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六国后,嬴政面临着怎样的千古难题?旧制度为什么无法搞定新的欲望问题?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没杀刘邦?刘邦军事崛起的真正秘密是什么?为什么千百年来只有韩信的“背水一战”成功了?……楚汉争霸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中 璀璨的一颗珍珠。自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义,到公元前202年刘邦一统天下,神州大地上群雄并起,色彩纷呈,高潮迭起。无数英雄豪杰蜂拥而至,奋战过百年之余烈,在秦末的这把大火点燃下,燃烧得热热烈烈、通通透透。自此,刘邦开创的大汉王朝,延续四百多年。这八年时间,可谓中国古代史中 为精彩的八年。
《艺术、神话与祭祀》是张光直先生诸多学术著作中的一本,也是作者自己 为喜爱的一本。该书以他1981至1982年在哈佛大学为非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一门课程的讲稿为基础,选编而成。该书写作目的:“其一,中国古代文明的性质和构成具有很强的政治倾向,本书将以此开辟出一个新的基础研究视角;其二,如果能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古代文明的研究,至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必将受益匪浅。” 张光直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通过对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沟通天地的祭祀过程及手段、古代中国青铜器及其装饰艺术(主要是动物主题装饰艺术)的意义、古代文字的产生及表现形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回答了文明或王朝是如何在古代中国兴起的问题。
古代文学、艺术具有如此的魅力以至于它强烈的吸引力在每一代都可以吸引一些人,不管一个时代在流行什么,都是如此;因此,只要任何种类的历史研究继续存在的话,古典世界的历史,我们直接的祖先,就不会遭到忽略。从整体上来说,学者不能放弃古代世界研究的高贵观念。学者必须永远警惕的是要避免枯燥的危险,枯燥不但来自对技巧的过分关注,也来自采纳非常狭隘的历史研究出发点。他们不主张古典学是为模仿提供一个理想的模式。实际上,我们不能以这点来谴责文艺复兴时代的古典学家或歌德时代的古典学家;理想类型的模仿观念几乎不能有效地说明米开朗基罗或歌德与古代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他们从这些古代艺术家那里获得了灵感。研究古代文明给我们带来的不是要去模仿的类型,而是一直可以起作用的可能信仰和方法的模式,假如以智慧的、理
本书采用图说的形式介绍了封建王朝的学府、我国的古建筑国子监,讲述了国子监历史、构成与功用,以及国子监里的古代名人轶事,全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一本国子监文化的旅游向导。
《中国的思想与社会:历史研究的回顾、探索与展望》源于太平洋两岸的两个机构一次成功的合作。一个机构是中国留美历史学会,另一个就是上海大学历史系。 两个机构在2008年6月21—22日在上海大学新校区乐乎楼合作组织了名为“历史研究的回顾、探索、展望”国际学术会议。有50多位来自中地和北美的学者出席了会议和宣读了论文。除了几篇已在别处发表的论文,这次会议上的大部分精彩之作都在这个集子中刊出。
眼前的这部书稿是去年观念学者周祥森的史学评论文集,在当今史学界,愿意写史学评论的人不多,献身于此并在这个原地中不懈耕耘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所以,我很想为他的文集出版说几句话,这是对周祥森的责任,也是对学界的期望。
《川大史学(第二辑)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卷》分为三编,分别是“学科反思和学术史”、“西方史学史与史学理论”、“跨学科研究”。一编分别讨论了史学的碎片化、民国政治史研究反思、东西方二分法、贾科诺夫的新社会阶段论、李济考古学的史学特征、儿童史研究以及扬·阿斯曼的“轴心期”理论;二编分别讨论了20世纪下半叶和21世纪初的西方史学理论、西方的博学好古研究以及英国修道院编年史;三编分别讨论了“域”论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史论。
本书集作者近三十年来中国历史研究之精华,涉及中西文化交流以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悉心钻研,涉猎范围之广,见解之独特与深刻无不反映出作者一贯严谨的治学态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地道的学院派风格。
任何一门科学,随着它的日益发展成熟,都必然要在两个方面取得成绩:一是对它的研究对象的研究的深入,二是对本学科自身的研究的深入,并且正是后者的发展水平,标志着该学科成熟的程度。也就是说,一门学科的发展,必然要不断进行对于自身的反省和认识,并把这种反省和认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知识体系,为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自觉的理论指导。历史科学也是如此。所谓历史科学理论,就是历史科学对于本学科的反省、反思和自我认识的理论产物。 历史科学对自身进行反省和反思,首先是要弄清自己的面貌,即回答“什么是历史科学”或者“历史科学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说,历史科学应该首先对自身进行本体论的反思。历史科学研究,是人类认识活动之一种。人们需要从历史知识中汲取必要的文化素质,社会需要历史科学作为它活动
在元代卷《题记》中谈到明代前期与元代应作为一个时期看待,就是说,明代史学思想虽作为一卷,但明前期与后期差别很大。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我们说它衰老,不说它是解体,而是说它已经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但生命力还是有的,甚至还相当顽强。这种特点反映在史学上,一方面是因循保守气息的充斥,另一方面,是反映时代抗议精神的作品在不断地问世”。也正是这样基本特点,决定了有明一代史学的风貌。 明后期的史学,为明末清初史学思想大升华作了铺垫。有明一代的学术、学风也存在问题,顾炎武批评相关凌厉。从整体上说,相当于其他朝代,明代史学思想缺少力度,其弊也“浮”。 本卷写出有明一代的史学发展走势,而落墨的重点在阐述明代后期的启蒙思潮、纪世思潮、黜虚征实思潮、潮涨潮落,景象万千。
秦汉是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在史学上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首先从史书撰述而言。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属於秦皇朝的,自《奏事》20篇;属於西汉人撰述的则有陆贾《楚汉春秋》、司马迁《太史公书》(即《史记》)等六家着作共343篇。而东汉时期的史书,根据清人的考证,总数不下於100部。以上统计只是就纯史书撰述而言,还不包括思想家的着作。这些史书绝大部分已经散佚,所幸的是,堪称为里程碑之作的《史记》和《汉书》,却被流传了下来。其次从历史编撰而言。这一时期历史编撰成就之最为重要的表现是西汉司马迁撰述《史记》,创立纪传体史书体裁。之後,东汉班固又撰述《汉书》,通过改通史纪传为断代纪传,又整齐划一纪传体为本纪、列传、志和表四种体例,从而对《史记》所创立的纪传体体裁作了进一步的发展。纪传
在这里,有着许多颠覆你认知的历史真实: “大明”的国号,来源竟是《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 在国子监,顶撞老师不仅可能被关禁闭,甚至可能被枭首示众; 明初屡建奇功的大明卫军,仅过了一百年就被认为只能干苦力; …… 在这里,你能收获读史的全新方法: 历史一点也不枯燥:不新奇的史实,更有许多潜藏的蛛丝马迹等你去探寻。 一代历史大家用全新的读史方式告诉你:原来,历史也能像推理小说一样,在蛛丝马迹之下探寻被掩盖的真相!
这是一本谈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恳切之作。 作者严耕望系钱穆弟子,为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不骛声华,埋头治学,功夫扎实,成就卓著,乃真学者; 质朴真切,细致周到,阅历深厚,识见通达,为非常作。 不装腔作势,不故弄玄虚实,为和者四十年来潜心治学经验之现身说法,所谈的在在都是切身的甘苦,实在而具体,诚所谓金针度人也。
顾颉刚(1893——1980),总括而言,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具体而言,是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颇的影响的“古史辨”的运动的主将。作者的特殊身份决定了本书的特殊意义。我们从中既可看到这位博涉子多个史学领导、亲历子多项史学活动、交接了多位史学名家、编辑了多种史学论著的奠基人对学科和同行的观察与评论;也可看到这位主将以特别的篇幅对他领导的史学运动所作的阐述与估价。在20世纪的中国学术作反思 与总结的时候,“古史辨”的影响——包括其正与负面——是不能忽视的,而本书的有关部分,正是出自当事人一份直接亲切的概要。
本书选编的宗旨则在于反映傅斯年的学术思想、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所以时一类概不收入。
《温故》是历史文化读物。它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这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本书大体上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2)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3)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东亚研究与全球史建构(德语东亚文化史的几个研究路径)/全球史与东亚文化交涉研究丛书》收录了作者李雪涛10年来翻译和参与撰写的有关历史哲学、世界史以及德语中国文化研究的7篇研究论文,从“作为方法论的全球史”、“德语世界的中国历史建构”、“近代以来的东亚历史与文化”及“历史哲学”四个方面对“东亚研究与全球史的建构”予以了充分的阐述。 《东亚研究与全球史建构(德语东亚文化史的几个研究路径)/全球史与东亚文化交涉研究丛书》以德语世界的世界史研究——东亚文化研究为出发点,从研究方法、理论以及实例举隅三个层面,展示了德语世界在过去几十年来在东亚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阿诺德·汤因比(Amold Tovnbee,1889~1975)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曾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出生在一个历史学世家,他的母亲是英国代女大学生,也是一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叔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专门研究经济发展史。这位叔父也叫阿诺德·汤因比,汤因比的名字正是为了纪念他这位早逝的叔父而起的。在这样良好的家庭背景下,汤因比从小就热爱历史,并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终于在历史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一代历史学巨匠。但是,汤因比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历史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哲学家。他经常从哲学的视角思考宇宙人生和社会历史的诸多重大问题,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历史哲学思想,被视为现代西方“思辨的历史哲学”的一位主要代表。 汤因比坚决反对历史学界盛行的根据国别研究历史的做法。他认
社会理论对历史学家来说有什么用?历史学对社会理论家又有什么用?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化史学家,伯克在此书中对这两个乍看简单的问题作了清晰有力、影响深远的回答。这个经典文本的第2版作了修改和更新,伯克重新检讨了历史和社会科学这两个领域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最近几十年间的初步交汇。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的第2版将会通过挑战对历史学和社会科学之角色的当下定位,继续激励学生和学者跨越学科边界。
《温故》是历史文化读物。它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这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本书大体上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2)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3)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蜀学(1辑)》为学术类图书。《蜀学(1辑)》是由西华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反映四川地区社会科学发展的学术论文集。代表了四川学术发展的大体趋向。总体来说,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蜀学(1辑)》为《蜀学》第十一辑。
本《张舜徽集》是继国学大师、历史学家、历史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的著作《张舜徽集》辑推出后的第二辑。第二辑7部5册,内容涉及面更广。本书为其中一册。《周秦道论发微》是诸子学研究中的力作,张舜徽先生将思想史与文献学结合起来,考论周秦道论为人君南面术,见解独到,发人所未发。《史学三书平议》将《史通》、《通志》、《文史通义》中有关史学思想、史家素养、史书体裁、撰写方法等方面的见解,择其要者加以疏证,对会通思想阐发尤其深刻。该书内容丰富,思想精粹,创见甚多,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