黄河源头、黄河故道等问题,作了系统的考证。全书十六节,依次为黄河重源说的缘起、经行哪些地方,东周、两汉、隋唐、五代、元代治河的概略,明代、清代河患的鸟瞰,论述了研究黄河变迁史的重要意义以及作者对前人治河理论的独到见解。本书在讲述河道相关历史的同时,也不乏经世思想,从黄河变迁可窥视历史、地理、政治等各种相关信息。
周清澍编著的《学史与史学》为半学术半回忆的文集,内容有:一、“史学家”,除10篇回忆师友外,另增蒙古史学者传记4篇;二、史籍与文献,包括对《元史》、《全元文》、日本藏书、蒙、藏、波斯文史籍的评论;三、杂谈和序跋;四、包括作者入大学前、初入大学和参加工作后的片断回忆,反映其从有志学历史到学习、工作阶段的经历。
世纪之交以来,以20世纪史学为题的著论内容多为20世纪前半纪,大多分门别类,或侧重思潮、派别,或偏重人物、名著,或为专题研究、趋势分析等,尚未形成综合著述。这本由谢保成著的《民国史学述论稿(1912-1949)》试就尘封的史学书刊和纷争的史学问题进行一次清理和条贯,以期对民国年间(1912—1949)史学作一综合述论,如实反映这一时段史学的基本面貌。
《当代史导论》的基础是1963年春天在牛津鲁斯金学院查尔斯·比尔德讲座上所作的讲稿,作者巴勒克拉夫既是全球史观的倡导者和杰出代表之一,同时在国际关系领域亦有精辟论述。巴勒克拉夫的全球史观强调历史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极力主张史学研究的目标“应当是树立至今尚未树立起来的那种立足全世界的观念”。
《现代史事论述》为史学家吴相湘先生史论文集,1987年8月由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所辑文章多作于上世纪80年代,代表了吴相湘先生晚年关注的问题和治学境界,其中大部分文章所论述的内容不外乎现代史上议题,即孙中山革命活动、同盟会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史事。这议题至今仍是治现代史的主体内容,而吴相湘先生考辨史料的态度、方法,以及他看待许多具体问题的结论,都是值得格外重视和认真参考的。时值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我们向广大读者推荐此书,以为对中华英烈百年间前仆后继革命壮举的由衷纪念。
本书以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为中心,在现代中国思想发展的脉络下,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起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阐明了其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历史时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他们对其时中国的革命性大变革的专注是如何塑造了他们处理理论和历史问题的方式的,作者认为,尽管这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学术上存在着应受责难的瑕疵,尽管他们经常是在粗糙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但是他们对于中国史学研究的贡献却是持久的,无论如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兴起,是由其时中国的思想和政治背景所塑造和决定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感召力,主要并不在于如列文森所指出的是对“历史”与“价值”的矛盾作出了回答,而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中国传统史学的主要特点,是形成了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两条相互联系的发展轨道。具备制度化、组织化、连续发展的官方史学,是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之最显著、最根本的区别。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古代也程度不同地具有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并行的特色。中国史学史,主要是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互动互补、互为消长的发展进程。中国史学的萌发,源自官方的记史制度。中国传统史学思想的主流,起自西周之初官方的“殷鉴”观念、春秋时期官方的“君举必书”、以史借鉴、以史辅政、以史教化等等意识。中国传统史书的义例讲究,萌自春秋时期官方记史所遵从的“书法”。只有充分重视官方史学的研究,才能深入认识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机制、繁荣原因等深层理论性问题。我之研究史学史,既生成如此理念,故将本书名之日《中国官方史学与私家
《何炳松著作集:历史研究法历史教授法》介绍西方历史研究方法,并指出其与中国传统史法、史评、史论的差异,同时力图沟通中西学问,对传统历史研究方法等作了充分肯定。
本书围绕着如何理解“常识”这个话题展开。“常识”可分多种,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些观念会及时帮助人们处理面临的难题,这时“常识”就会有效主导行动方向。可是在历史观层面长期形成的某些刻板僵硬的看法,如果不经调适修正,也许会妨碍历史认知质量的提升,必须加以辨析。内容大致分成三类,类检视四十年来中国史学从思想史、学术史向社会史、文化史转型期间需要反省的若干议题。第二部分讨论如何处理明清以来直到五四前后历史的延续与断裂双重并存的复杂势态,着重辨析一些被忽略或误解的观念,尝试激活其中潜在的认知能量。第三部分是访谈记录,主要围绕着近些年自己出版的一系列论著答疑辩难。作者作为我国当代新史学领军人物,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此书就是相关的一个总结。
这虽是一本论文集,但全书仍构成体系。因为,除个别文章外,全书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的。这个中心,就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问题。作者认为,以前作者讲的中国历史大多是按照某种公式编制出来的,而不是就中国历史本身的发展过程如实编写的,因而有必要重新据实探索这一重要课题。经过长期的,特别是近15年来的反复探索,作者对这个问题终于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新认识,形成了中国历史发展体系的框架。这个新体系的一些主要之点,大致可作如下表述: (一)洪荒时代。从中国这块土地上人类的降生起,直到一万年前的氏族社会为止,其间约数百万年。过去作者习惯地称这段历史为原始社会,然而原始社会实际上仅指氏族社会,是不能涵盖这段历史的全过程的。有些人也称之为蒙昧时代,但蒙昧时代和原始社会几乎是同义反复,至多不过可以追
这是一部关于各种历史的历史,西方两千五百年文明里的史家和历史作品,都可以在本书里综览,读者可以看到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李维、塔西佗、比德、弗罗瓦萨尔、克拉伦登、吉本、麦考莱、米什莱、普雷斯科特、帕克曼等西方史学长河里的明星。 在这部气势恢宏的史学史巨著中,作者把史学放在文明和社会的框架里来叙述,以饶富文学趣味的精彩笔调详析史家及其作品,告诉我们史家如何选择、讲述、研究和评断历史,使希腊到今日的史家作品再次恢复生气,向读者诉说着不同种类“历史”诞生及衰落的“历史”,点出“历史”的核心问题:史家如何处理自身经验和时代问题。 对于想一窥史学堂奥的读者而言,这是一部深具收藏价值的史学史导读。本书也希望改变我们对历史的看法,它驱除了历久不散的迷思。书中提及史家对自身时代与文明的
本书汇辑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的多次演讲记录,由其高足爱华德·干斯教授整理而成。自问世以来,学术界公认为进入和研究黑格尔哲学系统的入门书籍;又因原为对应一般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而表述,故体例格式不必谨严深奥的高头讲章,照搬《哲学的传记史》作者鲁维斯所言,此书乃其“生平所读这类著作中最愉快的一部”,而占据全书篇幅甚多的例证解释,对于研究哲学不深的读者也是很熟悉的。其另一个重要价值,就是用一个截然新颖的观点来论列“历史”上各种主要事实,从而使人可能比较顺利地把握住黑格尔哲学的主导概念,再由此带动对该系统各个方面的深入认知。王造时先生的译述,复以平实雅正、忠实本义而著闻。名译,洵为一切从事哲学和哲学史研究者经典。
本书指出任何史学作品都包含了一种深层结构、一种未经批评而被接受的范式,它是诗学的,也是语言学的。书中以十九世纪八位有代表性的史学思想家为例,展示其历史著述所采用的主导性比喻方式,从而确证历史作品普遍存在的诗学本质。
《中国史学史》是根据内藤湖南在京都大学所讲授的“中国史学史”的内容整理而成的。湖南在书中对中国上古至清代这样长时段的史学发展轨迹,进行了清晰地描述。前三章叙述了史书形成前的情况,而《史记》作为靠前部中国史学集大成者,与《汉书》开启了中国史学的撰写传统。在历经魏晋南北朝、唐、宋、元各时代的变革后,传统史学在明清发展至很为成熟的阶段,并呈现出通向近代历史学的实证主义特征。内藤湖南不有且只有于对史学发展史的叙述,更从深层阐述其背后存在的时代思潮史,并强调了中国史学所具有的探索“沿革之变迁大势”的史学传统。
19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我们谨以《史学概论》,作为对这位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纪念。在五十年代,同志们在一起谈天,提起史学概论来,都认为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写这么一本书;同时也认为,在高等学校历史系应该开设这门课程。至于《史学概论》应该怎么写,这门课程应该讲些什么,大家一时想不出办法来。一年一年过去了,对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认真讨论过。后来,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开了这门课程,主要讲的是历史唯物主义。但我并不认为这种讲法是对的。因为我觉得,如果只讲历史唯物主义,这门课就应该叫历史唯物主义,不应该叫史学概论。我为这个课程内容问题,多年来一直感到不安。去年,因为《史学史研究》季刊的需要,我每一季度撰写一篇文章,交它发表,总题目是《谈史学遗产答客问》。在酝酿这四篇文
本书是英国著名史学家彼得·伯克的经典之作。本书从各种角度追溯了历史学和社会科学许多领域的兴起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近十年中的相互交融,重新梳理了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分析具有深远的启迪作用,扩大了社会理论的概念。作者论述了当代史学领域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新成果、新方法、新术语与新概念(包括社会学家研究使用的术语与概念),评述了史学界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大师们的富有开创性的观点与理论,对中外史学界与社会学界均有重要影响。
《新中国史学五十年》著述,旨在通过对50余年新中国历史学的发展的研究,对新中国历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做出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藉以推进对新中国史学的进一步研究,为写好当代中国史学发展史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作者力图在新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大的背景之下,以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五十余年的曲折的发展历程和辉煌的成就,动态地、较为全面地展现20世纪后半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道路,以及未来中国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近年来,学界围绕某一研究领域或课程建设,编写读本已蔚然成风。区域社会史研究导论课程突出强调研究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解决我们教学科研当中的问题,辅助教学,实现教研相长,具有很好的指导性和示范性。本书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了解区域社会史研究现状,初步掌握区域社会史的研究方法。读本的编写,在地域上兼顾南北,所选作品均为社会史研究知名学者的代表作,论文既有理论探讨,也有个案研究,理论探讨反映了区域社会史研究代表性观点,个案研究则意在以区域为中心,揭示地方社会内在的运行机制,既可作为学生入门的典型示范,也可作为该领域研究者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