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欧洲议会门前立着一座欧罗巴的雕像,那是 21 世纪初克里特岛居民的捐赠,意在彰显小岛在欧洲历史上的地位。毕竟,欧洲得名于传说被宙斯带到克里特岛的欧罗巴,米诺斯文明则得名于她的儿子。然而,欧罗巴神话成为欧洲象征,是 19 世纪的事;在希腊先民眼中,米诺斯也并非原始文明的创始人。我们对古典世界、对西方文明源头的认知,既源于过往,也出自当下。 驱动古典世界向前发展的,不是我们对他们历史的了解,而是先民们自己对历史的了解。凿出我们如今所说西方文化基石的古希腊人、古罗马人,也有他们的神话,他们的过往,他们自己的记忆和历史。要理解他们的世界,就要先理解他们的记忆。 从公元前第二千年中期到公元 5 世纪早期,从青铜时代到罗马帝国的一代又一代先民站在当下,回望过去,重构过往,不断定义自己和自己所
20世纪初,欧洲欣欣向荣、歌舞升平。突然,享受着这一切的欧洲人被拖进大战,历经极深的苦难、哀痛和惊惧。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曾雄踞文明之巅近百年,如今却骤然落入野蛮的深渊。在文明的讴歌声中开启的20世纪,沦为战争的世纪。 从1914年到1949年,欧洲接连经历两场惨烈的大战,似乎铁了心要自我毁灭。那是大混乱的时代。族群仇恨、领土之争、阶级冲突、经济危机毒化了政治,在战争的阴霾下,人性之恶借着机器和技术彰显。那也是大变革的时代。两次大战之后,在地狱行了一遭的欧洲试图在人性和文明的废墟上重生,新欧洲的轮廓逐渐清晰。 20世纪上半叶,欧洲走向地狱,又历劫重生。在这段令人战栗的历史之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正带着它的烙印前行。
11 世纪之初,从地中海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农民在不那么肥沃的土地上为领主耕作,罗马式的圆拱教堂零星矗立在大地上。教会对普通人还没有什么控制力,许多王国也尚未成形。 到了 14 世纪中期,欧洲人口已然翻番,城镇涌现,高耸的哥特式教堂遍布各地。教皇与国王争斗不休。十字军发起了九次远征,圣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通俗骑士文学成为从贵族到平民的消遣,大学建立,古典文化复兴,政治结构在各方势力的消长中悄然改变。为这一切希望、变革、成就、扩张画上句点的,是突如其来的饥荒、瘟疫与战祸。在那之后,欧洲再不是从前的那个欧洲了。 在王权和教权、王国与王国的缠斗中,限制权力的机构得以创制。为理解信仰,经院哲学家构筑了理性的大厦。在国家与教会的危机中,蕴含着革新和复兴的转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欧洲,就在中世
本书描述了1848 1945年法国在宗教、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演变,以大量的社会调查和档案研究为基础,对法国社会的演变进行了深入剖析,其多视角的研究和阐释为广大读者了解法国社会提供了有效途径。 同时,本书以丰富的实例,探究了这一时期法国人在精神领域的探索和发展。本书兼具宏观和微观的视角,例证翔实,剖析深刻,是一部颇具突破性的关于法国文化史的著作。
如果有人能被称作英国著名双面间谍金·菲尔比的苏联版本,那个人就是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戈尔季耶夫斯基是两个克格勃特工的儿子,他在苏联优选的情报机构接受训练,1968年正式参与情报工作,后来成为苏联驻伦敦的情报站长。但从1973年起,他开始秘密为英国军情六处工作。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冷战逐渐走向终点,随着美苏两大强权之间的猜疑达到很好,世界一度濒临核战争爆发的边缘,戈尔季耶夫斯基最终帮助英方获取了关于苏联领导层战略思维的关键情报,并在幕后为苏联和英国关系的解冻作出了贡献。因为军情六处极力想维系与美国的信任关系,它向美国中央情报局透露了戈尔季耶夫斯基的姓名,中央情报局因而痴迷于弄清英国这位优选别情报提供者的身份。最终,他们的痴迷将戈尔季耶夫斯基逼上了绝路:被指派去调查戈尔季耶夫斯基身份的中
"法国是文学世界的宇宙中心,从1895年诺贝尔文学奖设立至今,法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人数多的国家,先后有15位作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历史上更出现了笛卡尔,费马,帕斯卡,勒让德,拉格朗日,拉普拉斯,蒙日,傅立叶,柯西,伽罗瓦,埃尔米特,庞加莱等著名数学家。 法国人崇尚智慧,知识分子地位高。 本书探究了法国人独特的思维、思辨和表达能力,作者仔细研究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方法,看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语言能力、和竞争力,描述了学校如何与叛逆的学生拼力相争、大学生活如何混乱无序。 "
本书是以色列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通史著作,对了解当代以色列国家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生活等具有重要价值。本书回答了以色列作为一个国家从哪里来,如何演变,经历过怎样的坎坷与辉煌,为什么会变成今天的以色列,今天的以色列又面临着哪些问题和挑战。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引证了大量一手文献资料,参考了众多知名以色列史家的学术观点,并站在一个相对冷静、客观的视角阐述和评价了犹太复国主义、工党政府、以色列右翼、移民与族群、文化转型、政教关系、阿以冲突、中东和平等重要问题。 作者巧妙而娴熟地将以色列历史重大的阶段性转型及以色列宏大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思潮的嬗变同精细生动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情节的描述紧密结合在一起,读来让人感到鲜活而饱满,同时又有重大的思想收获。 本书出版后赢得广泛赞誉,
公元前3100年 前1600年的克里特文明和公元前1600年 前1100年的迈锡尼文明,共同开启了古希腊的高光时刻。自此,文明步履不停。 阿喀琉斯的愤怒、奥德修斯的归乡、赫克托的死去,谱写了《荷马史诗》的千古绝唱。 走过诡谲的神话时代,城邦时代翩然而至。雅典的民主之路、斯巴达的军事高峰不可企及。 两次希波战争的艰苦胜利,还有至今依然无法绕过的戏剧、诗歌和哲学成就,了不起的古希腊从此登顶。 跳脱诙谐、酸爽热辣的语言,时常引发灵魂一问的串讲,还有对历史发展和社会体制的深度思考,一部有着侠义情怀的古希腊史徐徐展开。
这套国别史,是英、法、德、俄、日、以色列和印度七个国家的简明通史。作者均系世界史领域有深厚研究功底的资深专家、学者。图书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属于通识读物,适合广大史学爱好者和在校学生阅读。内容始于远古,迄于当下,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各册都附有译名对照及索引、王朝世系、大事年表和进一步阅读书目。
英国最漫长、最血腥的一系列战争发生在15世纪。英国王位在经历了七次暴力的更换之后,两个家族为了最终的统治权展开殊死搏斗,他们是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丹·琼斯在本书中描写了在英国统治时间最长的金雀花王朝如何分崩离析,并被都铎所取代。书中出线了亨利四世、理查三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爱德华九世和亨利八世等人物,以及陶顿战役、文艺复兴等重要事件。莎士比亚笔下的世界在本书里得到真实的展现。
西方何以支配现代世界近500年?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这至关重要的40年。从1490年到1530年,这40年是欧洲和世界历史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在这40年间,有哥伦布横渡大西洋的壮举,也有马丁 路德开启的新教改革运动。欧洲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现代世界的形成:印刷媒体形塑了人文主义新知识观,大规模的宗教冲突一触即发,高度集权军事-财政国家初现,火药带来军事技术变革和大规模战争,西方开始对世界进行野蛮征服 所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以金融为纽带的独特经济体制,进而奠定了未来四个世纪里欧洲在世界舞台上的主导地位,即所谓西方与世界其他地区的 大分流 。 本书选取了九个人物为叙事线索,将当时的欧洲与世界连接起来,讲述了欧洲近半个世纪的政治、军事、宗教、金融、贸易等方面的革命性巨变,
由于莫大的勇气和探险家们高超的航海技能,原本贫穷的葡萄牙在一个世纪里主宰了海洋。葡萄牙人发现通往印度的新航道,对抗穆斯林统治者的帝国主义征服战争和对香料贸易的垄断,建立的第一个全球性经济体释放了日后塑造世界的全球化力量,扰乱了地中海地区。他们追寻全球的财富也蒙受惨重损失;努力消灭伊斯兰文化并在印度洋建立了基督教帝国……这是一部关于葡萄牙帝国崛起的完整叙述,雄心勃勃而狂热奋进的阿维斯王朝全副的光辉灿烂和凶狠残酷。
《当总统撒谎:官方欺骗及其后果的历史》基于大量原始资料详细研究了四位重要总统所说的谎言:富兰克林·罗斯福与雅尔塔协定、约翰·肯尼迪与古巴导弹危机、林登·约翰逊与第二次东京湾事件、罗纳德·里根与1980
1989年前后,东欧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人们曾经深恶痛绝,同时自己的生活又深植于其中的世界观解体,长期承袭的生活方式被迫重置。《回访历史》是伊娃 霍夫曼在东欧游历的记录。她在1989年返回故乡,见证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以及正在分裂为两个国家的捷克斯洛伐克,如何 创造他们的历史 。借由与当地各阶层民众的谈话,以及对所见所感的忠实记录,本书呈现了当时东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转变。 在霍夫曼游历的国家里,改变几乎是大家共同的渴望,而除了罗马尼亚外,改变都是在全面非暴力且几乎没有遭遇统治力量丝毫反抗的情况下完成的。随着历史改变的推演,这是*状况的剧本,是披着柔软光滑外衣的革命。然而发生在那里的更深层的转化,其实是更戏剧化,也经常是没有方向的。人们
.
本书刻画了1848 1945年法国社会色彩斑斓的风貌。作者对法国风云激荡时期不同阶层人物的野心与情感的细腻描述既令人惊奇,又引人深思。 尽管时空相隔,我们在今天阅读它依然会有丰盛的收获。除了展现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它还会让我们每一个人在掩卷之时检视我们心底隐藏的卑微与梦想出人头地的雄心壮志,也让我们思考除了维持家庭生活的和谐表象,我们需要给出什么样的真正意义上的欣赏、爱和感激。
本书通过冷战时期匈牙利秘密警察长达20年的档案,揭开一部隐藏的家庭历史和时代侧记。 作者的父母原是匈牙利著名记者,他们的报道是西方了解匈牙利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被视为“人民的敌人”,长期受到秘密警察的监控,终因“叛国”和“间谍”罪而先后入狱。一家移居美国后,匈牙利政府却又试图招募他们成为间谍,而且美国也对他们进行了几年的监控。书中不只还原了马顿夫妇被告密者包围的经历和遭遇,也展现了他们情感和内心的矛盾——夫妻之间相互的感情背叛与灾难中的支撑,父母子女之间的爱与亲情,人性的坚强与软弱,从而使得这本书更为丰富、复杂,具有血肉。 “恐惧、屈辱、压抑和绝望,这样的苦难让熬过来的和还未熬过来的人们都更加期待一个能让所有人自由、平等、有尊严的生活世界,也更加期待一种人与人能够彼此信任,而不是
基本信息 书名: 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 作者: (英)克劳利 开本: *: 69 页数: 现价: 见顶部 出版时间 2016-12 书号: 9787509795941 印刷时间: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罗杰 克劳利,出生于英格兰的历史学家,毕业于剑桥大学英文专业,后在伊斯坦布尔教授英语。他在多年时间里广泛游历了地中海世界,对其历史文化以及航海史和亲历者历史有着广泛兴趣。他著有“地中海史诗三部曲”(《1453》《海洋帝国》《财
霍尔贝格奖、巴仁奖、以色列国家奖得主代表作。 从文明承担者视角,重构犹太历史的经典文本。 艾森斯塔特以非凡的博学、同情心与感染力, 探寻犹太文明繁荣至今的根本原因。 一本书看清犹太历史内核。 《犹太文明》是以色列著名社会学家艾森斯塔特的代表作。 这本书率先提出,理解犹太历史的*佳方式是从文明角度看犹太,而不仅仅把犹太群体看作国家或民族。艾森斯塔特将犹太人的生活习俗与希腊文化、罗马文明等进行了比较。进一步分析了现代时期的犹太社区融入欧洲和美国社会的不同模式;仔细勾勒了犹太人在十九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民族运动,特别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以及以色列社会的具体特征。艾森斯塔特提出的主要问题是,与其他融入现代民族国家的群体相比,犹太人的历史在多大程度上是独特的。他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研究证明了
本书是关于法国人的梦幻与激情之作。作者探讨了党派林立背后的那些情感、意识形态、和社会压力。他用同情和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激烈狂暴的法国国内斗争,描绘了一幅斑斓的领导者群像图。 作者指出,这些斗争的前后产生了各种混乱,当时知识分子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混乱的产生,他对那些看法进行了评论和批判。作者还对诸多有关法国的流行观点进行了质疑,并试图用一种新的方式,去理解法国人的表达特点、他们的个性特征、存在的各种矛盾。 本书的意义超越了它所触及的时代,作者的评论不仅有历史价值,也有现实意义。本书不仅是信息和观点的宝库,也为普通读者带来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