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 中国 ?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出现了 中国 二字。这一重器于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 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 ,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 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早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 是对*早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后辐辏到二里头遗址 中国*早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个王朝 夏王朝的诞生。
不要问我是谁,也别要求我一成不变:这是一种身份的伦理;它决定着我们的身份证件。但愿它让我们在写作时获得自由。 福柯 《知识考古学》犹如思想的空中楼阁,以非连续性、断裂、差异的考古学反对连续性、起源、总体化的观念史,通过对话语形成与陈述进行分析,呈现作为主体的 人 和知识在话语实践中被建构的过程,深入剖析 人之死 的主题,终建构一种基于 话语实践 知识 科学 的考古学。 此次推出的是全新中译本。
三星堆出土文物为何显得 奇奇怪怪 ?它们在何时诞生,由何人所为?有着怎样的含义和用途?这些问题令公众瞩目,却一直布满谜团,乃至堂而皇之地出现 外星文明 的离奇解释。而学界也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从遗址发现至今的近百年时间里,三星堆之惑层出不穷。 本书是 考古纪事本末 系列之二,资深考古学者许宏继续将 纪事本末 的体裁运用到考古事件当中,自三星堆遗址早的研究发掘者开始追究,从林林总总的学术史料里归结出十大困惑点,抽丝剥茧般理清其中的观念分歧与衍化脉络。相信读者会在了解这些前因后果之后有所领悟,在比较各家长短之后,对三星堆有一个深入而宽广的认识。
《神衹、陵墓与学者:考古学传奇》是一本有关考古学的经典畅销书,作者追寻着伟大学者和冒险家的足迹,从欧洲来到中东,又转至中美洲。当施里曼发现特洛伊、卡特开启图坦卡蒙传奇般的墓室、科尔德维挖出巴比伦城、以及商博良破译埃及象形文字时,读者们宛如身临其境,亲历这些湮没已久的世界被揭开神秘的面纱。
考古发现的遗迹,尤其是作为大型遗迹的都城遗址,相对于遗物来说,不是那么直观和易于观察,但它正是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载体。如果有人说,从二里头国家(夏或商王朝)诞生到汉代的绝大部分都城是没有外城的,甚至说这一千多年是不设防的时代,您相信吗?本书许宏是继《何以中国》之后,从另一个角度对早期中国的解读,同时也是考古学者用自己的方式构建历史、体现考古学家在古史构建中发挥作用的又一力作。如何观察古代都城在先秦时期的时代变迁,如果理解 大都无城 现象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文化内涵,我们跟随考古学家,从本书中寻找答案。
本书根据1984年初秋作者在北京大学考古系的九次演讲记录整理而成,内容集中于宏观性探讨中国考古与一般性问题的关联。是80年代国内为流行的考古学读物之一。此次再版,还收录了他去世前后发表的三篇文章,集中表现他晚年对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认识和反思。对想了解什么是 考古学 ,以及考古学对史学研究有何助益的年青读者来说,本书不失为简要而又富启发性的读物。
随着当代中国考古学研究领域的跨国扩展和研究视野的国际化,如何在学科层面推动和创新考古学的概念和技术,是学界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当代中国考古学的概念和技术的源头在欧美,中国考古学与欧美考古学思路历程的互动,表明中国考古学是世界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初地层学和类型学的引进,到后来文化概念的推广,以及近兴起的聚落考古、经济考古、景观考古、性别考古以及大众考古,中国考古学在与欧美考古学互动的同时,也在探索本土化的道路。本书试图探索当代中国考古学所使用的这些概念的渊源和发展,并选择性地利用这些概念对中国考古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书是关于东王公图像与信仰的综合研究,以学界较少关注的东王公图像为研究对象,全面细致梳理考古和文献材料,尝试阐明东王公图像及其信仰的基本面貌,并结合西王母图像,对东王公、西王母图像的出现及二者结合发展等相关问题加以考察。本书以东王公图像的源起与发展为脉络,将其分为初现和成熟两个阶段,着重对东王公的产生、发展、分布地域、形象、侍从等问题加以讨论,进而将东王公与西王母作对比,探究二者的关系,并对东王公信仰及其与蓬莱信仰的关联作系统阐释。
本书源自作者1966年在耶鲁大学以 史前聚落的分析与比较 为题的人类学讲座,英文本出版于1967年,名为Rethinking Archeology。书中系统地阐释考古学的学科性质、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集中体现了作者在 新考古学 潮流的背景下,对考古学理论的再思考。张光直先生主张把聚落作为考古学主要的解析单元,认为考古学的首要目的是用有效的手段通过考古资料来了解人的世界的本质;他对族群、聚落、文化等概念的颇富常识又充满逻辑的阐释,极大地拓宽了同代和后学的思路。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或许就是奠定作者一生辉煌成就的基石。
《百年古墓挖掘史》一书,用精炼通俗的语言,总结了国内外自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重大考古发现,例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等重要遗迹的发现和挖掘历程。这是郑振铎先生在考古学方面的重要作品之一,资料详尽,条理清晰,文辞生动,具有很强的学术意义和可读性。
三星堆出土文物为何显得“奇奇怪怪”?它们在何时诞生,由何人所为?有着怎样的含义和用途?这些问题令公众瞩目,却一直布满谜团,乃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外星文明”的离奇解释。而学界也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从遗址发现至今的近百年时间里,三星堆之惑层出不穷。本书是“考古纪事本末”系列之二,资深考古学者许宏继续将“纪事本末”的体裁运用到考古事件当中,自三星堆遗址最早的研究发掘者开始追究,从林林总总的学术史料里归结出十大困惑点,抽丝剥茧般理清其中的观念分歧与衍化脉络。相信读者会在了解这些前因后果之后有所领悟,在比较各家长短之后,对三星堆有一个深入而宽广的认识。
国之瑰宝,器物有灵。 15位俊美少年,40个精彩文物故事《 宝藏》热门文物化身美少年,与你共赴一场冒险之旅你,被命运选中的器灵守护者,将与六大地区的文物器灵一同守护文化!北部器灵守护局《千里江山图》样式雷建筑东部银雀山《孙子兵法》彩凤鸣岐七弦琴西北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兽首玛瑙杯越王勾践剑青铜神树铜屏风构件五件你的目标:集齐所有文物,成为新一代器灵守护大师!奖励掉落:器灵探测卡6封神秘委托信,开启游戏:消失的彩瓶神秘古蜀国冒险博物馆奇妙夜君从画中来沉睡的面具梦境委托者互动剧情,多重选择你将跨越时空,踏上惊心动魄的冒险之旅!精美细节展示:特色封面设计美少年立牌书签208p精美全彩内文随书礼包:器灵探测卡×1守护者信件×1时空转换立牌×1守护人手册×1 的制作班底:人气作者明戈、清夜月等携手lofter画师Nieorst
半个多世纪以来,发现了数量不少、与吴国历史相关的铭文铜器,近年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以及零星发现的简帛资料,对于研究吴国历史意义重大,颇有补正吴史的作用。本书通过利用这些资料,对《吴太伯世家》所载内容进行广泛注释。本书以《吴太伯世家》原文为纲,以《春秋》《左传》等传世文献及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为目,对迄今所见吴国史料进行汇集,并立 新证 一目,对原文出现的地名、人名、史事等酌情注释,就相关问题既有研究成果的介绍汇总,亦有自己的见解陈述。
由王先胜*的《中国上古纹饰初读》是关于中国上古(夏商周一秦汉)纹饰的知识性和探索性读物,主要涉及青铜器纹饰、陶器纹饰、玉器纹饰、漆器纹饰、汉画像等,以及少数特别的器型、遗迹及其他纹饰。力求全面简介与重点解读相结合。 通过大量代表性纹饰、图案的内涵解读和分析,初步探明:上古纹饰与远古一脉相承,以古代天学、天文历法、易学为核心的基本知识、思想观念、信仰等不仅是纹饰的主要内涵和结构依据一一通过纹饰构造出上古社会天文与人文水乳交融的精神与文化世界,同时它们也成为先秦 诸子百家 尤其儒、道、阴阳家等中国早期思想文化的重要来源和基础。重点探索了龙、太*图、八卦、并封、饕餮纹、云纹等代表性图像或文化现象的起源及其内涵。 本书读者对象主要是中学生和中小学教师,可做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资
本书作者在全面批阅新出土的唐代墓志铭后,对墓志铭的传记文学属性重新进行评估,认为墓志铭符合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应当纳入传记文学研究范畴。因此对新出土的唐代墓志铭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地阐释。全书由上编、下编和附录三部分组成:上编集中对唐代墓志铭的传记文学价值进行全面阐释。下编则选取了几方较为重要的墓志铭进行专门研究,上编论述的部分问题在下编得到进一步深化,使人们对唐代墓志铭的传记文学价值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最后以示例的形式附录新出土墓志铭与唐人传记的订补资料,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均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基本信息 书 名 汉曹全碑 中国书法名碑名帖原色放大本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作 者 胡紫桂著 出版时间 20141201 I S B N 9787535671295 定价 45 开 本 8开 260*384 装 帧 平装 版 次 1 字 数 0 (千字) 页 数 47 读者范围 内容简介 胡紫桂主编的这本《汉曹全碑》是“中国书法名碑名帖原色放大本”系列之一,精选了汉代著名
宇宙洪荒,人在何处?考古人有自己的感悟和故事。作者作为长江流域文明化进程中最重要遗址的一线发掘者,上山文化与跨湖桥遗址正是在作者的手下,渐露真容的,是最为权威的史前江南和考古所见中华文明起源故事的讲述人。不仅如此,此书并不是停留在考古学科的层面进行写作,更多地是作者自我拷问的“沉思录”,具有较强的人文关怀。作者文辞清丽,写作态度严谨与文采并举,文稿深具可读性。 书稿目录: 1遥看象牙塔(神秘与神圣):早年映像:十三陵、马王堆、北京猿人、金缕玉衣。画外音:神圣与蒙昧。 2考古的民间面目:盗墓者;大学考古专业:老师和同学。 3从河姆渡出发(考古入门):风暴仪式;河姆渡的故事;遗址名称;失落的地图。 4考古江湖(领队的资格):天下第一铲;摸陶片的传说;探方边上。 5碧落黄泉
毡帐,作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分标志,公元4世纪时由北方草原地区传入中原,并于唐时在黄河流域广泛流传于社会各阶层。本书力求在全面收集4—10世纪墓葬、石窟寺等考古材料及国内外文博机构收藏品中与毡帐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材料的基础上,对毡帐的地域分布与时代特征进行探讨,通过对毡帐的分类研究从而划分出毡帐的谱系:圆形毡帐和方形毡帐两大系统,并对其发展源流试做讨论。此外,对载帐架骆驼俑发展演变的分析,对理解毡帐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骆驼俑所负载的木排装帐架经历了由写实向抽象演变的过程,表明当时社会人们对毡帐的认识与理解也存在着逐渐接受和认同的过程。
中國古代,巫者執掌交通鬼神,其本身雖不具超乎自然的力量,但古人相信巫者可藉鬼神之力以成諸事。古代巫者的主要活動,可分爲交通鬼神、醫療巫術、救災巫術、生產巫術、求子生育、建築巫術、喪葬巫術、祝詛放蠱、神明裁判等九項。 本書選取筆者近年來發表的若干篇文章,以甲骨文、銅器銘文、盟書材料、簡牘材料、帛書材料等古文字材料爲 手研究資料,輔以考古遺物與其他傳統文獻典籍,主要運用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討論各種出土文獻資料所見與早期中國巫術相關的內容,進而考察其特徵。各章中亦附若干圖表,以備參考。
玉器,是良渚文明最为重要的文明因素之一,也是中华大地上玉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种类繁多的良渚玉器,可以分为功能性法器,功能与身份标志的装束品,一般装饰品以及礼仪性用具等几个方面。通过本书的解读,读者能清晰地了解到各种良渚玉器之间造型上的联系与功能上的配伍关系,从纯欣赏的角度领略玉器的美感,逐渐过渡为对良渚人精神世界的理解。本书最后还将在更大的范围里,介绍良渚文明之后,良渚玉器的流传与继承以及古今用玉制度的发展演变,从考古学的视角,以良渚玉器为切入点,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