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条河流”能够影响上下游国家的地缘政治关系,那么,“一条产业链”为什么不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呢?本书借鉴“地缘政治”的概念,提出了“产缘政治”这一崭新理论,结合上至古希腊罗马、下至当今的世界历史实例,以产缘政治的视角重新看待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大国崛起的历史。作为第一届亚洲图书奖得主张笑宇力作“文明三部曲”之终章,对4000年人类历史进行剔肤见骨地解剖,切中“技术·商贸·产业”三大历史的龙骨,揭示塑造我们这个世界最巨大、最隐秘的力量。新锐历史学者张笑宇,以近期新的认知模型重新解释历史与我们的世界:以“漏斗—喇叭模型”,重述技术进步的逻辑;以“三流循环”,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以“产缘政治”,阐释国家的博弈与兴亡。本书将带你重新思考:古罗马政体与奴隶产业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中古时代欧
在三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中,谁能率先掌握先进技术,就能取得阶段性领先,甚至灭掉其他竞争者。因此,从地缘角度写一部人类史,不仅是复盘人类的进化历程,展示各有所长的诸多文明,比较东西方的成败优劣,更是要寻找隐藏于地理与时间背后的规则,以及那些关键的技术节点,帮助大家重新认识自己,看清未来世界的走向。地图上有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段故事都会以不同形式反复上演。看懂地图,才能看懂波澜激荡的历史;看清地缘,才能看清未来世界新走向。翻开这本书,你将看到:◎人类是如何脱离动物范畴,变身为万物之灵的?◎为何人类文明发源于热带,兴盛于温带?◎为什么尼罗河阻碍了埃及向非洲腹地传播文明,反而促使全新类型的海洋文明出现?◎是什么让人类可以突破血缘纽带,实现社群扩张,团结更多人?这带来的不仅是内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主要分析了自清以来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所产生的交互影响,着重考察淮北地区人类活动,特别是政府行为和官僚意志对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影响。作者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影响及作用。作者所讨论的空间范围,包括苏北、皖北、鲁西南在内的淮河下游地区,分别从漕运、盐业、农业、民生等面描述了淮北社会在中央政府基于政治权力的实际运作下,如何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后来的穷乡瘠壤。除此之外,本书还对上述这一时期淮北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衰变及平民的生活状态也做了细致地考察和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清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在“顾全大局”的政治思维下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
本书是一部明代政治制度史的经典著作,立足于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形成道路,以明代国家权力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法则为切入点,勾勒出明代从中央到地方,从皇帝到乡绅里甲层层制衡的庞大国家机器。通过明代权力结构初创、定型、调整、再定型的全过程,展现明代国家权力结构演变的双轨制轨迹,展示中国历代国家权力“内廷机构外廷化、中央机构地方化、监察机构行政化”的普遍规律,揭示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尤其是君主制度的本质特征。
《言不必称希腊》包括“旅行现场引发的疑问”和“源远流长的西方历史、考古和文物造假”两个部分的内容,通过大量图片“以图证史”,对自19世纪以来形成的所谓西方文明史提出全面、系统的质疑。作者认为,西方社会长时间持续不断地、成体系地历史造假、考古造假和文物造假,虚构古希腊、古埃及、古两河流域和古印度文明,将这个“三条河文明”推到比中华文明更古老的地位,同时在美洲也布置“古代文明”的迷魂阵,目的就是贬低、矮化中华文明的历史,可谓“历史的阴谋”。作者指出,现今教科书所描述的世界文明史,完全是19世纪西方中心论的产物,充满了虚构和伪造。这部伪史处心积虑地遮蔽中华文明的光辉,造成现代中国人深度的文化自卑,阻碍中华民族走向文化复兴,必须予以揭示。《光从中华来》用10个主题内容和大量图片,论证了中华
从清代到民国,经史关系的变化一波三折,错综复杂。《清代民国卷》从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和社会存在的制约作用两个方面进行观照,纵向考察经史关系的演变发展过程,横向分析经史关系的纠结及其对当时学术观念的影响,以揭示传统经史之学的意蕴、本质以及由传统进入近代以后学术发展的真实面相。
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研究清代地方政府的学术著作,皆漫画式地将衙门吏役普遍描述为贪腐成性、一心只为追求自身私利之辈,认为这些“为官之爪牙”的小人物在侵蚀着帝国统治的根基。 本书利用清代巴县档案中的丰富素材,向我们展示了与上述刻板印象大为不同的另一幅历史图景。清代巴县衙门的书吏和差役们,自己在其内部创制出了并奉行着一些相当精细的惯例、规矩与程序,以用来将诸如招募吏役新人、内部晋升和分派承办各种有利可图的任务等事项加以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通过对某些吏役滥用手中权力的特别个案进行内部惩戒的方式,来避免因此招致长官的连带追究。这些被吏役们称为“房规”“班规”的惯例、规矩与程序,往往也为巴县知县们所实际认可。后者在解决吏役们内部发生的争端时,常常会对这些惯例、规则与程序加以实际维护。但是,
本书为“葛兆光讲义系列”之一,是作者2011年后为博士生开设“亚洲史的研究方法”课程的讲稿,经过十年以上的讲述,并反复修订增补后成书。全书分为四单元十三讲,从亚洲史研究的可能性,东西方有关亚洲史的学术史,重点讲到近世东部亚洲海域史的研究,并且详细介绍近世环东部亚洲海域历史的相关文献。本书的重点,是通过案例讨论亚洲史研究的途径,也讨论如何既把中国史放在亚洲史的大背景中,又从中国角度观察周边,进一步通过中国、东部亚洲海域、整个亚洲,理解历史的交错、联系和融汇。每个单元都以“问题”开始,讨论亚洲史研究的必要性,以“讨论”结尾,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最后给出建议阅读的论著目录。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一门针对研究生的历史课,而且是有关区域史研究的方法论。
《文史通义》是清代浙东学派史家章学诚的代表作。该书理论内涵涉及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历史编纂学理论、史学批评方法论等领域中的许多问题,最显著的特点是阐明史学家法和为史之意,辨析各种史书体裁义例,抨击治学各分畛域的积弊,宣扬史学经世致用的价值。同时章学诚还把校雠学也纳入史学的大范畴。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章学诚提出了“志属信史”、“三书”、“四体”等重要观点,建立了方志理论体系,创立了方志学。其史学的某些理论是带有全面总结性的成果,达到了传统史学理论发展的优选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目前的一座丰碑。
《中国民族史研究70年》对70年来中国民族史研究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综合叙述。除中国古代民族史和现代各少数民族史的研究综述之外,也包括了对汉民族形成和中国民族史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综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民族史研究大体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至60年代中期。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在“”(1966—1976)期间民族史研究处于停滞状态。此外,本书还详细分析、介绍了一些重大学术问题。如1988年,费孝通先生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在国际著名的学术讲演活动之一“泰纳讲演”会上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这一著名的演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费孝通先生经过几十年不懈探索而形成的重要理论结晶,在学术界具有重大的影响。为此,在《中国民族史研究70 年》中,作者不惜笔墨,从以下几
本书是作者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通过语言文字塑造民族国家:中国近代国语运动研究”的结项成果,获得了专家一致好评,结项结果为优秀。 国语运动作为现代中国国家建构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既有文化想象的层面,也有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的参与和实践过程,作者引入社会文化史的视角,透过这一场上下合谋的文化运动,可以透视出现代中国国家重建的艰苦历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作者葛剑雄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图书馆馆长。作为历史地理学领域的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学富五车,著作等身。除去其学术领域的成果,葛剑雄教授的人生经历同样丰富而精彩。本书由作者记录个人经历、叙往忆旧的文字汇总编辑而成,取太史公《报任安书》所言“述往事,思来者”之意,名为《往思录》。全书分“童年记忆”“青春无奈”“治学问道”“书缘终身”“生活经历”“往矣昔人”“万里记踪”七个部分,述及生活、学习、工作、游历等各个方面,展现了一代学人宝贵的人生阅历,可资后来者学习借鉴。
《海错图》为聂璜的作品,共有255个条目,336种生物,其中绝大部分为海洋生物。该书不仅有细致艳丽的工笔绘画,还有作者十数年的实地观察记录和文献考证,可谓是古代中国最后一本传世海洋生物图志。雍正四年(1726),《海错图》一书由雍正近侍苏培盛交入清宫造办处,后深受乾隆、嘉庆、宣统等皇帝的喜爱。《海错图》共分四册,前三册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第四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因其极为珍贵,面世尤为难得。本次出版的《海错图》在保留全本的基础上,附以简洁明了又不失专业的注释与译文,使当代读者可以从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体会文字、绘画之美,亦可体味清朝时期颇具趣味的生物科学观。
《四川藏区史.政治、经济卷》由任新建主编
本书以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官阶制度为研究对象。作者采用“品位分等”和“职位分等”的概念,构建了一个新鲜的分析框架。通过这个新视角,作者对周代的爵命,秦汉二十等军功爵和禄秩,魏晋南北朝的官品、中正品、勋品、将军号、文散官,直到唐代的文武散阶,进行了细密考察,将之勾勒连缀为一条演进变迁的线索,并对其性质和意义提供了一系列独到解释。进而对整个帝国时代的官僚等级制度的发展,提出了划分为五个阶段的分期模式。
本书是一部法律史领域研究性犯罪问题的经典之作。书中运用了唐代以来的大量法律史文献,聚焦清代社会中寡妇、娼优、雇工、乞丐等底层人物,用比较史的眼光对性行为管制、寡妇守贞、“光棍例”、“卖娼”等问题进行分析,还原真实案例,展现了微观视角下的平民婚姻,以及女性短缺、妇女歧视等现象。 作者将性别史、法律史和社会史等不同研究进路熔为一炉,将性犯罪与法律问题进行宏观考察,探讨了清代对性行为和性观念的规制与引导。书中案例生动鲜活,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语言流畅,展示了一个复杂且富于动态变化的中华帝国晚期社会。
这本论文集收录了近年来笔者在各种报刊上发表的二十六篇学术论文。为突出本书特色以及方便读者阅览,笔者按照研究主旨将所收录的论文分作地域崇祀研究、民间叙事研究、礼俗互动研究、西南族群研究、运河社会研究、卫所军户研究六个专题,每一专题包含数篇论文。
自从《新青年》杂志创办以来,同人办刊成为中国现代期刊史的一个重要现象。本书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月派创办的各类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晨报副刊·剧刊》《新月》《诗刊》)和40年代影响巨大的《观察》周刊为例,既依据丰富翔实的文献史料考察刊物创办的缘由、资金来源、财务状况、栏目设置和运作情况,也关注刊物周围的主要撰稿人和读者群体,由此深入探索中国现代同人期刊办刊模式和聚散离合的原因,揭示中国现代同人期刊的传统及其传承规律,了解现代同人期刊对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期刊编辑出版的贡献。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常设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外国史学研究、历史文献学研究、当代史学评论等栏目,已被收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书为总第26卷,设立 中国古代史学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 外国史学研究 西方史学理论研究动态 他山之石 当代史学评论 会议综述 等栏目,反映了当前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学术关注及前沿成果。本卷的重点论题一是史学的垂范精神和史家的才学品性;二是对文化史学的探讨。
张闻玉先生采用“三证合一”的论证方法,将文献记载、青铜器铭文与实际天象三者紧密结合,整理、分析数十件王年、月序、月相、日干支俱全的西周铜器铭文,利用十项“铜器历日研究条例”规则,以“月相定点”为核心理论,一一落实这些铜器记载的 纪年。针对自西汉刘歆以来及至“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种种结论,作者指出“二重证据法”的不足及“月相四分”的失误,在强调“月相定点”的基础上,考证出西周的王序和王年,对考古界和历史研究界的断代既有补充,也有纠正。
五四 以来至1949年之前,是中国现代史学形成并迅速发展时期,派别众多,名家辈出,作品琳琅满目,是中国现代学术门类中进步*快的一门学科。任何一门知识,发展到一定程度,皆会出现回顾反思性质的文字,以检讨前人所走过的道路,指示未来可能的途径。在中国现代史学进行时中,即不断有学人继承前人的研究,撰写中国史学史,作传统史学的总结。这部资料集收录四种史学史讲义,皆为首次整理,根据原文重新点校,学术价值极高。对于史学史研究、史学文献学的学习皆有很好的示范意义。而对于中国现代史学之形成的研究来说,继往也许与开来同样重要,同样值得深入探讨。
本书从中国古代政治现象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观察相关的制度框架、实施状态,从制度举措及其施用之况观察相应的政治内涵和思想动向,是作者近十余年所撰中古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重要论文的菁华。 全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中古以前“革命”和“禅让”两种制度的历史观念在早期王朝易代实践中的地位之升降变化及其驱动力;第二部分抉发不同制度所蕴政治诉求和现实问题,针对中古时期的多种具体制度现象,以“动态的制度”研究视角观察其背后的政治逻辑和思想变化;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中古儒、墨等学派的发展面貌,澄清了如“汉魏以来儒学衰落和子学萎缩”等长期以来被误解的诸多问题,指出“中古思想界的主流是由儒学不断汲取子学、宗教等多重因子的发展过程所构成”;最后一部分为密切关联古代政治史和制度史的古籍沈约《谥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