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移民史》是目前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重庆地区移民问题的具有开拓意义的学术专著。重庆处于我国南北部和中西部的交界区,“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是串接长江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的人文走廊、信息渠道和物流通衙,亦为我国古代居民迁徙、混居的主要地区。重庆的历史就是一部典型的人口向内向外迁徙的历史。《重庆移民史》采取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民族学、经济学等理论方法,以大量翔实史实为基础,从重庆地区旧石器时代开始,历经夏商周三代,直到明清时期和近当代的人口移动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其中包括了重庆城市建设和移民的关系;秦汉在对于西南夷的开发中重庆的移民浪潮;明清两次“湖广填四川”的考辨;近代开埠后西方文化进入时的重庆移民;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首都所形成的移民高潮;新中
苏州历史绵延、悠久、曲折,苏州文化内涵丰富,本书对苏州两千五百年漫长的历史作脉络性勾勒。主要分为先吴、先秦、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代、清代、民国诸章节,以时间为序,展现苏州历史的大体历程。
20世纪20年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就读的一些学生,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和重要人物,如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张昆弟、陈昌、萧三、罗学瓒等。中国内陆省份的一所普通师范学校,何以能有如此培育?1910年代和1920年代兴起的新式学堂和教育革新,如何促进了政治激进主义的信念、行动和组织的出现?
城镇的发展和城镇布局离不开具体的地理和生态环境,特别是在古代社会,地理和生态环境对城镇发展及其分布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与此同时,城镇发展及其分布是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与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紧密相关,有机联系在一起,缺少任何一部分都是不全面的。根据城镇发展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特点,以台湾开放对外国通商为界,可以将台湾城镇发展历史分为开港前和开港后两个大的历史分期,这是台湾城镇从传统城镇向近代意义城镇过渡的一个分水岭。其中,开港前又可分为清初和清中期两个时期。清初以单口对渡为特点,清中期发展为多口对渡。除了必须重现城镇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有关城镇的内部管理机制及其功能也是城镇研究的重要内容。
我国历史悠久,典籍丰富。我省地处南北之交,学术尤擅其盛。数千年来,哲学、史学、文学、艺术、语言、科技,作者辈出,著述如林,或自名一家,或蔚然成派,多为中华民族文化之菁华,有裨于社会主 义文化之建设。允宜及时整理,以广流传。 粤自明清,以至近世,南北郡邑已有经川丛书、龙眠丛书、贵池先哲遗书、南陵先哲遗书诸刻。九三一年,复有安徽丛书之编刊,所收皆皖人著作,分期影印。出至第六期,以抗战军兴而中止。盛业未竟,论者惜之。 《歙纪》于崇祯七年至十二年知歙期间所作的各种公文、判牍、诗赋及各级官员对其评语的汇录。全书10卷,序1卷,完整全面地记载了傅氏为整顿、改革明末歙县存在的各种社会弊端而采取的措施及实施效果,真实地反映了明末徽歙地区社会。纵排繁体字。
《山东省志·盐业志(公元前26世纪至2005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客观地记述山东盐业起源和发展历程。本志贯通古今,上限始自山东盐业发端,下限断至2005年。按照详今略古原则,重点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史实。《山东省志·盐业志(公元前26世纪至2005年)》分为十篇,分别是环境与资源、盐区与生产企业所有制形式、基本建设、生产、运销、盐政执法、食盐专营、盐价盐税与专用基金、科技教育文化、机构队伍与盐业团体。
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全书在编撰体例上采取了与以往史书编撰体例有所区别的做法,即每卷分作上、下两编,上编为记述编,下编为专论编。记述编,亦可称为普及编,侧重于对历史过程的客观描述,全面记述各该时代的山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等历史的发展,并运用史论相结合的方法,给予必要的一般的评析。全编着力于通俗性和可读性。专论编,亦可称为提高编,侧重于对富有山西特色、又具全国意义的历史专题进行比较翔实而深入的研究。在全书,专题的内容基本覆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等各个领域;在每卷,则根据历史实际,有多有少。全编着力于理论性和学术性。
一、《资溪年鉴(2018)》是中共资溪县委、资溪县人民政府主办的综合性资料工具书,由《资溪年鉴(2018)》编辑委员会组织编辑,资溪县地方志办公室承办。稿件由县直各单位、各乡镇场、省市驻资溪各单位提供。 二、《资溪年鉴(2018)》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客观、系统记载2017年度资溪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旨在发挥“存史、资政、育人”作用,同时为今后续修县志积累资料。 三、本卷年鉴设类目、分目和条目。条目为基本记述单元,其标题用黑体字加“ ”标示。 四、本卷年鉴基本内容分为综合情况、动态信息和辅助资料三大部分。综合情况设特载、大事记、资溪概览等3个类目。动态信息设中国共产党资溪县委员
《甬城街巷》一书,从整体而言,我认为选材多样,结构清晰,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文章主要由政协委员、作家、专家、学者和记者等撰写。全书图文并茂,资料翔实,丰而不余,约而不失,且形式与体裁有别于以往,有较强的史料性、文学性和可读性。
《阅读徽州(精华版)》在2015年6月出版发行的《阅读徽州》(2015“十佳皖版图书”)八个篇章(“徽州风光”“徽州村落”“徽州建筑”“徽州商帮”“徽州教育”“徽州艺术”“徽州科技”“徽州人物”)基础上,增加“徽州历史”和“徽州饮食”篇章,并对原来文字进行压缩修改,在阐发徽州文化中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和孝亲敬老、勤劳节俭、顽强进取等内涵不变的前提下做必要的精简和补充,力求读本内容更丰富、更言简意赅、更通俗易懂,把徽州的自然美、人文美和徽州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进一步充分展现。
“广西地理”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同时也是广西高等院校区域地理教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几十年来,广西区级以上相关专业的“广西地理”教学从未间断过,为广西培育了一大批乡土地理科学的实用人才。 《广西地理》是《中国省市区地理》的组成部分,是一本区域地理的著作,也是自1946年正中书局出版《广西地理》、l989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地理》以来的部全面反映广西自然、社会风貌的著作。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广西的自然和社会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广西地理》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地理》版本的内容已经不能充分反映广西的发展现状,迫切需要我们编纂一本全面反映广西今日发展的地理著作。
清朝统治中国,以八旗制度统领旗人(主体是满洲人),以州县制度管理民人(主体是汉人),形成旗民分治的两元结构。顺治元年(1644)清朝定都北京(京师),以内城安置旗人,以外城居住民人,是旗民分治两元结构在空间关系上的集中体现。此后二百七十余年中,旗人始终是内城的基本居民,并形成与外城民人社会并存的旗人社会。这是清代北京城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它由以发展的重要前提。辛亥革命(1911)后,清朝覆灭,旗人社会瓦解,但作为其主体部分的满族始终生活在北京,而旗人文化留给古都北京的鲜明印迹更是经久不衰。 本书在综合利用满汉文档案、契书、碑文、家谱、笔记、曲词、小说、舆图、绘画、口述史料的基础上,对北京旗人社会的面貌、特征、变化,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考察;对旗民关系(核心是满汉关系)的发展,也作了多角
本书辟出了一条描述研究上海老弄堂的新路径。一是多方面多途径地收集了与四明别墅密切相关的丰富而珍贵的资料,包括民间文献、户籍档案、口述材料、自传文字等一千多件,这不仅为描述研究“四明别墅”提供了据实的基础,也为研究上海弄堂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样本。长期以来,描述与研究上海弄堂的文字样式不少,但是都没有像作者那样聚焦一条弄堂,深入收集和开挖史料的。本书在史料方面的成功,说明上海史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上海史的史料是有待深度发掘加工的富矿。二是作者从亲历亲为实证调研的角度对“四明别墅”的历史进行了生动描述,全书读来亲切可信,栩栩如生;从一条弄堂的变迁,折射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让读者从中领悟很多道理。三是该书中的描述与探究,以主旨问题为中心,不拘泥于某一学科或某一侧面,多
西安,古代长时期称之为长安,取其长治久安之意。长安是强盛王朝周、秦、汉、唐的首都,也是魏晋之际主要变革王朝的都城,因而其历史影响波及古代中国和整个世界,是中华文明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祥地。因此,以长安为中心的陕西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中华文明史。宋以前西安的历史,不仅是陕西的历史,而且是中华文明史的代表。 “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话说西安十三朝》的编写目的是要为读者提供与西安密不可分的历史文化知识,总结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地理等方面尤其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经验教训,为广大读者提供可资借鉴的知识财富和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