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六国后,嬴政面临着怎样的千古难题?旧制度为什么无法搞定新的欲望问题?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没杀刘邦?刘邦军事崛起的真正秘密是什么?为什么千百年来只有韩信的“背水一战”成功了?……楚汉争霸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中 璀璨的一颗珍珠。自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义,到公元前202年刘邦一统天下,神州大地上群雄并起,色彩纷呈,高潮迭起。无数英雄豪杰蜂拥而至,奋战过百年之余烈,在秦末的这把大火点燃下,燃烧得热热烈烈、通通透透。自此,刘邦开创的大汉王朝,延续四百多年。这八年时间,可谓中国古代史中 为精彩的八年。
《艺术、神话与祭祀》是张光直先生诸多学术著作中的一本,也是作者自己 为喜爱的一本。该书以他1981至1982年在哈佛大学为非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一门课程的讲稿为基础,选编而成。该书写作目的:“其一,中国古代文明的性质和构成具有很强的政治倾向,本书将以此开辟出一个新的基础研究视角;其二,如果能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古代文明的研究,至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必将受益匪浅。” 张光直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通过对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沟通天地的祭祀过程及手段、古代中国青铜器及其装饰艺术(主要是动物主题装饰艺术)的意义、古代文字的产生及表现形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回答了文明或王朝是如何在古代中国兴起的问题。
在元代卷《题记》中谈到明代前期与元代应作为一个时期看待,就是说,明代史学思想虽作为一卷,但明前期与后期差别很大。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我们说它衰老,不说它是解体,而是说它已经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但生命力还是有的,甚至还相当顽强。这种特点反映在史学上,一方面是因循保守气息的充斥,另一方面,是反映时代抗议精神的作品在不断地问世”。也正是这样基本特点,决定了有明一代史学的风貌。 明后期的史学,为明末清初史学思想大升华作了铺垫。有明一代的学术、学风也存在问题,顾炎武批评相关凌厉。从整体上说,相当于其他朝代,明代史学思想缺少力度,其弊也“浮”。 本卷写出有明一代的史学发展走势,而落墨的重点在阐述明代后期的启蒙思潮、纪世思潮、黜虚征实思潮、潮涨潮落,景象万千。
本书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结合、诗史互证、比较研究等方法,对赵翼史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分析并评价赵翼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史学成就,主伙其著作《陔余丛考》、《廿二史札记》在对历代史事的考证、对历代正史编撰的研究和史学批评、治史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前人的成就,代表了清乾嘉时期考证史学的水平。对同时代史学名家钱大昕、王鸣盛、赵翼作了比较研究,揭示了赵翼史学的鲜明特色。
《史学论文写作》是在编者们长期的教学心得基础上,依据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和《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吸取、参考学界研究成果编撰而成。教材从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入手,内容涵盖毕业论文的类型、基本格式、选题、资料收集、构思、论证及其答辩等基本环节。教材尽量避免现有同类教材框架雷同、知识更新缓慢、模式陈旧等缺陷和不足,力足灵活安排体例,力求贴近学生实际。
《历史学家茶座(总第24辑2011第2辑)》由王兆成等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历史学家茶座》是一本定位为“有识、有趣、有用;真相、真实、真切”,面向知识大众的通俗历史文化读物。《历史学家茶座》欢迎的不仅仅是历史学家,也欢迎普通的历史爱好者来此品茶论道。
历史是过去时,但谁也不能否认历史与现实及未来的因果关系。大多数人关注历史——无论事件、人物、经验、教训,其着眼点还是为着现实和未来。也有的学者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与现实保持的距离。这样一来,客观似乎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却是历史学界面对现实中的许多重大社会问题时的缺位与失语。 其实,历史与现实哪里能隔开呢?研究历史,不着眼于现实,历史学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研究历史,书写历史,是不应该切断历史与现实的关联的。真正关注现实,才有可能以更深广的目光切入历史,成为一个有担当的历史学家。行文至此,我很想说一下张纯如。很难说她就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学家,她却用自己的热忱做到了许多历史学家终其一生也无法企及的事。因为她用自己的心血甚至生命来凝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无法忽略的
读史如同品茶,这话得看你怎么理解。 我读史有两种读法,一种是正襟危坐似的读,一般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就某个特定课题作研究。这种读书,是纯粹的工作,是史家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找到新的东西或者出新的见解。但时间长了,就会心力交瘁,思维困顿;这时候就会换个口味,缓缓身段,由着喜好天马行空地泛读,这是第二种读法。 这第二种读法,恰似茶座品茗、大摆龙门阵,座中高朋,未必同侪熟人,却是跨越时空的书中神交。天南海北,海阔天空,没有功利,只有兴致勃勃。不必“为伊消得人憔悴”,却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惊喜。
本书作者“旨求通俗,义取综合”,从中国的社会文化演变、传统的政治教育制度等多个侧面,融古今、贯诸端,对中国几千年历史之特质、症结、演变及对当今社会现实的巨大影响,作了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精彩剖析,内中各篇,“有以分别眼光治史所得,有以变化眼光治史所得。每一论题,必分古今先后时代之不同,而提示其演变。而各篇著作有其共通之本源,则本之于当前社会之思潮”。
本书是顾颉刚先生1924至1925年间为北京孔德学校所作的历史讲演稿,此次出版是首次印行单行本。顾先生的初衷是想脱离教科书呆板、冗长的沉闷模式而开辟出一个新天地,把它做成一部活的历史,拣取能反映时代精神的最精彩部分,作亲切之描写,使学生对各时代的特色有真确的了解。 全书内容包括宋代的统一、契丹势力的南渐、西夏的始末、女真的勃兴、蒙古的立国、蒙古领土的扩张等几个部分,如同一般,用通俗的笔墨普及历史知识,令人读来兴致盎然。时至八十多年后的今天,此册小书仍不失它的魅力。
汇集了中华民族有关政治、社会、哲理、察辨、经济、军事、法律、文化、处世、情感、养生等历史经典的思想精华,体现了先哲圣贤经过漫长历史和艰苦实践所形成的大智慧和高品位。
本书是一部笑话集,也是一部幽默小品集,共分36部。作者冯梦龙从历代正史及野史笔记中搜集了大量可笑和有趣的故事,揭露社会丑恶现象及各种怪态、病态,既可使读者消遣自娱,也可以益智自警,是一部很具启发意义的读物。 以通俗文学创作著称于世的冯梦龙,留给后人的不“三言”,还有不少用浅近文言文写成的名篇侄构。《古今谭概》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汇集历朝历代的上千则故事传说,涵盖了世间百态。这些故事传说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可笑可乐,往往诙谐中带着机智,幽默中不乏哲理,而且多数故事都有事实依据。可以说,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它接近《聊斋志异》,而在内容上更像《笑林广记》,但比之深刻得多。读此书如人宝山,金玉琳琅,美不胜收。愿大家在恣情赏览之后,都有所斩获,携得几件宅贝归来。
史学方法导论是傅斯年先生关于史学理论的代表性论述,也是他任教北京大学时的讲稿原书共七讲,今仅存第四讲史料论略此讲也是作者的思想精华,详细阐述了史料的价值如何辨别史料和整理史料的方法本次整理出版,还收录了夷夏东西说论所谓五等爵等五篇文章,案例式地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傅斯年先生的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阿诺德·汤因比(Amold Tovnbee,1889~1975)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曾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出生在一个历史学世家,他的母亲是英国代女大学生,也是一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叔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专门研究经济发展史。这位叔父也叫阿诺德·汤因比,汤因比的名字正是为了纪念他这位早逝的叔父而起的。在这样良好的家庭背景下,汤因比从小就热爱历史,并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终于在历史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一代历史学巨匠。但是,汤因比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历史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哲学家。他经常从哲学的视角思考宇宙人生和社会历史的诸多重大问题,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历史哲学思想,被视为现代西方“思辨的历史哲学”的一位主要代表。 汤因比坚决反对历史学界盛行的根据国别研究历史的做法。他认
“宅兹中国”,语出《何尊铭》。“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这一国宝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刻有长达122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王城的重要历史事件。全文如下:“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达文王,肆文王受兹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牧民。”宅,居住的意思。 “中国”这个名词,是每一个中国人所熟知习用的,但是真正问起这个名词的含义,相信很多人都不容易表述清楚。而随着对“中国”这个名词的思考,便会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谁是东方?何谓“中华”?“中国”意识从什么时候凸显?“汉族”与“中国”有什么关系?如何从历史与现实中界定“中国”?中国会否在亚洲中“消融”……学者葛
历史是过去时,但谁也不能否认历史与现实及未来的因果关系。大多数人关注历史——无论事件、人物、经验、教训,其着眼点还是为着现实和未来。也有的学者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与现实保持的距离。这样一来,客观似乎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却是历史学界面对现实中的许多重大社会问题时的缺位与失语。 其实,历史与现实哪里能隔开呢?研究历史,不着眼于现实,历史学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研究历史,书写历史,是不应该切断历史与现实的关联的。真正关注现实,才有可能以更深广的目光切入历史,成为一个有担当的历史学家。行文至此,我很想说一下张纯如。很难说她就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学家,她却用自己的热忱做到了许多历史学家终其一生也无法企及的事。因为她用自己的心血甚至生命来凝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无法忽略的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