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交手,波诡云谲,王朝命运的启示录。在中国历代典籍中,对帝王和将相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今人或有借鉴可取之处,或有警示告诫之意。他们是毁誉参半的传奇帝王,他们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专情君主。他们尽心辅佐,他们沉迷伪装。帝王和将相身份有别,是经天纬地、互相成就的搭档,是操纵人心、反目相杀的两面君臣。每一次对话,每一个决定,都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和王朝的命运。
思想艺术,文脉传承,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盛宴。中国文化,离不开诸子百家,离不开思想流派,是音律书画,是诗词歌赋,藏身于字里行间,植根在中华儿女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历代典籍对圣贤、思想、艺术的记载极为重视,这些记载成为我们当今中国文化的基础,并将传承后世。
笔墨横姿,超然洒脱,浮华中追寻精神内蕴。淡泊名利,君子谦谦,这是名士的风度。高山流水,元白之交,这是知己之遇的渴求。不论地位阶层,追求自我塑造,灵魂共鸣,是中国文人的终极梦想,也是安抚浮华人世的一剂良药。
红装不让须眉,贯穿古今的女性颂歌。中国女性是历史中不可抹灭的存在,她们独立果敢,富有思想,却不限于一面,咏絮之才,巾帼之躯,更有开创盛世的魄力。她们生于不同的朝代,虽束缚于封建礼教,但生而平等从来都印刻在血液中。撕掉标签,是对世界的勇敢证明:谁说女子不如男。
《天人之际:薛仁明读 》是一本探寻中国文明根底,找回中国人该有的生命气象,以及寻求中西文明差异的一本书。薛仁明是一位行者,他更看重的是人的生命状态。他讲《史记》同样是如此,他希望通过刘邦、项羽、陈平、张良等人历史细节,得以窥见个人的生命状态,又希望能阐释出秦亡、汉兴的真谛。 薛仁明着眼于整个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异同。并通过反复举证对比儒家、佛教、道家,希望找到中西方文明根本性的差异。
本书是对《资治通鉴》一书精髓思想的节录与解说。《资治通鉴》以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为全书宗旨,把历史上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资治通鉴》对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谴责,还有许多极具价值的军事、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史学等方面的历史记载,因此,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历代政治家、史学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所推崇。
《曾国藩全集.文集》收录了曾国藩的文稿、杂著、鸣原堂论文、孟子要略以及诗词联语、墓志铭、寿序。从为人、为官、为将等多方面介绍了曾国藩。 从文集中收录的内容,可以看出曾国藩居官做人,处处虚心体察,从细微处入手,有条不紊。其中杂著中收录了一些曾国藩亲自制订的条规章程,这些内容既是考订史实的不错史料,又是后人处理常务的良好借鉴。 曾国藩一生始终不渝地恪守儒家正统学说,追求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理想境界,其对后人的影响是不可抹杀的。 曾国藩并非第一流的诗人,但是他的文章却不乏可圈可点之处。曾国藩为文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了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作古文,深宏骏迈,一扫桐城派枯淡之弊。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
《曾国藩全集.要揽》包括功业、事略和年谱三个部分,多方面展示了曾国藩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天人之际:薛仁明读 》是一本探寻中国文明根底,找回中国人该有的生命气象,以及寻求中西文明差异的一本书。薛仁明是一位行者,他更看重的是人的生命状态。他讲《史记》同样是如此,他希望通过刘邦、项羽、陈平、张良等人历史细节,得以窥见个人的生命状态,又希望能阐释出秦亡、汉兴的真谛。 薛仁明着眼于整个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异同。并通过反复举证对比儒家、佛教、道家,希望找到中西方文明根本性的差异。
本书重点在于对浙江籍进士展开深入细致的考察及评价,从“历史传统的深刻影响”、“清代文教事业的兴盛与科举”、“清代浙江进士的盛况”、“清代浙江进士与学书发展”等方面着手,用比较、统计、制作图表等方法,进行梳理与归纳;结合社会经济史、教育史、文化史等多学科进行分析研究。考察了“清代浙江进士”这一特殊群体,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科举制度、学术发展史等问题,以期把握清代浙江进士分布的特点,找出其规律性与共性,并对此予以客观、公允的评价。
本书以我国的传统纪年法为主,并逐年对照天干 地支和公元纪年。其目的是便于文物、考古、文学、历史工作者鉴定古物、阅读古籍时,断定某事物的年代。 本书共收集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帝号起,至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末帝溥仪即位止,二千一百三十二年间历代帝王334人的简历,以及他们在位期间用以纪年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开始采用的。汉武帝以前的帝王有年数,无年号。本书编写过程中参阅了二十五史中的纪、传、表和历代很多书籍,并经两年反复核实。因此所提供的资料是详实可靠的。 本书编写过程中参阅了二十五史中的纪、传、表和历代很多有关书籍,并经两年反复核实。因此所提供的资料是翔实、可靠的。
新唐书艺文志「乐类」著录崔令钦教坊记一卷。崔令钦自序云:「开元中,余为左金吾仓曹,武官十三二是坊中人。每请禄俸,每加访问,尽焉余说之。」他是很熟悉唐教坊中的人与事。天宝末,安史乱起,他与当时许多士人一样,避地江南,到达润州(今江苏镇江),「今中原有事,漂寓江表,追思旧游,不可复得,粗有所识,即复疏之,作教坊记」。可见,教坊记记事真切可信,与一般仅靠传闻的记载迥然不同,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左传》、《战国策》都是记录春秋战国时代历史的重要典籍。 《左传》是解释《春秋》的,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不但记载了春秋时的史实,而且征引了许多前代史实,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成就,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也是一部非常的文学著作。它长于描写战争,又善于写人物,重视记录人物辞令。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以及他们的游说之辞,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编写,共三十三卷。它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知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战国策》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情状,将战国时代两百
典故纪闻一书,为研究明代的政治、经济,尤其是关于典章制度等方面提供了有用的史料,有些史料不见于它书的记载,或它书记载不详,就更值得重视了。 本书具体的内容,卷二记载:国初,中书省让役法,每田一顷出丁夫一人,不及顷者,以别田足之,民力劳困,岂能独安?自今凡有兴作,不得已者,暂借其力,至于不急之务,浮泛之役,宜为之。 本书初刻于明万历时,后来丛书集成又几经排印出版。
泱泱5000年的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流淌着一样的血的中国人情感深处,那种对祖先的怀恋,那种对先于生者离去的死者的祈祷,铸就了我们渊源流长的祭祀文明。 在古老的大地,在有月光或没有月光的夜晚,在大大小小的祭祀中,总有那袅袅升起的缕缕香火清烟,映照着一张张虔诚庄重的面孔,以及穿越生死时空的喃喃祝福…… 这样的场景,小到农家小院,大到京城大殿,从家祭到国祭,处处可见,那种对真善美的祝福永远地盘绕在龙的传人的心灵深处。 1949年9月30日北平,一场没有香火的国祭,为中华文明的祭祀史掀开了新的一章。 国祭,当然是夜晚。 国祭,当然是在有重大国事的前一天夜晚。 1949年9月30日晚6时,这时已是夜晚,已是生者无限怀念死者的夜晚,已是生者可以与死者对话的夜晚。 国祭,没有香火,没有随风而动的幡旗,没有刻
随手”收得老照片九百余张,纷乱地插在印有“英明照相馆”的牛皮纸袋里,多为富家合影、名流、名媛写真,但也有孙中山奉安大典等重要历史图片。这些可以“看”的历史,激发了有同好的网友的热情,于是在“碎片的拼贴,寻找老照片里的小历史”题目下,搜寻老照片背后秘密的活动开始了——照片上的人是谁?他们的后人在哪?这是那个年代拍摄的?于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被打开了,一个家族跨时代的历史被“显影”了,城市一个角落的旧时风貌被破译了……
正史中《史记》关于商鞅事迹的记述最早使用了“变法”的说法。长期以来,“变法”也被看作“改革”的同义语。人们一般习惯于把王朝当政集团成员所策动和主持的,规模较大、影响也较大的改革,特别是法令制度的改革、政治体制的改革,都称之为“变法”。《变法史话》简要地回顾和介绍变法史,希望通过对历代变法的理解和总结,增进对中国历史文化总体面貌的认识。
本书是晚清时期史料整理。1881年11月17日—1882年12月9日,朝鲜官员金允植为“领选使”,率领一支包括38名学徒和工匠在内的大规模团体,出发前往中国天津,进入天津机器制造局的东、南两局学习各种机器制造技术特别是军械制造技术。在学习活动开展的同时,作为“领选使”的金允植在保定、天津两地与众多清朝洋务派官员多次进行笔谈。对于天津领选的这段历史,当事人金允植为我们留下了十分详尽的记载。《领选日记》为我们留下了更为原始的记录。本书稿即以《领选日记》为工作底本,辅以《阴晴史》及《天津谈草》两种文献,整理校对而成。
《竹书纪年》是载録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流传中屡遭亡失伪造,原书面貌难存。清代以来有朱右曾辑《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又据朱氏补充和订正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本书即依据王氏,订正其误字脱文、引书不全和讹误,并补漏引,纠正编次不当处,辑补前代学者考证足资发明者,于原文不明之处予以补充和解释,另依《竹书纪年》所载编制《战国年表》以便读用。
《陶庵梦忆》《湖梦寻》是晚明散文家张岱的作品。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一五九七年》,卒于清康熙十八年(公元一六七九年》。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臂鹰、弹琴咏诗的贵公子生活。明亡以后,避居山中,从事著述。布衣蔬食,常至不继。 张岱的著作很多,现存的只有《琅嬛文集》《石匮书后集》及《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数种。 《陶庵梦忆》写的是昔日生活中一些琐事的回忆《西湖梦寻》写的是西湖的掌故。但是,这两部笔记,特别是《陶庵梦忆》对当时的茶楼酒肆、歌馆舞榭,说书演戏、放灯迎神,养鸟斗鸡、打猎阅武,山水风景、文物古迹、工艺书画等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都有所反映。而且这两部笔记,不论是记事、抒情、
上海在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呈现出了另一种面貌集体劳动的热情取代了十里洋场的喧闹,按部就班的生活消弭了发财致富的欲望。昔日的“冒险家乐园”,在与中国城乡步调一致的行进中,已无任何冒险的“机会”可言,只是作为中国大的工业城市,仍在源源不断地向全国各地提供着自己的优质产品,并以这种方式维系着曾经的优越。本书所辑录的”新闻图片”,正是上海那个特殊时代的缩影。读者在恍若隔世的睹视中,难免生出良多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