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沙湖志》与《园林春色》合刊本。《沙湖志》是清末民初任桐辑著的一部山水小志,所记内容除湖景、山景外,重点在发掘沙湖风景区内名胜古迹之人文内涵,内容包括沙湖十六景、湖景、山景、名胜古迹、人物、寺观、村集、出产、风俗、杂俎等十部分。《园林春色》则是《沙湖志》的姊妹篇,内容重点在记录任桐自建琴园四季景色及沙湖、梁湖各景点名胜楹联。
《元代白莲教研究》对白莲教的产生、渊源和教义、传播和演变、被禁和复教,以及与明教的关系,与弥勒净土信仰的关系,与元末农民战争天完红巾军、大宋红巾军的关系,与大明国号的关系等问题皆作了精辟的分析,并对 史学家吴晗《朱元璋传》、《读史札记》中的相关观点提出了中肯的批评。本书论从史出,视野开阔,逻辑严密,文字洗炼,实为具有真知灼见的学术专著。作者的前期研究论文已引得日本学者竺沙雅章、小川贯戈的重视,此次以专著形式推出,必将受到海内外学术界 多的关注。此次全新推出,增补了一份重要的元代白莲教的相关文献。
本书以时间为序,采取左为中国大事年表、右为外国大事年表的体例对比编排中外历史发展进程,直观形象,有助于读者:(1)了解和掌握在同一时间段发生的中外史事,特别是利于学生对比记忆来易于记住;(2)在同时段发展的对比中,发现中国文明何时领先于世界文明,何时落后于其他文明,深思民族发展的命运。
这是一部博物志。作者综合了大量的事实材料,以科学的观察为基础,用形象的语言勾画出地球、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演变历史。本书精选了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中观点具代表性,论述为精彩的片段,依写作年代进行编排,既浓缩了《自然史》的内容,又相对完整地呈现了其结构风貌。本书对物种起源贡献巨大,以唯物论的观点指出了物种因环境、气候、营养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异。这对后来的 进化论 有直接的影响。
《刘基事迹考》以翔实的文献资料、严谨的逻辑推理,对明代以来民间及学术界对刘基的评价进行质疑,判定前人评价刘基的主要依据《故伯刘公行状》内容多假,其作者姓名与撰写时间也属伪托;依据史料对刘基的一生事迹重新评价,以还历史原貌。
尚荣译注的《洛阳伽蓝记》是北魏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十余年后,抚军司马杨街之重游洛阳,追记劫前城郊佛寺之盛,感慨历史变迁的一部记叙性作品。其内容以记录洛阳佛教寺庙为主,同时它又记叙了当时许多政治事件、重要人物、风俗地理、传闻故事等,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还原了历史事实,对正史中记载的不足具有补益之功,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部优秀的历史地理名著,又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后世将《洛阳伽蓝记》与《水经注》、《颜氏家训》并称为我国北朝时期的三部杰作!
史家文论是中国传统文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清代史学大家章学诚的文论思想为其代表阐述了其特色。论著略述了章学诚文论的生成语境、特色、价值及阐释方法,以章学诚的学术思想及学术精神为基础,从作家心性修养与创作思想、文体理论等方面论述章学诚独特的文论思想。特别是以历史诗学与文化诗学的视角突出章学诚文论的现代意义,并从道、学与文的联系角度,在乾嘉汉学宋学争鸣的学术背景下,比较章学诚与乾嘉时期审美文论的代表桐城文论的异同,分析了与乾嘉考据学代表戴震等的学术与文论之争,凸显了史家文论的特点,展现了史家文论研究的广阔前景。本书注重从章学诚的整体学术思想体系切入,多角度、多层面来阐释章学诚文论思想的内涵及其意义。通过对章学诚关于文史之“通”“义”思想的深入阐释,彰显了“文”之大义。既遵
《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史料汇编》由中国工运历史研究出版中心,全总工会理论和劳动关系智库基地(文献资料中心)编
《季风吹拂的土地:现代东南亚的碎裂与重生》是一部关于东南亚现代化进程及其面临问题的反思和剖析。作者迈克尔?瓦提裘提斯既是东南亚社会与历史的研究者,又是经历丰富的旁观者。他求学于伦敦亚非学院,后于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长期在东南亚生活,曾担任BBC和《远东经济评论》的记者。基于其亲身经历和专业背景,瓦提裘提斯从东南亚的社会症结与历史重负出发,既有对不同 社会历史差异性的比较分析,又有对东南亚社会整体性问题背后复杂原因的深刻解读。通过与高层精英或升斗小民的对话,作者揭开了东南亚的真实面貌——深入骨髓的腐败、被舍弃的人民、愈发 的种族和 偏执。凭借记者出身所特有的犀利观察和敏锐判断,作者认为东南亚困局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精英分子始终自私自利;二是支持东南亚社会稳定的宽容与包容关系正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生和晚清到民国初年的中西戏剧文化交流有着极为密切而直接的关系。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这一时段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相当大的误区,其原因主要是在于我们习惯性地把西方戏剧看作一个连续一致的整体,以易卜生式的戏剧作为现代戏剧 合法的存在形态,因而 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清末出访欧洲的国人所观看和接受的实际是十九世纪西方的主流戏剧,它属于可称之为“维多利亚时代戏剧”的 不同的剧场史范畴。 本书的基本目标就是希望通过重新检阅晚清国人出访欧洲留下的观剧笔记材料,对中西戏剧交流 这一被遗忘甚至可以说是有意无意被抹去的段落予以发覆。它的一方面的工作是通过对中文和英语原始史料进行参证阅读,复原十九世纪英国以及欧洲戏剧的历史真实景况;另一方面则聚焦于晚清国
本书编者博览古书诸经,分类总结概括,凡立八十八目,论说古书中造句特点、诠释方法、语言习惯、各种致误原因等,每说必详为例证,以明其意,使读者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果,为研读秦汉古籍之初学者之书。 俞氏因周、秦、汉三代之书,用词造句。与后世多有不同,抄传刊刻多有讹误,音义变易多有歧异,后人阅读、理解极为不便。深为古籍文献、古汉语研究者推重。有1956年中华书局校点排印《古书疑义举例五种》本。附四种皆为俞氏书出后补续之作。有刘师培《举例补》,杨树达《举例续补》,马叙伦《举例校录》,姚维锐《举例增补》,可补俞氏之末尽,正其失误。
《制胜之道》以《孙子兵法》为“心法”,讲述影响中国古代历史走向的22个战争故事,串讲中国古代战争史。 既客观评价“不战而屈人之兵”“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等战争 的传奇,也推崇戚继光自成体系的练兵术和阵法,分析左宗棠如何在政治经济层面发挥才能助益军事力量。将《孙子兵法》中脍炙人口的“后发先至”“穷寇勿迫”等心法口诀,同历 的 战役相互印证。并配以简明示意图,具象呈现战争态势。带领读者轻松阅读汉语古籍、重温中国历史、学习决策之道。
《近代史家批判》为“近代历史学之父”兰的代表作。在书中,兰系统批判了自圭恰尔迪尼和马基雅维利以降欧洲诸国的史家和史著,对有关近代历史的著作的性质和价值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鉴定。在此基础上,全面展示了运用和辨别史料、开展历史研究的方法。 本书为三卷本“兰史学文选”第二部,原为《罗曼与日耳曼诸民族史(1494-1514)》副卷,但在出版后,实际上成为兰的著述中影响很大的一部。甚至有评论家称:“对现代历史学家的批判所做的贡献,是兰先生的工作中很杰出的部分。”无论是理解兰的学说,还是研究建基于他之上的西方近代历史学的滥觞及流变,本书都是一本绕不开的名著。 “历史的观念译丛”丛书主编耶尔恩·吕森教授和斯特凡·约尔丹教授为中译本撰写了长篇导言,系统评述兰生平及其学术思想,为读者了解兰提供了方便。
暂无内容简介。。。。。。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历史学是什么》作者葛剑雄围绕“历史”“历史学”“中国历史”等核心词汇高屋建瓴,结合普通读者熟悉的多个案例深入浅出地呈现了一个学科的精彩面貌。
《技击余闻》是林琴南的笔记体作品,书中所记大都是闽中拳师的轶闻琐事。林琴南自幼娴习拳击剑术,精于此道,所以写得颇有神采。此书面世后,引领了民国初年“技击”系列作品的写作风潮,有多人为其作补或续。钱基博所作《技击余闻补》,于1914年在《小说月报》连载,是其中较为知名的一种。有研究认为,“技击”作品的出现,实际上是对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的积极回应,其对侠的着力描写,反映了时代的心声。本次出版,把两种小书放在一起,既有可读性,又能窥见清末民初爱国、尚武风潮之一斑。
在本书中金毓黻先生 接触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化史观”,师法梁启超,以史家与史籍论述中国史学史,阐发史例及其流变,以进化观念将中国古代史学划分为萌芽期、成立期、发展期、中衰期、复兴期、革新期。金毓黻先生总结近代史学时,认为 近史学有两种趋势:史料收集与整理,新史学建设及新史编纂。所谓“改造旧史,别创新史,蒙远西学术输入之影响,以冲破固有之藩篱,利用考见之史料,而为吾国史界别辟一新纪元者”。编撰新史就是利用近代科学方法,改造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