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中,蒋廷黻把 中国近代史 界定为 中国近代化的历史 ,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成为该书论述的主线。作者在该书中提出了 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 的观点。他采用对比的方法,一开始就抓住中国社会的差距说话,指出 到了19世纪,西方的世界已经具备了所谓近代文明,而东方的世界仍滞留于中古 。而在《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中,蒋廷黻认为, 中国近代所处的局势确是 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中国近代所遇之敌人确是 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并探究 这个大变局的由来及其演化,中国对此变局的应付及其屡次的修改 。
从非著名胡子到东北大帅,张作霖的人生路是怎样的华丽逆袭,皇姑屯的爆炸声又是一个何等卑劣的阴谋毒计?从私塾秀才到直系大将,牧野鹰扬、洛阳虎踞的吴佩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又为何在直奉大战中众叛亲离?一代护国军神蔡锷是何等的风流倜傥,他和小凤仙的故事是确有其事还是民间的多情演义?本书精挑细选了一批代表人物和代表事件,真实再现了较为完整的民国人物活动事迹。该书文字简洁流畅,解读通俗易懂,图片精美,是一部适合大众阅读的历史通俗读物。
从非著名胡子到东北大帅,张作霖的人生路是怎样的华丽逆袭,皇姑屯的爆炸声又是一个何等卑劣的阴谋毒计?从私塾秀才到直系大将,牧野鹰扬、洛阳虎踞的吴佩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又为何在直奉大战中众叛亲离?一代护国军神蔡锷是何等的风流倜傥,他和小凤仙的故事是确有其事还是民间的多情演义?《民国往事》精挑细选了一批代表人物和代表事件,真实再现了较为完整的民国人物活动事迹。该书文字简洁流畅,解读通俗易懂,图片精美,是一部适合大众阅读的历史通俗读物。
概括说来,本书内容分为两部分:圆明园的建筑史和兴衰史。 圆明园是本书的主角,也是我们所讲述故事的主要场景。我们并不打算在圆明园的园林艺术上花费太多的笔墨,我们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那些居住在圆明园的人们身上。他们是圆明园真正的灵魂…… 本书中,我们用了较大的篇幅讨论这段历史,希望尽可能地弄清楚:当年到底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竟会使圆明园这座旷世园林,不可避免地毁在了来自万里之遥的外国人手里?!
《和名家一起回眸大明王朝》通过讲述的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故事与历史事件,和名家一起回眸了大明历史的长卷。那些已经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古人,他们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通过这本书活生生地重现在我们眼前。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朝政治衰象显现:皇帝腐化,朋党林立;赋役混乱,财政匮乏;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边疆、海疆频频告急;中间虽有短暂的中兴,但明王朝的没落已不可避免。我们看到了无情的屠杀和斗争,也见证了美丽动人的爱情,书中有正义与邪恶、廉洁与腐败的较量,也有名人传颂千古的风流文采……和名家一起漫步大明历史,品读人生。以史为鉴,才能知兴替,明事理。希望读者能够品味其中的情境,咀嚼历史故事,能够有所悟,有所得。
本书以中国近代化为线索,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凭着一颗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良心,深刻地阐述了中国近代的历史变迁和民族沧桑。是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老兵讲述9》收录了1000多位普通民众和士兵亲历抗战岁月的回忆文章,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基层兵民奋起抗战及其所涌动的爱国激情。所收文章,均源自1985年全国政协相关机构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而举办的一次全国性征文。尘封30年后首次面世。
《文史资料选辑(第157辑)》分耆年自述、委员园地、口述历史、人物春秋、往事追忆及工商史苑六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此情绵绵无绝期——怀辛白;文博史家 鸿儒哲匠——追思王世襄同志和我在四川李庄的一段往事和情谊等。
为什么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不能完成从帝制向民主政制的转变?为什么美国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可以孕育出华盛顿、林肯这样的人物,而我们却冒出个袁世凯,以及大大小小的一堆军阀?为什么我们一次次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总是跳蚤?莫非这片土地真的与别不同?辛亥革命并未能推翻两千多年的“秦政制”,宗法的道统依然坚固,“民国”只是作为“帝国”的变种,继续传承;为什么日本这样一个蕞尔小国,明治维新后能够迅速崛起,而中国一个泱泱大国,在辛亥革命后却陷入了漫长的战乱?我们究竟迷失在哪里?为什么当历史一再出现可供选择的十字路口时,我们却一再错失良机? 作者试图把社会政治文化形成与演变的原因,与地理环境、自然气候、文化背景、族群心理,甚至生理原因联系起来考虑。本书从地缘文化、区域文化的视角重新解读了近
蒋廷黻著的《中国近代史(第2版)》 在世界史的角度下审视中国近代史的选择:以恭亲王奕訢及普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为 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这些方案 都挫败,于是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 本书受到美国“新史学运动”的影响,被视为“对新史学思想强有力的运用”;又被视为重分析、重综合、重整体理解的“清华学派”的代表作,开创了近代史写作的基本范式,对于理解近代中国的转型得失,以及现代化的必然性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因此也被视为一本罕见的能够经世致用、指导行动的史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