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明代政治制度史的经典著作,立足于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形成道路,以明代国家权力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法则为切入点,勾勒出明代从中央到地方,从皇帝到乡绅里甲层层制衡的庞大国家机器。通过明代权力结构初创、定型、调整、再定型的全过程,展现明代国家权力结构演变的双轨制轨迹,展示中国历代国家权力“内廷机构外廷化、中央机构地方化、监察机构行政化”的普遍规律,揭示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尤其是君主制度的本质特征。
《秦汉魏晋史探微》一书,辑录了田余庆先生在书名断代范围之内的十九篇文章。这些文章,如《说张楚》、《论轮台诏》等,一般写在1979-1989年之间,少数文章定稿稍晚一点,但内容是在这十年之中酝酿的。有两篇写得较早,即《关于曹操的几个问题》、《曹袁之争与世家大族》,与其他文章在观点上有承袭或照应之处,所以经删节后也选收进来了。最后两篇文章,即《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和《消除“代沟”,共同前进》,则是为了保存转折时期思想的一点陈迹,纪念上世纪那个“活泼泼”的八十年代,而收录进来。
《甲申前夜·大晦》以明末为历史背景,以松锦战役中浮海逃回的辽东明军下级军官刘破虏在崇祯十六年冬天的一系列诡异经历为主线,描绘了在明王朝行将就木的最后时光里,官员、军人、百姓在大灾、大疫、大战中的人生百态和命运浮沉。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当代国际史学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的研究成果之一,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特点。全书分五章。第一章概述了欧洲联合观念的萌芽和发展,以及由此衍生的欧洲史写作;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论述了法国、英国、德国、美国史学发展的新动向,综述了各国史学研究新成果,包括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史学理论、发掘新的研究视角。本书有助于了解西方史学的发展概况,进而借鉴其历史研究的新方法,助力国内史学研究推陈出新。
伪齐政权是宋金之际由女真人扶植建立的中原傀儡政权,本书在作者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集中关注伪齐的建立、内政、外交以及存废等问题,全面系统研究了伪齐政权的短暂历史。同时涉及对金朝内部派系斗争的考察,深入讨论了伪齐的存废对宋、金两国的影响。伪齐政权的存废不仅有偶然性,亦有必然性,其根源即在宋、金两大王朝的博弈与妥协。
本书旨在针对历史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与重要研究趋势进行分析,以此提供给学界进行参考。 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总结出十个热门及前瞻议题:一、情感史;二、阅读史、书籍史与出版文化;三、文化相遇;四、历史记忆;五、 史视野;六、帝国与 ;七、环境与历史;八、科学、技术与医疗;九、新史料与历史书写;十、大众史学与公共史学。 历史学研究的不断发展,需要不断地被认识。 西方学界习惯每十年就要进行一次学术的回顾与讨论,同样,本书所秉持的这一宗旨,无疑将对我们继续研究历史有所裨益。整体的走向与趋势,既让后来的治史者心中有数,也让我们在回顾的过程中,看到历史学研究发展的脉络,为史学研究提供新门径。
本书以时间为序,采取左为中国大事年表、右为外国大事年表的体例对比编排中外历史发展进程,直观形象,有助于读者:(1)了解和掌握在同一时间段发生的中外史事,特别是利于学生对比记忆来易于记住;(2)在同时段发展的对比中,发现中国文明何时领先于世界文明,何时落后于其他文明,深思民族发展的命运。
作为一个学术领域,金石学起始于北宋时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金石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金石提供了中国古代学者和艺术家的吉光片羽。作者通过对金石学在晚清和近代的变迁,讨论作为古代文人消遣和收藏鉴赏手段的金石学如何演变为现代历史学的一个领域,期间,传统金石学的研究方法、思路、与新的历史学方法、考古学方法交融,逐渐变为现代中国历史研究的新领域。由此,读者也可以窥见现代中国的文化转型。 对文化史、艺术史以及现代中国思想史感兴趣的人,以及研究不同社会的古文物发展历史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大有裨益。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白谦慎 对于中
“中国古代的书籍和文字记录的多彩多姿、源远流长,是中国民族精神之所寄,也是世界文明中特有的奇迹。”本书是对印刷发明以前中国古代文字记录及其载体的系统性综合研究,上起殷商, 所见 早的中国文字,下迄唐初(公元700年左右),印刷术的发轫时期,揭示了中国文字记录的丰富、延续和普遍性是世界文化 所 的特色。 章,讨论中国古代文字记录的特色和重要性,及其演进的社会背景和学术因素。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叙述各个时代的主要文字载体,包括甲骨、青铜、陶器、玉石、简牍、缣帛和纸卷,详细讨论其内容、书体、制度及其特质。第八章讨论各种书写工具的形式和演变。第九章,总结以上各章所述要点,以通俗语言做概括性的阐释。本书的重点在考察铭刻和书籍之起源及其形体的演变,如材料、形式、技术、方法等。各种书写材料,都分别
为何一场基于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良好愿望的宏大改革 终走到了初衷的反面? 为何在变法者眼中本为 “利民”的政策却一步步地蜕变为 “害民”的恶政? 为何一位清廉高洁、富有才智的治国能臣会在后世士大夫的口中成为北宋败亡的“罪魁祸首“?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 ,如何重新认识王安石变法?作者以小说家的生动笔法,全景式地展现了这场深入到 社会的每一个环节、阶层和群体的历史变革的宏伟画卷和曲折命运; 围绕“为什么好政策变成了办坏事”这一核心问题,运用美国社会学家默顿“非预期结果”这一现代社会学理论和综合政策分析工具,分析变法涉及的人的问题、制度问题与政策环境问题,探究变法政策在基层的执行效果及其反馈,解读变法政策失效的原因及后果。
本书从中国古代政治现象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观察相关的制度框架、实施状态,从制度举措及其施用之况观察相应的政治内涵和思想动向,是作者近十余年所撰中古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重要论文的菁华。 全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中古以前“革命”和“禅让”两种制度的历史观念在早期王朝易代实践中的地位之升降变化及其驱动力;第二部分抉发不同制度所蕴政治诉求和现实问题,针对中古时期的多种具体制度现象,以“动态的制度”研究视角观察其背后的政治逻辑和思想变化;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中古儒、墨等学派的发展面貌,澄清了如“汉魏以来儒学衰落和子学萎缩”等长期以来被误解的诸多问题,指出“中古思想界的主流是由儒学不断汲取子学、宗教等多重因子的发展过程所构成”;最后一部分为密切关联古代政治史和制度史的古籍沈约《谥例序》
张闻玉先生采用“三证合一”的论证方法,将文献记载、青铜器铭文与实际天象三者紧密结合,整理、分析数十件王年、月序、月相、日干支俱全的西周铜器铭文,利用十项“铜器历日研究条例”规则,以“月相定点”为核心理论,一一落实这些铜器记载的 纪年。针对自西汉刘歆以来及至“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种种结论,作者指出“二重证据法”的不足及“月相四分”的失误,在强调“月相定点”的基础上,考证出西周的王序和王年,对考古界和历史研究界的断代既有补充,也有纠正。
不少人以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已无多少剩义可探寻,其实对那场在北京的学生运动与其他地方的呼应,哪怕是活动的具体经过,其参与者、反对者和旁观者的言与行,我们的了解都还不能说充足, 不用说广义的五四了。可以说,五四的历史和历史中的五四,没弄清楚的具体内容都还不少。 正因此,我们对五四运动究竟在何种程度上书写了历史、影响了后人,仍缺乏深入的体悟,毕竟那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冲突和 的时代,发生在当时的任何事情,多少都带有时代的烙印。五四运动本身,也特别需要作为一个充满了矛盾、冲突和 的丰富的历史活动来理解和认识。本书是作者专注于此项研究多年、纪念五四运动的 论著。
宣王纪年有两个体系[ 宣王纪年有两个体系本文原载于《西周纪年研究》,后又收入《夏商周三代纪年》《张闻玉文集·史学卷》。今据录入。]2003年1月19日,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27件青铜器,给考古界、史学界带来极大的震撼。出土铜器之多,文字之长,纪年之高,都是 的。其中, 受重视的是四十二年、四十三年的两件咂器。两器的历日干支也引发出许多令人不解的问题,尤其涉及宣王纪年,至今仍然没有一致的意见。如果将宣王一世的铜器进行排列,可以明确,宣王纪年有两个体系。 传统说法,厉王在位37年,共和14年,宣王46年,幽王11年。尤其共和元年在公元前841年,几无异议。没有坚实的证据,我们不宜否定传统说法, 不能以推翻司马迁为荣。轻率否定文献,还有什么古史可言?而发现出土新材料与文献记载不相吻合,我们得深入研究,找出症结所在,
本书为“正史地理志汇释丛刊”之一种,汉书地理志是二十四史地理志中的第一种,具有开创之功,而且对于学者研究汉代及其以前的历史地理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文献。本书作者为复旦大学周振鹤教授。以清代王先谦《汉书集解》中地理志部分为基础,整理吸收清代以及近代、当代有关汉书地理志的相关研究,尤其是近年来出土文献如里耶秦简、清华简等,进行增订整理,较初版又有很多增加,是当代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具有很高学术价值。
唐宋之际,人们观念中的幽冥世界衍生出金融和信用功能,寿生寄库信仰开始兴起,并成为10世纪以后中国人理解生命、疾病、死亡及身后世界的一种新方式。本书利用出土文献、造像碑刻结合传世文献,深入讨论寿生寄库信仰的起源、流传与影响,辨析寿生寄库信仰对现实世界的种种反应投射,以及信仰中体现的平等、契约精神、个人主义等观念,力图从幽冥观念的变化中观察现实社会的变革。
本书初版于1968年,后多次被河出书房、岩波书店、中央公论新社等日本知名出版社重印、再版,2018年中央公论新社又出版了增加了自跋的新版。在本书中,作者用生动、通俗的笔法再现了中国从东汉、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到隋唐帝国的历史进程,还原了残酷动荡、悲怆凄凉的中世。本书是宫崎市定“景气变动史观”的代表之作,书中反复论述了景气史观的本质和世界史的体系。
本书在梳理以往比较都城史研究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概观东亚都城史的历史,对以往研究中被视为个例的7-8世纪东亚国家都城营造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论述隋唐长安的历史意义,描绘一幅宏伟的东亚都城历史画卷。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国都城目前的隋唐长安”,包括中华的分裂与再生,都城与王权仪礼,城市的生活与文化;第二部分“隋唐长安与东亚国家关系”,包括东亚都城时代的形成与都市网的变迁,胡人与汉人;第三部分“建康、长安、洛阳”,包括汉长安故城与隋唐长安城,隋唐建康与洛阳的都市社会结构等内容。本书以全局把握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详细论及东亚历代都城和隋唐长安城的历史意义,对古代城市研究、历史地理学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历史学是什么》作者葛剑雄围绕“历史”“历史学”“中国历史”等核心词汇高屋建瓴,结合普通读者熟悉的多个案例深入浅出地呈现了一个学科的精彩面貌。
《技击余闻》是林琴南的笔记体作品,书中所记大都是闽中拳师的轶闻琐事。林琴南自幼娴习拳击剑术,精于此道,所以写得颇有神采。此书面世后,引领了民国初年“技击”系列作品的写作风潮,有多人为其作补或续。钱基博所作《技击余闻补》,于1914年在《小说月报》连载,是其中较为知名的一种。有研究认为,“技击”作品的出现,实际上是对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的积极回应,其对侠的着力描写,反映了时代的心声。本次出版,把两种小书放在一起,既有可读性,又能窥见清末民初爱国、尚武风潮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