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将11—12世纪拜占庭经济和社会文字史料,分为七类进行整理,即历史作品、档案资料、修道院文献、圣徒传记、书信、演讲辞、以及文学作品,分别介绍了作者、手抄本、出版和现代语言译本情况、内容大意或者提要或者全文翻译、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史料价值等。本书还详细介绍了11—12世纪拜占庭史料查找利用的重要工具书、史料汇编、史料书目和简介、数据库、有用网站、以及著作等,并重点介绍了目前最新最重要最实用的,方便读者查找利用拜占庭史料,提供了拜占庭史研究的入门途径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和参考。
内容简介: (1)《全球史学史》是当代著名历史家丹尼尔 伍尔夫的巅峰之作,出版后即确立了作者在全球史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史学史的写作要实现全球视角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需要考虑时间、空间的建构,文化的连续,此书的处理堪称典范,特别是在结构的安排上非常专业合理。在厚重叙述的同时,作者精选了52幅插图、35个主题框、46个文献摘录,并通过进一步阅读书目来避免过多的脚注,让这样一部学术大作让读者有深入浅出的阅读体验。 (2)丹尼尔 沃尔夫的《全球史学史》是第一部综述了从古至今世界各地史学思想和事件多元并存、互融并进的全球史学史论著。在时间上囊括了从大约4000年前直至20世纪末的漫长时段,探讨了不同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中形成的不同史学传统,以及历史学在不同社会中的地位 的变化;在空间上涵盖了传统史学史研究中
本书分《导论》《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明清时期》《近现代时期中外比较背景下的考察》五卷,是*部中国历史编纂学通史著作。纵向上,上起先秦时期,下迄20世纪末,系统论述中国历史编纂学的发展道路和内在规律;横向上,把握住各个时期史学名著的著述宗旨、成书过程、编纂技巧、史学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全书纵向考察和横向联系相结合,构成中国历史编纂学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周密的知识体系。史料丰富,论据坚实,论证深刻,彰显了当代中国史学的民族特色,对于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和推进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具有重要价值。本书又是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将提供一部 中华文化何以长期连续 的读本,从当前来看,正高度契合中共中央关于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的精神,更凸显出本书的理论意义和现实
本书荟萃了作者历年发表的有关历史、历史学、历史观念和历史哲学的学术文章。集中体现了作者多年对历史哲学问题的思考,特别是作者对这一领域的学者,如康德、克罗齐、柯林武德、伽赛特、波普尔、罗素、沃尔什、德雷、梅菌以及卢梭、柏克等人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也深刻地反思了历史与历史学的本性。
本书将敦煌3-10世纪的佛教活动置于敦煌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通过对历史上敦煌佛教文献的社会性质、敦煌石窟佛教艺术的社会功能、敦煌僧团的社会作用、敦煌佛教与中国民间信仰、从敦煌看佛教对社会发展的进步用途等方面的探讨,论证历史上的敦煌佛教是社会化的佛教,是中国大乘佛教的实践,为佛教与社会的共存共进和未来提供历史的借鉴。
《陕西古代文献集成》是陕西省“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和陕西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该项目重点收集整理陕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重要历史文献,包含陕西历代学人著作和外地人士撰写的有关陕西的著作300余种,是迄今为止陕西省规模 、范围 广、投资 多的古籍文献整理项目。 本书是《陕西古代文献集成》的第三十八辑,收录谷口山房集、雪石堂诗草相关内容。
读书重在得道,不懂研究的方法,会读一辈子的书却终不能入门。本书为明史研究专家,取材国内外学者之相关著作,及自身多年教学心得编撰而成,以研究历史学的方法为主,重在说明研究史学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并论述中外学者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史学论著的写作方法与体例,则介绍了当前欧美学者研究历史科学发展的方向,及几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供入门者参考。
本书在广泛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从历史和逻辑两个角度,具有而又深入地考察了20世纪最初30年间中国史学在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下,由传统向向现代化转型的艰难曲折的过程,并从史学理论体系的内在发展理路上对历史观念、研究对象、史著内容、研究方法和史著体例等方面的更新和改革,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总的看来,在研究近代史学转型的诸多论著中,这部著作可以说是一部内容更丰富全面、论说更深入具体的有新见解的著作。
《总论卷》为全书总纲,在总结各卷成果基础上,论说中国史学思想发展大趋势,分析近代史学的转变及新世纪全球化趋势下的史学理论,概说传统史学与当代史学的联结,讨论中国民族史学思想在当代史学理论上的贡献,瞻望历史学的前景,思考未来中围史学发展走向。.对于涉及史学理论的重大问题,如什么是历史、历史事实如何求真、历史可不可以认识、历史学有怎样的功能、如何发挥史学的功能等,本卷以民族史学的认识,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本书精选外国著名史学大师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和阐释,展示史学大师们的理论创见、治史方法及其作品所呈现的历史画卷。 选取的史家的作品,上溯古代希腊,下迄当代,反映不同历史阶段史家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史学的发展演进;在空间上,以欧美史家著作为主,兼及亚洲著名学者的作品,反映不同地域史学家研究历史的不同视角和特点;在类型上,除古典史学、传统史学外,更多地选取新兴史学流派的作品,以展示治史方法和研究视角的多样性。附录提供了近70部外国史学名著提要,可使读者对史学精品有更全面的了解。 本书编写的目的是激发高等院校历史系本科生、研究生阅读史学名著的兴趣,引导其更好地理解名著的精髓,同时也适合对史学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阅读。
《历史学研究丛书:中国陶瓷史学史》为部陶瓷史学史,主要叙述陶瓷研究的发展历程,剖析其兴衰规律。士大夫在“格物穷理”中沉迷于鉴赏古物,以追求隐逸闲适的精神境界;然而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政体趋向腐朽,传统文化的能量消耗过甚,士大夫“格物”却未必“穷理”,而是沉湎于对现实的实物的追求。而笔记则是士大夫表达闲情逸志的形式之一。这样,“格物”而格陶瓷之物,格物则以笔记的形式鉴赏,于是形成了早期陶瓷史学的特征。陶瓷作为一种商品被投放市场,引起人们对陶瓷生产技术的追求,从而展开了陶瓷史学的另一面。宋代的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元代的海外贸易较为发达,更有明代中晚期和清代前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高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异化倾向不仅对中国陶瓷的总体发展,而且对中国陶瓷鉴定的发展,中国仿古瓷的发展
本书为作者关于20世纪史学史、史学理论的相关论文结集,大多发表于《历史研究》等有名学术刊物。作者主要致力于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研究,尤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史学思潮研究。本书所集诸文,正是围绕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史学思潮而展开的。全书描述了中国现代史学的基本形态及发展脉络,梳理了两大学术谱系的对立与整合,并对当今学术史情境下如何治学有所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