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曾于1959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印行。新证云者,取别于旧注家之方式,所引用之材料,为居延、敦煌两木简,汉铜器、漆器、陶器以及封泥、汉印、货币、石刻各种。其体例有时仿裴注,系证闻式,旁搜远绍,故不偏重于音义。嗣后于1958年9月,又成史记新证二卷。至1959年1月,西大历史系接受中华书局标点汉书之嘱托,我亦参加工作,因此又将汉书,泛览一过,历四个月之久竣事,温故知新,签记偶得,于是始有撰写续证之计划。殆暑期休假,随读随记,经时半岁,又成续证二卷。思及新续二证,各自为书,容有未善。乃于1960年10月,合前后两编,再加订补,汇为一书,即今本也。《汉书新证》系陈直先生著作集《摹庐丛著》之一种,是《史记新证》的姊妹篇,也是奠定陈先生学术地位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汉书》历代研习者甚众,为之做过注解的不下数百家
秦始皇结束了一个绵延千年的旧时代,也开创了一个的新时代。他的一生就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幽暗和光明。在秦始皇登上权力之峰的过程中,先后有权臣当权,嫪毐作乱,亲母背叛,郑国祸秦……他是怎样一一应对处理的?统一六国以后,他定封号,去谥号,大兴土木,寻求……他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覆灭的?以“强道”治天下,让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成为战国时代最后的胜利者,但将“诈”与“力”发挥到淋漓尽致,又使他付出了何等惨痛的代价。回顾秦始皇充满争议又波澜壮阔的一生,让我们不禁思考:像他这样聪明绝顶的人物,他一生成功与失败的关键何在?如何在巨变时代中找到一条出路?答案或许就在你早已遗忘的“历史”里。
《晋书辞典》是一部官修史书。贞观十年(636)修《隋书》纪传部分时,已开官修史书之先例,但当时调动人力不如《晋书辞典》多。自修《晋书辞典》之后,历代正史沿为成规,多是设立史馆、宰相监修,从此成为中国史学编纂史上由私人修史到官家修史的一个转折点。 《晋书辞典》的作者是唐房乔等,如《四库提要》等书,即题为“房乔等奉敕撰”;但有的本作唐太宗撰,如殿本即题为“唐太宗御撰”;也有的写作唐房玄龄撰,如中华书局点校本。
本书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结合商鞅变法的大时代及其基本内容,对商鞅变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全书共分四编: “变因”篇探讨了商鞅变法的基础和大小环境,重点分析了社会变革的实现路径;“变革”篇探讨了商鞅变法的具体变革,分析了商鞅变法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深度变革;“变果”篇研究了商鞅变法取得的成果;“同变”篇讨论了商鞅变法在当代中国变革的过程中的借鉴意义,分析了中国当代实现同权革命的现实可能及其路径。
本书的宗旨并不在于全面比较和评价中西方上古社会制度与文化的优劣点,也决不否认中华文化有其的方面,而将主要精力放在与西方古代社会相比较的基础上,研讨中国上古社会法制与经济方面的不良结构及其运用转型的特点,从而探究造成近代落后的深层原因,以有助于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索。本书在分析研究中国上古社会转型的历史旅程特点的基础上,力求史料扎实、论据充足地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存在的有关缺陷,进行较为深入的反省和剖析,并提出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理论的观点。
本书是记述东汉王朝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制度的资料汇编书。 编撰者南宋徐天麟,字仲祥,临江(今风江西)人,开禧(公元一二○五——一二○七年)进士。在编撰本书之前,已编了《西汉会要》,合称《两汉会要》。 《东汉会要》主要取材于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的《后汉书》,晋司马彪撰、南朝盘刘昭注的《续汉书》,还参考了晋袁宏的》等书。经编撰者编排,分十五门,三百八十四事。本书对研究东汉王朝的典章制度及其演变,有一定的参考仅值。
本书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结合商鞅变法的大时代及其基本内容,对商鞅变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全书共分四编: “变因”篇探讨了商鞅变法的基础和大小环境,重点分析了社会变革的实现路径;“变革”篇探讨了商鞅变法的具体变革,分析了商鞅变法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深度变革;“变果”篇研究了商鞅变法取得的成果;“同变”篇讨论了商鞅变法在当代中国变革的过程中的借鉴意义,分析了中国当代实现同权革命的现实可能及其路径。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目录,《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对做了汇注并加上了解释和稍详的按语,讲述目录学的知识,订正了前人对古书真伪、篇识的讨论等。这对于我们了解历史上学术的变迁有重要作用。
本书是中国现代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所著四部断代史的部。本书初版于1941年,后多次重版,是研究上古先秦史的最基本参考书之一,已成为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与吕著其他各部断代史一样,本书也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为政治史,按历史事件的顺序编排;后半部为社会经济文化史,采用分门别类的办法叙述。本史作始于一九二六年,中更丧乱,稿凡再毁,故前后乃至三纂。每纂皆欲于前史旧例有所刷新,然终不能尽。垂老又加刊改,前后盖五十年矣。兹标举体例于左:一、《秦史》自古无作者,窃不自揆,谬欲补正史之缺,故一循班氏断代史体制。其取史策,亦大有增删改作焉。二、此书承父命而作。父治刑名学,曾着商、韩新传。援班书列其父彪作例,亦采直、韩两传入书中而补论焉。三、意在无征不信,所取故籍,皆注出处。凡所引为原文者,出书与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