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学史专家王晴佳,以情感史作为方法,打开认识历史的新视角。 情感史已然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它颠覆了许多传统的史学观念,从自然/社会、身/心的二元论,到男性中心与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述,也带来更多反思:究竟什么是历史事实?史料的价值如何检验?历史学家是否应该持有道德立场?历史叙述是否需要连贯一致? 本书为世界史学史专家、光启情感史主编王晴佳教授多年来介绍、探讨与实践情感史研究的论文集,系统介绍情感史的缘起与发展、理论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以案例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武士弄墨,尚可附庸风雅,学者扛枪,只能归咎于命运的残酷。1944年6月16日,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马克 布洛赫因参加反法西斯运动在里昂市郊被枪杀,噩耗传出,西方历史学界为之震惊。 布洛赫并非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而屈指可数的几部专著,如《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等,都堪称别开生面的扛鼎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便沦入敌手,在这极其困苦的时刻,布洛赫开始了此书的写作。在此书的卷首,他痛苦地写道: 国难当头,谁不感时伤世,草此小书,聊以排遣胸中的忧愤。 这是一部愤世之作,同时也是他一生史学思想的总结,可惜,书未杀青,作者却赍志而殁了。战后,布洛赫的好友费弗尔将残存的遗稿整理成书,这部遗作方流传于世。该书译成汉语仅10万余言,其中颇多精义,为后代年鉴学派发扬光大的总体史思想、长时段理论等均可在
没有比这 近乎 的对称了: 初,来自印度的殖民地官员前往中国,研究中国茶叶的制作方法;在近乎一个世纪后,中国的改革者造访了印度茶区,并做了同样的事。 帝国的命数变化如何影响茶产业?反过来,茶叶如何在 宏大的政治经济学议程、 的发展和对国外资本的抵制中发挥作用?中国与印度的观察者是如何逐步理解过去数十年来高强度 整合进程中的冲突与巨变?本书聚焦19世纪末、20世纪初 市场下中印茶产业的激烈竞争,从 史、经济史、比较史的角度书写,探寻跨大西洋史观外关于劳动生产政治、经济史观、资本主义与 现代性的可能性。 作者以中国地方文献、清廷政客的奏章、清末文人的思想著作、殖民印度官方往来的信函、茶企业备忘录、印度文学等各类文献材料为基础,聚焦当时 消费者热捧与投资者青睐的 性商品——茶叶,刻画了一段中国手工
本书主要收录了反映民国时期重要思想流派之一 古史辨派的基本思想主张的代表人物的代表性文章和专著;翻译文章及介绍性的文章没有收入,所收录的资料主要来自当时国内出版的各种报刊杂志、专著和1949年后所编辑的文集,为学者研究古史辨派思想提供了原始的资料。
是什么让我们感到快乐?又是什么让我们感到悲伤? 我们怎样才能感受到热情呢? 是什么让我们充满了欲望、愤怒、恐惧或温情呢? 传统的行为科学与认知神经科学还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心智考古学:人类情绪的神经演化起源》主张理解大脑的演化是解开大脑工作机制之奥秘的关键点,所以作者对从啮齿动物到哺乳动物的行为和机能解剖做了详尽的比较研究,并提出了极具洞察力的理论,从而解释了动机、情绪和自动反应的皮层下操作平台与演化生成的新生事物——皮质之间的关系。书中对探索、恐惧、愤怒、欲望、关怀、惊慌和嬉戏等基本情绪如何引导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的情感生活提供了一种易于理解的解释。
《艺术史的另一半》从女艺术家的视角出发进行艺术史科普,不仅介绍艺术 的重要事件与流派,还通过23位女艺术家的故事,带你一览从洞穴绘画到现代主义雕塑的艺术史。这本书也尝试回答艺术 一个 的蠢问题:“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如果有,是什么样的社会与个人生活的限制,使得她们在艺术史叙事中被遮蔽?
本书所提供的,不是“中国医学史”,或者“中国疾病史”,而是将疾病和应对疾病的手段作为“读史”的窗口,涉及重大瘟疫、防疫措施、古代医疗系统、长生药与政治、性病与青楼文化、神秘而虚无缥缈的蛊毒与瘴气、古代外科手术尤其是华佗事迹的真假、割股疗亲是否真有治病功效……从中不仅看到疾病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还看到人们为了对抗疾病、追求健康与长生时采取的种种手段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疾病对古代中国思想的冲击,对许多人人生的改变。 本书力求做到深入浅出,贴近人心,呈送细节,不作大而化之的概述,而是尽量将一些历史碎片缀合在一起,展现疾病与历史进程关系图谱;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能够让枯燥的史料鲜活起来,展现人类生活史“另一面”的部分细节。
《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一书,系魁奈在对中国不甚了解的情况下撰写的关于中国的一本书,共分为八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基本法、实在法、租税、行政管理以及统治上的缺点等,此外还将中国的法律同自然原则作了比较。该书的第八章标题即为“中国的法律同作为繁荣政府的基础的自然法则相比较”,是 系统提出了重农学派的政治和经济理论。魁奈认为“中国的学说值得所有 采用为楷模”,他像儒家一样主张“以农为本”。在他的影响下,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成功劝说国王模仿中国皇帝实行“耕田大典”。1769年,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出版了《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该书让他赢得了“欧洲孔子”的称号。魁奈 有名也是 有争议性的一句话是,“一部《论语》即可以打倒希腊七贤”。
本书起始于新石器时代华北、华南农业村落的兴起,结束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以社会组织和结构为核心,探讨了中国历 的重要议题:农业村落的兴起与土地制度、租佃制度的演变;封建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出现的时代背景,及士人、士族、士绅的社会角色;古代氏族与 形成的关系和家族制度的变化;城市性质的演变与工商业的盛衰、复振;人口的变动及其对社会中心转移的影响;汉末 在传统社会中的根源; 社会力量的发展、限制;民间秘密 的活跃与其对社会的影响; 、家族、政府、士人、商人对推动社会福利与互助的贡献;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在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下的剧变……本书有助于读者理解各时代的社会特色,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社会史的发展脉络,对传统社会进行 深层次的思考,是了解中国社会发展轨迹的入门读物。
宋代是中国近世社会形成的关键时期,本书从“士族”与“民间信仰”两大范畴分析其中的juda变化。作者以宋代zui重要的大族“河南吕氏家族”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古门第大族没落、科举制度代兴后,宋代所形成的“新门阀”。作者从朝廷政治的起伏、科举制度对家势维持的异化等几方面,析论了宋代士族精英和社会结构转变的情况;同时涉及近世社会中的妇女、儿童和科举教育等问题,让读者 加了解“从唐宋变革”到宋元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民间信仰”部分延续了作者过去对宋代巫觋信仰的研究,分别从研究方法、史料、新视角及新议题透视宋代的民间信仰。
《荣格与中国文化》是中学西渐丛书的一种,中学西渐丛书的选题意图是通过揭示西方世界具有影响力的文学艺术大师、哲学家、思想家等人与中国文化的关联,从中理出“中”学渐次浸润、影响“西”学的脉络。本书分为六章及“引言”与“后记”。 章“荣格的中国文化情怀”,从荣格出生与成长中所接触的中国文化元素作为缘起,呈现荣格家中的中国气氛,以及荣格内心深处的中国意象,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分别从中国主流文化的几大支系出发,分析荣格著作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印记,探索荣格思想形成过程中“中学”的催化、启发和影响;第六章“爱诺思及荣格之后的发展”,呈现荣格及其学生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沟通与整合的持续努力,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荣格与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影响。
曹菁菁, 图书馆古籍馆副研究馆员,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多年来从事金石碑帖研究工作,曾整理出版《 图书馆藏陈介祺藏古拓本选编(铜镜卷)》等,在《文献》杂志上发表论文《国图藏陈梦家〈海外中国铜器图录〉未刊稿》等文。
《闽国》 本书是薛爱华ZUI早出版的一部汉学专著。闽国(据有今福建省之地)是 五代十国 中的十国之一。从古至今专题研究这个时期的著作并不多,本书可以说是现代学者*部全面研究闽国史的专著,至今在学术界仍有影响。 本书以10世纪时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国为研究主题,全书采用大历史的视角,从自然环境切入,介绍了闽国的政府和政治结构、编年史、经济、艺术、信仰等诸多方面,不是单纯的闽国政治史,而是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的结合。在五代十国中,闽国既不强大也不显眼,但在闽地的开发和文化发展史上,闽国的历史无疑是其中ZUI闪耀的篇章,也是我们了解五代十国史的一扇窗口。 《珠崖》 本书是汉学名家薛爱华的早期学术作品,《闽国》的姊妹篇,从历史、自然、原住民、交通、流人等方面探寻海南岛的历史,是研究海南岛早期历史的的权
《日本营造之美》是融合日本建筑、空间美学及历史文化的经典之作,由日本 宫殿木匠、建筑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以及日本建筑插画泰斗联手打造。第二辑精选四处富有代表性的日本古代建筑(群),包括号称三国无双的日本近世城郭典范——大阪城,日本 的金铜佛像——奈良大佛,日本古代都市模板——平城京奈良,以及传承千年的文化之都——京都的前世与今生。书中收入近千幅手绘图,以细腻的笔触精准还原历史场景与建造过程,使得日本空间美学的奥秘跃然纸上。 《大阪城》公元1583年,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为了展现实力,决定营造比织田信长的安土城 加富丽雄伟的城郭,于是一宗长达十年的兴建工程就此展开。涵盖本丸、二之丸、三之丸、总构的大阪城,在战事频仍的历史背景下,从备战防御层面整体规划,聘请精湛工匠和技师,结合垒石和
该书共七章, 章为“词和词汇”,第二章为“词义与词义类聚”,第三章为“词形与词长”,第四章为“造词与构词”,第五章为“词汇化与词语的衍生”,第六章为“决定一种语言词汇基本面貌的诸多因素”,第七章为“词汇规范与词典”。该书立足于汉语语言自身的特点,从词的界定切入,系统地介绍了词汇的各级单位、词义类型和词义的衍生变化、词形和词长、造词和构词、词汇的共时面貌和历时发展、词汇规范和辞书编纂等内容,由现象至规律,由微观至宏观,渐次展开,娓娓道来,有助于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汉语词汇学研究的概貌。
《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精)》以刘钊教授《新甲骨文编(增订本)》为主要依据,收录甲骨文中已释的常用字。字典以释字(现通行汉字)为单位,一个字头下,收录对应的多个甲骨文,同时指出这些字在书法书写中可以通用的字,并标明出处(详见样稿),因而无论是学术检索,还是书法家参照字型,都便捷而可靠。书前有体例严谨、要言不烦的编写说明,以及拼音、笔画两种检索方式。末有刘钊教授所撰后记。双色印刷,拟设计为与《汉字之美日历》一致的小开本,既别致美观,又便于携带使用。希望为学界、书法界,以及对甲骨文有兴趣的大众读者提供一目了然、便于使用、经典可靠的文本。
本书利用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中国山西省西南部发现的考古学成果,主要研究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晋国,在春秋时代成长为地域 ,并迅速发展为强大霸权 的过程。以考古学材料及传世文献材料为基础,着重介绍西周初年从晋的先祖唐叔虞的分封开始,到奠定重耳霸权的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这段时间内的晋的初期发展过程。所谓“地域 ”,是指西周封建 体系瓦解之后,战国时代中央集权的领土 逐渐形成之前的阶段,这种 形态主要指通过合并周边小国,地域单位统治网络逐渐构建形成的春秋时代。本书大量运用考古学成果,结合传世文献,从晋国地理环境、民族关系、文化交融、 政治、外交关系、霸权建立过程等内外多个方面,对两周时期晋国的发展史做出了深入探讨,旁征博引,独立思辨,合理论证,不曲说盲从,是一部有自身体系,且具有一定深度和
1839年法国作家屈斯蒂纳开启俄国之行。此行是受到巴尔扎克的鼓励, 主要的刺激来自托克维尔,后者在1835年出版《论美国的民主》并获得巨大赞誉。托克维尔在书中不情愿地承认美国模式不可避免的胜利,同为贵族和保守派的屈斯蒂纳对此却表示怀疑,想通过俄国与美国之间的对称式比较来否定这一观点。从7月10日抵达圣彼得堡,8月3日到达莫斯科,到10月1日回到柏林,他在俄国待了不到三个月,不会说俄语,而且旅行中一直受到政府官员的保护和监视。不过之后他却写出了一份长篇旅行记录,用三十六封信来呈现他的俄国之行。 本书是屈斯蒂纳 为 的作品,甚至被认为是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的俄国对应。19世纪俄国思想家赫尔岑称该书为迄今 了解俄国的著作,20世纪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称其为对俄国的 描述。可以说,本书不仅具有历史的重要性,而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丛书第九卷,叙述自1616―1800年的清代历史,包括清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该著作分10章,涵盖了约200年的历史,从16世纪末女真的形成一直到1799年乾隆帝的驾崩。该卷显示了作者对材料的全部把握以及对 材料的娴熟掌握的功底,立体地解读了帝国社会全盛时期的面貌,展现给读者的是政治史和社会史的平衡性混。 章讲了1644年以前的清朝开国的历程;第二章顺治朝;第三章康熙朝;第四章雍正朝;第五章乾隆朝。时间界限是1644到1800。前面五章纵向讲了清朝重大的事件,包括对各个皇帝的评价,他们在中国历 的地位。后面五章从横的方面,比如艾尔曼先生讲清代前中期士人的社会角色,另外各章讲女性、性别、家庭、婚姻,有的讲清代社会的稳定与变迁, 后一章讲清代的经济发展。这部书纵横两个方面用将近百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