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六国后,嬴政面临着怎样的千古难题?旧制度为什么无法搞定新的欲望问题?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没杀刘邦?刘邦军事崛起的真正秘密是什么?为什么千百年来只有韩信的“背水一战”成功了?……楚汉争霸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中 璀璨的一颗珍珠。自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义,到公元前202年刘邦一统天下,神州大地上群雄并起,色彩纷呈,高潮迭起。无数英雄豪杰蜂拥而至,奋战过百年之余烈,在秦末的这把大火点燃下,燃烧得热热烈烈、通通透透。自此,刘邦开创的大汉王朝,延续四百多年。这八年时间,可谓中国古代史中 为精彩的八年。
《艺术、神话与祭祀》是张光直先生诸多学术著作中的一本,也是作者自己 为喜爱的一本。该书以他1981至1982年在哈佛大学为非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一门课程的讲稿为基础,选编而成。该书写作目的:“其一,中国古代文明的性质和构成具有很强的政治倾向,本书将以此开辟出一个新的基础研究视角;其二,如果能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古代文明的研究,至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必将受益匪浅。” 张光直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通过对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沟通天地的祭祀过程及手段、古代中国青铜器及其装饰艺术(主要是动物主题装饰艺术)的意义、古代文字的产生及表现形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回答了文明或王朝是如何在古代中国兴起的问题。
《江户思想史讲义(子安宣邦作品集)(精)》是日本有名思想史学家子安宣邦的代表作之一。 江户时期是日本近现代发展历史中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对包括中国儒家思想在内的日本思想资源进行了新的阐发,建构了其后日本思想史发展变化的若干重要基础,影响至于当代。 本书通过对中江藤树、山崎暗斋、伊藤仁斋、荻生徂徕、贺茂真渊、本居宣长等江户时期的重要思想家的重新解读,重构了江户思想,并以新构建的江户时代观,反观于近代,使读者可以更为清晰地理解日本近现代思想发展的脉络,而本书作者具有创造性的解读,更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了解日本思想史的方便门径。
本书是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的重要著作。全书共分二编和三个附录。编讲述史学理论,着重阐明历史与编年史、自然史与历史的不同,有二章专门论述“假历史”、“历史哲学”,还讲了“历史的人性”,“历史的选材与分期”以及“专门史的差别与划分”。第二编叙述史学史,分别论述了希腊罗马史学、中世纪的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启蒙运动的史学、浪漫主义的史学、实证主义的史学等。
鸦片战争令中国朝野受到巨大震撼,在国难和家境窘迫的双重压力下,广东香山人容闳踏上了赴美留学的道路,并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个就读并毕业于美国大学耶鲁大学的中国人。容闳回国后,面对残败的山河,立志通过对外学习来改变民族的现状和未来。容闳的伟大设想得到了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在曾李的推动下,清廷启动了幼童赴美留学计划,幼童成为中国早的官派留学生。容闳作为留学计划的负责人,主持和参与了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可惜的是由于受到顽固守旧派的阻挠,留学幼童尚未 结束学业,即被强制回国。 幼童们回国之初,受到严重歧视,被描绘成中了“洋毒”的 叛徒,但他们选择了默默承受,同时不放过可以证明自己对祖国坚贞不渝的机会:中法马尾海战,幼童们的船舰击中法舰,并创造了法国海军的阵亡纪录;中日甲午战争,
《食在宋朝》是“寻味历史”系列中的一本,主要选取宋朝具代表性的关于美食的诗词歌赋、散文、小说、文人笔记等,如《东京梦华录》《山家清供》《武林旧事》《都城纪胜》《梦粱录》,等等。从宫廷的奢华盛宴、文人雅士的大千世界,到百姓日常的风味人间,本书旨在通过古人的笔触还原宋朝饮食生活的真实图景,带领读者在古人的字里行间中品味宋朝美食,在历史变迁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不了解现实,是因为不了解历史;不理解现实,是因为不理解历史。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记录着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更新,更预示着人类的未来。“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古往今来的有识之士们无不注重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从历史的兴衰演进中体会生存智慧,从历史人物的叱咤风云中感悟人生真谛和成功的哲学。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不仅风起云涌、波澜壮阔,而且隐藏着无数盛衰存亡的道理、得失成败的奥秘、可吸收借鉴的智慧。 一条妙计,可以赢得一场战争;一番谋划,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计良策,可以成就一桩事业;一点心机,可以反败为胜,化险为夷。《每天学点历史智慧大全集》是一部汇集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管理、外交、处世谋略的智囊宝库,全书共分为“以术驭政,以德待民
史书是过去历史的记载,然善读史者能从历史的高度,穿越时空限制,以古鉴今,以今论古,烛幽发微,察人之所未察,言人之所难言,此读史之三昧也,此读史随笔之价值也,观《千年眼文丛》所收各书,实无愧于“千年眼”之名。老一代史学家王春瑜的《今古一线》,既有评论古今历史得失,深刻犀利发人深省之作,又有考证名物制度,博雅风趣兴味盎然之篇。 人借助于千里眼,能打破空间限制,看到远处的景物,而借助于“千年眼”,则能打破时间的限制,看到古往今来的历史演变,增益智识,怡养心性。读者不妨读一读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千年眼文丛》,对它是否配得上“千年眼”的称号,相信您一定能作出公论。
本书共二十五六万字。乃区为九卷合成,卷一《管窥蠡测》,为对历史研究及编纂的个人认识与学术观点;卷二《书山有径》,述个人治学道路与体验;卷三《撮其指要》,为学术性著述所写的序言;卷四《激扬文字》,为学术性著述所作的书评;卷五《口讲指画》,为公开讲演、采访问答之有学术内涵者;卷六《旧事如新》,为谈论掌故,追述往事之什;卷七《吹疵摘瑕》,为自纠和评说论辨之作;卷八《流风余韵》,为仰慕先贤及怀旧思念之作;卷九《镂之金石》,为津门名胜古刹所撰上石之碑文。末附《我的学术自述》,略陈个人学术经历,俾读者有以知我。书即编成,复标以“学术随笔”之名,冀与“学者随笔”能分畛域。至是集是否能称“学术随笔”,则非我之所知,而犹待者之判定。
本书是意大利哲学家、史学家克罗齐的历史哲学力作。此卷分上下两编。上编探讨史学理论。首先他严格区分历史和编年史:历史是活历史,编年史是死历史;历史是当代史,编年史是过去史;历史主要是思想行动,编年史主要是意志行动;历史中有紧密联系,编年史中无联系;历史有逻辑顺序,编年史有编年顺序;历史深入事件核心,编年史停留事件表面;历史有活文献和深刻思想,编年史有抽象词语记录和空洞叙述;先有历史,后有编年史。进而他划清真历史同形形色色的历史的积极性质、人性、分期等问题。下编回顾史学史,从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浪漫主义、实证主义史学,直至19世纪“新史学”。
六朝时期是荆州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如果沿着汉代统一政权下的发展道路,荆州地区发展的步伐或许要小得多,文化上亦难有如此成就,是分裂与政治斗争为之提供了“非正常”的发展机会。正是借由这一机会,荆州地区奏响了前进的进行曲,迈开了发展的步伐,虽然有些步履蹒跚,磕磕绊绊。自此,开启了南方地区不可逆转的上升趋势。
《儒家伦理与中国史学》命名为《儒家伦理与中国史学》,意在探讨儒家史学思想,而着重点又集中于史学思想中所蕴涵的伦理精神。从前,承蒙深见东州儒学研究基金资助,以“经史关系的流变”立项,这本著作便是该课题的学术成果。它与原先计划有两个方面的调整:一是把经史关系集中于伦理的层面,二是把史的叙述改成抓几个关键点。这样处理可以缩短篇幅,论述亦较为深入。 《儒家伦理与中国史学》重点探讨了司马迁、刘知几、司马光、章学诚等四位重量级的儒家史学大家。司马迁的史学理论标志羊儒家历史哲学的形成,刘知几的史学是儒家史学理论的系统总结,司马光的史学把儒家史学的政治伦理发展到,而章学诚的史学把儒家史学理论推到整个封建社会高峰。
《还读我书楼文存》是近代甘肃学者张维先生(1890-1950)的文集。张维先生生于清末,别号鸿汀。幼承家学,得科举功名。民国年间出长甘肃省图书馆、甘肃通志局,受聘兰州大学教授史学。作者毕生研治西北史地、方志、金石学和图书编纂学,成绩斐然,为陇右历史文化留下了极其丰富而宝贵的遗产。其中影响的有《甘肃通志稿》、《甘肃人物志》、《陇右方志录》、《陇右金石录》等等,直到今天,后人治学常常采用他的考述成果。《文存》以其故居书室“还读我书楼”冠名。精选其代表性、文献价值高的遗作,包括史学著作《元魏诸镇考》、《仇池国志》、《兰州古今注》,未刊诗文《南野诗稿》、《游燕日记》、《秦陇访碑记》等等,汇为一册,以使今天的人们了解这位陇上学者的学识、造诣,提供学术推进的参阅资料。《文存》由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
历史是过去时,但谁也不能否认历史与现实及未来的因果关系。大多数人关注历史——无论事件、人物、经验、教训,其着眼点还是为着现实和未来。也有的学者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一来,客观似乎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却是历史学界面对现实中的许多重大社会问题时的缺位与失语。 其实,历史与现实哪里能隔开呢?研究历史,不着眼于现实,历史学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研究历史,书写历史,是不应该切断历史与现实的关联的。真正关注现实,才有可能以更深广的目光切入历史,成为一个有担当的历史学家。行文至此,我很想说一下张纯如。很难说她就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学家,她却用自己的热忱做到了许多历史学家终其一生也无法企及的事。因为她用自己的心血甚至生命来凝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无法忽略
《宁可史学论集》汇集了作者52年来研究成果中的精华部分,包括46篇已刊和未刊的论文。多角度多层次地阐述了有关史学的问题,内容丰富,可读性强。
《李良玉教授与其博士生文丛:李良玉史学文萃》公布的“博士生课外讲习录”约4.2万字,“博士论文推介”约1.3万字,“博士生文稿批语”约28万字,“学术评语”约6.6万字。体现了档案资料、民间文书、口述资料的综合,研究课题与历史资料的匹配,历史面貌和当下面相的观照,生活经验与文本制度的对比,学术价值与大众价值的一致,传统实证与现代理论分析的融合。
本书编次,按内容分组,每组以时间为序。组5篇,讨论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二组3篇,论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发展问题。第三组4篇,论述中国历史特点和发展规律问题以及史学研究的理论适用与价值取向问题。第四组5篇,是对具体历史问题的考述。从内容上看,此组不属于史学理论的范围,之所以收入本集,不仅仅是因为这4篇是先生晚年之作,更主要的是因为先生对所论的问题都提出了具有启示意义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