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钱乘旦教授开设的颇受北大学生欢迎的 大国崛起 课程为蓝本,讲述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苏联、美国等九个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本书讲大国崛起不仅讲基本故事,讲一些有趣的情况,更着力于将大国问题、大国兴衰的问题讲清楚,寻找普遍规律和共性。跟随钱教授的讲述,读者能够明白:所谓 世界大国 是什么?这个现象何以出现?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上, 世界大国 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一些国家崛起、另一些国家衰落,大国兴衰的机制是什么?
要写一部有趣、易读、易懂,而又不动辄上百万字的世界史著作,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威尔斯在《全球通史》中卓越地完成了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本书上溯人类文明的开端,下至。将古、古、古罗马、英国、美国、法国等超级大国的起落兴衰有条不紊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全球通史》所提供的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一点也不输于任何皇皇史学巨著。
著名海外汉学家、李约瑟的学生白馥兰,及其伙伴芭芭拉 哈恩、约翰 博斯科 卢杜萨米、蒂亚戈 萨拉瓦共同进行的农业人类学研究。对比不同文明视野下的农业智慧,发掘鲜为人知的农业文明:中东的郁金香品种研发系统领先世界几百年;阿拉伯的椰枣绿洲文明包罗万象、兼收并蓄;令亚洲古文明勃兴的灌溉工程、改变西方人饮食习惯的可可豆、创造绿洲文明的椰枣树、日本小农的手作酱油、鼓励了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的土豆 农业改变世界的同时,世界也重塑着农业。 这本书主要反对了史学界被欧洲中心主义统治的现象,采取了多文明比较的视野,对中国的粟种植,轮种,农作物多样化交口称赞。本书也是一本技术史类的图书,作者对植物的物性进行了历史性剖析。通过详细解剖植物变成作物后,文化和意义层面的转变,探究农业对人类的影响。
茶是一个全球性产品,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礼仪和审美。茶叶推动了工业革命,茶叶贸易更让世界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绿色黄金》讲述了茶树是如何被发现并传播到全球,茶叶又是如何征服世界的故事。作者是茶农兼茶商的遗孀艾丽斯 麦克法兰和她的儿子艾伦 麦克法兰,他们从西方史学视角出发,结合自身经历,对茶树在阿萨姆地区的种植传播,茶文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表象与内涵进行了探讨。 本书以细腻的笔触,讲述茶叶与世界历史发展以及工业化的密切关系,揭秘茶叶何以造就了文化和贸易的全球帝国。全文生动流畅,兼具科普性和人文关怀的温情,是一部目光独到的茶叶史论著。
本书基于作者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本科生开设的通识课 中国与世界:历史视角 ,书稿内容聚焦于经济学视角下的国家治理,不涉及具体的政策,而是探讨了更深层次的理念:国家如何形成、民族如何诞生、统治者如何制衡、如何选贤任能、欧洲为何崛起,等等。 作者在中外先贤对这些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工具,总结现代社会科学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其中浓缩了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在最近几十年里对人类社会重特征和重大历史进程的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的重要成果,呈现出三千年来人类追求良好治理的努力与成就。作者期待这些成果能让有理想抱负的年轻人对人类社会的运转有更多了解,进而造福更广大的人群。书稿脱胎于课程,举例深入浅出,语言明快晓畅,很多中西对比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这本书不仅关注1517年在维滕贝格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开启宗教改革的马丁 路德,更是试图呈现这个时间节点的世界是何面貌:1517 年及其前后发生了什么?当时有哪些重要人物?世俗与宗教的格局如何?当时的贵族与普通民众生存状况如何?人们是如何思考的,他们如何解释自己看到的和不理解的事物?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怎样的后果,某些事件何以成为影响深远的决定性时刻? 洪堡大学教授、早期欧洲史专家席林的论述对象在世俗与宗教、经济与军事、社会与心理、思想与物质之间穿梭,带领我们进入1517年所处的世界 从德法西意的欧陆、陌生的莫斯科、崛起的奥斯曼帝国,到明朝中国、中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感受这个时代的权力格局与生存状况,货物与财富的流动,思想的动态与新的发明发现,以及社会各阶层的心态与认知。 在这一时刻,政治上,近代
作为通俗易懂的历史启蒙读物,也 是房龙的代表作之一,《人类简史》 深 受 世界各地的 读者喜欢。这本书几乎覆盖了从远古到近现代,从西方到东方所有重要的历史大事件。例如象形文字的发现、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源起、希腊与罗马时代的辉煌、宗教改革之后中世纪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世界性的变革和各国的革命等。 除了提纲挈领地展现历史大脉络,房龙还将历史与现代做对比,把那些伟大的时刻轻松幽默地呈现出来,处处闪现着智慧的哲学思辨。在房龙笔下,那些历史名人也不再像雕塑那样冰冷、死板、高高在上,他们变得鲜活生动,充满普通人的气息,甚至让人觉得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本书旨在探讨我国自己的世界史知识体系,为书写中国自己的世界史教科书搭建框架,提供思路。全书以马克思的 世界历史 理论为指导,阐释世界历史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交叉并举的客观事实,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作者强调在世界史书写中应摒弃 西方中心主义 ,重视除少数几个大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和文明的历史,注意人类交往的历史和 世界历史 的形成过程,这些理念将有助于我国新的世界史知识体系的构建,为读者提供更为完整的世界史知识、传播正确的世界史观。
历史学家只能等待重大事件发生后再去记录,但技术早已为重大事件在什么时间以怎样的形式发生埋下了伏笔。 本书以技术驱动为视角,从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筛选出14个关键历史时刻,洞察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命运走向: 弩,如何扣动了中国大一统的扳机? 圣本笃会与现代资本主义有何关系? 如何看待技术型制度与信念型制度间的差异? 为什么说火枪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和历史走向? 为什么工业革命独独发生于英国?为什么 光荣革命 的意义不只是立宪革命,更是一场 技术革命 与 资本革命 ? 铁路的发明跟威权政府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机枪的发明如何让20世纪世界格局重新洗牌? 核武器的发明如何改变 国家工厂 的模型? 人与机器之间的边界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机器取代了传统的基因进化,是人类进化的新形式,称为一
宠物,究竟是寄托感情的伴侣,还是供权力支配的对象?段义孚先生这本大家小书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或许颠覆你的认知,不仅促使你重新审视家里的一盆花或一只猫,还指向对政治、历史、社会、自然、职场、家庭等事务的全新解释。总之,它引领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并温柔以待。
全球化 不是一个新概念。自从大约7万年前现代人从非洲开始扩散以来,一类一直在全球化。到现在,我们已经经历了七个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历史是一部混合着人类辉煌成就、残酷行为和自我伤害的历史,也是一部在危机中取得进步的恢弘而复杂的历史。本书对全球化的七个时代进行了全面阐释,探讨了地理、技术和制度在全球化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同时揭示了长期以来全球相互联系的经验以及全球化对于塑造我们人类及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此外,作者也提出了在21世纪如何运用全球化思潮在可持续发展、社会民主、补贴和公共领域、联合国改革等方面进行革新与发展。纵观历史, 理解全球化带来的威胁如疾病、征服、战争、金融危机等也非常重要。我们需要面对它们,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来控制全球关联的负面影响,而不是切断全球化带来的益
本书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起源馆官方指南,国家地理荣誉出品,它采用现场考察、实证研究的科学方式,综合运用了考古学、古生物学、遗传学、解剖学、基因组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来自世界各地考古遗址的化石、工具和其他人造制品,以及DNA检测等,向我们讲述了人类演化的奇妙旅程。 书中包含众多精美插图和图表,从化石、石器照片,到原始人类复原像、史前人类生活场景复原图等,溯源人类演化的历史,探寻人类祖先为适应多变环境而演化形成的身体特质和行为方式,系统解读人类社会的运行逻辑。
本书回答的是这样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科学革命发生在西方而不是中国?关于这个问题,前人的回答大都局限于 西方中心论 。文一用硬核的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作支撑,跳出文化与制度陷阱,采纳 国家竞争体系 这个框架,论证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不是因为缺乏民主自由、理性思维,而是因为长期处于和平富足的大一统环境,缺乏参与国际军备竞赛和商业竞争的意志及 困而知之 压力。
获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提名 软精装,既精美又轻便 内文可全部摊开 封面UV、起凸工艺 从古罗马到文艺复兴的一千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欧洲中世纪的本质是什么? 它与我们自己的世界又有什么联系? 坎托认为,20世纪以前的历史学误解了中世纪。 20世纪以前的史料发现和学问进展还不足以让当时的人们接近中世纪的历史真 相,对中世纪世界的相对简单性过于自信又让他们做出了武断的评价。 因此,中世纪研究是20世纪开创的伟业。 你将读到: 典雅、优美的语言 那是1925年海德堡一个温暖的夏天。海德堡是德国中部内卡河畔的一个梦幻般的大学城。紧靠17世纪城堡的围墙有一个咖啡馆,被遮蔽在与城堡一样古老的大树的浓荫下,高高地坐落在内卡河上游,其下方就是大学城。两位少年老成的中世纪史学家坐在这里喝着摩泽尔葡萄酒,一位是珀
商人与商贸活动,是形塑现代社会的重要力量之一。然而,既往的关于现代社会如何诞生的叙述,基本是以 政治发展史就是民主进步史 为解释框架的。 本书则突破既往叙事体系,创造了 零增长秩序 和 正增长秩序 这一对范畴,用以描述农耕文明和商贸文明,并且以这一对范畴透视世界几千年的文明史,指出王图霸业、千古英雄都不过是暴力游戏的反复,人类步入现代社会,端赖商贸带来 正增长秩序 。 本书认为,是商贸活动创造和蕴含的 正增长秩序 ,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人类的命运。 为此,本书纵贯3000年,以商贸集团与暴力集团的互相斗争、制约与利用为主线,重述了从腓尼基人出现到迦太基崛起,从罗马的崩溃到威尼斯的繁荣,从汉萨同盟到粟特商人,从热那亚商人远赴伊比利亚半岛,到荷兰商人对抗西班牙帝国,再
《机械宇宙:艾萨克 牛顿、皇家学会与现代世界的诞生》,17世纪被历史学家称为 天才的时代 ,但它同时也是一个骚动的年代。尽管自然与超自然仍然密不可分,疾病是被认为是上帝降下的惩罚,天文学和占星术也并未分家,但是人们也在这个莎士比亚世纪的尾声开始梦想秩序完美的世界。 伽利略、哈雷、开普勒、牛顿、莱布尼茨、笛卡尔 当17世纪晚期绝大多数人仅看到分崩离析的世界时,世界在这群早期科学家眼中却有着完美的秩序。这群人是当时世界上绝顶聪明的人,他们笃信宗教,他们试图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解读上帝的心意,并以此来认清楚这个世界。他们宣称,宇宙在表面的混乱下,其实像是结构复杂并运行完美的机械时钟。为此,他们大胆地进行科学实验验证事物的性质,透过望远镜向外观看探索广阔的宇宙,使用显微镜观察无尽向内探
《人类的故事》是房龙所著的一部具有现场感的人类成长史,也是通俗写史的开山之作。房龙以幽默、流畅的笔法,将纷繁复杂的人类历史讲述成了一个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 人类成长故事 。从古埃及文明的诞生到罗马帝国的衰落,从城市的萌芽到机器对人类的奴役,从文艺复兴到科技进步,从耶稣受难到宗教纷争,从地理大发现到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变革等,讲述了人类的诞生、童年、成长、无知、求索、苦痛、斗争、进步 全书以全景加特写式的通俗笔法,娓娓道来,是一部能同时给人带来见识、趣味和情怀的经典之作。《人类的故事》自成书以来,被译成30多种文字,成为亿万人的历史通识阅读枕边书。 《人类的故事》既是一部具有现场感的人类成长史,也将镜头贴近局部和具体的英雄或普通人,讲述了具体人物的困境、情绪和选择,这其中有犹太人的漫
《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以*为简洁、明晰的方式,呈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全书以 网络 这一概念涵括人类文明由远古演化至今的脉络及其特征,认为:在漫长的历史中,文明生长的关键在于人们彼此之间结成的各种交往网络。从远古祖先松散、零碎的交往网络,到早期农业社会的地方性网络,到电子时代的全球网络,交往网络的演变发展,也正是人类文明成熟发展的过程。 《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原名《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作者从 网络 这一独特视角出发,俯瞰世界历史,启发读者思考人类在整个地球生命中的位置及其未来的走向。
《感 官 文 化 史 》丛 书 简 介: 《感官文化史》(六卷本)是一部非常专业权威的系列丛书,主要探究了贯穿东西方世界的感官经验和价值体系,从而呈现了一种重新理解历史的新方法。每一卷都遵循了相同的研究结构,开始于对这时期感官文化生活做一个概述。学者们将感官文化的重要方面分为九大类别:社会生活、城市感官、市场、宗教、哲学与科学、医学、文学、艺术和媒体。阅读单卷便可以获得特定时段中关于感官生活的全面知识,或通过阅读这九个主题中的其中一个来梳理其他卷中相关的章节内容,从而对感官世界的变化及发展的历史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 内 容 简 介: 技术变革和工业发展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感官世界,一切坚实的东西化为乌有,唯有代表等级、性别和种族等感官特征,重塑着帝国时代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变迁。本书汇集了一批杰出
本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了动态的、全球性的学术描述,尝试重构传统视角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区域与时间框架,真正破除 欧美中心论 ,将区域视角放大至全球,重点包括在过往 二战 史中时常缺位的亚洲、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的战争进程及其互相交织的政治与经济活动等,同时将传统认知中的 二战 时间框架扩展至1931 1953 年,将 二战 欧洲战场爆发前具有全球意义的区域冲突囊括在内,并将1945 年后亚洲战场的局部冲突纳入 二战 叙事框架,对世界格局进行了更加系统的学术论述,对美国霸权作了较为深刻的透视,并指明由美国主导的 二战 史叙事存在较大的缺陷,1945 年后层出不穷的地区冲突就证明了美国推动建立的以其为主导的世界秩序的失败。
3 7世纪,在阿黑门尼德王朝与阿拉伯帝国之间,萨珊波斯是亚洲西部重要的强大力量,与罗马帝国并驾齐驱。其领土盛时西起亚美尼亚、东至印度河流域、北起高加索、南达波斯湾。西欧、非洲、中国都可见其文化流播的遗迹,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于善/恶、光明/黑暗的哲学、宗教思想,直至今日仍影响着全世界的心灵。本书清晰、系统地介绍了萨珊波斯的政治、军事、宗教、经济诸方面,使读者得以一窥湮没已久,但却异彩纷呈的萨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