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们感到快乐?又是什么让我们感到悲伤? 我们怎样才能感受到热情呢? 是什么让我们充满了欲望、愤怒、恐惧或温情呢? 传统的行为科学与认知神经科学还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心智考古学:人类情绪的神经演化起源》主张理解大脑的演化是解开大脑工作机制之奥秘的关键点,所以作者对从啮齿动物到哺乳动物的行为和机能解剖做了详尽的比较研究,并提出了极具洞察力的理论,从而解释了动机、情绪和自动反应的皮层下操作平台与演化生成的新生事物——皮质之间的关系。书中对探索、恐惧、愤怒、欲望、关怀、惊慌和嬉戏等基本情绪如何引导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的情感生活提供了一种易于理解的解释。
《血酬定律》是吴思先生在五年前推出的一部作品,此次新版,增写了新的前言,对五年摸索的思路与心得作了简要的交代,着重对“血酬定律”的三个要点作了更完整的总结与表述。作者正式提出了“血酬史观”的概念,并预告了自己下一本书的内容:将继续从暴力集团与生产集团关系的角度解释历史现象,用暴力集团之间的竞争关系解释一些重大的制度变迁;理清暴力掠夺生存策略的内外关系,考察各种生存策略的互动和演化,描述演化而成的社会秩序的基本轮廓。 《血酬定律》早已成为吴思先生、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这本书以作者一贯的幽默叙事风格以及丰富多样的取材,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说明影响中国历史的法则。书中探讨了不同朝代的性命价格、平民百姓的反抗策略、土匪绑票勒赎的利害逻辑、商贾巨富的抗害手段等主题,这些类型各异的文章,连
《中华经典故事:中华民俗故事》以中华民俗中的节日民俗和节气民俗为主题编著故事,以时间作线索,从节日、节气两个侧面展示中华民族绚烂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卷,通过来传承中华民俗文化,故事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传奇色彩,同时又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博闻馆”内容丰富,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符合小学中高年级读者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
张仲景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医学家,《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极其重要的医著,影响了中国医学近1800年,至今未衰。本《张仲景评传》作者郑建明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及近几年研究所得基础上,着重从哲学思想、学术思想层次,分析了仲景学术思想赖于产生的主客观因素,具体评述了《伤寒杂病论》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医学学术、职业伦理等内容及其近1800年广泛流传、衍变与影响,以至成为中国医学之魂的漫漫历程。《张仲景评传》以中国医学发展的特定阶段为背景,系统评述了仲景学术思想概貌及其内在蕴意,对其在中国医学史上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厘定,对仲景学术思想的成就与局限提出了一些见解。
通过批判性地检验关于史前社会男人和女人的流行的科学理论,作者为科学及其与公众的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有关男性偏好的论点渗透进了上述这些理论之中,这一论点对于思维开阔的读者来说是不可抗拒的。
现有研究唐代史学的著作如瞿林东同志的《唐代史学论稿》、牛致功同志的《唐代的史学与“通鉴”》以及相关中国古代史学史、史学家评传、隋唐史中的史学部分,都对唐代史学和史学理论的重大问题作了阐释,富有成果,受到重视。 本书作为一部系统论述隋唐史学发展的专著,有自己明显的特色。首先是系统、全面,全书分14章,加上导论、后叙,合计16个部分,集修史、史馆、史学发展等方面内容之大成;其次是有深度,如对隋唐五代主要史著的历史背景、指导思想、修史过程、特点和历史作用,均有详细之探讨,新见迭出。
清季新政期间,财政制度前后变化至巨。《财与政--清季财政改制研究》重点探讨清季财政改制中“变”与“不变”的复杂面相,揭示“财”与“政”在制度变动过程中彼此牵制的动态情景,藉此可见政治、财政和知识观念在清季大变动中的交互影响。这项研究展示了西学东渐背景下近代中国旧制消匿、新制萌生的一般模式,其“不新不旧、童牛角马”之形态实为制度变革的过渡性样态,为当今制度史研究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
本书重构了《竹书纪年》原始文本的前303条竹简,讨论分析了商周递嬗之际的年代,并认为今本《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人对真实年代篡改的结果。
《辽金军制》包括了辽朝军制稿;说明;章辽朝中央和地方的军事指挥系统;第二章辽军的征集和编组;第三章辽军的若干制度和军法、军政;第四章辽军的战术特点、装备和后勤;金朝军制;章从中央辅政勃极烈制到元帅府和枢密院;第二章军区设置沿革等等。
《刘汝明回忆录(原名一个行伍军人的回忆)》记录的是:有人说冯氏一生惯于作伪,在人前吃大锅菜,背地里吃炖肉炖鸡。在外面穿破棉袄,里面套狐皮背心之类的话。以我跟他几十年的经验说,上述的事我从来没有见过。做作也许是做作,但是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能享受而不享受,不必吃苦而硬要吃苦,那么假的也就是真的了。
《读史阅世六十年》是何炳棣先生的回忆录,其中附有私人信札和学术评估密件,详述过去六十多年“读史阅世”的心得体会,反映出早期前辈留学海外的青年知识分子探求学问、开拓思想、融合中西文化的学思历程,也是近现代教育史、学术史辉煌的一页,实有传世意义。何炳棣先生不幸于2012年6月7日去世,本书为特别制作的纪念版,以纪念这位真性情的真学者。
《大话中国艺术史》内容简介: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意公子用她 的视角,以时间为写作脉络,通过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珍品串联起了这波澜壮阔、脉络纵横的艺术历程,配上简洁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重现认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国这片土地 的艺术色彩。《大话西方艺术史》内容简介:本书用浅白风趣的语言和逻辑清晰的脉络,梳理了30000多年西方艺术史的精髓,帮助你迅速构建完整的艺术史认知框架,提升你在生活中的独立审美意识。从艺术的起源、西方文明的源头开始,经过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再到浪漫派、印象派乃至20世
从中西角度对比来看中西文化,会发现其中息息相关。本书选取华人学者孙隆基先生多年来文章多篇,既关注鲁迅,又关注美国大众文化里的“第三性”与东方人,论说有据,令人折服。
这是一本有关古埃及神祇的全面指南,囊括了从起源到社会作用等方面的详细内容。 生活是古埃及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则是庞杂的神祇体系。本书考察了埃及众神——从伟大的奥赛里斯,到一些无足轻重的小神——的发展、崇拜乃至 终的衰落,以及他们与王权、政治、风俗等世俗领域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本书中,读者不仅能够了解到各色各样、特点鲜明的埃及神祇,也可对与 信仰息息相关的古埃及社会做一次饶有趣味的鸟瞰。除此之外,本书还收录了数百幅相关插图,引导读者进入一场 加多彩直观的古埃及之旅。
这是中国历史上部以“浙东史学”名义加以系统梳理的史著,它对20世纪的浙东史学研究现状作了相对全面的梳理,实现了浙东史学知识的积累、入门与推广“三合一”目录。全书有述有评,通过述,了解前人研究成果的精华所在;通过评,了解前人成果在专题研究史上的历史地位。《浙东史学研究述评》的宗旨是,以某人生平及史学成就为中心,将不同学人的研究成果串联起来,力求对20世纪的浙东史学研究状况作一全面的梳理,在综述现有成果基础上较完整地介绍一个学者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