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论十三篇》通过回顾历史上的使者艰辛万里、将中华文明远播海外的事迹,展示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锐意进取的民族精神。同时,对于导致古代中外交往每每初兴而终衰的历史原因,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于今天多有启迪。
《通鉴胡注表微》是陈先生“学识的记里碑”,某种程度上是其史学的综合性总结之作。全书辑胡注精语七百数十条,引证书籍二百五十余种。体式首引《通鉴》原文,退一格排胡注(第七篇取材于《通鉴释义辩误》,故皆是《辩误》之文),再退一格为“发微”。(此为陈先生创例,原为刘乃和《三国演义中征》而设,参刘氏《重读 札记》,见《励耘承学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而首十篇史法,后十篇史事的格局,则得自早年对赵翼《二十二史扎记》的体会:陈先生曾将《札记》分诉为“史法”、“史事”两大类研读(参陈乐素撰《陈垣》,见《中国史学家评传》下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至于各篇宗旨,陈先生于篇前小序皆有明文抉发,幸勿忽焉。
本书共十二章。章为引论。第二章介绍了西方学者对中国史学的认识。第三章剖析了中国文化悠久的历史观念,驳斥西方学者的错误认识。第四、五、六、七章对西方学者对中国史学的误解做了进一步的反击;第八章旁征博引的阐述了中国史学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第九章公正的支出中国史学的缺陷和应该向西方学习之处;第十章陈述了西方史学面临的危机以及应用比较史学的可能性;第十一章总结了建立世界新史学的方法;第十二章为结语。
本书为原生态中国节丛书之一。该书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描写了历史上中国人过春节的各种风俗习惯、历史传说、诗词书画、文史知识等内容,融可读性和知识性为一体。 全书语言通俗,内容丰富,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常常,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于是心灵的舟搁浅了,理想的帆停滞了,只剩下徘徊徘徊。难道远行只是为了忘却,得到只是为了失去,让我们把人生拨回原点,回到自然,回到本真,回到桃花源,品读那些原本属于我们的故事。
《历史学家茶座》是面向知识大众的通俗历史学读物。第三辑文章更加精彩。本期“话题”栏目刘平、陈平原等学者展开了“历史与文学”的对话,展现了历史眼中的文学,文学视角中的历史。两门不同学科之间一交流一碰撞便产生了很多想法。“名家”、“口述”、“学界”、“札记”等栏目也有许多精彩的文章呈现给读者。
说起上海外摊,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那些有关老上海的电视剧中的情景:人来人往、黄包车、电车、小轿车、洋行、码头、领事馆、租界等等。《外滩传奇》就以文献、照片等资料来带你重温老上海的建筑文化。对于那些有老上海情节的读者来说,这是个不容错过的好机会。 唯有档案——文献、照片、声像材料等,才能留下上海人走过的足迹,才能留下这座城市的记忆,化作我们回味过去、认知现在、憧憬将来的财富和动力。 档案,城市的记忆,上海的见证。
对于时下流行的某些东抄西凑、胡编乱造甚至是搜奇猎艳、不堪入目的历史普及读物,史学家往往义形于色、激愤不已。但当出版社请他们写点雅俗共赏的普及读物时,他们又大多表现出几分矜持,婉言加以谢绝。史学家既然不屑为之,拱手相让,普通大众又有需求,有些门外汉便操起剪刀浆糊,加紧炮制,平庸粗劣的作品于是越来越多,造成恶性循环。 我们的史学家对普及读物,显然存在两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认为自己的职责是从事专门的研究,发掘新的史料,提出独到的创见,撰写高深的史学论著。不错,史学家肩负发展历史科学的重任,有重要价值的史学论著当然越多越好。但是,我们切莫忘记,历史研究的终目的,在于探明历史真相,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现实、开创未来。这里就有个把专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浅显易懂的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