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大辞典》(第二版)为一部大型专科辞典,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 的重要指示精神,对季羡林先生主编的《敦煌学大辞典》(1998 年版)的全面修订。按照专业性、全面性、世界性和时代性的要求,充分吸收 20 世纪末以来海内外敦煌学研究成果,修改完善原有词条、附录,增加新词条、新附录和新门类,主要包括敦煌学通论、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和考古、宗教、学术史 7 大部类,石窟艺术、佛教典籍、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社会、石窟考古、人物、天文历法、医学、著作、版本等68个门类,收录词目 12000 条,图版 1200 余幅,总篇幅 400 余万字。与第一版相比,新增词目 5000 余条,新增图版700余幅,新增字数160余万。大辞典全方位总结、反映了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当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 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作者 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 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 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本书文字明白晓畅,故事与知识融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 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路径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敦煌学概论》是我国*本讲述敦煌学的简明教材。作者以自己走上研治敦煌学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入题,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敦煌经卷与艺术品的丰富内容,从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评述敦煌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价值。作品推本溯源,深入浅出,还将如何研究敦煌写卷的方法娓娓道来,并饱含对研究敦煌文化年轻一代的热切期望。
丛书介绍: 20世纪初因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献流散而兴起的 敦煌学 ,成为 世界学术之新潮流 。浙江的罗振玉与王国维 导夫先路 ,几代浙江学人(包括浙江籍及在浙工作生活者)奋随其后,薪火相传,从赵万里、姜亮夫、夏鼐、张其昀、常书鸿等前辈大家,到王仲荦、潘絜兹、蒋礼鸿、王伯敏、常沙娜、樊锦诗、郭在贻、项楚、黄时鉴、施萍婷、齐陈骏、黄永武、朱雷等著名专家,再到徐文堪、柴剑虹、卢向前、吴丽娱、张涌泉、王勇、黄征、刘进宝、赵丰、王惠民、许建平以及冯培红、余欣、窦怀永等一批更年轻的研究者,既有共同的学术追求,也有各自的学术传承与治学品格,在不同的分支学科园地辛勤耕耘,为国际 显学 敦煌学的发展与丝路文化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贡献。浙江的丝绸之路、敦煌学研究者,成为国际敦煌学与丝路文化研究领域举世瞩目
煌煌,大明也。明代是中国历 一个璀璨的时代,其冠服制度 是从一个侧面生动诠释了大明王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不同代际、地域之间的传承与创新。 本书充分运用考古发掘材料,综合传世实物、文献、图像,对明代帝王后妃、品官命妇、士庶及妻的冠帽服饰做了系统梳理与研究,客观上体现着明代礼制的变化,是一部有着多重价值的明代服饰专著。
本丛刊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上海师范大学敦煌吐鲁番学研究所、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会、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合办。每年出版一卷,以刊登研究敦煌吐鲁番及相关地区出土文献的论文为主,兼及学术动态和书评。内容包括历史、地理、艺术、考古、语言、文学、哲学、宗教、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各方面的学术专题。 本刊为国际性学术期刊,以追求学风严谨、创新有据为特色,倡导发表新史料、新书评和相关学术信息,内容丰富,学术价值较高。
把优秀的宋诗扼要地介绍给广大读者阅读。这里我们只选了一百多首,自然不能包括宋诗的全部精华,也很难完全体现宋诗的特色;我们只是想使这些入选的诗比较能够反映宋诗的精神面貌,并努力发掘了一些过去被人忽略的作品,以求丰富多采。
《没这回事》这是最近畅销小说《国画》的作者王跃文推出的系列小说,《国画》洋洋五十万字对一批生存于权力中心和边缘人物的世相百态的精微描写让许多读者感叹不已,本书收集的他的8篇小说,又一次从各个角度揭开了现代《官场现形记》的面纱。其文章对官僚们的明争暗斗有细致入微的的描写。
本刊每年出版一卷,以刊登研究敦煌吐鲁番及相关地区出土文献的论文为主,兼及学术动态和书评,本卷为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三十周年论文选粹。
《丝路遗珠(交河故城高昌故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物精品展)》介绍了: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所在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山脉南麓,扼守欧亚陆路交通要冲,是丝绸之路中路的重镇。历经岁月的洗礼,两座古老的城池虽已满目沧桑,残垣断壁,但那些高大雄伟的城墙、屹立的马面、宏伟的寺庙殿堂、宽阔的大道、巧夺天工的官署、别致的可汗堡,依然展现出了丝绸之路沿线的社会经济、城市建筑技术、宗教信仰及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它们虽已荒废数百年,但是所沉淀的历史文明,犹如两颗遗留在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绚丽多彩。
《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1编):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9卷)》共三十卷,《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1编):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9卷)》系第九卷。此套书以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全部汉文非佛教文献为数据源,将这些数百年前或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写本,全部按号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宇,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决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校记和一百年来学术界有关该文书的研究文献索引。《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1编):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9卷)》收录的文献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历史、艺术、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社会、建筑、科技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共三十卷,本书系第十三卷。此套书以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全部汉文非佛教文献为数据源,将这些数百年前或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写本,全部按号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决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校记和一百年来学术界有关该文书的研究文献索引。本书收录的文献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历史、艺术、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社会、建筑、科技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文史中国:世界的敦煌》是对敦煌艺术的总体介绍,作者力图从世界的角度为广大读者介绍敦煌的历史和艺术。敦煌文化是古代中国文化、古希腊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碰撞的产物,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值得中国乃至全世人民骄傲。《文史中国:世界的敦煌》分为三章。章主要介绍敦煌从秦汉一直到明清的历史,并相应介绍了敦煌文化的概况。第二章分三个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至元三个时期,详细介绍了璀璨炫目的敦煌石窟艺术。第三章讲述了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始末,并结合文献资料和出土的文物,介绍了百年敦煌研究的历程和成果。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共三十卷,本书是第二卷。此套书以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全部汉文非佛教文献为资料来源,将这些数百年前或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写本,全部按号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决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校记和九十年来学术界有关该文书的研究文献索引。本书收录的文献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历史、艺术、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社会、建筑、科技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敦煌画研究》是日本学者松本荣一先生的著作,1937年由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刊行。该书收集流散于世界各地的敦煌绢纸绘画照片资料以及业已出版的敦煌石窟壁画图版,对各种敦煌绘画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图像学研究。全书共八章,每章下又分若干小节,探讨变相图、佛传图、本生图、特殊尊像图、罗汉图、高僧图、密教图、外教图等图像。另有《附图》一册,收录研究篇中提到的各种画作的黑白图片,共计435张。这是 部系统研究敦煌画的著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项目是浙江大学出版社与敦煌研究院合作,依托浙江大学与敦煌研究院的战略合作关系,以及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凝聚学者资源的条件下,联合敦煌研究院赵声良研究员、台湾 佛造像研究学者林保尧教授,以及日本筑波大学李梅博士,共同攻坚克难,将使用晦涩古日文写作的
《浙藏敦煌文献校录整理(套装全2册)》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敦煌吐鲁番研究》每年出版一卷,以刊登研究敦煌吐鲁番及相关地区出土文献的论文为主,兼及学术动态和书评。为庆祝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3卷)》特刊发专号,刊有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日本等著名学者关于敦煌、吐鲁番学的研究论文30余篇、书评2篇及2010年8月至2012年12月出版的新书目。本书由饶宗颐主编。
本书内容以国际敦煌学学术信息为主,刊发的文章的文种包括中文(规范繁体字)、日文和英文,每年出版一期,主要栏目有:每年的各国敦煌学研究综述、新书讯、各国召开敦煌学学术会议的有关信息、书评或新书出版信息、项目动态及热点问题争鸣、对国际敦煌学发展的建议、重要的学术论文提要等。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共三十卷,本书系第十二卷。此套书以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全部汉文非佛教文献为资料来源,将这些数百年前或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写本,全部按号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决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校记和一百年来学术界有关该文书的研究文献索引。本书收录的文献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历史、艺术、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社会、建筑、科技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