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们感到快乐?又是什么让我们感到悲伤? 我们怎样才能感受到热情呢? 是什么让我们充满了欲望、愤怒、恐惧或温情呢? 传统的行为科学与认知神经科学还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心智考古学:人类情绪的神经演化起源》主张理解大脑的演化是解开大脑工作机制之奥秘的关键点,所以作者对从啮齿动物到哺乳动物的行为和机能解剖做了详尽的比较研究,并提出了极具洞察力的理论,从而解释了动机、情绪和自动反应的皮层下操作平台与演化生成的新生事物——皮质之间的关系。书中对探索、恐惧、愤怒、欲望、关怀、惊慌和嬉戏等基本情绪如何引导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的情感生活提供了一种易于理解的解释。
在大量扎实的考古实践工作基础上,苏秉琦先生提出区系类型学说,认为中原地区只是独立发生发展但又互相影响的六大区系之一,从而对历史考古学界根深蒂固的古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并将新石器时期的中国文明状态传神地描述为 满天星斗 。 《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由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和原《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星围绕苏秉琦先生提出的 满天星斗 的解释模型,结合各自在哲学和人文面的学术知识专长,从苏秉琦先生众多研究成果中挑选出切合主题的精彩论著,为读者领略苏先生考古成就精华提供便利。通过编者的精心编排,在书中,苏秉琦先生的文章先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同时提纲挈领地梳理几大区系文化的渊源、特点和发展道理,介绍划分和界定文化区系的考
德国的卡夫卡研究学者莱纳·施塔赫往返美国、欧洲两地,花费十多年时间,处理四千多页报刊、信件和文学章节(很多之前都未曾出版过),再现了卡夫卡从一九一〇年至一九一五年生活、写作和工作的全景,这也是他人生中的核心阶段。他在那些关键岁月里写下一系列重要作品——《判决》《变形记》《失踪者》《诉讼》等,由此铺平那条他将一直走到底的艺术之路。
本书是 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本书立足于目前学界城市研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宏观性的缺憾,对隋唐五代时期城市问题进行 把握和科学分析。内容涵盖隋代建立与城市发展;唐代城市繁荣与兴盛;五代十国混战与城市兴衰;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与形态演变;经济变迁与城市发展;城市营造与管理制度;城市社会结构变迁;城市社会生活;城市教育文化与城市发展等多个方面。通过对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城市在农业经济时代发展历史的研究,完整、系统地勾勒该时段中国城市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总体面貌,进一步揭示中国城市发展的规律和城市文明的独特性。为中国城市史研究确立一个基础性的座标与参照模本,再现中国城市发展的轨迹,凸显中国城市发展的特色,展现中国城市文明的亮点。
......
没有比这 近乎 的对称了: 初,来自印度的殖民地官员前往中国,研究中国茶叶的制作方法;在近乎一个世纪后,中国的改革者造访了印度茶区,并做了同样的事。 帝国的命数变化如何影响茶产业?反过来,茶叶如何在 宏大的政治经济学议程、 的发展和对国外资本的抵制中发挥作用?中国与印度的观察者是如何逐步理解过去数十年来高强度 整合进程中的冲突与巨变?本书聚焦19世纪末、20世纪初 市场下中印茶产业的激烈竞争,从 史、经济史、比较史的角度书写,探寻跨大西洋史观外关于劳动生产政治、经济史观、资本主义与 现代性的可能性。 作者以中国地方文献、清廷政客的奏章、清末文人的思想著作、殖民印度官方往来的信函、茶企业备忘录、印度文学等各类文献材料为基础,聚焦当时 消费者热捧与投资者青睐的 性商品——茶叶,刻画了一段中国手工
2019年杭州文史论坛举办了这样一个研讨会:“江南忆, 忆是杭州——千年以来东南地区文化区位重构与杭州的崛起”学术研讨会。来自 、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的百余位学者与会,共同讨论东南地区经济文化格局重构、钱塘江流域开发及其中心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等问题。学者们济济一堂,都聚焦于千年杭州上,畅所欲言,提交了各种视角的论文,可以说获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本书就是这些成果的一个结集。 在这些论文中,既有宏观的观察,大时段的分析。 如楼劲的《六朝浙东与钱唐升州》,讨论了整个六朝时期浙东地区的发展,以及其与钱唐在南朝梁陈至隋升格为郡州的关联;陈志坚的《杭州何以成为“东南 州”——隋唐至北宋杭州的发展轨迹》,从经济、政治、人口、军事等方面梳理了杭州自隋唐至北宋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