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史》是杨宽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断代史的一部名著。作者充分吸收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融会贯通,成就这部集大成的《战国史》。本书着重论述战国时期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和发展,真实地再现了战国时代风云变幻、剧烈变革、百家争鸣、英才辈出的历史与社会状况,是战国史研究的扛鼎之作。
《大宋楼台 图说宋人建筑》为《大宋衣冠 图说宋人服饰》的姊妹篇,著者为画家傅伯星先生,该著开建筑研究以画入史之崭新风气。《大宋楼台》全书分十一章:《释名》是对古代建筑中常见专业名词释义、图解;《城垣》通过城门等级、城墙结构、皇城之门、王城大门、大红宫墙等分析宋代城垣的建筑特色;《宫苑》通过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工笔下的宫苑画作,揭示两宋宫苑的形制特色;《市肆》则以《清明上河图》《西湖清趣图》等见出两宋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城乡住宅》分屋*别、大门、断砌造、乌头门、衡门、栅栏门、窗、寻杖栏杆、绞角造栏杆、垂带栏杆、高台基、宅院、村舍山居等细节,探索宋代城乡住宅的变化和特色;《园林建筑》解析园林建筑之亭台楼阁、牌坊、坊门之细部特征;《寺观》以宋人寺庙、宫观、塔之建筑形制,一览宋人方
本书为 分拣历史 书系的开篇之作,分拣出历史的一个片段,打开历史的衣橱,从政治、经济、社会、美学、艺术多角度讲述中国 穿 越五千年的悠久文化。 全书从细节着手,分典制与风尚两编,通过天子冕服、凤冠霞帔、官员补服、唐女服饰、近代旗袍五章,讲述中国古代服饰的精华与衍变,图文并茂,雅俗共赏,采撷历史丛林中古代服饰文化之精粹,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
《中国货币史》,于1943年开始撰写,初稿十几万字,作者经过数十年的修改和补充,1965年出版时,全书已近77万字。是一部真正钱币学巨著。更是中国国货币史与钱币学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划时代著作。 本书从上古时代使用的贝币写起,以近代银元、纸币为结点,清晰、详细地梳理了中国自有交换、买卖以来,钱币变更的历史,其中也大量提及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历史。 作者学识渊博,引用广泛,对古今中外的相关书籍进行了详细的借鉴与研究,还配备了相关的钱币实物图像,更简单直观的展示出中国钱币从古至今的变化与发展。
印度人是不是都信印度教? 印度 奇葩 的种姓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 诞生古印度文明的印度河,居然不在印度境内?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印度文明史》里! 关于我们熟悉又陌生的邻国印度,一本书吃透它! 美国南亚史学者伯顿 斯坦代表作,国外权威教科书,畅销25年。 全书叙述了印度自公元前7000年起直到21世纪的历史变迁,将当代印度的政治问题与其历史联系起来。以印度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为主轴,对印度的地缘关系、王朝更迭、宗教文化和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解读。 运用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三重视角,纵深解读今日印度历史成因,全景再现南亚次大陆文明演变,为中文世界读者深入分析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印度文明。
我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本书记述了我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的六次重大的演变: 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 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 。
现代动物保护运动诞生于19世纪的英国。动物被普遍用于劳动、医学实验、表演,它满足了人们的商业和娱乐需要。然而在保护者看来,动物是遭受不公对待的弱者。反对者与支持者,激进者与保守者,展开了一场持续百年的斗争。 本书讲述了动物保护者积极地 挪用 各种传统 关心公平正义和社会解放的政治传统、认知生物多样性的自然历史传统、认为生物有亲缘关系的演化论传统、以动物之友角色抒情的文学传统 进而呼吁公众支持的精彩历史。这场运动促进了动物保护的观念普及和立法,还折射出近代英国社会、文化、思潮等多方面的演变。
这是SHOU部西南联大主题的书信文史掌故图书。全书选择与之前出版的西南联大史料、回忆录、日记、小说、纪实作品等不同的角度,以 靛花巷三号 这一历史地名为线索立体性辐射。全书自梅贻琦、胡适、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华罗庚、吴宓、朱光潜等一大批名家在战争年代所写的200余件代表性公私书信出发,以六十多万字的篇幅,贯连起丰富的档案、日记、回忆录、战时通讯等史料文献。从历史细部钩沉了西南联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在办学、学术、事件、人物、生活、情感等多方面鲜为人知的丰富样貌,可歌可泣而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从不同维度呈现了丰富多姿、厚重广博的抗战学府风景。全书还首次披露了一批珍贵的老照片、实物、证照、书信墨迹,是书信中的西南联大办学史、抗战史、学术史、生活史和心灵史,是一部 史料中的史料 。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是由西方学者撰写的部中国环境通史,广泛借鉴英语世界关于中国环境史及相关议题的大量研究成果,从长时段的视角对中国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全景式的动态考察。本书自初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也推动了学术界对中国环境史的研究。这里呈现给大家的,就是马立博教授在充分吸纳西方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修订版。 本书认为,在数千年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经由市场联系的中央政权和农业家庭相结合的方式产生了关键的影响;而中国发达的农业在养活大量人口的同时,也加剧了生态系统的单一化。作者还发现,中国文化中很早就形成了道法自然、水土保持和节制开发资源的思想观念,而这些思想相对于人口、经济和政治等物质因素而言却没能发挥应有的影响,这在环境保护日益得到重视的
于阗,西域古王国,地处丝绸之路南道交通要冲,自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1世纪初,在传播佛教、促进东西文化交流上起过巨大作用,于阗史研究对西域史、中西交通史和佛教史研究均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两位作者以敦煌汉文文书为基础,参照欧美学者数十年来研究于阗语文献的成果,广泛搜集难以得见的中外新材料著成本书。本书收集传统正史、僧传、地志、文集中的材料,同时大力发掘已刊、未刊的敦煌、和田出土文书,梳理了于阗王名、地名、寺名。本书内容涉及于阗史料的年代、于阗国王统世系、于阗人种、于阗佛教、于阗美术等诸多方面,对唐宋于阗乃至整个西域史研究多有贡献,是于阗史及西域史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书后附有《于阗研究论著目录》,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增订版新增作者编订索引,方便读者检索。
本书聚焦于四川盆地内的巴蜀先民创造饮食文化的历史过程,从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巴蜀饮食文化开始,一直写到20世纪中叶,以具体时间断面分别言而有征地系统考证和研究巴蜀地区历史上各阶段相应的食材结构、烹饪方式、味型味道、成菜方式的发展变化,以具有科学性和严肃性的谨慎的学术方法梳理出川菜发展历史的基本脉络。对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川菜,中西方至今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中国川菜史面世,本书则作为一部饮食文化史领域的引领性原创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并尝试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通史写作提供一个范本。
郭黛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兼任中国建筑史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 雷峰塔 改建总设计师,著名古建筑专家。师从中国建筑史学大师梁思成先生。郭黛姮先生的《南宋建筑史》是一部有关南宋建筑的集大成式的断代史,全书内容宏富,分绪论、城市、南宋宫殿与行宫、南宋皇陵、宗教建筑、园林建筑、教育建筑、居住与市井建筑、宋代桥梁、建筑艺术与技术共十章,从南宋建筑发展的历史背景入手,展现南宋建筑的鲜明个案,探讨南宋建筑的艺术特点,解剖南宋建筑的技术特征,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具体而微的个例解析。《南宋建筑史》并以郭黛姮先生几十年来搜集、绘制的大量详实形象的美术资料为基础,图文并茂,以图说史,深入浅出地对专业建筑进行了图解式的细致研究。
本书定名 通史 , 通 之要义贯穿全书。作者把对租界的论析置于整个近代历史长河中,采用 纵观 和 综观 两种视野进行考察:纵观租界百年的发展过程、历史阶段,包括租界的开辟、扩展、收回的源流、脉络、走向、趋势,揭示各个阶段之间的特点、联系及其内在动因;综观租界百年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技术,重点探讨各租界的土地制度、法律制度、司法制度、行政制度,进而剖析其特征,比较其异同。作者挖掘与利用大量以往未被发现的中、英、法、德、意文原始资料及各租界的土地章程、工部局年报等档案资料,系统、清晰地梳理出了中国租界百年发展演变的历史,同时补充、修正了国内外学界对租界问题的一些认知。本研究所呈现的原创性、开拓性和学术思想性,将租界史研究提升到一个新台阶。
如果人类没有疾病,世界历史该是怎样一番景象? 本书以30类典型疾病为主线,讲述了它们所处时代的大背景和幕后故事,分析了原因、影响和结果,论述了疾病如何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刻画了人类7000年的疾病抗争史。 ① 疾病影响战争史:鼠疫加速古罗马帝国灭亡;美军在美西战争中遭受黄热病侵袭;虱子如何大闹两次世界大战等。 ② 公共卫生发展史:19世纪,因传染病而掀起大扫除运动;20世纪初,疗养运动兴起;21世纪初前后,多国颁布禁烟令等。 ③ 治疗手段演变史:从古代的放血、催吐疗法,发展到19世纪时麻醉剂引入外科手术,再到20世纪的心脏移植手术等。 ④ 医药科技进步史:1883年,霍乱致病菌首次被确认;1948年,氯霉素可治愈伤寒;20世纪70年代,青蒿素能有效治疗疟疾等。 本书还收录了30张大事表、80种知识小百科、200幅特
★加拿大约克大学科学史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伯纳德 莱特曼 又一力作,全新中文版序 ★走进维多利亚时代作家、出版商和读者的世界,领略当时迷人的博物学与视觉文化 ★探索女性在科学写作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女作家走上科普写作之路的原因 ★一项涵盖科学、宗教、性别、文学、出版和视觉文化等众多学术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科学》《伊希斯》《选择》《美国历史评论》《科学教育》等权威刊物联袂推荐 ★精装四色,起鼓工艺,70余幅生动精美插图 本书主题是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科学传播,伯纳德 莱特曼探讨了30多位高产、有趣和颇具影响力的科学普及者。这项跨学科研究涵盖了科学、宗教、性别、文学、出版和视觉文化等众多学术领域,对科学知识的市场、宗教与科学的张力、科学职业化与文化权威的角逐、科学中的女性角色和性别意识
海洋文明时代崛起 全球化序幕徐徐拉开 克里斯托弗 哥伦布 1492 年为寻找通往东方的贸易路线,横跨大西洋意外登陆美洲并安全返回的航行,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事件,直接推动了世界一体化,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移至大西洋沿岸,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哥伦布在 1493 年至 1504 年之间又进行了三次航行,每次都是为了证明他可以在几周内航行到中国,这些后来的航行更加冒险和暴力。远洋航行与征战,带来了财富与荣耀,也暗藏着恐怖与杀机。 《海洋征服者与新航路》展现了哥伦布完整的海上探险记,而不仅仅是 1492 年的大发现。这些航行还揭示了哥伦布对海洋不可思议的感知,他对天体导航和太平洋的存在一无所知,他的地图是幻想和妄想的混合体,但他精湛的航海技术,让他在这些探索中,未失去过一个水手。但在航行的后,哥伦布的身
《医学史》以一种大致按历史年代、主要以主题的方式展开,将数千年的医学发展历史浓缩在一个前后连贯且富有趣味的描绘之中。第二版不仅涵盖了西方医学的全貌,还对丰富多彩、互有差异的东方医学传统作了生动的介绍。书中专章描述了在哥伦布到来之前美洲大陆的医学史和美国建立之后的医学进程,还对近几十年来医学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事件、基本概念、思想方法等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医学史》将医学史纳入整个社会历史的大框架中,从 内史 和 外史 诸方面,多维度地考察了医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对一些传统理论和现成观点提出了挑战。
本书分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等几个部分,全面勾画中国文学史,就作家所处时代环境、政治思潮、社会思想等状况,着重考察历代文学的利病得失及其历史根源,揭示其发展规律。
本书是一部全面论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学术专著,共分上下两篇。上篇的时间跨度为1920 1978年,主要论述中国汽车工业早期历史中形成的各种模式,探究该产业历史结构的转换以及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下篇主要描绘1978 2008年中国汽车工业成长的历程,并在经济史的研究框架下分析若干理论问题。本书一方面以时间顺序来安排篇章结构,力图展现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做大做强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主要采取专题式探讨,即通过特定的理论聚焦,来选择合适的个案,进行指向特定问题的深度分析,以此来满足经济史研究的历史与理论之结合。而各专题研究将不一定严格限制于相关时段范围内,在时间上限与下限两方面都有可能突破,从而更好地对某一问题进行完整的探讨与分析。
《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收录了吕思勉先生有关中国文化思想史的论著,共计九种:《医籍知津》、《群经概要》、《经子解题》、《中国文化史六讲》、《理学纲要》、《先秦学术概论》、《大同释义》、《中国社会变迁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其包罗之广,充分体现了先生 博通 的特点。然而 博通 之外,更有 执微 ,《九种》中又多见精于文本细读、校勘训诂之处,更不乏先生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