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咸丰皇帝逃往承德,并死于避暑山庄。为了壮大国力,摆脱面对西方的弱势局面,在慈禧和奕?的带领下,大清王朝开启了自上而下的变革之路。 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通过 总理衙门 的创设、 同文馆 的建立、 近代海关系统 的引入、洋务 军工企业 的创办、 外交使团的西行 、广学会的成立、废除武举、昆明湖里练兵等事件,大清并未走向愿望中的强大,而是一步步走向了帝国的灭亡。 在1861-1911这五十年里,有许多历史人物值得关注和研究,如缺乏理政常识的太后、连汉献帝都不如的光绪、被逐离政坛的恭亲王等权谋与争斗不绝如缕的清廷高层;还有 深埋改革主张 的冯桂芬、 选择性 开眼看世界 的 斌椿 、 时代的出局者 徐继畬、身陷教案的曾国藩等有挣扎但又怯懦的官僚士大夫;同时也有挑战君权神圣的严复、要做陈涉的官二代谭嗣同等图变图强
洪秀全的思想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拜上帝会 的真实情况如何?金田起义是发生在某一天吗? 本书为太平天国史研究专家王庆成经典之作,主要围绕太平天国历史上的主要人物、重大事件、制度建设、理论建构等展开研究。通过对史料的批判性利用和广泛征引,对太平天国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史事作了绵密而信实的考证,开阔了太平天国史研究的视野。本书论从史出,论述精审,不仅是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的佳作,对中国近代史其他领域的研究也有示范作用。
一部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的全新力作,全景式展现了太平天国的兴亡轨迹。全书从太平天国的统治方略、基层政权建设、社会经济政策、民俗民习改造、统治区民众的集体行动等方面探讨了太平天国兴衰成败的发展历程。既着眼于太平天国研究领域的重大问题,又突出既往研究中忽视的非军事议题,关注社会底层的实践。书中以计量史学的方法,研究了江浙统治区的田赋、地租和捐费问题,展现了太平天国政权下细节丰富、信息翔实的乡村治理场景。本书通过发掘新史料,研究新问题,重新审视这场深刻影响近代中国的历史巨变,对太平天国作出了独特而扎实的研究。
20世纪的上海,人们对娼妓业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愉悦、危险、寡廉鲜耻、痛苦的经济选择、关系到国家的衰落......娼妓业不仅是妇女在其中讨生活的场所,也是一个隐喻,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媒介。《危险的愉悦》是一部20世纪上海娼妓业史话,在对史料的追溯与爬梳之外,作者对那段历史进行了创造性重构,跨越了虚构与非虚构文字的界限,将处于失语状态的娼妓重新置于各种历史情境之中,探究她们身上的印迹,从而呈现出人们如何通过 性 这个媒介展开有关政治权力、文化转型、国民性和文化归依感等问题的讨论。 《危险的愉悦》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琼 凯利妇女史著作纪念奖,这是美国历史学会首次将此奖项授予写美国以外地区妇女历史的作品。
这是一部重新讲述辛亥鼎革历史的学术著作。作者从清廷、袁世凯、革命党、立宪派、列强、舆论等多个维度详细考订了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总计125天中每一天所发生的事,然后依照史事之间的逻辑关系,对这一历史剧变进行新的叙述和分析。书中不仅提供了大量新史料和新史实,而且在袁世凯如何应对革命、袁世凯的政治诉求、清帝退位诏书的拟定及颁布、袁世凯是否逼迫清帝退位,以及孙中山缘何让位于袁世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提出新的认识,极具启发意义。
在这部关于民国初年历史的力作中,作者史谦德巧妙地抓住了当时 每天必开会,开会必演说 的现象,从政治文化的角度重新思考了辛亥革命的成败问题。作者以1912年8月25日湖广会馆演讲台上的风波为枢纽,分别追溯了唐群英、陆徵祥等人的政治生命。他们的身份、地位、际遇并不相同,但共同的一点是,演说在他们的政治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新生的民国陷于运转不良的困境,演说本身及其带来的反响也可能有种种问题,但政治领袖对民意基础的依赖与日俱增,国民成为政治权威的来源,说明共和的价值取向已经深入人心。从这个意义上讲,辛亥革命并没有失败,只是在当时尚未完成。
本书为 中国近代通史丛书 的总论卷,本书分为中国近代史史书编纂的回顾、编纂《中国近代通史》的基本思路、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若干特点、把握中国近代史进程的几个关键问题等5章,并附有 近代中国史事记略 。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
本书为著名文史学家瞿兑之之日记。瞿氏日记散佚严重,整理者多年来始终关心、搜集,从公藏单位及私人收藏中发现瞿兑之散佚日记数种,包括1911、1912、1913、1914、1916、1917、1920、1939、1940、1944、1945年共11个年份,涵盖其居湘读书、在沪上学、居京任职等重要阶段。每一阶段,日记呈现的面貌大不相同。瞿兑之出身名门,亲历近代诸多重要历史事件,交游多一时俊杰,日记因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日记中对日常诗文创作的记录以及对古今作家作品的批评,也蕴含丰富的文学史料。本书又有附录三篇:一位为其祖父瞿元霖《苏常日记》,主要内容为咸丰七年入常州任幕僚期间行止往还、时事评论、地理考证及所作诗篇;二为其父瞿鸿禨《使豫使闽日记》,为其光绪时分别典河南、福建试时的日记;三为《(先母)傅幼琼编年事迹》,为瞿兑之为其母傅幼琼作编
本书分为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的角逐、维新运动的酝酿与蓬勃发展、百日维新、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京都蒙难与联军蓄意扩大战争、辛丑议和等10章。作者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对此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论述,厘清了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
本书对民国初创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系统梳理,全书分为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袁世凯称帝与护国战争、军阀纷争与南北对峙、五四运动与时代转换之发端、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北京政局的变化、民初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及其起伏等8章。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
本刊为《近代中国研究集刊》的第12辑,主题为近代中国的人物形象与记忆塑造。随着新史料不断得到发掘,以及稀见史料的逐步整理、集结与出版,中国近代史中的人物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新史料的涌现,让过去长期未能得到关注的人物或群体进入学者的视野,或是为人们熟悉的人物补充上鲜为人知的侧面,修正了既往研究所造成的刻板印象。尤其是通过以往学者未见或是忽略的报刊、往来信札等资料,重构著名人物之间的私谊变化,有助于加深对历史人物立身处世方式及其自我形象塑造的理解。
本卷考察了1865至1895年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洋务运动的起止、成败,深入分析了这一阶段中国致力于早期现代化的基本状况和可悲结局。述评内容主要包括;洋务派的形成、洋务运动前期实施新政求强求富、外国对华经济扩张和中国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教案频发、中国边疆危机与中法越南战争、洋务运动后期在军事和经济上的举措、早期维新思潮的兴起、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以及洋务运动的失败。作者依据翔实的史料,叙述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成型期以及中国朝野酝酿变法和改良时期的基本史实。
本书所论,从古代 士 阶层的兴起、传统绅士阶层的形成和演变、绅商合流的萌发,一直延伸到近代绅商阶层的形成及其角色和作用;同时又通过绅商阶层的类型区分、社会属性、社会功能、政治参与的探讨,与西方的早期资产阶级作众多层面的比较,陈述对于 市民社会 、 公众领域 以及现代化进程中官商关系的见解。本书的出版不仅有助于推进近代中国绅商研究,而且可以深化人们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及其结构、体制变化的整体认识。
《中国文脉》引用大量作品片段、历史资料、学者评论等,将中国文学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讲述了西方人眼中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的重要作品和成就,深刻揭示了文脉与国脉、文运与国运的关系。
《[民国]麻城县志》前编十五卷shou一卷续编十五卷shou一卷末一卷附一卷,郑重修,余晋芳纂。编纂始于民国二十三(1934)年九月,次年三月脱稿。以宣统三年(1911)为断限,此前定名为 麻城县志前编 ,自武昌起义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定名为 麻城县志续编 。前编十五卷总十一门六十三目,内容涵疆域、建置、食货、学校、武备、职官、选举、耆旧、列女、艺文、杂志。续编十五卷总十五门八十一目,除学校易名教育,新增党务、自治、实业、金石四门外,均与前编同。此次影印所据底本为湖北馆藏本。
中国 大河文明 与 农耕文明 的叙事需要得到补充,海洋史是此类补充中的一个重要角度。海上航线编织成的网络可以成为人们认识 传统中国 的新视角;海关则是这一网络的关键节点,既吞吐货物,也塑造社会。 烟台是近代中国北方重要的贸易口岸,1861~1898年,烟台东海关是山东唯一的通商口岸,见证了北方中国的一隅在清末民初逐步被纳入全球化的历史。东海关档案清晰地记录了这一历史过程,其中又以贸易报告最为重要 不仅是贸易的晴雨表,还记载了环境物产、社会风貌、商业情报、政治事件及相关影响。 这些贸易报告从 海上 的视角,提供了一幅近代中国北方的经济社会侧写 既是西风东渐,也是向海谋生。
《中国:从天宝惊变到辛亥革命》是一部全新视角的中国历史纸上纪录片,继《中国:从春秋到盛唐》之后,以纪录片《中国》第二季的内容为基础,配以数百幅精美插图,再现了中国历史的动人细节。全书共分为10集:从唐代天宝年间讲起,到五代乱局与元明清的大一统,直至近代辛亥革命为止,选取历朝历代的经典人物,从 人 的角度讲述千年历史演变,用细腻动人的笔触,勾勒出中华文明磅礴大气的发展脉络。
《五四运动史》全书共20章,凡52.6万字,分别论述了五四运动发生的社会、思想条件,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 本书首先叙述北洋军阀时期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封建专制主义的黑暗统治以及外国帝国主义掠夺和军阀压迫下的中国社会经济,叙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艰难境遇中的发展和新的社会力量的相应的生长,由此说明,五四运动在1919年的发生及其成为中国革命的伟大的新起点的必然。作者在叙述了以民主主义反对专制主义、科学思想反对迷信思想的斗争过程之后指出,必须足够地估计 这次启蒙运动的震古铄今、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作用 ,必须承认这场斗争由于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因而在客观上确曾为尔后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某种条件;同时又指出,批的弱点在于 未和政治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