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学史专家王晴佳,以情感史作为方法,打开认识历史的新视角。 情感史已然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它颠覆了许多传统的史学观念,从自然/社会、身/心的二元论,到男性中心与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述,也带来更多反思:究竟什么是历史事实?史料的价值如何检验?历史学家是否应该持有道德立场?历史叙述是否需要连贯一致? 本书为世界史学史专家、光启情感史主编王晴佳教授多年来介绍、探讨与实践情感史研究的论文集,系统介绍情感史的缘起与发展、理论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以案例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格物致知,万万没想到的趣味历史。 你知道吗?辣椒是玛雅人制作巧克力的原料之一,整形美容追根溯源是为了修复战争创伤,拿破仑是 香水狂魔 ,冰淇淋是唐朝人的流行饮品,几百年前的人们就已玩过 非诚勿扰 ,诺贝尔科学奖居然有那么多乌龙事件 看世界找找历史边际,一段文明诞生的传奇往事,每一点趣味都深藏着时空的传奇。
《中国古代文章学研究》收录王水照先生文章学研究相关论文十五篇,《半肖居文史杂论》收录唐代文学、词学、文学史相关论文十四篇。其内容是王水照先生学术研究的有机组成,除了可借此了解诸多文史论题外,也可感知一代学人的学术触角和人文情怀。如《三个遮蔽:中国古代文章学遭遇 五四 》,检讨 五四 的观念和策略给中国古代文章学学科建设带来的一些负面作用,启人深思;《况周颐与王国维:不同的审美范式》,从况周颐、王国维二人的交流互动之一冷一热的反差中,察觉出二人不同的词学追求,并通过论析况周颐自身的词学背景、词学理论等加以证明,文章可谓引人入胜。
没有比这 近乎 的对称了: 初,来自印度的殖民地官员前往中国,研究中国茶叶的制作方法;在近乎一个世纪后,中国的改革者造访了印度茶区,并做了同样的事。 帝国的命数变化如何影响茶产业?反过来,茶叶如何在 宏大的政治经济学议程、 的发展和对国外资本的抵制中发挥作用?中国与印度的观察者是如何逐步理解过去数十年来高强度 整合进程中的冲突与巨变?本书聚焦19世纪末、20世纪初 市场下中印茶产业的激烈竞争,从 史、经济史、比较史的角度书写,探寻跨大西洋史观外关于劳动生产政治、经济史观、资本主义与 现代性的可能性。 作者以中国地方文献、清廷政客的奏章、清末文人的思想著作、殖民印度官方往来的信函、茶企业备忘录、印度文学等各类文献材料为基础,聚焦当时 消费者热捧与投资者青睐的 性商品——茶叶,刻画了一段中国手工
本书共三十讲,从先秦的初税亩,讲到晚清的度支部,每讲解答一个历史问题,用财政的线索重新梳理了一遍古代中国的成长历程,从钱的角度解释众多历史中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恰当的财政制度会让官民两利,让 不断地发展;而糟糕的财政制度,会让官民两输, 崩溃。本书每讲围绕着三个线索展开: ,财政制度的三个要素,收入、支出、管理,在历史时空中是怎样不断变化的。第二,从财政制度的变迁角度看,中国古代是怎样不断成长发展的。第三,体现在财政领域中的强制权力,是如何从君主私权,一步步地实现公共化的。跟着钱走,打开一个 真实的视角。
本书探析了南宋朝野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对于王安石的评价,从政局变化、学术思想,以及乡里社会的基础,分析王学与程学在南宋的消长起伏,进而对南宋末年与王安石相关的谶言与话本进行考证。全书内容丰富,考证详实,对南宋的政局变化、教育与科举的内容,尤其分析详尽。因此,本书既是对以往相关研究的整合梳理,也包含作者深入相关史料后所得出的创见,对于有志于研究宋史的学者而言,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著作。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几代帝王在百年困顿中开拓出一条新路,他们共同完成了一场中国政治制度的巨变——由天下共主、分邦建国到中央集权、皇权至上的大一统 ,对后世两千年的政治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以汉承秦制的国策变革为主体脉络,从周制崩溃后到秦制创立,再到汉承秦制, 演变为成熟的汉制,为读者展开秦汉制度变革的画卷。 从时代、人物、派系、文化四个维度入手,通过对秦皇到汉武之间的历代 帝王将相进行微观层面的人物性格、决策心理分析,结合宏观层面的趋势推演,以重要历史事件为节点和抓手,为读者深度剖析历史人物内心的决策逻辑,既展示历史人物赖以“英雄造时势”的 才能,又展示历史人物无法跳脱的“时势造英雄”之局限困顿,尽可能为读者展现大变革时代,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何以脱颖而出,又何以功过
十数年研究心得,读史论世。干余年时空穿梭,居今志古。 “古人”的故事是由“今人”讲给“今人”听的,叙述、理解、分析历史的历史学者是“今人”,其对象是“今人”,目标也应当是“今人”。所谓“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 一本重写的讲义,讲《汉书》,也讲其他。 细心的读者,总能在本书中读到你正在寻找的答案。 本书通过对《汉书》若干篇章的细致解读,分析《汉书》所叙述之历史过程与历史认识的根源,揭示记忆、回忆、追忆及谎言在历史叙述与认识形成过程中的意义与局限;展现皇帝、官僚、侠士与儒生以及普通百姓的思想、言行与生活,阐明历史过程中人、社会与 的不同作用及其局限;以现代人的思想与智慧,洞察历史真相,认识人类历史进程及其特征,阐发历史叙述中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对于人类生
本书是美国 地理 史系列中,“罗马兴亡六部曲”(《罗马:从王政到共和》《罗马:征服地中海》 《罗马共和国的终结》《罗马帝国的崛起》《罗马帝国:黄金时代》《罗马帝国:罗马的陷落》)第六部。 本书解密了罗马帝国衰落时期的历史,完整地呈现了帝国从由盛转衰到瓦解崩溃,再到罗马陷落的历史路径和轨迹,以及对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和宗教的重大影响,真实地再现了西罗马帝国公元3世纪—公元5世纪的衰亡史。 美国 地理 史系列本系列美国 地理学会出品的,规模宏大的一组历史丛书项目,是其100多年历史文化内容的培育与积累,共有30种图书。本套丛书内容由 学府学者,多学科团队精心创制。5000幅罕见四色历史图片,为世界项级博物馆珍藏, 典藏价值。本系列书目如下——《 初的法老》《埃及帝国》《古埃及的终结》《美索不
十数年研究心得,读史论世。干余年时空穿梭,居今志古。 “古人”的故事是由“今人”讲给“今人”听的,叙述、理解、分析历史的历史学者是“今人”,其对象是“今人”,目标也应当是“今人”。所谓“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 一本重写的讲义,讲《汉书》,也讲其他。 细心的读者,总能在本书中读到你正在寻找的答案。 本书通过对《汉书》若干篇章的细致解读,分析《汉书》所叙述之历史过程与历史认识的根源,揭示记忆、回忆、追忆及谎言在历史叙述与认识形成过程中的意义与局限;展现皇帝、官僚、侠士与儒生以及普通百姓的思想、言行与生活,阐明历史过程中人、社会与 的不同作用及其局限;以现代人的思想与智慧,洞察历史真相,认识人类历史进程及其特征,阐发历史叙述中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对于人类生
从岩石上的神秘图像,到陶器、建筑上的纹饰与壁画,绘画的二维平面如何产生?从陶瓮上的鹳鱼石斧图,到彩绘漆盒上人物与时空交叠的空间性图画,器物表面的写实绘画如何引发了画像的独立?楚汉墓葬礼仪艺术展现的 个绘画高潮如何联系着后世 壁画和卷轴画的繁荣发展?名家辈出的宫廷艺术与臻于极盛的公共 艺术在朝野间的争奇斗艳如何塑造了富有变化和新意的盛唐气象?在中国绘画三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以唐末为节点的早期绘画担负着开发绘画媒材的宏大历史职责,无名画家的集体创作在日常生活和 礼仪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于以卷轴画为大宗的后世绘画,考古材料中所反映出的不同时期、地域和画手的风格变化,使得这段绘画史具有了研究方法上的独特性格。
《中国瓷器史》是西方视野下研究中国陶瓷的专著,共两部分。 部分由英国艺术评论家、中国古陶瓷专家威廉·科斯莫·蒙克豪斯撰述,第二部分由英国 东方学家卜士礼撰述。 部分介绍了中国瓷器在宋朝以前、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的发展特征,中国瓷器的种类与制作工艺,以及欧洲收藏中国陶瓷的历史,同时详细描述了中国瓷器的各类纹饰,比如花卉、神话动物、神话人物等,并对中国瓷器上的款识进行图解与说明。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瓷器的历史脉络。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述了不同阶段瓷器的特色。
本书起始于新石器时代华北、华南农业村落的兴起,结束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以社会组织和结构为核心,探讨了中国历 的重要议题:农业村落的兴起与土地制度、租佃制度的演变;封建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出现的时代背景,及士人、士族、士绅的社会角色;古代氏族与 形成的关系和家族制度的变化;城市性质的演变与工商业的盛衰、复振;人口的变动及其对社会中心转移的影响;汉末 在传统社会中的根源; 社会力量的发展、限制;民间秘密 的活跃与其对社会的影响; 、家族、政府、士人、商人对推动社会福利与互助的贡献;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在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下的剧变……本书有助于读者理解各时代的社会特色,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社会史的发展脉络,对传统社会进行 深层次的思考,是了解中国社会发展轨迹的入门读物。
本书讲述了中国21位杰出科学家波澜壮阔、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人生故事。他们中很多人的名字是与中国科技 的诸多“ ”紧密相连的,包括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中国冶金科技事业的开拓者李薰、中国植物分类学的 者王文采、 位对青藏高原盐湖进行系统考察的柳大纲、被誉为“中国激波风洞 人”的俞鸿儒、研制成中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和水下机器人的蒋新松,以及马大猷、杨乐、邹承鲁、施雅风、夏培肃、刘嘉麒、任继周等众多两院院士。这些科学家的精彩人生故事,不仅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所蕴含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六大特质,也真实记录了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艰辛历程。 本书适合热爱科学、敬仰先贤、追求创新的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阅读。
本书是关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通史著作,按照时间顺序,较为系统地阐述自先秦至清所施行的社会经济制度演变历程。内分 6 篇:原始时代、“未成熟的”封建社会之成立时代、官僚主义的封建制之成立时代、均田制之成立时代、官僚主义的封建制之发展时代、官僚主义的封建制之完成与其崩坏时代,具体论述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制度及其发展状况,为中日文化学术交流带来极大的方便和进步。作者以旧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阐明了各时代中国经济基础结构之本质及进展的关联,对后人进行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有较大裨益,具备较高学术价值。
小说,神鬼,卜卦,中医,文物,传说,祭祀,神话……文化有“大传统”与“小传统”之分,以往对中国文化的阐述,大都从儒道佛经典的“大传统”层面检讨,然而,许倬云从普通民众安身立命的处世观念出发,从“小传统”进入,考察日常生活形态中的中国文化。社会史、考古学的知识,和饱满的生活实感,让他得以在多种民间文本中自由行走,厘清从传统到 ,中国普通民众对宇宙、人生和自然所持有的观念,展示一个活生生、日常、接地气的中国文化。
“武士弄墨,尚可附庸风雅,学者扛枪,只能归咎于命运的残酷。1944年6月16日,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马克·布洛赫因参加反法西斯运动在里昂市郊被枪杀,噩耗传出,西方历史学界为之震惊。 布洛赫并非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而屈指可数的几部专著,如《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等,都堪称别开生面的扛鼎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便沦入敌手,在这极其困苦的时刻,布洛赫开始了此书的写作。在此书的卷首,他痛苦地写道:“国难当头,谁不感时伤世,草此小书,聊以排遣胸中的忧愤。”这是一部愤世之作,同时也是他一生史学思想的总结,可惜,书未杀青,作者却赍志而殁了。战后,布洛赫的好友费弗尔将残存的遗稿整理成书,这部遗作方流传于世。该书译成汉语仅10万余言,其中颇多精义,为后代年鉴学派发扬光大的总体史思想、长时段理论等均可
《大诰》是洪武帝朱元璋把自己审讯、判决定案的各类案件汇总起来,以被诛杀者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刑事法规,后来就以诰文形式颁布天下。本书作者从《大诰》中选取了“史灵芝案”“郭桓案”“小疾灵”“宋重八案”““陈寿六案”“粮长瞿仲亮案”“剁指案”“路引案”“彭玉琳案”“潘富案 ”等的审案纪实,从个体的命运出发,来解读洪武时代的生存密码。《活在洪武时代》将十三个案件抽丝剥茧,详尽地阐述了在这些毫无法理、常识和逻辑的案件背后的来龙去脉;从明初的军事、土地、政治、法制等政策制度入手,梳理涉案人员的行为动机,解读朱元璋审案和判决的依据和目的,从而勾勒了洪武时代各色人物的荒诞命运以及可怖的生存状态,再现了洪武帝“重典之治”的本来面目。
往民主政治,以戊戌变法为起点,已经超过百年,如果追溯到魏源、徐继畲等的时代,则不下一百五十年。其实,先驱有意使中国民主化,曾经有过四五次的尝试;不幸他们碰到的都是羌法克服的障碍,只有望民主而兴叹。本书介绍20世纪上半期的四次国会选举,也就是中国人尝试民主的一些经验,据此而观察为什么民主政治在彼时中国不能生根发芽。
中国古典文学中,唐诗是 为璀璨的瑰宝。其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信息是了解大唐帝国的重要线索,也是了解中国人文化传承、精神家园的重要线索。 本书侧重审视唐代社会的民俗礼仪和世风流变等。这个在公元七世纪到九世纪的世界版图上立于轴心位置的大帝国,曾是多元文明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大容器,三百年时间,在这个庞大的帝国之躯上,衍生传承了多少延续至今的民风民俗?生活在这个诺大帝国的子民,又以怎样的方式诠释了他们的存在?本书文史结合,从唐诗中寻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描绘了大唐帝国的风物华章。
本书收录了与詹天佑相关的历史照片,包括:詹天佑及其亲属的生活照片;其祖居地婺源、出生地广州和武汉家居的照片;詹天佑设计、施工的工程照片;詹天佑及其共事同仁的照片。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1、根系源流;2、詹公风采;3、工程留影;4、共事同仁。 作者对詹天佑相关的历史照片做了分类整理,记录了詹天佑的人生轨迹和从事的重要工作,展示了詹天佑参与的重要工程,为后人研究詹天佑提供了翔实的基础照片资料。
本书精挑细选的70篇案例,涵盖近20种新闻体裁,充溢着知识性、史料性、实用性、可读性。案例后面的作者 解析,有创作背景,采访经历,写作过程,作品剖析;解析说明翔实,分析到位,启发性强,且有故事轶事,写作技巧,心得体会,这些解析可以增强读者对本书的认识,也为借鉴写作提供了样本和方法。附录中的几篇作品,是作者实践总结中的独创,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理论为辅、实例为主,有可操作性、可借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