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当代历史研究论文集,全面反思与阐释了西方各种史学思潮在中国史学界的应用状况,作者还提出拓展史学进境的新思路需从跨学科的角度借鉴社会学的 中层理论 ,本书不仅是作者近二十年对此问题的持续思考的精粹集结,更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作者借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反思与阐释,向更多学人分享了兼具全球视野的研究素养、剖析事物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研究思路和超越学科专业壁垒的研究方法,具体体现在宏观上要思考当代思潮变动下的政治动态与社会发展,微观上要带着问题意识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以此锤炼史学工作者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内藤湖南的卓越学风特点之一,就是擅长把握总体的历史。例如,今天所谓 唐宋变革 的观点就是他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首唱的。这也是他所创立的中国史时代分期说的重要一环。众所周知, 唐宋变革 论即便在今日,仍然是世界学界所讨论的对象。 《中国史学史》在他的庞大著作之中,可谓名著中的名著。对于本书这种惊人的工作,湖南究竟是如何完成的呢?不用说这与湖南对于中国学术出众的知识,对中国文化发展的非凡见识是分不开的,进而应该加上一点,即还有他与中国文化之间关系的特殊方式。他认为东方史(包括朝鲜、日本在内的东亚史)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也就是说,他是把自己的史学也作为中国文化发展之一环的。在他那里是没有今日这种根据中国、日本等等近代主权国家进行划分的意识的。湖南自己也是将自己置身于东亚这种文
《历史知识与历史谬误:当代史学实践导论》关注历史学家对于过去知道什么以及知道多少,通过严谨的论证和生动的案例分析,探讨了一系列历史认识论问题:史学编撰中的叙事、客观性、记忆问题,史学写作的任务,历史研究中的一致性,如何避免史学谬误等等,是作者对于历史知识的局限及条件的理论思考。作者对从希罗多德以降,至当代史学大师的历史认识论实践加以反思,对史学入门者及历史从业者都具有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增订本)》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何忠礼所著。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介绍自先秦至清代的各类史书,以及各种虽不是史书,但保存了很多历史资料的书籍和文字材料。下编介绍史料致误的情况,以及如何运用版本目录、标点校勘、年代避讳、声韵训诂等知识来检索史书,鉴别和利用史料。本书既有知识性,又有实用性,很适合大学生研究生使用,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使用。原书曾于2004年由本社出版,是"浙江大学人文学术丛书"的一种。出版后市场反应良好,曾在某些高等学校历史系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原书早已售罄。今由作者对本书做了修订,质量有进一步提高。
魏晋是一个在文化目前有特殊意义的时代。这是充满战争和饥馑、阴谋和残忍、悲歌慷慨和背信弃义、寻欢作乐和潇洒风流的二百余年,也是思想最活跃、感情最丰富的二百余年。在这个环境里,产生了玄学,文学独立成科,书法和绘画都有了辉煌的发展。在这个环境里,中国士人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心路历程。 作者立足于大量史料的搜集和辨析,通过对相关具体事件及其前因后果、发展脉络的细致梳理,描述出魏晋时期玄学的发展与士人普遍心态变化的历史面貌,敏锐地把握政局、思潮迅变中士人群体普遍的人生取向、道德操守、生活情趣,以及他们人性的张扬与泯灭,并从这些心态变化所引发的艺术情趣中细腻地辨认其审美风尚的性质与价值。
本书从新发现的莱顿大学特藏郭实猎文献、圣公会非官方档案、荷兰传道会档案入手, 将这些用英语、德语、荷兰语、日语、汉语等多语种文献写成的日记、书信、自传和著作互勘, 以考察郭实猎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 分析他的人格特征和行事风格, 揭示他的语言学习能力和交际方法, 勾勒他由东印度群岛到暹罗再到中国的入华路线, 进而考索他与在广州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港脚商人、新教传教士的互动关系, 以及他在“开放中国”的过程中所发挥的舆论作用和实践层面的影响。
在这本别开生面的访谈录中,玛丽亚 露西娅 帕拉蕾丝-伯克通过与九位引领了 新史学 写作的学者的深入对话,探讨了历史写作的新路径,考察了所谓 新史学 的特性。在访谈中,阿萨 布里格斯、彼得 伯克、罗伯特 达恩顿、卡洛 金兹堡、杰克 古迪、丹尼尔 罗什、昆廷 斯金纳、基思 托马斯和娜塔莉 泽蒙 戴维斯,就他们的主要著作以及他们与其他重要史学家和理论家之间的关系,回答了相关的问题。 访谈者促使每一位历史学家说明他们的方法的合理性,反思自己的思想轨迹,将历史学家们原本可能深藏不露的经历和思想清晰地展现出来。这些访谈为当代史学实践的可能性、问题和关注点提供了新的洞见。这样一部生动而予人启迪的著作,对于学生和研究者而言都具有吸引力。
本书是知名历史学家包伟民教授史学研究心得的总结,代表了他对历史学、宋史、微观史、地方史等研究领域的看法。全书针对历史学的学科内涵、历史学研究方法、如何结合经典传世文献利用地方档案开展研究、数字时代历史学如何发展,以及历史学家的人文关怀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现出构建立足本土经验的史学理论体系的探索之路。
今天的中国究竟从何而来?现代中国何以能避免多族群帝国崩溃和分裂的命运,建立一个高度有效且长期稳定的国家?其疆域构成、族群组合和政权形态具有何种历史合理性与独特性?今后的中国国家能否继续维持“既大且强”的格局?本书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以上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本书是一部视野宏大、新见迭出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全书主要围绕对现代中国形成过程的重新认识问题,以及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书写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展开研究。作者从全球史的视角,着眼于地缘政治、财政军事和政治认同三个要素,全面论述十七至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探寻现代中国形成的独特路径。全书视野宽广,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对于试图理解现代中国之过去与未来的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来说,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精彩著作。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当代国际史学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的研究成果之一,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特点。全书分五章。第一章概述了欧洲联合观念的萌芽和发展,以及由此衍生的欧洲史写作;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论述了法国、英国、德国、美国史学发展的新动向,综述了各国史学研究新成果,包括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史学理论、发掘新的研究视角。本书有助于了解西方史学的发展概况,进而借鉴其历史研究的新方法,助力国内史学研究推陈出新。
《甲申前夜·大晦》以明末为历史背景,以松锦战役中浮海逃回的辽东明军下级军官刘破虏在崇祯十六年冬天的一系列诡异经历为主线,描绘了在明王朝行将就木的最后时光里,官员、军人、百姓在大灾、大疫、大战中的人生百态和命运浮沉。
本书从历史学与军事学相结合的角度,整体审视与个案剖析并重,对中国历史上实现国家统一的时代背景、物质条件、地理环境等基本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与分析,重点考察了历代统一战略的主要内涵及其特征,揭示了历代统一战略的思维方式和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作者就我国历代实现国家统一的综合准备、战略决策、战略指挥、战术战法等重大问题,做了别开生面的分析和总结,对其得失成败予以科学的评价。其中关于历代统一战略决策与运用特点的归纳和考察,如正确判断战略形势、高明把握战略时机、周详制定战略预案、扎实建设战略基地、合理选择战略方向等基本规律的概括与提炼,可谓切中肯綮、不乏创见,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秦汉魏晋史探微》一书,辑录了田余庆先生在书名断代范围之内的十九篇文章。这些文章,如《说张楚》、《论轮台诏》等,一般写在1979-1989年之间,少数文章定稿稍晚一点,但内容是在这十年之中酝酿的。有两篇写得较早,即《关于曹操的几个问题》、《曹袁之争与世家大族》,与其他文章在观点上有承袭或照应之处,所以经删节后也选收进来了。最后两篇文章,即《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和《消除“代沟”,共同前进》,则是为了保存转折时期思想的一点陈迹,纪念上世纪那个“活泼泼”的八十年代,而收录进来。
内容简介 书号:9787301338414 书名:变宋:王安石改革的逻辑与陷阱 定价:7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作者多年关注近世以来知识人的生平行迹及其心路历程,留心种种旧传的未详、待考、不确、不真,对因各种缘由被打入另册的历史人物,如周肇祥、周作人、钱稻孙、瞿兑之、龙榆生、张次溪、柳存仁等,尤其怀有探究的兴趣。收录于本书中的《〈多馀的话〉馀话——“雪华”的故事》《“范其时”不是胡兰成——重提〈续结婚十年〉里的一桩公案》《周建人和周作人的“永诀”》《龙榆生删改〈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的隐情》《掌故家张次溪晚年侧影》等文字,探微索隐,言及前人之所未言,无不体现了他的写作追求,且行文练达生动,如探案故事一般,洋溢着“考据癖”的趣味,引人入胜。
古史辨是改变近代中国史学气候的一个晴天霹雳。本书把古史辨运动当作近代学术思想发展中一个历史现象来描述,主要探讨了运动何以会爆发、以什么样的风貌出现、带来什么影响等近代思想史问题。本书认为,导致该运动产生的 关键性的因素是清季今文家的历史解释,而清末民初错综复杂的思想学术环境尤为重要,顾颉刚个人的\"冲天一击\"则是运动的触媒。此外,本书也考察了三个层面的问题: 个层面:思想家们原来的想法到底是什么,这些想法与他们生活于其间的思想传统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二个层面:思想家们真正做到了什么;第三个层面: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思想家们的实绩产生了什么影响,及后来的人怎样去理解其作为。在描述历史现象时,本书对\"心理事实\"与\"历史事实\"加以分殊,认为不管合理或不合理的思想都可能在历 造成巨大的影响,在
朱希祖是现代著名史学家,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他较早地倡导开设中国史学原理及史学理论等课程,并讲授 中国史学概论 ,在中国史学史的早期研究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中国现在史学领域不能绕过的一位重要学者。本书辑选朱希祖作品中与史学史有关的文章,收录自50年代以来从未出版的、朱希祖zui重要的作品之一《汲冢书考》,并约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汉学家夏含夷教授一篇关于汲冢书的文章作为序,与当年朱希祖的文章遥相呼应,全书将展现出中国现代史学的建立、初期发展,以及朱希祖个人对于史学史的理论与思考,是一部优秀的史学理论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实证主义史学史选集。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专享不曾中断历史的文明,其繁荣延绵离不开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三千年来中西交流从未中断过。官方使节没有了,民间商贸关系犹存;陆上交通阻隔了,海上往来仍在。 汉代张骞通西域、盛唐西域文化汇集长安、宋元时代天方海舶丝路繁荣、明清西方科技及宗教势力东来,是中西文明交流的四大高潮。本书自先秦而至明清,自内陆而至海洋,追寻先人足迹,通过周穆王西巡、张骞通西域、玄奘西游、郑和下西洋、徐光启译介西方科技著作等记载,讲述古老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碰撞及相互滋养的历史进程。
在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眼中,嘉庆帝是“GDP世界第一强国”的皇帝;大多中国史家则认为,嘉庆王朝处于清朝“中衰”的时代,而嘉庆帝是一位平庸的守成之君。本书集中阐释嘉庆帝施政风格、治国策略以及朝臣风貌、官场生态,镜像再现嘉庆君臣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与历史命运。嘉庆朝的政治困局是中国传统政制弊病的产物,即使嘉庆皇帝努力整饬朝政,亦回天乏术。
本书共收录黄朴民先生解读历史风云人物的文章四十六篇。其中,部分文章曾于不同时期发表在各大报刊杂志上,部分文章为作者新作。文集中每个历史人物都单独成篇,结集时,根据主题将文章分为六个板块:先哲的睿智、国士的卓识、王霸者的多张面孔、历史的镜鉴、才性离合、英雄的命运。收录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如先哲有老子、孔子,国士有韩信、诸葛亮,帝王有春秋霸主、也有厚实明君,文臣有邓禹、羊祜,武将有岳飞、哥舒翰。作者解读历史人物,不仅从人们熟知的方面入手,还格外注意揭示历史人物不为人们所注意的其他面向。如论及汉代大儒董仲舒,作者并没有从董仲舒确立儒家正统地位的贡献切入,而是重在论说他所提出的 天人合一 ,旨在假神权限制君权,这在封建社会,纯粹是异想天开。再如论及岳飞之死,除了提到 主战 主和 的
作为一个学术领域,金石学起始于北宋时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金石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金石提供了中国古代学者和艺术家的吉光片羽。作者通过对金石学在晚清和近代的变迁,讨论作为古代文人消遣和收藏鉴赏手段的金石学如何演变为现代历史学的一个领域,期间,传统金石学的研究方法、思路、与新的历史学方法、考古学方法交融,逐渐变为现代中国历史研究的新领域。由此,读者也可以窥见现代中国的文化转型。 对文化史、艺术史以及现代中国思想史感兴趣的人,以及研究不同社会的古文物发展历史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大有裨益。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白谦慎 对于中
三至六世纪士族与史学之间的互动,是理解这一时期史学高度繁荣、把握士族文化成就、认识士族社会时代特征的锁钥之一。本书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在勾勒士族参与史学建设总体面貌的基础上,次第梳理了士族史学撰述和史学思想诸成就,发掘史学撰述中的士族主体意识,探讨史学针对士族社会功能的发挥,最后对士族与史学互动进行理论总结,认为士族通过参与、引领与借重,推动了三至六世纪史学的多途发展,成为这一时期史学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情况下的新动力。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史学思想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阶段,为传统史学奠定了基本规模和格局。史学在这一时期,逐步从经、子门类中分离出来,蔚为中国学术之大宗。《魏晋南北朝史学思想卷》采用纵贯横通的论述方式,既有对魏晋南北朝史学思想发展的宏观研究,也有对这个时期的主要史家的史学思想的微观考察。全书考察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与史学思想的关系,以及哲学与宗教对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同时,对魏晋与南北朝这两个时期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史家的史学思想进行了个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