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图录以2012年以来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主,汇集全国43家文博、考古机构的近400件近期新考古出土文物,以“走向文明”“协和万邦”“海宇攸同”“殊方共享”四个部分,生动讲述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历程,以及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较为完整呈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
“亲历中国考古”丛书(全八册)介绍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几大考古发现,包括曾侯乙墓、满城汉墓、西汉南越王墓、马王堆汉墓、秦兵马俑、法门寺地宫、敦煌石窟、楼兰和尼雅。丛书的作者多数亲临考古发掘现场,主持或参与文物的发掘、保护、研究、展览等工作,取得了令学界瞩目和认可的成就。他们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了文明重现天日的惊心动魄的过程,以及出土文物对于文明存续和学术研究的重大意义。
东马坊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高桥街道东马坊村,经 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2018-2019年对东马坊遗址开展的考古工作,确定其在秦末汉初之际,为“三秦”之一雍王章邯的都城废丘,之前名“灋丘”,《汉书·地理志》载其“周曰大丘,懿王都之。
本书是一部检索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献资料的工具书,收录1923~2006年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公开出版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和研究方面的中文书籍、报刊资料,兼收部分内部资料及若干相关学科的文献。书中在以传统方式编排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增加了围绕学术研究专题编排的项目。
本书是以展览“ ”中的瓷器为突破口,讲述明清盛世御窑瓷器发展史,以明永乐宣德成化三朝,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瓷器为主要展品,同时以明清两代书画、家俱、杂项 作为搭配。十竹斋艺术集团拥有以文物商店为基础的国有文物商店的优势。本书内的展品规划以南京文物商店、扬州文物商店等全国国有文物商店的重要收藏瓷器为主,以十竹斋拍卖 二十周年以来的重要成交瓷器及十竹斋拍卖二十周年拍卖会的重要拍品为辅,将展览、学术和拍卖结合,助力十竹斋品牌价值。
这是一套海外馆藏的中国文物艺术精品的集合,收录了自世界各大博物馆拍摄的近千幅中国文物照片,分为“书画”“敦煌遗画”“青铜器”“陶瓷器”“金银器”等九个部分,每件(组)文物均配有相关专业人士撰写的文章,包括围绕文物本身的介绍鉴赏,及对其历史乃至器制渊源的考证与回溯,既是难得的历史文献资料集成,也为普通读者了解和鉴赏中国文物提供了流畅、易读又全面的观赏指南。
《千年邢窑》主要收录了博物馆(院、处、所),国外部分博物馆,以及民间收藏的邢窑文物精品近300件,窑址或墓葬残器及标本资料百余件,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邢瓷从北朝经隋唐五代到宋金元时期近千年来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一部融历史、文化、史料、鉴赏、趣味为一体的开创性图书。我们认为这部书对研究邢历史、探讨邢遗产、弘扬邢文化具有的价值。相信它的出版发行对人们深刻认识鉴别邢窑产品,强化对邢窑窑址的保护、发掘、宣传和对邢窑及产品的深入研究,以及筹建邢州瓷窑博物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用文物讲述历史,是了解历史的一种特殊欣赏方式。《国宝100》中,马未都从全世界的博物馆中遴选出100件中国文物,详细讲述。本套书共包括4本,分别涉及青铜、陶瓷、玉器、漆器、家具、法书、碑帖、绘画。它们有的得到无数赞誉,被国内精心收藏,有的在历史变故中辗转定居异国他乡。《国宝100:第一卷》收录了商代后母戊鼎、东汉铜奔马、清代各种釉彩大瓶等享誉世界的重量级国宝27件,讲述了这些国宝的前世今生,以及围绕着国宝发生的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同时插入大量精美图片,让读者对于每件国宝拥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国宝100:第二卷》收录了“中华第一玉雕龙”、西周大盂鼎、战国青铜杜虎符、元代广胜寺《药师经变》壁画等享誉世界的重量级国宝27件,讲述了这些国宝的前世今生,以及围绕着国宝发生的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同时插入大量
2003年在长沙走马楼东侧湖南省供销社综合楼工程工地考古清理出J8,从中出土简牍约2400枚, 大部分为竹简,少量为木牍。初步统计,简牍书写字数有6万多字,其中 大部分保存较清晰。据简牍记载历朔、文字风格基本可以确定为公元前125年至公元前120年西汉武帝早期的简牍,是经过考古科学发掘的 手资料,具有重要的珍稀史料价值。
中国机制铜元作为近代流通货币行用,只有短短的五十年的时间,却改变了中国三千年以来的钱币铸造模式,成为一头连接着传统方孔制钱,一头连接着现代机造硬币的划时代的历史货币。《中国机制铜元目录》(第三版)集编者多年收藏研究近代铜元的心得和成果,收录了2100余枚涵盖不同面值的铜元实物照片(包括第三版新增的各类机制方孔制钱约300枚),进行版别分类,并按照钱币品相和存世多寡定参考价,是现今铜元研究和收藏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上海博物馆藏品众多,截至2019年末,馆内藏品数量达102022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达144142件套。包括青铜、陶瓷、书画、雕塑、甲骨、符印、货币、玉器、家具、织绣、漆器、竹木牙角、少数民族文物等31个门类,尤以青铜、陶瓷、书画 为突出。上海博物馆借助自身深厚的底蕴,与世界各国的博物馆、美术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学术交流,作为和世界对接、展示文化的一个窗口,除了面向 广大观众之外,同时还承担了向世界各国观众介绍中国历代文化艺术的责任,故经常与世界各类博物馆、美术机构举办交流展览, 好的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推向世界。今借上海博物馆建馆70周年之际,汇总出版本书,向公众展示上海博物馆历年出境展览的情况。
考古与遗产保护是两个独立的事物,两者是一种互为依托又互为制约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一直是考古文博学界重视的问题。《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就从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出发,部分由各位工作在考古发掘最前线的考古专家从理论角度阐述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从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实际案例出发,分析考古在遗产保护案例中的实际作用。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的占卜主体是称作“子”的贵族,属典型的“非王卜辞”,这批甲骨不仅字体与文例有其独特的风格,而且卜辞的内容十分丰富。该书以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出土的编号为序,对该地甲骨文进行全面考释,按字形、词意、字头逐一分类、汇纂。甲骨文与现代文字一一对照,并按工具书体例施以笔画检索。
约公元前21世纪初,中原出现的夏王朝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继之而起的是商王朝,夏商承替延续千年之久。中国古代文明由早期形成阶段至夏商时期趋于成熟并走向繁盛,创造出独具特征的绚丽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其后数千年间中国社会的基本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近、现代考古学提供的丰富材料,极大地拓展了认识夏、商文明的视野。以田野工作为基础的考古学研究,成为重建夏、商信史的主要途径。杨锡璋等编著的本书系统介绍了20世纪夏商考古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及其为探索夏、商历史,重现夏、商文明所做出的贡献。本书重点介绍了1928年以来的殷墟发掘与研究,二里冈商文化与郑州商城的发现与研究,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及夏文化的探索,偃师商城、安阳洹北商城以及商代其他城址、重要遗址和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本书以邛崃市域内不可移动文物为记述对象,按文物遗址、摩崖造像、古建、墓葬等分类编写,全面介绍邛崃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的时代背景、地理位置、保存现状、具体特点及文物级别、艺术价值等,同时配以1008幅文物图片,以期得到图文并茂的直观效果,是一部全面介绍邛崃市域内不可移动文物的专业性综合性调研资料的汇编,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在平城遗址及其周围,至今遗存着大量有关丝路或者西方文明的遗迹和遗物,的当属云冈石窟,是佛教通过丝绸之路直通平城的优选物证,还出土许多外来器物,如鎏金高脚酒杯、仿波斯银盘、 琉璃碗、银质耳杯、镶宝石金戒指、波斯银币、四狮环立石灯、各种中亚伎乐俑和牵骆驼的俑、丝绸之路东传乐器等,充分显示出丝绸之路与平城的重要关系。本书稿将选取约200件平城丝路文物,分金属器、玛瑙、宝石、玻璃器、石雕、陶器等不同种类,通过高清图片与文字描述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展示。
《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已获2024年度 出版基金资助,并入选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党的十八大以来, 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全书汇集了2012—2023年共12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20个考古发现,年代跨度达百万年,地域涵盖中原及边疆地区,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生动例证。其中的良渚、石峁、三星堆等考古项目 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关注度。编写者结合文物考古领域前沿研究成果,阐释解读考古发现,包括遗址概况、考古发掘经过和成果、学术意义及价值等,并配图呈现遗址环境、发掘工作场景、出土精美文物,意在系统回顾总结、全面展示新时代以来中国在文物考古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