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主要分析了自清以来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所产生的交互影响,着重考察淮北地区人类活动,特别是政府行为和官僚意志对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影响。作者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影响及作用。作者所讨论的空间范围,包括苏北、皖北、鲁西南在内的淮河下游地区,分别从漕运、盐业、农业、民生等面描述了淮北社会在中央政府基于政治权力的实际运作下,如何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后来的穷乡瘠壤。除此之外,本书还对上述这一时期淮北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衰变及平民的生活状态也做了细致地考察和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清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在“顾全大局”的政治思维下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
我们为什么会长智齿? 患近视的人为何越来越多? 为什么在进入农业社会之后,才爆发了瘟疫? 肥胖、亚健康、患糖尿病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多? 年轻时体力活动不足为什么会导致骨质疏松? 给接触的一切物品消毒能保障健康吗? 更长寿一定更健康吗? 如果人体进化的根本驱动力对生存环境的适应,那么为什么人类还会患上2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威胁人类生存的疾病呢? 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教授丹尼尔·利伯曼以进化生物学的视角,回溯了过去600万年人体的进化历程。他提出了“失配性疾病”的概念,比如2型糖尿病、近视、二型糖尿病等。“失配性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体的许多特征都适应我们进化所经历的环境,但不适应我们通过文化创造的现代环境。 利伯曼在《人体的故事》中呈现了他多年来针对人体进化展开的深入研究,详细讲述了农业革命
在三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中,谁能率先掌握先进技术,就能取得阶段性领先,甚至灭掉其他竞争者。因此,从地缘角度写一部人类史,不仅是复盘人类的进化历程,展示各有所长的诸多文明,比较东西方的成败优劣,更是要寻找隐藏于地理与时间背后的规则,以及那些关键的技术节点,帮助大家重新认识自己,看清未来世界的走向。地图上有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段故事都会以不同形式反复上演。看懂地图,才能看懂波澜激荡的历史;看清地缘,才能看清未来世界新走向。翻开这本书,你将看到:◎人类是如何脱离动物范畴,变身为万物之灵的?◎为何人类文明发源于热带,兴盛于温带?◎为什么尼罗河阻碍了埃及向非洲腹地传播文明,反而促使全新类型的海洋文明出现?◎是什么让人类可以突破血缘纽带,实现社群扩张,团结更多人?这带来的不仅是内
本书是一部明代政治制度史的经典著作,立足于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形成道路,以明代国家权力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法则为切入点,勾勒出明代从中央到地方,从皇帝到乡绅里甲层层制衡的庞大国家机器。通过明代权力结构初创、定型、调整、再定型的全过程,展现明代国家权力结构演变的双轨制轨迹,展示中国历代国家权力“内廷机构外廷化、中央机构地方化、监察机构行政化”的普遍规律,揭示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尤其是君主制度的本质特征。
本书收录了作者2018年以来发表论文及公开讲座三十余篇,分为“华夷内外”、“海洋文明”、“财政治理”及“札记随笔”等四部分。“华夷内外”涉及宋代的疆界形态与疆界意识、宋代的华夷观念、从宋代多政权格局透视文明的统一性、宋朝文明向东亚诸国的传播等:“海洋文明”包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政策取向、宋代对海陆关系的认知及其新变、宋代海洋政策的国内效应、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海洋文明等;“财政治理”涉及宋代赋役衍变的制度逻辑、王安石变法的财权分配体制变革、吴潜在庆元府治理中对财政制度的运用、南宋财权分配与地方治理等;“动态综述”及“札记随笔”则包括了作者对于宋代财政史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其检讨、近四十年来南宋经济史研究回顾以及“中国经济史研究理论与方法”课程记等内容。
本书作者葛剑雄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图书馆馆长。作为历史地理学领域的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学富五车,著作等身。除去其学术领域的成果,葛剑雄教授的人生经历同样丰富而精彩。本书由作者记录个人经历、叙往忆旧的文字汇总编辑而成,取太史公《报任安书》所言“述往事,思来者”之意,名为《往思录》。全书分“童年记忆”“青春无奈”“治学问道”“书缘终身”“生活经历”“往矣昔人”“万里记踪”七个部分,述及生活、学习、工作、游历等各个方面,展现了一代学人宝贵的人生阅历,可资后来者学习借鉴。
本书汇总国内外观点,有助于厘清中印边界争端的历史细节,为历史学、国际关系学、外交学、南亚学、国际法等学科的研究及相关政治外交活动提供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等不可替代的有力支持。对重要档案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可为我国的对外政治斗争、外交谈判、军事活动、文化交流、民间交往、心理互动等提供扎实、有力、有利的历史依据。
本书以美国历史文献和印第安学研究者提供的大量丰富的材料,严谨的逻辑和思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对美国印第安人与白人500年来的历史文化关系进行了富有独到见解的考察。这部专著富有说服力地论述了印、白文化关系尤其是文化冲突的渊源、历程和后果,指出文化冲突的实质是文化征服,“征服和反征服成了印、白文化的主流;详细分析了美国政府以同化为目标的“文明开化运动”,实质上是一场文化征服;并从各个时期和侧面考察了这种文化征服遭到了印第安人的顽强抵抗,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宣告破产;论文还历数美国白人对印第安人的暴力杀戮和驱赶、文化征服和同化给印第安人带来的空前灾难,同时也客观地论证了美国印、白文化冲突和交往对北美的历史发展客观上带来的一些正面效果;文章还分析了白人社会被迫
性考证论文汇编而成。各章内容具体如下:序章“皇帝统治与皇帝祭祀———以唐代的大祀、中祀、小祀为主”。第一章“魏晋南北朝的郊祀、宗庙祭祀制度”。第二章“唐代的郊祀、宗庙祭祀制度”。第三章“唐代皇帝祭祀的亲祀与有司摄事”。第四章“汉代郊祀、宗庙制度的形成及其运用”。第五章“魏晋南朝的郊祀、宗庙运用”,第六章“北朝的郊祀、宗庙运用”, 第七章“唐代郊祀、宗庙运用”,第八章“中国古代的即位仪礼与郊祀、宗庙”, 第八章附论“关于唐朝帝室的谒庙———皇帝、皇太子、皇后”,终章“从郊祀、宗庙及即位仪礼看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质”。系统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古代皇帝祭祀的各个方面,对国内关于中国古代祭祀的研究大有裨益。
《言不必称希腊》包括“旅行现场引发的疑问”和“源远流长的西方历史、考古和文物造假”两个部分的内容,通过大量图片“以图证史”,对自19世纪以来形成的所谓西方文明史提出全面、系统的质疑。作者认为,西方社会长时间持续不断地、成体系地历史造假、考古造假和文物造假,虚构古希腊、古埃及、古两河流域和古印度文明,将这个“三条河文明”推到比中华文明更古老的地位,同时在美洲也布置“古代文明”的迷魂阵,目的就是贬低、矮化中华文明的历史,可谓“历史的阴谋”。作者指出,现今教科书所描述的世界文明史,完全是19世纪西方中心论的产物,充满了虚构和伪造。这部伪史处心积虑地遮蔽中华文明的光辉,造成现代中国人深度的文化自卑,阻碍中华民族走向文化复兴,必须予以揭示。《光从中华来》用10个主题内容和大量图片,论证了中华
五四 以来至1949年之前,是中国现代史学形成并迅速发展时期,派别众多,名家辈出,作品琳琅满目,是中国现代学术门类中进步*快的一门学科。任何一门知识,发展到一定程度,皆会出现回顾反思性质的文字,以检讨前人所走过的道路,指示未来可能的途径。在中国现代史学进行时中,即不断有学人发表对史学研究回顾与展望的文章,不仅有总论,亦有专论,不仅有论中国史,亦有论西洋史,不仅正统派热衷于回顾,左派史家亦然。因此,全面而系统地整理这些反思文章,让不同立场的同时代人现身说史,可以让今人领略中国现代史学的多样而丰富的面相,不致被后见之明所误导,从而对中国现代史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这部资料集收录52篇长短不一的文章,皆精心筛选,许多为首次整理,根据原文重新点校,学术价值极高。需要说明的是,评论史家与史书
《清代新疆社会变迁研究》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移民与流动篇”,主要论述了清代新疆人口流动、移民出关、跨地域迁徙的情况;第二部分为“地域社会篇”,主要论述了清代新疆的社会状况,以相应的史实和政策为研究内容;第三部分为“经济文化篇”,主要介绍了新疆地区的农业、贸易等情况,使西北边疆地区的研究更加鲜活丰富。
本书对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历史学的演进做了详尽的叙述和分析,反思了日本史学依据何种思想、具有何种问题意识、利用何种方法推进其研究、历史学的趋势与未来等问题。作者并不志在深入描述各个时代、各个领域的具体研究史的细微内容,而是希望厘清历史学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 全书分为两篇,上篇“近代历史学的形成”从明治维新时的日本史学谈起,讨论了启蒙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超国家主义历史观等史学观念与流派的影响;下篇“现代历史学的发展”对二战后至当代的日本历史学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介绍《山海经》中的名物。古人在阅读《山海经》文本的时候,已经意识到《山海经》的原初形式应该是文字和图画相互配合的,只是古图均已失传,明清时期为《山海经》作图的风气盛行,然而未受当时主流学者的重视。事实上明清时期的《山海经图》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还体现了古人 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本书依据吴任臣《山海经图》的分类方式,将《山海经》中的名物分为“灵祇篇”“异域篇”“兽族篇”“羽禽篇”“鳞介篇”五类,名物收录的原则是该名物必须有明清时期的古图。本书以明清的这些山海经名物图为纲,结合历代注疏以及相关的先秦两汉典籍文献和小学专书,借鉴前贤的理论方法以及研究成果,讲述《山海经》名物的命名之义,是一本普及《山海经》的传统文化读物。
本书是一部全面展现民国时期劳资关系的社会史研究著作。作者运用大量一手史料,如《申报》《大公报》《女工日记》等,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地区、不同所有者、不同实业的劳资关系加以深入分析,讨论了企业生态、行政管理、福利保障、工会团体等问题,呈现出民国时期劳资关系纷繁复杂的样态。本书尤其注重在微观上对社会底层劳工生活实情的展现,对读者认识或重新认识民国时期劳资关系有很大启发。
秦是中国传统政治体制及文化的萌芽时代,孕育出的一系列制度为后世封建社会沿袭不改,至今仍发挥着时代光芒。本书内容涵盖了秦国到秦帝国时期政治文化的发展史,以时间为序,研究了从秦人的起源壮大,到早期秦国政治文化的发端,再到变革时代商鞅及《商君书》的历史影响,统一政治文化的发展及吕不韦《吕氏春秋》的历史意义,最后是秦帝国建立以后逐步走向特别化的政治文化。本书既厘清了古代中国的制度架构,又找到了解读政治的另一把钥匙。
《于阗史丛考》(增订新版)为张广达、荣新江所著的有关于阗史研究的论文合集,收《和田、敦煌发现的中古于阗史料概述》《上古于阗的塞种居民》《于阗佛寺志》等13篇论文。内容涉及于阗史料的年代、于阗国王统世系、于阗人种、于阗佛教、于阗美术等诸多方面。本书主要着力于于阗汉文文献整理。收集传统正史、僧传、地志、文集中的材料,同时大力发掘已刊、未刊的敦煌、和田出土文书;借助各家现代语译,梳理了很多专有名词(王名、地名、寺名),对唐宋于阗乃至整个西域史研究多有贡献,是于阗史及西域史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书后附有《于阗研究论著目录》,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增订版新增作者编订索引,方便读者检索。
本书既有通贯性的历时考察,也有专题性的共时研究,旨在通过多维度、多层面的研究,揭示古代文献在治替的历史脉络中,生生不息、传承不坠的文化规律,介绍古代图书文献传承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并将四书类文献置于儒学发展史的视野中加以审视,对文献与学术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探析。主要有:古代中国文献传承的制约因素;汉代图书整理与文献传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目录编纂与学术传承;易代之际的文献恢复与流通;古代帝王与文献传承——以清代为论域;极权帝王与文献传承——以清代为论域,等等。
《清风之华:王杰与乾嘉两朝政治》是文史学者卜键继《国之大臣》后,历时八年,查阅史料、多次实地考察创作而成的又一部力作。本书以清代中叶名臣王杰为引,展开一幅时代的画卷。本书史料充分,作者笔墨酣畅,让读者在其中看到清代中期的选人用人制度、司法制度、赋税制度、社会治理方式、官员生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作者通过对中央与地方、皇帝与官员、官员与官员、官民之间关系的描写,全面呈现了清代中期的政治图景。全书背景宏阔,但细节却生动有趣,一个个人物形象借助于细节跃然纸上,读起来饶有趣味,发人深思。
五四 以来至1949年之前,是中国现代史学形成并迅速发展时期,派别众多,名家辈出,作品琳琅满目,是中国现代学术门类中进步*快的一门学科。任何一门知识,发展到一定程度,皆会出现回顾反思性质的文字,以检讨前人所走过的道路,指示未来可能的途径。在中国现代史学进行时中,即不断有学人继承前人的研究,撰写中国史学史,作传统史学的总结。这部资料集收录四种史学史讲义,皆为首次整理,根据原文重新点校,学术价值极高。对于史学史研究、史学文献学的学习皆有很好的示范意义。而对于中国现代史学之形成的研究来说,继往也许与开来同样重要,同样值得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