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历时14年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其内容依历代“正史”体例,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 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氲纫话俣嗳耍本书汇集整理了《清实录》、清《国史列传》、《清会典》和一些清朝档案等资料,使读者能够比较详细系统地了解清代史事。同时书中的一部分志和清末人物列传,并非取材于常见史料,另有所本,亦具有文献价值。 本书点校由启功、王钟翰等学者完成,点校质量较高。本次在繁体竖排点校本《清史稿》基础上,转为简体横排,便于普通读者阅读。
本图录以2012年以来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主,汇集全国43家文博、考古机构的近400件近期新考古出土文物,以“走向文明”“协和万邦”“海宇攸同”“殊方共享”四个部分,生动讲述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历程,以及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较为完整呈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
《江西道教碑刻辑录》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江西道教碑刻收集、整理与研究 (项目编号:16BZJ039)的结项成果基础上修改而成。书稿内容全面系统搜集江西道教庙宇碑刻存在的数量、类型、特点、分布区域等相关信息,并对有价值碑刻进行分析和研究。具体为:1.所涉主要内容以当代江西行政区划为依据,以涉及江西道教为主。2.收录范围包括道教碑记、宫观记、阁楼堂记、墓志铭、地券等。3.少数包含道教内容的民间宗教和砖刻、钟铭、瓷碑等,亦酌情收入。4.少数虽非碑文,但内容重要、史料价值高,作为附录收录,在篇目后加*号。5.碑文时限:上起西汉,下讫清末,少数民国和当代有价值碑文亦酌量收录。
中国的仰韶文化是史前世界彩陶文化的中心,而马家窑文化彩陶是集仰韶彩陶文化之大成而兴起的史前世界彩陶的*群落。正是马家窑文化彩陶中的数字卦 Y 形原文字作为其族号记录了马家窑文化创造者 羌部族之族属的来龙去脉及其世世代代开创的业绩。作为中国西北各地农业的最早开拓者,他们适应普及耜耕农业的需要,采用当时*的轮制陶器技术和易学科技,将业已步入发展后期的仰韶文化彩陶复兴到超越前人的境界,不仅以其空前的艺术成就为后世东方艺术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而且以其丰富的易数学、易科技内容为后世易学和传统科技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在把西北广阔大地打造成农业基地的基础上,他们将半坡文化祖传的铜器制作技能的胚芽培育出奇葩 世界最早的青铜器;将半坡文化祖传的房屋建筑技能的萌芽培养成盛开的鲜花 世界最早的
“亲历中国考古”丛书(全八册)介绍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几大考古发现,包括曾侯乙墓、满城汉墓、西汉南越王墓、马王堆汉墓、秦兵马俑、法门寺地宫、敦煌石窟、楼兰和尼雅。丛书的作者多数亲临考古发掘现场,主持或参与文物的发掘、保护、研究、展览等工作,取得了令学界瞩目和认可的成就。他们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了文明重现天日的惊心动魄的过程,以及出土文物对于文明存续和学术研究的重大意义。
青铜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谣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本书在编选过程中,集
东马坊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高桥街道东马坊村,经 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2018-2019年对东马坊遗址开展的考古工作,确定其在秦末汉初之际,为“三秦”之一雍王章邯的都城废丘,之前名“灋丘”,《汉书·地理志》载其“周曰大丘,懿王都之。
本书以“南宋御书石刻”为主题,择取《南宋太学石经》《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赞》《大成之殿》《宋理宗御书<圣贤赞>》《宋高宗御书<千字文>》5组石刻进行整理、研究。其体例由文字介绍、石刻图版与研究论文三部分构成。
1986年3月,天水放马滩秦简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秦墓(编号M1),同时出土的还有四方木牍及相关文物。这批秦简共461枚,内容包括日书、志怪故事以及地图,日书又分为甲种、乙种,其数量分别为甲种73枚、乙种381枚、志怪故事(《丹》)7枚、地图6幅。它是研究秦系文字以及秦代社会文化的珍贵历史资料和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与其他秦简牍材料进行对比、互证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天水放马滩秦简文字编》将天水放马滩秦简全部材料进行截图处理,按照《说文解字》的部首排列顺序把981个汉字字头进行合理编排,从而能够较为直观地观察天水放马滩秦简的字形结构及其特点,同时字编将学术界以往没有释出的文字及释读错误的文字一并进行编辑处理,方便了学术界对此批秦简文字材料的应用和研究。 学术界此前没有关于天水放马滩秦简字编出版,主要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