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笔记》是李零在疫情期间阅读考古学史相关书籍所写下的读书笔记,分为《考古研究大历史》《我身边的考古学史》《魂断蓝山》三篇。上篇从博物馆说起,围绕“考古学”展开;中篇先后聚焦考古学领域的核心人物夏鼐、苏秉琦、张光直,围绕他们各自所持的观点及著作展开;下篇聚焦李零与之惺惺相惜的考古学家柴尔德,阅读了柴尔德的五部传记,“魂断蓝山”所暗示的,正是柴尔德传奇生涯的归宿,余韵悠长。相比此前的笔记体著作,这部《考古笔记》体量更大,既有读书、读史的体会,也有宏观的思考。这套书所讨论的问题、人物,既围绕着考古、考古学和考古学家,同时也围绕着眼前的世界。如全书题记所言:“自今视昔,不再遥远。”
《昆仑之上:汉代升仙信仰体系的图像考古》由王煜著
这是一套海外馆藏的中国文物艺术精品的集合,收录了自世界各大博物馆拍摄的近千幅中国文物照片,分为“书画”“敦煌遗画”“青铜器”“陶瓷器”“金银器”等九个部分,每件(组)文物均配有相关专业人士撰写的文章,包括围绕文物本身的介绍鉴赏,及对其历史乃至器制渊源的考证与回溯,既是难得的历史文献资料集成,也为普通读者了解和鉴赏中国文物提供了流畅、易读又全面的观赏指南。
本书内容分为文字、图片两大类,彼此互补,相得益彰。 一、文字为《安岳石刻研究》《安岳石刻艺术赏析》两章,18节,16万字。一方面,从学术角度解读了安岳石刻,讨论了其历史、艺术、科学的多元价值;一方面,从艺术角度赏析了安岳石刻艺术,描述了其艺术之美。 二、图片分“安岳石刻映像”,约100张,相对全景式地再现了安岳石刻艺术的经典;“安岳石刻文献”,约60张(包括清代《四库全书》《四川通志》《四川全图?安岳》《安岳县志(康熙、乾隆、道光、光绪本)》,韩素音参访安岳石刻等),首次以此方式相对全景式地记录了安岳石刻的历史和重大事件。
用文物讲述历史,是了解历史的一种特殊欣赏方式。《国宝100》中,马未都从全世界的博物馆中遴选出100件中国文物,详细讲述。本套书共包括4本,分别涉及青铜、陶瓷、玉器、漆器、家具、法书、碑帖、绘画。它们有的得到无数赞誉,被国内精心收藏,有的在历史变故中辗转定居异国他乡。《国宝100:第一卷》收录了商代后母戊鼎、东汉铜奔马、清代各种釉彩大瓶等享誉世界的重量级国宝27件,讲述了这些国宝的前世今生,以及围绕着国宝发生的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同时插入大量精美图片,让读者对于每件国宝拥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国宝100:第二卷》收录了“中华第一玉雕龙”、西周大盂鼎、战国青铜杜虎符、元代广胜寺《药师经变》壁画等享誉世界的重量级国宝27件,讲述了这些国宝的前世今生,以及围绕着国宝发生的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同时插入大量
约公元前21世纪初,中原出现的夏王朝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继之而起的是商王朝,夏商承替延续千年之久。中国古代文明由早期形成阶段至夏商时期趋于成熟并走向繁盛,创造出 特征的绚丽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中国文明发展 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其后数千年间中国社会的基本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 近、现代考古学提供的丰富材料,极大地拓展了认识夏、商文明的视野。以田野工作为基础的考古学研究,成为重建夏、商信史的主要途径。杨锡璋等编著的《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精)》系统介绍了20世纪夏商考古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及其为探索夏、商历史,重现夏、商文明所做出的贡献。 《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精)》重点介绍了1928年以来的殷墟发掘与研究,二里冈商文化与郑州商城的发现与研究,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及夏文化的探索,偃师商城、安阳洹北商
本书是一个在贵州从事文物保护工作40年的从业者最近5年的田野调查笔记,收录的主要是作者自2017—2022年参与贵州“茶马古道”“龙场九驿”“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的古代西部出海通道部分,以及长江流域文物资源等专项调查工作的内容。笔记内容涉及文献研究、实地调查、碑文识读和考证,是作者在行走贵州各地进行田野调查基础上,对贵州文化遗产资源所见所闻及相关历史信息的真实记录,可为有兴趣的相关爱好者和公众提供参考。
《殷墟甲骨文编》包括甲骨文字形整理理论研究(前言部分)、甲骨文字编、检索方法、文字考释四部分。 《殷墟甲骨文编》系统研究、整理《合集》等十一种资料中所有的甲骨文字,基本能涵盖殷墟甲骨文单字,这将为以后再补充其他新字和已有字的同字异形体奠定基础;为未释读文字正确解读,提供客观的甲骨文字形;为深化已释甲骨文字形与字义、语词之间的研究,提供较全面的对比材料。同时,为甲骨文考释、甲骨文的普及、宣传提供准确、可靠的字形;为互联网上检索、查阅甲骨文字形、字义及其出处,奠定基础。
《罗州城与汉墓》是一部集城址的勘探、发掘资料与汉墓发掘资料于一体的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书中系统而翔实地报道了湖北省蕲春罗州城古汉城和宋城遗址的调查、勘探、发掘资料以及周围七处墓地115座汉代墓葬的资料。通过对罗州城址演变历程的分析,初步展示了蕲春县汉、宋故城的基本面貌;通过对周围汉墓群的综合研究,初步建立了鄂东地区汉墓年代分期序列,同时,为建立湖北地区汉墓年代序列奠定了基础。《罗州城与汉墓》可供考古、历史专业人员参阅,特别对从事汉代古城研究及汉墓分类分期、文化因素分析、汉代地方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等研究的专业人员是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
《中国金银器》是我国第一部完整展示金银器在工艺美术领域流变的鸿篇巨制,也是一部纸上的人类生活史,囊括了先秦至清的金银器皿与金银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和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全书依历史朝代和器物功用,于两千页篇幅内,将金银器这一西风东渐之物在华夏之邦的落地、嬗变、融合直至自生光华的过程,以真实可见的图像影写一一作注。作者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古代金银器的系统性研究,图文互见,可说是其一贯追求的研究方法与呈现形式,将沉睡于书典中的名目与往昔埋于地下而今重见天日的器物或重建连结,或直观再现,这也是名物研究的要义所在。 全书为精装五卷,中式翻身,内括九十万字,图逾四千幅:卷一呈列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卷二讲解隋唐五代辽;卷三分陈两宋金元;卷四宣明;卷五详清,并附录极具资料价值
本书是一部检索有关先秦秦汉史、秦史、秦汉史文献的工具书。分为著作和论文索引两部分。所收文献发表时间为1919年至2019年,以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和公开发表的论文为主,兼收部分内部刊物的资料、社科专著、科普读物和文物图录等资料。本书按内容类别检索,方便查找。
《重新发现的中国雕塑史:从石器、陶器、陶像、铜器、俗像、佛像到赏石的完整叙述》由丁文父著
自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王朝,史称周代。这一时期周武王、周平王分别建都西安与洛阳,由此,史家又以西周、东周称之。 张长寿、殷玮璋等编著的《中国考古学(两周卷)(精)》介绍了我国考古工作者在20世纪中对两周遗址进行的一系列考古发掘及其研究成果。这些发现在许多方面不仅填补了文献的空白,也从不同视角阐述了周朝八百余年间,创造的比商代 高的历史文明,洞察到东周时期出现社会变革并向封建制度转化的必然趋势。两周是我国青铜时代的 时期。青铜制品中有不少惊世之作,还出现了人工冶铁业。读者可从本卷对两周时期的都城遗址规模、布局与出土物的介绍,了解到当时的社会政治与经济状况;看到周公所制的“礼制”及走向“礼崩乐坏”的过程,感受到古代先民在农业,手工业与艺术文化方面的
本书是对于最近三十来年的中国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的一个综合性的叙述。我们考古所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曾编写过一部《新中国的考古收获》(1961年出版)。现在又经过了二十年。这期间,新的发现层出不穷。考古资料的数量,犹如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不少的新成果,而新的发现也使得许多旧的看法过时了。这就需要改写旧的章节和增添新的章节。所以,我们决定重新编写。这是一本新书,并不是旧书的增订版。编写这书仍是一项集体性质的工作,但是参加编写的诸同志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要把这三十年来丰富的成果,比较客观地、有选择地加以概括,写出一本全国性的、综合性的著作。
本书通过对一百年来关于中国考古学研究的梳理,从中遴选出30篇左右有代表性的经典论著并进行点评,以方便和提升研究生教学,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鉴别能力和学术素养,为需要开拓学术领域的年轻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研究读本,帮助学生和青年教师为将来的研究奠定基础。本书包括总序(张岂之撰)、导论(学术史的梳理)、30篇左右经典论著选读(每篇论著前加千字左右编者点评,后加延伸阅读)等部分。
本成果从汉代宗教信仰的角度出发,以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汉墓中的时空隐喻要素以及见诸汉画的神祇与仙谱,重新解读了\"孔子见老子\"图、济南无影山彩绘陶器、长沙马王堆墓帛画、长沙金盆岭晋墓等诸多墓葬考古材料。尤其是通过大量考古材料与文献对应,论证了汉晋时期一个占支配地位的原始道教 思想--\"太阴炼形\",并通过原始道教的神学逻辑建立起了一套死者太阴炼形成仙过程的理想模型,从而使许多令人费解的墓葬文化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解决了困扰学界多年的学术问题,填补此方面的学术空白。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宗教史研究及宗教考古学研究都具有 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