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条河流”能够影响上下游国家的地缘政治关系,那么,“一条产业链”为什么不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呢?本书借鉴“地缘政治”的概念,提出了“产缘政治”这一崭新理论,结合上至古希腊罗马、下至当今的世界历史实例,以产缘政治的视角重新看待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大国崛起的历史。作为第一届亚洲图书奖得主张笑宇力作“文明三部曲”之终章,对4000年人类历史进行剔肤见骨地解剖,切中“技术·商贸·产业”三大历史的龙骨,揭示塑造我们这个世界最巨大、最隐秘的力量。新锐历史学者张笑宇,以近期新的认知模型重新解释历史与我们的世界:以“漏斗—喇叭模型”,重述技术进步的逻辑;以“三流循环”,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以“产缘政治”,阐释国家的博弈与兴亡。本书将带你重新思考:古罗马政体与奴隶产业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中古时代欧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主要分析了自清以来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所产生的交互影响,着重考察淮北地区人类活动,特别是政府行为和官僚意志对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影响。作者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影响及作用。作者所讨论的空间范围,包括苏北、皖北、鲁西南在内的淮河下游地区,分别从漕运、盐业、农业、民生等面描述了淮北社会在中央政府基于政治权力的实际运作下,如何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后来的穷乡瘠壤。除此之外,本书还对上述这一时期淮北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衰变及平民的生活状态也做了细致地考察和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清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在“顾全大局”的政治思维下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
本书是一部明代政治制度史的经典著作,立足于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形成道路,以明代国家权力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法则为切入点,勾勒出明代从中央到地方,从皇帝到乡绅里甲层层制衡的庞大国家机器。通过明代权力结构初创、定型、调整、再定型的全过程,展现明代国家权力结构演变的双轨制轨迹,展示中国历代国家权力“内廷机构外廷化、中央机构地方化、监察机构行政化”的普遍规律,揭示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尤其是君主制度的本质特征。
《言不必称希腊》包括“旅行现场引发的疑问”和“源远流长的西方历史、考古和文物造假”两个部分的内容,通过大量图片“以图证史”,对自19世纪以来形成的所谓西方文明史提出全面、系统的质疑。作者认为,西方社会长时间持续不断地、成体系地历史造假、考古造假和文物造假,虚构古希腊、古埃及、古两河流域和古印度文明,将这个“三条河文明”推到比中华文明更古老的地位,同时在美洲也布置“古代文明”的迷魂阵,目的就是贬低、矮化中华文明的历史,可谓“历史的阴谋”。作者指出,现今教科书所描述的世界文明史,完全是19世纪西方中心论的产物,充满了虚构和伪造。这部伪史处心积虑地遮蔽中华文明的光辉,造成现代中国人深度的文化自卑,阻碍中华民族走向文化复兴,必须予以揭示。《光从中华来》用10个主题内容和大量图片,论证了中华
《清风之华:王杰与乾嘉两朝政治》是文史学者卜键继《国之大臣》后,历时八年,查阅史料、多次实地考察创作而成的又一部力作。本书以清代中叶名臣王杰为引,展开一幅时代的画卷。本书史料充分,作者笔墨酣畅,让读者在其中看到清代中期的选人用人制度、司法制度、赋税制度、社会治理方式、官员生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作者通过对中央与地方、皇帝与官员、官员与官员、官民之间关系的描写,全面呈现了清代中期的政治图景。全书背景宏阔,但细节却生动有趣,一个个人物形象借助于细节跃然纸上,读起来饶有趣味,发人深思。
近代三大农民战争中,捻军起义持续的时间最长,虽然它没有建立完备的政权机构,但对清朝现存社会结构的革命性却更加chedi,起义领袖的民主性也较强,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先声。对捻军起义的研究离不开对相关史料的发掘与整理。本书收录了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调查组对捻军的原始调查记录,以及先前捻军资料未录文献。其他文献以抄稿本原件为底本,选前人未录文献,捡缺补漏,旨在完善对捻军资料的整理。编者希望通过出版本书,推动近代农民战争史研究,使捻军起义更翔实、完整地从历史长河中走到我们面前。
本书从中国古代政治现象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观察相关的制度框架、实施状态,从制度举措及其施用之况观察相应的政治内涵和思想动向,是作者近十余年所撰中古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重要论文的菁华。 全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中古以前“革命”和“禅让”两种制度的历史观念在早期王朝易代实践中的地位之升降变化及其驱动力;第二部分抉发不同制度所蕴政治诉求和现实问题,针对中古时期的多种具体制度现象,以“动态的制度”研究视角观察其背后的政治逻辑和思想变化;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中古儒、墨等学派的发展面貌,澄清了如“汉魏以来儒学衰落和子学萎缩”等长期以来被误解的诸多问题,指出“中古思想界的主流是由儒学不断汲取子学、宗教等多重因子的发展过程所构成”;最后一部分为密切关联古代政治史和制度史的古籍沈约《谥例序》
自从《新青年》杂志创办以来,同人办刊成为中国现代期刊史的一个重要现象。本书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月派创办的各类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晨报副刊·剧刊》《新月》《诗刊》)和40年代影响巨大的《观察》周刊为例,既依据丰富翔实的文献史料考察刊物创办的缘由、资金来源、财务状况、栏目设置和运作情况,也关注刊物周围的主要撰稿人和读者群体,由此深入探索中国现代同人期刊办刊模式和聚散离合的原因,揭示中国现代同人期刊的传统及其传承规律,了解现代同人期刊对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期刊编辑出版的贡献。
本书以江南运河嘉兴段的主航道以及嘉兴境内的主要运河为线索,由“越水兴古邑”“苏州塘之魂”“城与河,交相辉映”“千年主干杭州塘”“长水玉映珠”“四徙六析话海盐”“地嘉人善,嘉风习习”“平湖通沧海”八个章节组成,对嘉兴运河古镇中孕育的自然风光、乡土人情、名人典故等极具嘉兴地方特色的文化历史进行细致而深刻的描绘,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这座江南古镇悠然、恬淡的历史文化气息,是一部领略嘉兴古镇古今历特色文化风貌的游览手册。
《文史知识》自创刊以来,一直坚持大专家写小文章,坚持深入浅出地介绍评述准确、生动、有用的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办刊宗旨,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本书系《文史知识》杂志2017年全年的合订本,包含了《文史知识》杂志2017全年1-12期的所有内容。
本书以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官阶制度为研究对象。作者采用“品位分等”和“职位分等”的概念,构建了一个新鲜的分析框架。通过这个新视角,作者对周代的爵命,秦汉二十等军功爵和禄秩,魏晋南北朝的官品、中正品、勋品、将军号、文散官,直到唐代的文武散阶,进行了细密考察,将之勾勒连缀为一条演进变迁的线索,并对其性质和意义提供了一系列独到解释。进而对整个帝国时代的官僚等级制度的发展,提出了划分为五个阶段的分期模式。
本书认为,希腊以来一开始以哲学为代表,后来发展为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西方现代学术,从根本上代表了一种与中国古代学术迥然不同的学术传统。无论是中学原有的分类体系,还是西学今天的学科体系,都有其各自的合理性;无论用西方今天的学科范畴来肢解中国古代学术,还是用中学原有的分类体系来衡量西学,都是值得怀疑的。进一步看,通常所谓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往往不是同一学科内部的两种思维方式差异,而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术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正因为学术类型的不同,人为地追求所谓中西结合,有时也没必要。用现代西方学术和学科范畴来分割和整理中国古代学术,不仅可能包含对西方学术本质的深刻误解,也可能构成对中国学术传统的人为摧残。
《四川藏区史.政治、经济卷》由任新建主编
本书收录了作者2018年以来发表论文及公开讲座三十余篇,分为“华夷内外”、“海洋文明”、“财政治理”及“札记随笔”等四部分。“华夷内外”涉及宋代的疆界形态与疆界意识、宋代的华夷观念、从宋代多政权格局透视文明的统一性、宋朝文明向东亚诸国的传播等:“海洋文明”包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政策取向、宋代对海陆关系的认知及其新变、宋代海洋政策的国内效应、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海洋文明等;“财政治理”涉及宋代赋役衍变的制度逻辑、王安石变法的财权分配体制变革、吴潜在庆元府治理中对财政制度的运用、南宋财权分配与地方治理等;“动态综述”及“札记随笔”则包括了作者对于宋代财政史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其检讨、近四十年来南宋经济史研究回顾以及“中国经济史研究理论与方法”课程记等内容。
本书是一部全面展现民国时期劳资关系的社会史研究著作。作者运用大量一手史料,如《申报》《大公报》《女工日记》等,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地区、不同所有者、不同实业的劳资关系加以深入分析,讨论了企业生态、行政管理、福利保障、工会团体等问题,呈现出民国时期劳资关系纷繁复杂的样态。本书尤其注重在微观上对社会底层劳工生活实情的展现,对读者认识或重新认识民国时期劳资关系有很大启发。
这本论文集收录了近年来笔者在各种报刊上发表的二十六篇学术论文。为突出本书特色以及方便读者阅览,笔者按照研究主旨将所收录的论文分作地域崇祀研究、民间叙事研究、礼俗互动研究、西南族群研究、运河社会研究、卫所军户研究六个专题,每一专题包含数篇论文。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介绍《山海经》中的名物。古人在阅读《山海经》文本的时候,已经意识到《山海经》的原初形式应该是文字和图画相互配合的,只是古图均已失传,明清时期为《山海经》作图的风气盛行,然而未受当时主流学者的重视。事实上明清时期的《山海经图》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还体现了古人 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本书依据吴任臣《山海经图》的分类方式,将《山海经》中的名物分为“灵祇篇”“异域篇”“兽族篇”“羽禽篇”“鳞介篇”五类,名物收录的原则是该名物必须有明清时期的古图。本书以明清的这些山海经名物图为纲,结合历代注疏以及相关的先秦两汉典籍文献和小学专书,借鉴前贤的理论方法以及研究成果,讲述《山海经》名物的命名之义,是一本普及《山海经》的传统文化读物。
本书是作者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通过语言文字塑造民族国家:中国近代国语运动研究”的结项成果,获得了专家一致好评,结项结果为优秀。 国语运动作为现代中国国家建构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既有文化想象的层面,也有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的参与和实践过程,作者引入社会文化史的视角,透过这一场上下合谋的文化运动,可以透视出现代中国国家重建的艰苦历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包括史念海先生代表作20余篇,均曾发表于《河山集》一至九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重要学术专著或期刊中。 上册主要介绍我国山川地貌、关隘都会;下册重在介绍我国道路交通与军事地理。史先生毕生研究将历史文献与野外实地考察相结合,解决了大量文献考证无法解决的问题,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和军事学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全书收录注释2600余条,详尽周至;保留并精修原作所有插图60余幅。 本书兼具较高的学术性和适度的普及性,是一部普及中国历史地理知识,进而弘扬中国文化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地理学读物。
......
《于阗史丛考》(增订新版)为张广达、荣新江所著的有关于阗史研究的论文合集,收《和田、敦煌发现的中古于阗史料概述》《上古于阗的塞种居民》《于阗佛寺志》等13篇论文。内容涉及于阗史料的年代、于阗国王统世系、于阗人种、于阗佛教、于阗美术等诸多方面。本书主要着力于于阗汉文文献整理。收集传统正史、僧传、地志、文集中的材料,同时大力发掘已刊、未刊的敦煌、和田出土文书;借助各家现代语译,梳理了很多专有名词(王名、地名、寺名),对唐宋于阗乃至整个西域史研究多有贡献,是于阗史及西域史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书后附有《于阗研究论著目录》,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增订版新增作者编订索引,方便读者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