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李学勤先生最后的公开课讲稿,记录了2008年至2011年间先生所讲授的金文课程。本书介绍了商末至西周季年绝大多数重要器物,所述内容构建了西周金文的知识框架,提供了西周金文的研究范式,指明了西周金文的研究方向,是考古类型学、二重证据法以及系联法综合运用的体现。 本书既可视为《西周铜器断代》和《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的延续,又可视为夏商周断代工程《西周金文历谱》的补正,还可视为《史记·周本纪》的出土文献注本。 本书内容深入浅出,可作初入门径之用,又可为深入研究之资。
该书乃《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简称《铭图》)的索引,分人名索引、地名索引、器物出土地索引、器物现藏地索引,还附有本书与《集成》《三代》《总集》《新收》《近出》等书之间的对照表、 首次著录器物 、《铭图》勘误等部分,以方便读者使用《铭图》。
本书通过夏文化研究、商文化研究、周文化研究、田野考古与纵论四部分,分别展示著名考古学家刘绪教授在夏商周考古与田野实践中的综合研究成果。所选论文反映了刘绪教授以田野考古为基础的学术研究广度和深度,也是当前夏商周考古前沿问题研究进展的缩影。
2015年7月在南昌西汉废帝刘贺墓出土了5200余枚竹简和170余版木牍。这批简牍出土后即被媒体报道并受到学界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经初步判断,竹简基本属于古代书籍;木牍内容除书牍外,尚见有奏牍与诏书;另有孔子衣镜与木?H计109枚。所出西汉简本《诗》《春秋》《论语》及《礼记》类、《孝经》类等儒家文献,是出土典籍类文献的一次重大发现,墓中所出《诗》《论语》亦有较明确之师承来源,对于研究儒家学说及其经典文本的传布、演变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历代学者争论不绝的一些疑难问题由此可望得到新的启示,同时也为了解汉代社会上层的教育、文学、修养以及思想信仰等提供了新的信息。以往出土简帛中有关西汉时期王、侯一级官方文书与私家文书均较为罕见,这批简牍中涉及昌邑王、海昏侯的有关文献特别是其家内举行祭祀礼的资料,为研究西
目前国内的文物鉴定,特别是陶瓷鉴定,占主流的一直是靠 眼学 和经验的专家。其实经验往往是靠不住的。专家所能经眼的文物毕竟有限,专家的知识结构也有问题。在现实中,传统鉴定出现的问题很多,影响很坏,包括时下热议的 北师大捐赠事件 、 王刚砸瓷 ,先前的著名专家孙瀛洲、史树青走眼经历等等,不胜枚举。 拨乱反正,使文物鉴定科学化、规范化是文物鉴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关于这一点,业内其实一直有反思和认同,渐成共识。 本书是古陶瓷鉴定的权威工具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且可操作性极强。 本书版面字数约32万,彩图800余幅,分为 中国古陶瓷历史和相关鉴定 古陶瓷的化学常识与鉴定 古陶瓷的物理常识与鉴定 古陶瓷工艺知识与鉴定 等4部分,从古陶瓷历史、物理和化学常识,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系统讲
本书从理论与教学、方法与实践两个维度,讨论了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以及非水分散体材料的研究及应用。
书是关于东南亚地区发现的铜鼓的全面记述和研究,共分为六部分。部分为绪论,简要介绍东南亚铜鼓的发现和研究,并对后续各章进行说明。第二部分介绍铜鼓的形状与结构,以及功能和用途。第三部分有关于铜鼓的装饰图案。第四部分是铜鼓的起源、扩散及分布情况。第五部分是铜鼓的年代,内容包括各地发现的铜鼓类型及其他相关的青铜器,并从历史文献、铜鼓的形状结构、装饰、铭文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第六部分为当代东南亚地区少数民族制造和使用的铜鼓的介绍。 已有几千年历史的铜鼓是古代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国家诸多民族创造的青铜文化瑰宝,它集冶炼、铸造、音乐、美术、舞蹈、宗教于一体,是曾经的权力与财富象征的 重器 。 本书是关于东南亚地区所发现铜鼓的全面记述和研究。书中首先介绍了东南亚铜鼓的发现和研究情况,其
东周时期前承西周,后启两汉,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关键环节,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东周青铜器的谱系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科学揭示,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研究者将研究目的设定为分期断代而非构建谱系,另一方面也是受传统类型学研究方法的客观局限性所致,少数试图构建东周青铜器谱系的学者未能突破机械类型学的羁绊。为推动东周历史文化研究深入发展,需要深化东周时期青铜器的研究,以补充文献材料的不足。 本书选择东周青铜器中地位*重要、数量较多的青铜容器作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和全局出发,打破地域观念和界限,将各地区出土的东周青铜容器以器类为纲统一进行型式分类,研究每一类青铜容器发展演变的谱系,透物见人,揭示东周青铜容器 铸造 的东周历史的面貌。
中国西南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西南考古:新石器时代至西汉》是**部全面、系统介绍并阐述20世纪以来中国西南考古的发现与研究的著作,并根据西南地区的自然地理区划与文化区域,按时代先后重点介绍和阐述了新石器时代至西汉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的情况。
《宋代墓志辑释》文字使用规范的汉字(繁体字)。在释文时,凡墓志中出现的碑别字、俗体字、异体字、讳字则依正字录之。 《宋代墓志辑释》编排依志主葬期先后为序,葬期早者在前,晚者在后。无葬期可考者,依卒年为序排列。有年无月者列于该年之末。 志石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和出土过程中形成的刮痕、石花等,字迹无法辨识者,录文中均用 口 标出。 为了便于检索,志主名讳均标注在志文首行 () 内。 例如:宋故恒农杨公(光赞)墓志铭。 《宋代墓志辑释》收录之墓志,为保持原貌,目录、释文、图版说明均用原首题。无首题者,由作者自拟标题。如《杨日休墓志铭》,为作者自拟。 《宋代墓志辑释》主索引依四角号码顺序排列。索引中志主后的数码为图版和释文的序号。
《中国金银器》是我国第一部完整展示金银器在工艺美术领域流变的鸿篇巨制,也是一部纸上的人类生活史,囊括了先秦至清的金银器皿与金银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和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全书依历史朝代和器物功用,于两千页篇幅内,将金银器这一西风东渐之物在华夏之邦的落地、嬗变、融合直至自生光华的过程,以真实可见的图像影写一一作注。作者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古代金银器的系统性研究,图文互见,可说是其一贯追求的研究方法与呈现形式,将沉睡于书典中的名目与往昔埋于地下而今重见天日的器物或重建连结,或直观再现,这也是名物研究的要义所在。 全书为精装五卷,中式翻身,内括九十万字,图逾四千幅:卷一呈列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卷二讲解隋唐五代辽;卷三分陈两宋金元;卷四宣明;卷五详清,并附录极具资料价值
本书为中国国家博物馆 浮槎万里 中国古代陶瓷贸易展 同名图书。全书分 鲸波浩渺:唐五代时期的陶瓷海上贸易 帆樯如林:宋元时期的陶瓷海上贸易 瀛涯万里:明清时期的陶瓷海上贸易 三个单元,通过精心遴选的294件(套)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沉船和贸易瓷器及其他相关文物,结合国内外重要遗址、沉船考古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较为全面地构画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盛况,充分展示中国在全球陶瓷贸易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历史事实,深刻揭示中国与世界基于海洋贸易不断深化的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
本书是作者根据实地调查资料探讨印度地上塔寺和石窟的发生与发展及其在中国的流变和演化,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本书分为五部分,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从印度到中亚,再从中亚到中国,分别探讨了印度寺塔、龟兹石窟、北方佛寺、川滇窟龛,并对相关的史料遗迹进行了探讨。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研究》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走马楼西汉简牍”的研究论文集分卷。长沙走马楼2600余枚西汉简牍绝大部分为西汉武帝时期的官方文书,是一批了解西汉中期长沙国官府的行政运作、司法制度和社会日常等方面的重要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本书是“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的整理与研究”课题组的成员在整理与研究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的过程中陆续发表在《考古》《文物》《出土文献》《简帛研究》等学术报刊上的论文汇编,此外还收入尚未正式发表的论文数篇。本论文集的编选采用专题研究的形式,将课题组成员所撰写的论文分为绪论和简牍年代与历法、长沙国职官制度与王国治理、长沙国司法文书、长沙国法律制度、长沙国历史地理、简牍所见文字与名物六个专题编排。本书的出版,既是课题组成员给学界提供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也为进一
该书稿收录了本次展览展出的118件(套)青铜器,根据展陈大纲内容,图录分为 既田疾兵 设宴飨客 异彩华章 三个主单元,并选取长江流域代表性的八件国宝级青铜器,另设 物华天宝 单元,涵盖长江流域代表性的青铜农具、兵器、炊器、宴饮器、祭祀用具和乐器,集中展现长江流域青铜文明时代耕种、征战、宴饮、祭祀、乐舞等社会生活,全书器物高清照、细节照和描述性、知识性文字搭配,图文并茂,同时穿插展览现场各单元的情境照片,再现较完整的展览场景,全面记录展览面貌,引导读者领略长江流域青铜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
中国碑刻文化丰富,蕴含了大量信息。其中寺庙碑刻又是出的地方,尤其是关林、白马寺等历史名胜,历代修缮不绝,这些修整、捐助过程被以碑刻形式详细加以记录,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经济生活状况,有很强的史料价值。洛阳卷即汇集了洛阳各地的寺庙碑刻,以拓片、释文形式,全面而详尽,拓片清晰,释文质量较高,有很强的出版价值。本书为洛阳卷二,有碑刻两百余块儿拓片释文对开,核查方便,有助于使用,是推动地方文化研究发展的重要成果,对地域文化研究普及化有更大帮助。开印刷,精装,可作为资料长期保存。
本书收录作者在上古史研究领域的成果,综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物,注重新材料、新方法的运用。
煌煌,大明也。明代是中国历 一个璀璨的时代,其冠服制度 是从一个侧面生动诠释了大明王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不同代际、地域之间的传承与创新。 本书充分运用考古发掘材料,综合传世实物、文献、图像,对明代帝王后妃、品官命妇、士庶及妻的冠帽服饰做了系统梳理与研究,客观上体现着明代礼制的变化,是一部有着多重价值的明代服饰专著。
本书内容分为文字、图片两大类,彼此互补,相得益彰。 一、文字为《安岳石刻研究》《安岳石刻艺术赏析》两章,18节,16万字。一方面,从学术角度解读了安岳石刻,讨论了其历史、艺术、科学的多元价值;一方面,从艺术角度赏析了安岳石刻艺术,描述了其艺术之美。 二、图片分“安岳石刻映像”,约100张,相对全景式地再现了安岳石刻艺术的经典;“安岳石刻文献”,约60张(包括清代《四库全书》《四川通志》《四川全图?安岳》《安岳县志(康熙、乾隆、道光、光绪本)》,韩素音参访安岳石刻等),首次以此方式相对全景式地记录了安岳石刻的历史和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