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从德川幕府在伏见城受天皇委任统治到2000年日本的新年庆典,横跨四百年的历史。分为 传统时代的日本 革命年代的日本 新世纪的日本 战争中的日本 当代日本 五个部分。 从政治局势的变革到商人阶层的崛起、从无产阶级的工人运动到性别观念和家庭婚姻习俗的转变、从殖民与战争到被占领和民主化 全书以 大事件 与 小故事 相结合的叙事,以翔实的史料、数据和图表为基础,用客观中立的治史态度,全景式白描的写作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以多维度、群像式的历史叙述,展现了日本社会现代化转型期的挫折与奋进、失败与崛起。
《日清战争》是入选 十三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甲午劫难记忆译丛 之一种。本书是日军旧参谋本部编写出版的《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共8卷)的节译版,主要从日本官方的立场出发较为详细地叙述了甲午战争的全过程。该书的部分观点有违历史事实,且有美化日本侵略战争的地方,但整体而言史料比较详实,有助于我们了解日军在战争过程中的战略部署、部队的编成体制、作战方案的制定、陆海军的协同等情况,进一步加深对甲午战争的认识。
《战后日本经济史》 日本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废墟中迅速实现了经济复兴?是什么力量推动日本经济走上了高速发展之路?曾经喧嚣一时的 泡沫经济 到底是如何产生,又终究归于破灭?将近30年的沉寂之后,日本的未来,路在何方?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沉浸在辉煌盛世的狂热气氛中时,野口悠纪雄率先对 房地产泡沫 提出了公开警告。如今,当日本逐渐被世界经济的大潮抛在身后,而 安倍经济学 却收效甚微之际,野口悠纪雄又通过本书,将多年思索和追问的答案公之于众。 野口悠纪雄在书中追忆,其人生的*初影像始于1945年东京大空袭中的恐怖经历,他这一代人亲历和参与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他们曾为高速发展的无限风光而豪情满怀,也曾因经济失速后的衰落萧条而五味杂陈。他们中有很多人因时代的变幻而饱受命运的捉弄,或者被无情
这是乱世的尾声,也是两百年和平盛世的先声。自应仁之乱以来,日本列岛上的战火已经燃烧了一百年,伴随着无数旧事物的毁灭,新事物诞生,社会发生转型,无数英雄崛起。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相继掌权,规定了这个时代的发展方向。 织田信长率先兴兵统一天下,建设都市、颁布重商政策,但壮志未酬而身先死;丰臣秀吉取而代之,建立关白政权,实行检地与土地改革,但仅为一代之主;乱世终结于德川家康之手,江户幕府成立,太平盛世到来。同时,民众结成团体反抗威权,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暗中左右着历史的走向。 本卷立足于一个世界格局日益动荡、不同文化圈交往频繁的时代,以国际视野解读三代霸主的行为逻辑,力图还原真实的人物性格,并剖析日本列岛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性。
本书分六个阶段讲述了1857年至1937年共80年的日本历史。如果用日本近代史固有的语言来表述各个时代,六个阶段可以简单概括为: 公武合体 尊王倒幕 殖产兴业 明治立宪制 大正民主 昭和法西斯主义 。不过,即便列出了各时代的特征,仍无法明白各时代的相互关系。于是,作者将这六个阶段改称为 改革时代 革命时代 建设时代 运用时代 重组时代 危机时代 。 公武合体 相当于 改革时代 , 尊王倒幕 相当于 革命时代 , 殖产兴业 相当于 建设时代 , 明治立宪制 相当于 运用时代 , 大正民主 相当于 重组时代 , 昭和法西斯主义 相当于 危机时代 。 本书将1937年以暗示 危机时代 终结、 崩溃时代 开始的形式结束了分析。原因在第六章中也有论述,就是说, 崩溃时代 自日中全面战争开始,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到太平洋战争会以失败收场。 对于日本战后
日本的近代历史充满了暴力色彩,明治维新、自由民权运动 这些事件与所谓的 暴力专家 ,即本书的核心人物 博徒、壮士、大陆浪人、院外团、极道、暴力团密切相关,但鲜为人知的是,他们实施的暴力的影响甚至会超越事件爆发的时刻,他们的暴力行径与政治相结合,成为近代日本政治生活中一个系统的、根深蒂固的元素。本书通过研究从明治时代到二战后的 暴力专家 ,详叙了他们的暴力行为被合法化的过程,揭示了日本独特的暴力文化如何形成,又如何深深嵌入政治的整体实践之中。
《忠诚与反叛 日本转型期的精神史状况》是日本思想史家丸山真男生前亲自编纂的后一部著作。 从初计划到终出版历时8年,丸山精心选取了从思想史角度切入分析日本近世近代转型期的6篇论文和2篇有关方法论的文章。早的一篇问世于1949年,晚的一篇发表于1977年,执笔时间横跨近30年。书中收录的论文都是独立的,但所涉的历史时期和关心的问题是一致的:从幕末到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期,面对日本被迫卷入国际社会、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的状况,日本的各种认识主体在思想上是如何认识、如何应对的。 这是一部兼具战后知识分子精神气质,又充分展现学术研究者缜密分析能力的著作。用为本书写解说的川崎修的话说,是 丸山真男特色的著作 。
自明治维新起,富国强军就成为日本政府的首要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的,日本大力发展高校的工程教育、促进工程技术的发展,使日本迅速实现工业化。 同时,对外战争与工程教育也相辅相成,日本军方渴望迅速获得大量工程技术人才,以实现其对外扩张的野心。而日本海军与陆军为争夺国内有限的工程人才明争暗斗,结果削弱了彼此的军事实力。与盟军交手后,日本在军用航空领域的短板暴露出来,孤注一掷的军国主义政府命令工程师们为 神风特攻队 设计自杀式攻击机。这些工程师是如何打消良心上的顾虑的?他们在战败后是如何实现思想转向的?为何绝大部分日本工程师会在战后留在国内,将其军工研究成果迅速投入民用工业生产?索尼、佳能、丰田、日产、本田、三菱等知名品牌曾与日本军部有着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新干线与 子弹列车 如何成为日
东京大学历史学教授、一线教师山本博文,采用问答的形式,对日本史的重要问题和典型问题进行了细致地梳理,用57个问题讲述了整个日本的历史。集日本史的考点、重点、难点于一身,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日本史教材。 全书共4篇9章,分别讲述了日本古代史、中世纪史、近世史与近现代史。篇是从原始社会讲至平安时代结束;第二篇讲述镰仓幕府和室町幕府时代的历史;第三篇则集中讲述了日本战国和江户幕府时代;第四篇是明治维新后至现代的历史。另外,后附诸多参考文献,便于对日本史有兴趣者继续学习之用。
镰仓幕府末期,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 后醍醐天皇横空出世,决心夺回被幕府瓜分的政治权力。同时,各地武士掀起推翻镰仓幕府的浪潮,源氏武士的后裔 足利尊氏脱颖而出,成为武士阶层新的代表。随着尊氏就任征夷大将军、建立室町幕府,武士阶层与专制王权之间的矛盾再难避免。 本卷以《太平记》为线索,展现了南北朝时期两个朝廷、两位天皇并立的特殊局面,并重申了 物语 对现代人、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南北朝,日本历史中动乱和变革的时代。 书写者的笔墨紧紧扣住了历史演进的旋律,记录下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在历史中的奋力选择和追逐的足迹。 清华大学教授刘晓峰
永仁五年(1297),镰仓幕府颁布了一项法令,宣布卖掉的土地可无偿收回、欠下的债务可一笔勾销。这项现代人难以想象的荒唐法律转瞬之间传遍全国,并异常顺利地产生了现实效果。这项法令的真实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它会被民众称作 德政 ,又为何如此快速地得到社会认可? 本书以日本历史上最著名的法令《永仁德政令》为轴,多角度描述13世纪末的日本社会实态:物分人物、佛物、神物的独特观念,利息不可超本金一倍等 天下之大法 ,夜晚盗割水稻会被处死等民间残酷习俗,昙花一现的 弘安德政 ,首次登场的理性主义思想 后人视作胡来的法令背后,是挑战常识但又真实、多样的中世纪世界。
为什么是日本?日本为什么是中国的另一个 自我 ? br 一条民族主义跟世界主义搏杀,*后融入世界主义的惊心动魄之路 br 在近代东亚世界史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面向文明的意志与热情。这种人类自身固有的秉赋和能量,让我们重新确认了东亚文明在迄今为止的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位置,以及它将在未来的世界文明进程的角色。 本书焦点不在于重述人们熟知的近代日本史重大事件,如明治维新、日俄战争、参加*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而是在于分析这些大事背后的精神机制,同时揭示这种精神机制与东亚史、世界史的关联。
嘉永六年(1853),美国人佩里率舰队驶入江户湾浦贺海面,德川幕府治下持续了两百余年的太平盛世就此终结。朝廷、幕府、诸藩围绕着开国与否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攘夷志士在京都掀起腥风血雨。然而,原本主张攘夷的萨摩、长州二藩,分别在萨英战争和下关战争中惨败于列强之后,意识到非学习西方不可,尊王攘夷运动转而变成了号召以武力推翻幕府的勤王倒幕运动。随着将军德川庆喜被宣布为朝敌、江户城无血开城,以及萨长联军在戊辰战争中获胜,德川幕府及其支持势力被逐一扫清,日本步入明治时代。本书以 非萨长史观 的视角,再现了幕末及明治初年跌宕起伏、动人心魄的历史,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不同于以往的明治维新画卷。
本书为三浦展继《下流社会》《第四消费时代》后又一力作。日本 下流社会 将变成现实,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思考? 2007年,三浦展出版了《下流社会》一书。当时作者就发现,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该国的民生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两极分化倾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形成一个极广泛的 下流社会 阶层。用作者的话来讲,这个 下流 并非指社会底层,而是指 中产阶级 的居下游者。他们的物质生活已经足够温饱甚至 小康 ,但却在物质、精神等各方面失去了向上发展的动力,而甘于平庸。对人生缺乏热情,不喜欢与别人接触是下流人群的主要特征。作者在十几年连续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在日本,不只 阶层下流 ,整个国家失去了向上发展的动力。本书的日文版书名为《大下流国家》,正是很贴切地形容出了这一残酷现实。
1839年,一个名叫常野的日本女人逃离家乡,从乡下徒步前往首都江户。这一年她35岁,离了三次婚,她的家人急着再把她嫁出去,无论对象是谁。 在江户,日子比在乡下要苦得多,常野只能住在三叠大小(约5平方米)的房间里,甚至没有一件可供换洗的外套。作为外乡人,她的生活脆弱如浮萍,火灾、饥荒、幕府改革 任何的风吹草动,都可能毁掉她来之不易的新生活。 家乡的每一个人都希望常野认输回家,可是她没有。
日本近代中国学的形成,与晚清以来中日两国日益密切的文人交往和书籍交流息息相关,也受到了来自欧美的新制度和新观念的深刻影响。本书运用详实的一手史料,百余图片和文化交涉学的研究手法,坐实了清朝桐城派的文论是如何传入日本并引起关注,新文化运动的波澜是如何在日本激起不同反响,以及汉文直读的主张是如何在两国关系紧张时期被噤声的等重要事实;同时分析了因有识之士推崇邻邦文宗而在对方国家引发意外连锁反应的趣闻轶事,如钱泳如何从追慕故人荻生徂徕进而试图联络时人赖山阳和大盐平八郎,结果致使藤泽东畡转喜为忧的,内藤湖南率先表彰章学诚是如何使胡适感到羞愧并急起直追撰写同名年谱的,从而勾勒出一幅生动多彩的日本近代中国学形成的历史图景。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本书聚焦从1941年4月至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的八个月,而非事件本身,从日本国内视角审视了整个计划的决策过程,集中关注其中的历史细节。本书具有很高的历史资料价值,文笔精炼生动,为二战研究提供了宝贵参照。 作者发掘了大量罕见的日文*手材料,提出了多年来一直被众多历史学家忽略的重要问题,例如:为什么军人、文官、外交官以及天皇将他们的国家和人民带上危险的道路?为什么他们做出了从一开始就错误的决定?与公认观点不同的是,本书认为,日本领导人其实认识到发动这场战争将带来毁灭与自我毁灭的后果,甚至在发动袭击前的几个月里,日本领导人原本可以避免这一对决。但一方面,日本对中国旷日持久的战争对日本国内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面临资源短缺的经济困境;另一方面,日本不断扩大
《日本史随笔》(修订版)以古代篇、近代篇、战后篇,揭开了鲜为人知的日本历史面纱,是一本富有新见解的日本史随笔。 书中论及日本的起源、众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及热门人物,诸如绳文时代与弥生时代的考古成果,日本泡沫经济的来龙去脉,日本方便面和卡拉OK的故事等,对日本各时期历史的发展脉络及其对当代的影响介绍得非常到位。 日本作为我们的近邻,我们必须面对它的历史、它的现状、它的未来,才能更好地了解它,而《日本史随笔》(修订版)恰好是不可或缺的读物之一。
天正十年(1582)六月二日,在京都发生了一宗改变日本历史走向的事件 本能寺之变。即将结束乱世、统一日本的织田信长被其亲信明智光秀率兵突袭,寡不敌众,终在本能寺的烈焰中自杀,享年四十九岁。然而,在接下来的十日里,明智光秀陷入孤立无援、四面楚歌的境地,其后更是被赶来为主君报仇的同僚羽柴秀吉击溃,光秀据传在山科小栗栖村遇袭身亡。 命运的轮盘悄然转动。为信长成功报仇的秀吉辗转建立了丰臣政权,而本为织田盟友的德川家康也间接得到机会独立,为日后创建德川幕府设下伏笔。 时至今日,明智光秀发动政变的原因始终不明。是积怨已久的爆发,还是利欲野心的驱使?是为了匡扶正统、替天行道,还是有幕后黑手推波助澜、操纵时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书是*部华人学者探究这桩历史悬案的专著。
《早稻田大学日本史(卷九):德川幕府时代(上)》是研究德川幕府历史的重要文献,系统地讲述了德川家康、德川秀忠、德川家光、德川家纲四代将军执政时期的历史。既是德川幕府前期巩固统一的历史,也是进行制度设计、有序统治的历史。丰臣秀吉死后,日本政坛风云突变,德川家康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德川家康通过哪些方式获得大权,建立幕府统治的?德川家康、德川秀忠是如何奠定二百六十多年统治基础的?参勤交代和幕藩体制是如何确立的?德川幕府的财政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本书将一一解答。
《早稻田大学日本史(卷十):德川幕府时代(下)》是研究德川幕府历史的重要文献,系统地讲述了德川纲吉、德川吉宗、德川家重、德川家治、德川家齐等将军执政时期的历史。德川纲吉是如何处理幕府与大名之间关系的?从德川纲吉到德川家宣,日本对朝鲜的政策发生了哪些微妙的变化?从德川吉宗到德川家重,日本为什么兴起了王政复古论?德川家治执政时期,为什么出现了田沼意次专权的现象?德川家齐的经济政策是如何促使幕府统治走向鼎盛的?本书将一一解答。
提起日本,就不得不提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明治维新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革命?这种革命与世界其他国家所发生的动荡有何不同?日本如何走过过渡期,走到现代化进程的起点?改革时期,又面对了哪些阻力? 本书从政治、经济、外交等角度梳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历史,探讨日本如何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从封建国家迅速过渡到现代国家,分析日本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特质及背后的原因。 作者既以纵向角度探讨日本的政治、文化传统对明治维新的影响,也从横向角度比较世界其他地区的反封建、反殖民革命,如与英国圈地运动、法国大革命进行对比,阐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在农村地区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