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人类社会的命运时,我们总会借助大历史的广角镜头。可耳熟能详,甚至被默认为公理的人类发展叙事——从人人平等的狩猎采集小游群到现代民族国家,历经“农业革命”“城市革命”“国家起源”等关键节点——真的反映了事实吗?《人类新史》向我们揭示出,这或许只是一个现代版本的起源神话。两位作者追本溯源,发现上述理论其实源自18世纪美洲原住民对欧洲殖民者的批判,以及欧洲人做出的保守反击。随后,作者们综合考古学和人类学等领域近年来涌现的突破性成果,展示了人类实际上有过怎样多元和流动的社会组织形态,历史的道路又有过多少分岔与并行。重新理解人类的过去,重新发现人类本就拥有的其他可能性,或许也能赋予我们新的思想资源,去想象一个更具希望的未来。
家庭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理解中国社会,解决中国问题,离不开对“家”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许烺光基于云南西镇的深入田野调查,勾画了一个社区中的中国传统家制与伦理。本书以家族兴衰之现象透视中国历史之规律,挖掘中国社会体系中文化与人格的复杂关系,阐发父子一体与大家族理想的相互构成。其中,整体的社会文化和个体的社会行动均以“祖荫”为核心。祖荫下的观念与生活形塑了诸多人格类型,奠定了社会基本结构,贯彻于整个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本书在对北宋宫廷政治的研究中开辟了新天地。作者行文风格生动活泼,娴熟的引文翻译和丰富的轶事不仅清晰地阐释了主要论点,同时使它成为一本引人入胜的有趣读物。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这是第一本对司马光的事业和思想进行全面研究的英文著作。
本书以中国古代历史地图为纲,将自远古时期的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等,到清朝的各个历史朝代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面貌、人文历史、艺术文化,将古时候平民的生活,以及历 大事件、战役等,一一加以视觉化的展现;还根据课内要求对应的地理、历史教材内容,提炼了孩子要学习的知识点。 全书用美观的手绘图片和朝代地图、专题性质的设计、历史年表等,把历史知识加以视觉呈现,充分激起孩子对传统文化、中国历史的兴趣,充分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本书以中国古代历史地图为纲,将自远古时期的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等,到清朝的各个历史朝代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面貌、人文历史、艺术文化,将古时候平民的生活,以及历 大事件、战役等,一一加以视觉化的展现;还根据课内要求对应的地理、历史教材内容,提炼了孩子要学习的知识点。 全书用美观
“道”底内容极其复杂,都可以用这个名词来包括它们,大体说来,可分为思想方面底道与宗教方面底道。现在名思想方面底道为道家,宗教方面底道为道教。宗教方面底道教包括方术符 在里面,思想方面底道家,就包含易阴阳五行底玄理。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这思想自与佛教思想打交涉以后,结果做成方术及宗教方面底道教。唐代之佛教思想,及宋代之佛儒思想,皆为中国民族思想之伟大时期,而其间道教之势力却压倒二教。这可见道家思想是国民思想底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底气概。
本书是一部介绍世界史研究的学术著作,旨在使读者产生对世界史的好奇心,对世界史的阅读与学习达到一种心灵、思想和情感上的理解。本书内容分为学习者经验研究、学科概念与分支、世界史研究方法论、历史感研究、史学作品风格研究、史学作品感染力研究、史学作品分析七个章节。本书提到阅读史学作品、撰写史学文章,就是要做到承、懂、思、新、专、通六个字。作者还在附录部分书写了作者的求学历程,回忆了其与程应镠、徐孝通、吴于廑等国内史学大家,还有彼得·布瑞克(Peter Blickle)、约翰·弗里德(John Freed)、托马斯·布雷迪(Thomas A. Brady, Jr.)、卡尔·塞申斯(Kyle C. Sessions)、歌德·福格勒(Gueter Vogler)、希林(Heinz Schilling)等国外史学大家的交往经历。 本书属《朱孝远文集》之一种。《朱孝远文集》包括《宗教改革与德国近代化道路》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介绍《山海经》中的名物。古人在阅读《山海经》文本的时候,已经意识到《山海经》的原初形式应该是文字和图画相互配合的,只是古图均已失传,明清时期为《山海经》作图的风气盛行,然而未受当时主流学者的重视。事实上明清时期的《山海经图》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还体现了古人 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本书依据吴任臣《山海经图》的分类方式,将《山海经》中的名物分为“灵祇篇”“异域篇”“兽族篇”“羽禽篇”“鳞介篇”五类,名物收录的原则是该名物必须有明清时期的古图。本书以明清的这些山海经名物图为纲,结合历代注疏以及相关的先秦两汉典籍文献和小学专书,借鉴前贤的理论方法以及研究成果,讲述《山海经》名物的命名之义,是一本普及《山海经》的传统文化读物。
《史学要论》是由李大钊编写,全书共分8个部分,主要对史学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史观、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研究历史的任务等。《中国史学通论》是一部关于史馆的论议。由朱希祖所著,是朱希祖文集系列丛书之一。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的世界上,各种历久弥新的文明将在未来几十年也许是几百年中与我们同在。而试图让这些文明成为一种统一的、 化的世界文明注定是徒劳无功的。我们将生活在这些由世界历史潮流所创造的坚不可摧的文化区块之中。这意味着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至关重要。那么我们要如何通过对世界以及自身态度的 反思来达到这种理解呢? 随着信息与技术种类的多样化,形态、文化与身份已遍布在政治分化的各洲,我们有理由认为文明才是在这个星球上起 作用的主要单位。基于这种认识,为了世界的未来,我们应给予文明足够的重视。 我们可以尝试研究文明,找到一个简单的方法拆解其复杂性,直至我们能够理解和比较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