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全球各地魔法信仰与实践的百科全书,帮助您快速了解魔法的源流分支、关键人物、关键神灵、宗教组织等知识,也搜罗了从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到《魔戒》《哈利 波特》等流行作品中涉及的魔法话题。全书设置了丰富多彩、简明易懂的专栏版块,配有大量考古文物及艺术作品的精美图片,并通过图表详细解析魔法和神秘学的各种象征符号。 从人们耳熟能详的手相术、占星术、塔罗牌、魔药和护身符,到神秘深奥的魔典、玫瑰十字会、赫尔墨斯主义和卡巴拉传统,再到北极冰原上因纽特人安抚海中老妪的仪式或非洲雨林中钉满钉子的尼孔蒂人偶,千变万化而魅力无穷的新奇魔法知识将会为您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如今被称为伊拉克、位于两河流域的广阔土地,曾是古代世界的中心。它见证了王朝的更替 从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到古巴比伦王国的辉煌,从亚述帝国的崛起到新巴比伦王国的繁荣。它是东方与西方各种文化的交汇点,孕育了无数伟大的哲学家、诗人和科学家;它是人类的乐土,一个个勇敢善良的民族在这里安居、融合;它更以富饶的石油资源著称于世,聚集了巨大的财富。 近代到现代的几百年中,它却经历了国家的动荡、战火的燃烧,国民颠沛流离。进入21世纪,它终于走上了正轨,摆脱蒙昧,迈入现代化进程。 这片土地何以会成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在这里繁衍民族凭借什么建立了一个个璀璨的王朝? 这里随处可见的石油究竟是天赐的富贵还是祸根? 几千年的争端、征服、掠夺和如今的和平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 约翰 罗伯逊经过多年的研究和
叙利亚,这个古老名词一直被用来指代一片拥有灿烂文明的土地。它位于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横跨东西方文明的交界线,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几千年来,叙利亚先后成为亚述、埃及、波斯、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周边强权相互竞逐和交流的舞台,无数的军人、教士、商人、游牧者、冒险家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战争与和平的史诗。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叙利亚破碎而脆弱的社会底色。 19世纪,随着奥斯曼帝国的逐渐衰弱,叙利亚再次受到了帝国和地方权力交叉的冲击。无论是地方精英的统治,还是来自埃及的干涉,都轮番打破了这里原本就十分脆弱的权力平衡。一战后,一个独立的、立宪的阿拉伯叙利亚王国从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中崛起。然而欧洲列强的介入,使得独立和宪政的梦想最终破灭。伴随着争取国家独立的斗争,这片本就是被拼凑起来的土地,
1965 1966年,以苏哈托为首的印度尼西亚军政府对该国左翼人士展开了大规模清洗,约50万印尼共产党党员及其同情者丧生,这次大屠杀是二战后人类所经历的最为血腥的暴行之一,但与大屠杀严重程度极不相称的是,中外学界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对这场悲剧普遍缺乏反思。《杀戮季节》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指出印尼军队在故意煽动、指挥和组织1965 1966年大屠杀及抓捕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次,在特殊的冷战背景下,美国和英国等外部势力在支持和鼓励印尼军队的大规模暴行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另外,印尼彼时的文化、宗教和社会经济方面的紧张局势也为这一悲剧的发生提供了土壤。 《杀戮季节》英文版于2018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一问世就得到了来自历史学、政治学、国际法学、社会心理学、人权研究、发展中国家研究、东南亚研究、外国
作为世界上古老的文明之一,犹太文明蔓延了四千多年,可在后面近两千年时间里,犹太人却失去了故土,被迫星散在世界各地。而就在这种难以想象的艰辛和逼仄中,犹太民族为什么不仅顽强地活了下来 , 还能以自己文明的深刻影响整个人类? 《犹太人四千年(修订版)》从犹太民族的起源一直讲到 20 世纪以色列国的发展,不仅叙述文化、历史的发展,而且考察政治、经济的演进,特别是细述犹太人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阅读这本著作 , 读者可以再踏一遍犹太文明在漫长发展历程中留下的足迹 , 从而对这一人类文明的瑰宝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全书从《圣经》、考古遗迹出发考察了 犹太民族的起源 ;论述了 犹太教的产生及其对维系犹太民族的作用 ;讲述了 犹太人在历史上 ,尤其是纳粹德国时期 遭受的驱逐和迫害 ,以及 以色列
从世界上座城市乌鲁克到奥古斯都时代的罗马,从公元个千年的东方之都君士坦丁堡到《一千零一夜》中的巴格达,从中世纪崛起的巴黎到沙漠之都廷巴克图,从早期现代世界中天堂般的伊斯坦布尔到理想的典范阿姆斯特丹,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伦敦到当代的纽约 本书精选了70座城市、290幅插图,以时间为轴,分为古代世界、公元个千年、中世纪、早期现代世界和现代世界5大部分,时间跨度超过5000年,地理版图遍及6大洲。我们将在53位文史学家组成的重量级导览团的带领下,穿梭浩瀚的历史长河,重新认识那些曾经惊艳了世界的伟大城市。 这不仅是一本关于城市的书,也是关于艺术、建筑、经济、政治、文化的著作,更是一次人类文明的巡礼。
本书是一部关于1830年至1910年间美国政治和经济转型的颠覆性作品。 作品聚焦于美国南北战争前后80年的历史,讲述了美帝国的建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历程,介绍了工业资本家、金融家和无产者,奴隶主和奴隶,企业家和工人等各种力量之间的斗争。19世纪到20世纪,美国从一个中央政府软弱的农业社会,变成了一个逐渐城市化的工业社会,政府在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框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美国的帝国属性却从未改变。 作品颠覆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和帝国的认知,深刻揭露了美国作为一个帝国的本质和属性,回答了美国是如何跨越漫长的19世纪,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的。同时,本书也揭露了美国内战与重建过程中的黑暗历史和遗留问题,而这些问题仍然是今日美国所不能解决的。
1599年9月24日,托马斯 史密斯召集伦敦城的富裕商人筹集资金,创办公司去东印度从事贸易。1600年12月3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授予这家公司特许状,允许公司统治新领土和招募军队,由此开启了一家私营贸易公司取代莫卧儿帝国成为南亚次大陆霸主的历史。 东印度公司在存续的275年里,凭借军事与资本的力量,让莫卧儿帝国由盛及衰;荷兰、法国殖民势力逐步退出在印度的竞争;源源不断的财富由孟加拉、比哈尔、奥里萨流向伦敦;印度手工业萧条、骑兵阶层消失,服务于英国人的士绅阶层出现,平民在兵荒马乱下苟延残喘、大饥荒中饿殍遍野。达尔林普尔利用收藏在大英图书馆的东印度公司的档案、印度国家档案馆的资料,以及18世纪的波斯文史书,生动讲述了这段历史,展现了印度 黑暗时代 混乱、腐败、暴烈的无政府状态。
公元66年至70年,犹太起义者与罗马帝国之间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局面复杂的战争,大片的犹太人聚居地遭到摧毁,耶路撒冷经过数月围困终被攻陷,著名的犹太圣殿在大火中化为废墟,有超过100万犹太人丧生。 作为亲历者,约瑟夫斯以全景式的笔触详尽描述了整个战争过程。包括安条克四世与亚撒曼家族对耶路撒冷的争夺,以及这如何招致了罗马人和庞培的介入;继而,希律是如何推翻哈希曼王朝,成为犹太人的王,犹太人又是如何借希律之死发动了起义;战争爆发后,犹太人是如何加强防卫,罗马人是如何作战并占领了那些犹太城镇,溃逃到耶路撒冷的犹太起义者又是如何发生了激烈内斗;在耶路撒冷,百姓是如何在暴力、饥荒与围城中苦苦挣扎,以及罗马人是如何破城并焚毁了圣殿。最后,全书以罗马军队扫除起义军残余、马萨达要塞的犹太人集体自杀的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是传奇的帝王,本书展现了他复杂多面的一生。他生于西西里,先为西西里国王,后成为德意志国王,进而登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位。他颇有统治手腕,重视法律,颁行《梅尔菲宪章》;经营建设西西里的堡垒防御网络,参加十字军战争;与苏丹谈判,兵不血刃拿下耶路撒冷。他多才多艺,爱好文学,资助西西里诗人群体;喜好研究鸟类,热衷驯隼狩猎。 在这些历史细节的基础上,本书论述了腓特烈二世的统治是建立 世界皇权 的最后一次尝试。他死后,虽然神圣罗马帝国走向分裂,但世界帝王的理念变成了特殊的政治遗产,影响了之后的德意志。
以色列不能没有本-古里安,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犹太民族将乌托邦式的复国梦变为现实,这一切都与这个名字紧密相联。在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塞格夫笔下,本-古里安既承载着同国家荣辱与共的非凡故事,又隐藏着杀伐决断、忧郁多情的矛盾人性。 塞格夫以时间为线,用鸿篇巨制展现了现代以色列之父本-古里安一生的起伏沉沦 他发动巴勒斯坦本地犹太劳工,壮大犹太复国主义力量;他拒绝二战后的分治和托管,为了建国不惜将血肉之躯送上战场;他向德国索要巨额赔款,吸引犹太移民,为新生的以色列提供充盈的养分 塞格夫的精彩叙事、丰富细节,刻画出本-古里安软硬兼施的政治手腕和复杂多变的性格,也投射出20世纪诡谲云涌的世界格局。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本-古里安的个人传记,更是一部踩在巨人肩上的以色列国缔造史。
《以色列》将从史前开始回顾以色列的文明史,并从《圣经》地图、海图、伊斯兰世界地图、近代地图里,重构出不同历史阶段对圣地的认知。再跟随航拍熟悉这片土地的山川地理,穿梭于耶路撒冷的集市街巷、城门堡垒,分别从三个宗教的不同视角发现圣城文化。之后,游历圣地26 处古遗址,古代的犹太会堂、《圣经》故事的发生地、罗马时期的繁荣古城、十字军与希律王的堡垒、沙漠中的纳巴泰古城 恢宏的古文明在历史的废墟中依次浮现。
很少有一个国家,会在同一座城市为灭绝种族的殖民者和推动国家独立的解放者立像,会有一个广场两侧分立着描绘殖民统治抗争血腥历史的浮雕与殖民者遗留的风格殊异的建筑群。 秘鲁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在秘鲁旅行,如同在亚、欧、美各文明的古今时空场景中穿梭,复杂的地形、多变的气候与交错的历史,在这块土地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旅程不只是旅程,穿过五千年的时空交错,走过沙漠、高山与雨林,你将触达秘鲁沧桑而勃然的灵魂。
19世纪以来,欧洲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成果已经盖过了东方世界曾经的辉煌。作为向西方开放贸易的东方国家之一,埃及也迫切地渴望参与其中,并分享果实。于是从19世纪20年代末开始,埃及的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派出留学生,前往欧洲学习的知识。本书的作者,里法阿 塔赫塔维便是埃及派出的批留学生之一,留学生们来到了当时欧洲的中心 法国,展开了为期5年的访问和学习。在此期间,塔赫塔维以一个阿拉伯知识分子的视角,记录下了他对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观察,更是将现代性思想融入其中。当传统的阿拉伯社会,与标榜 理性 和 科学 的欧洲社会,通过一群留学生相遇时,塔赫塔维仿佛身处于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这让他的观察陷入矛盾的漩涡:如何调和传统信仰与现代性思想之间的冲突?如何看待欧洲反主义思潮与埃及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 这些都是塔
追踪植物学前史发展脉络,探寻欧洲草药志出版兴衰。本书是一部研究早期欧洲植物学及草药志印刷出版发展史的**著作,该书自1912年出版以来,此后每一部有关草药的研究著作都得益于本书。本书为英国皇家学会*位植物学女院士艾格尼丝 阿尔伯(Agnes Arber,1879 1960)的毕生代表作,作为一部欧洲草药志研究绕不开的**性著作,本书虽问世一百年之久,如今才被**翻译成中文出版。译者考究原文,补录、修复稀见植物插图超过260幅,追溯欧洲草药志印刷本原本,16开全彩印刷高度还原植物古籍实貌,邀请多位植物学领域专家审读进行学术把关,力求以*大诚意再现阿尔伯的草药志学术思想。
凭借极具隐喻意味的画作,以及有关用贱金属炼制出 贤者之石 这门 伟大技艺 的详细说明,问世于16世纪的《日之光芒》堪称炼金术杰作中最著名和最精美的作品。本书囊括了现藏于大英图书馆的 哈利MS 3469 抄本的22幅精美插图,另配有神秘哲学专家乔斯林 戈德温对德语原文的精彩翻译。《日之光芒》是否出自传奇人物萨洛蒙 特里斯莫辛之手?究竟是谁创作了《日之光芒》中的原始画作?插图中具有隐喻意味和神秘色彩的象征符号代表着什么?通过比较研究保存至今的多份抄本,四位炼金术领域的学者提出了引人入胜的新理论,一一揭晓了这些谜团。
本书曝露了长久遗失在历史中的、美国国会内部上演的暴力故事。作者利用丰富的资料,发掘其中尘封的信息,揭示出在美国内战爆发前的30年里,参众两院频频发生的肢体冲突。立法会议经常被决斗威胁、挥拳和杖击、翻倒的桌椅、群体的骚乱所打断。在充满火药味的氛围中,国会议员们当场拔出手枪,举起猎刀,甚至有议员在决斗中身亡。南方议员屡屡殴打、欺凌和恐吓北方议员,试图迫使他们服从,特别是在奴隶制问题上。 这些打斗,又在新闻媒体和地区选民中发酵,引起议员之间更激烈的情绪,加剧了南北方的紧张局势并最终导致内战。正如今天的美国一样,强烈的情绪对国会乃至整个政治都具有塑造作用。通过国会暴力这个独特的观察视角,本书为约翰 昆西 亚当斯、亨利 克莱等知名政治人物做出了新的诠释,也展示了那些不很知名但同样迷人的政治人
美国革命为北美赢得了自由与和平,却给世界带来了影响深远的灾难性后果,它所引发的革命暴力和帝国镇压不仅波及了欧洲,也波及了南美洲、澳大利亚、非洲和亚洲;它不仅为现代早期的卓越帝国埋下了崩溃的种子,也为英国、俄国和美国的全球主宰搭建了舞台。在这部杰出的史学著作中,马修 洛克伍德竭力去做的就是要厘清这段复杂的历史。
自1787年提议和起草《联邦宪法》,到1789年正式批准,对于是否应该批准《联邦宪法》曾有一次紧张而重要的大辩论。麦迪逊、汉密尔顿、约翰 杰伊在一系列文章中表达了支持它的主张,后被称为 联邦论 。而反对批准的论证则由多个作者以多种形式表达,其中多数人使用了假名,后来这些文章以 反联邦论 闻名。本书是反联邦主义者所写的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论文章与信件的合集,涉及联邦权与州权、宪法解释权、审判权、税法、常备军、参众两院与总统的权力分割、权利法案的缺失等等,是理解美国《宪法》与制宪历史的重要文献。
本书稿于2018年9月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资助(批号:18FSS010),是课题负责人在博士论文个别章节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发现的新材料以及近年来课题负责人陆续发表的研究成果对马歇尔计划细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本成果侧重于对马歇尔计划形成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遗留问题,包括一些多年来存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研究。核心内容包括:战后初期美国外交政策逆转的原因;战后初期西欧经济困顿与美国对欧政策的关联;围绕马歇尔计划存在的争论;战后初期美国国内民意、国务院中下层官员对欧洲联合自救的态度;美国在西欧的生产推进运动;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美国在西欧工业、农业、海运业、贸易等领域的具体做法;马歇尔计划与西欧主要国家政治的中右化;美国借马歇尔计划对1948年意大利大选的强势干预;美国中央情报局与马歇尔计划;捷克 二月事件
本书是一部研究明清士人社群的突破之作。书中结合文、史等不同领域的学者,研究明清士人各类社集活动,围绕社集与城市空间、地方家族、身份/阶层等,从社会、宗族、空间、文学、思想、医学等多元面向进行探究,呈现明清士人日常生活与学术活动的多元性,以及社群网络间复杂的关系。同时,还研究了十八世纪日本与越南的文人社集情况,有助于从东亚的视角深化明清思想史、文化史与社会史研究。此外,书中呈现的各种跨界交接与多元问学的现象,也为以后的学术运作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我们如何讲述自己的疼痛?如何应对疼痛? 沃尔夫森历史奖与弗兰克尔奖得主重磅著作,一部跨越三百年的疼痛文化史。 在逃避痛苦的时代,让我们看到疼痛自有其意义。 从牙痛、头痛、痛经、肌肉痛,到精神痛苦,每个人都为疼痛所扰,都试图用各种形象的隐喻来描述它。从 积极的情感体验 到需要战胜的 邪恶 ,人们对于疼痛的认知和讲述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有些人借此展现英雄气概,有些人则无权喊疼;有些人被认为对疼痛天生敏感,有些人则似乎特别耐疼 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差异?人们在痛苦时如何自处? 本书讲述了18世纪以来关于疼痛的故事,横跨医学、文学、宗教、生物等各领域,考察人们对疼痛的讲述发生了哪些变化,信仰、性别、种族、阶级等意识形态因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展现了身体、意识、文化、语言之间的动态联系,为我们理解疼痛提
从大约两万年前人类掌握谷物烹饪到现在,本书作者讲述了世界上主要饮食的兴衰历史。透过多种饮食表面上的混杂局势,作者揭示了烹饪谱系图潜在的简明规律,说明了烹饪哲学中关于健康、经济、政治、社会和神灵信仰的周期性变化如何推动新饮食的建立,其中一些被选为帝国饮食,在全球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作者还阐述了商人、传教士和军队如何将饮食跨越山脉、海洋、沙漠和政治边界。本书的创新叙事方式将烹饪如语言、服装或建筑,视为人类创造的事物。通过强调烹饪如何将农产品变成食物,并将全球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国家作为舞台,挑战了支撑当代食品运动的农耕和浪漫主义神话。
《两河文明三千年》(原名Ancient Iraq)是法国作家乔治 鲁(Georges Roux)写的有关两河文明的通史性著作。现由华东师大亚述学专家李海峰教授和陈艳丽副教授翻译。全书以位于现在伊拉克境内的两河流域为区域块,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在其基础上形成的一个个广阔、连贯、具有明确界限的地理、历史和文化单元,根据丰富详实的考古数据和文献资料,记述了两河流域居民 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和亚述人,所创造的辉煌的文明,进而勾勒出了古代近东世界在社会、政治、经济、艺术、科学、哲学、宗教、文学,乃至精神和伦理道德诸方面。这部著作是一部区别于专著和百科全书的通俗性读物,它的翻译和出版将进一步填补国内亚述学研究的空白,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