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印度公司曾主导英国与亚洲三百余年的贸易往来。它为股东取了丰厚的利润,同时也为欧洲的收藏家提供了颇具科学、美学与文化价值的自然标本和人造珍品。一批又一批行政人员、士具和勘测员花费了大量时间,试图清点和理解印度的广阔国土、庞大人口及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野生动物:仅在加德满都谷地就发现了近 40 种哺乳动物和 120 多种鸟类,而在阿旃陀的洞穴中出士了5世纪的惊人壁画,在西瓦利克山脉发现了壮观的动物化石, 本书首次概述了东印度公司及其雇员在收售、展示自然标本和人造物品(工艺材料、绘画和雕塑、武器、服装、珠宝和装饰品)宝库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非凡作用,为那些从未出过国的英国人展示了印度的形象和风貌。亚瑟:麦格雷戈讲述了这些非凡的发现和收藏背后的故事,也探讨了它们对英国本土的自然科学、商业、工业以及个人品味
阿富汗位于亚洲和中东的交汇处,几千年来一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现代阿富汗是一个文化和种族多元化的国家,但又因冲突、政治不稳定和人民大规模流离失所而分裂。在这部权威插图历史书中,乔纳森 L.李讲述了一个在政治和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动荡不安的地区的小型部落联盟如何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故事。 李经过四十多年的潜心研究,把当前阿富汗面临的冲突放在历史背景中考察,并对西方关于这个国家先入为主的观念发起挑战。李以编年史的方式记录了这个地区的君主统治和杜兰尼王朝,集中关注了该地区的每个统治者和他们在平衡部落、种族、地区和宗教的各个派系上所做的努力,进而考察了社会和宪法改革中的挣扎以及伊斯兰和共产主义派别的崛起。他通过考察波兰历史,阿富汗政府官员回忆录,英国政府和印度办事处档案文件,公开的中情局
《大英帝国三部曲》以巨大的篇幅,记叙了从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到丘吉尔去世的英国历史,叙事笔法光辉生动,涉及不同大洲风貌、各色人物形象和多场战争,辅以作者的实地考察所见,再现了大英帝国从兴起逐渐走向衰落的漫长历程。 *一部《昭昭天命》追溯了从维多利亚登基到1897年大英帝国扩张侵略的历史,记叙了喀布尔大溃退、印度兵变、祖鲁战争、阿散蒂战争、与布尔人的冲突等战事,也记叙了废除奴隶贸易、澳大利亚土著的消亡、探索尼罗河、爱尔兰大饥荒、万国博览会、爱尔兰自治运动等大事件,展现了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社会变化、技术发展,以及殖民者视野中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不同地区的社会风貌。 第二部《帝国盛世》展现了1897年前后大英帝国盛期的自满和强大、辉煌和败坏。大英帝国占据了全球陆地面积四分之一的广阔领地,新帝国
中东位于亚非欧大陆的核心区域,具有久远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明积淀。公元7世纪初伊斯兰教的诞生,掀开了中东历史的崭新篇章,阿拉伯人悄然崛起于仿佛被喧嚣的文明世界遗忘的沙漠瀚海,作为统治民族登上中东辽阔的历史舞台,波斯人、突厥人、柏柏尔人和库尔德人亦于其后相继加入穆斯林的行列。来自东方的蒙古铁骑一度横扫西亚,阿拉伯帝国山河破碎,却催生奥斯曼帝国异军突起,其承载伊斯兰文明的传统和阿拉伯帝国的历史遗产长达600余年,直至在西方列强的蚕食和瓜分下寿终正寝。进入20世纪,诸多新兴主权国家在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萌生成长,古老的波斯文明历经长达千年的风雨飘摇后焕发生机。迎着新世纪的曙光,中东终于踏上现代化的历史征程,然后历史之路永远都不是平坦的……
本书研究对象是犹太历伟大的学者和史学家约瑟夫斯及其20卷巨著《犹太古史》(TheJewishAntiquities)的前半部,即史学家以希伯来为基础改写的犹太古代史。本书作者通过对其中《所罗门传》的文本分析,对比史学家对希伯来中其他重要人物的重新塑造和刻画,并结合作者本人特殊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约瑟夫斯重写的写作目的、文化立场、叙事原则及其语言风格。
《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第1卷:发现的世纪(1-2)(套装全2册)》的重点是16世纪欧洲对亚洲的认知与想象.作者拉赫对16世纪欧洲的亚洲知识状况的研究具体而深入,从航路的开辟到传教点的建立,从印度到东南亚再到日本、中国,他追索着西方商贸、传教与求知的足迹而深入更深更远的亚洲腹地。首先,他分别叙述欧洲国家在东方扩张中的作用与相互之间的竞争,详细分析了不同国家的相关文献,从商务与传教报告到虚构的文学作品,这些文献是如何形成、如何传入欧洲并在欧洲不同国家传播的。欧洲不同国家语言的文献,不仅介绍了亚洲主要国家诸如印度、中国、日本的状况,也没有忽略诸如马来亚、菲律宾、中南半岛一些次要国家或地区,并援引当代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在详尽的文字论述的同时,作者还提供了多幅地图和地图说明,以及书后长
《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第2卷):奇迹的世纪:视觉艺术(第1册)》 第二卷《奇迹的世纪》考察了丰富的亚洲知识对16世纪欧洲文化各个领域的全面影响,从观念到制度。从艺术到技术,从文学到科学第一册《视觉艺术》关注亚洲艺术、手工艺制品、植物、动物对欧洲艺术的影响亚洲艺术带来的视觉与观念上的冲击,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文艺复兴的意义。文艺复兴的启示不仅在于发现古代,也在于发现东方。 《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第2卷):奇迹的世纪:文学艺术(第2册)》 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上,首先是亚洲影响欧洲第二册《文学艺术》讨论亚洲主题或故事对欧洲文学的影响以及欧洲的回应,涉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德国、荷兰和英国等欧洲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学欧洲人探索世界改造自身的热情与努力是令人惊叹的。16世纪的欧
《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第1卷:发现的世纪(1-2)(套装全2册)》的重点是16世纪欧洲对亚洲的认知与想象.作者拉赫对16世纪欧洲的亚洲知识状况的研究具体而深入,从航路的开辟到传教点的建立,从印度到东南亚再到日本、中国,他追索着西方商贸、传教与求知的足迹而深入更深更远的亚洲腹地。首先,他分别叙述欧洲国家在东方扩张中的作用与相互之间的竞争,详细分析了不同国家的相关文献,从商务与传教报告到虚构的文学作品,这些文献是如何形成、如何传入欧洲并在欧洲不同国家传播的。欧洲不同国家语言的文献,不仅介绍了亚洲主要国家诸如印度、中国、日本的状况,也没有忽略诸如马来亚、菲律宾、中南半岛一些次要国家或地区,并援引当代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在详尽的文字论述的同时,作者还提供了多幅地图和地图说明,以及书后长
1873年,德国人奥尔末在圆明园西洋楼遗址拍摄了一组共十二帧照片,成为迄今所见圆明园最早的影像记录。1933年,这十二帧玻璃底片经中国学者滕固从德国引入,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圆明园欧式建筑残迹》一书。图书出版后,滕固便把玻璃底片还给了德国的收藏者。此后的七十多年里,这批玻璃底片就再也没有面世过。因为二战期间德国本土遭受了盟军的地毯式轰炸,人们对这批底片是否存留,极不乐观。2010年2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这批保存完好的圆明园底片为台湾的老照片收藏家秦风先生所获得。本书在完整、高清呈现这批照片的同时,并邀请王军,徐家宁两位专家结合这十二帧图片,对圆明园存废的历史做了精彩诠释与解读。
“世界历史文库”主要选收国别史、地区史的通史性著作,以国别史为主体,适当辅以地区史。所选作品引自国外,且为国外的课堂用书。本书为“世界历史文库”之《马来西亚史》,具体内容包括马六甲王国和它的继承者、马来贸易国家的衰亡、英属马来亚的形成、殖民社会的运转、协商建立新国家等。
这是一部材料充实有新理、观点材料纵横贯通的著作。它聚焦于伊朗以西、俄罗斯以南的“季风亚洲”地区,即东亚、南亚、东南亚,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讲述。从而,此书不致成为国别史的堆砌,而全面详细地展示季风亚洲从古代至今数千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的演变历程。其中,尤以中国、印度、日本、朝鲜、越南为重点,是一本了解亚洲历史的很好入门书。罗兹·墨菲是的美国中国史学家,曾经师从汉学家费正清,其理论框架和治史风格也继承了费正清的治史传统,对亚洲饱含热情和赞扬。他直言不讳的宣传:“亚洲人及其文化因而代表着全人类历史中最重要、最丰富、最多彩的篇章。对世界历史的任何探讨必须给予亚洲以显著地位,当然亚洲史本身也自有其重要的价值。”书中不但高度评价了亚洲各主要文明的传统成就,对于它们的现代化历程和未来的
本书译自2002年出版的《A Short History: The Land inBetween》,作者是人类学家格兰特·埃文斯。在本书中文版的翻译编校过程中,作者对本书原稿进行了大量修订工作,使之能够反应老挝在近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以及老挝研究的学术成果。 在书中,格兰特·埃文斯教授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老挝这个东南亚的内陆国家从古代到今天的历史发展,既包括该地区各个国家跌宕起伏、潮起潮落的兴衰史,还包括20世纪老挝从法国殖民统治中争取独立的过程、越南战争及其对老挝的后续影响,以及目前老挝正在进行的经济建设。 更为重要的是,格兰特·埃文斯对老挝历史的一些重要事件进行了重新阐释,对传统的观点提出了挑战。 对有兴趣了解老挝的朋友来说,此书值得一读。 本书为《世界历史文库》系列丛书中的一种。
《古代近东文明》为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古代近东文明》共四章,分别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波斯文明和古犹太文明。《古代近东文明》则侧重于对一般下层民众的研究,重点研究普通大众的生活和文化。《古代近东文明》把社会生活史、文化史方面的内容作为重点,并探讨古代近东文明对西方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影响以及现代文明对古代文明的传承,以加深我们对于古代文明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