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满怀景仰之情、涌入巴黎圣母院的旅人有数百万之多。2019年4月,当这座伟大的哥特式大教堂几乎被火情毁于一旦时,整个国际社会为之动容。 法国索邦大学历史学与考古学教授丹尼 桑德隆,重返巴黎圣母院建造的历史语境,以 工程与实施 大教堂的运作:一个等级森严的世界 城市中心的主教座堂与其教区 历任国王与圣母院 四大篇章为脉络,重新凝视这座古老的建筑,并配以大量精美插图,追溯这座举世闻名的法国古代建筑的修建过程,以及历史舞台上教会、信众、王室等势力的权力角逐。
本书是伟大的博物馆系列中一本亚洲博物馆方面的书,集中介绍了印度古代文化*辉煌的拉贾斯坦邦地区主要的博物馆中的有代表性的精美藏品。 拉贾斯坦是印度艺术的明珠,也是各国游客的热门打卡地,该地保存有大量富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物,本书即介绍了这个地区著名的展馆和代表性艺术作品,以期为读者呈现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和艺术的盛宴。
董作宾(1895-1963)是 甲骨四堂 之一,曾于1928-1934年间多次主持并参加中国考古学史上伟大的殷墟科学发掘。董作宾一生著作颇丰,曾于20世纪40年代初编撰《甲骨丛编(第一集)》,因故未刊,现藏国家图书馆。《甲骨丛编(第一集)》为纸捻毛装稿本,共四册。第一、二册为甲骨文摹写图版,第三、四册为释文及考释。书稿中共收?h甲骨摹本1090幅(1005号),按五期编排,各期再按甲骨材质分 甲 骨 二类。各类下以 专题 编排。董作宾拟运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的五期分法和十项标准,对当时所见的全部甲骨文资料予以理董;考释部分先释文,再分专题考证,其间有多项对甲骨学的开创性研究。《甲骨丛编(第一集)》对原书稿进行整体影印,为甲骨学及学术史研究提供宝贵资料。
作为丛书 博物馆 特色藏品 的组成之一,《王室至爱 格林尼治皇家博物馆百件藏品》从托勒密的《世界地图》到天文台钟,从英国格林尼治皇家博物馆的众多藏品中挑选了百件有独特意义的藏品,从伊丽莎白一世(敌舰队的画像)到纳尔逊勋爵(Lord Nelson)在特拉法尔加之战(Battle of Trafalgar)中所穿的军装,等等,配有近120幅精美的藏品图片,以时间顺序展示了格林尼治皇家博物馆标志性的艺术品,其中包括一些近年来新收购的物件,每件物品都伴随着一个生动迷人的故事。
碑帖是指从古代刻石上捶拓下来的拓本。碑帖拓本在国内外许多图书馆、博物馆和私人手中都有收藏。整理碑帖,就是弄清每种碑帖的名称、年代、大概内容、撰文和书写的人;还要了解它的版本,即是出于原来刻石还是翻刻、拓的时代、流传情况(据题跋、印鉴)等等。知道了这些,便能编目和著录。 法藏中国拓片目录 是法国著名汉学家、法国远东学院前院长戴仁先生主持的一项重要科研项目成果,故宫博物院施安昌先生与众多法国汉学学者参加了该项工作,经多年努力,将法国各博物馆、图书馆及学术单位收藏的中国古代拓片做了全面详细的登记编录,本书为其中一卷,收录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館所藏中国拓片,计一千余种。著录事项翔实可靠,索引编制细致实用,是一部研究与查找法国相关机构收藏中国拓片的实用工具书。
本书是 四川大学博物馆藏品集萃 丛书之一种。铜镜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是用来祭祀的礼器,西汉末期慢慢的走向民间,既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又是工艺精湛的艺术品。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四川大学博物馆收藏有历代铜镜300余件,此次从中精选172面,附精美照片,详细介绍每件铜镜的名称、年代、造型、图案及铭文等信息,以满足铜镜收藏者、考古文物等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需要。
本书为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研究丛书的第三部,由该馆学术部牵头编写,以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明清海防类文物的释读为主要内容,分为数个板块,收入几十件馆藏精品,每一件藏品均有撰写专门的解读文章,并配有全新拍摄的高清摄影图片。本书以航海文物为线索,结合大量图像和解读文字,力图从历史、文化、艺术的角度来向公众介绍航海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航海画卷让读者跨越时空疆界,体验大航海时代的无穷魅力。
东晋永和九年(三五三年),暮春三月,书圣王羲之与谢安等衆多名人齐聚会稽山陰之兰亭。
吴十洲著的《紫涅槃(从皇宫到故宫博物院)(精)》主要记述了从故宫博物院建院的1925年至今的90年的历史,它展现了一座皇家私人宫殿成为重量博物馆的发展历程,读者能从中看到一座皇宫的变迁,也能看到一个国家从封建末期到国民革命到内忧外患再到和平时代的历史轨迹。已故的文物专家、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先生在序中说这是一部“广罗史料分析,又采访耆老燕谈,加以参考印证,可称文献足征,益以史学卓识见长”的作品。 本书很早由文物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当时书名叫做《紫城的黎明》,是相对于庄士敦的名作《紫城的黄昏》而言的,庄氏写的是他辛亥革命之后进入“小朝廷”到1924年冯玉祥武力驱逐溥仪出宫这段时期的所见所闻。而庄士所认为的“黄昏”在作者看来则是预示着紫城开始一段新历史的“黎明”。 本次再版将对原作
本书是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系列的第二册,图文并茂,解说生动,主题为太平天国运动,系统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对清朝统治的冲击,以及清政府的应对中暗含了哪些玄机,汉族官员势力兴起对之后的形式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等等,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军事斗争的乱象和联系。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的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是现代民族国家重建的开始。 辛亥革命的目标是刻意模仿美利坚合众国,是要建立美国式的政治架构;辛亥革命的政治手段,是刻意模仿一百二十年前的法国大革命,是要以暴力手段打碎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中国。 辛亥革命的前半场确实是按照法国大革命的剧本在演出,孙中山等先行者经过十几年艰辛奋斗,终于将 一个人的革命 演化成全民族觉醒,只是当武昌起义爆发后,特别是当清政府阵前换将,启用袁世凯职掌朝政,南北对峙一下子由满汉之间的种族冲突变成了汉人之间的对决。辛亥革命后半场放弃了法国大革命的老套,在经过短暂和谈后,南北握手言欢,清帝退位,五族共和。 对于辛亥革命
《从红楼到故宫郑欣淼文博文集》收入笔者从1999年到2015年有关文博工作的各类文章,共65篇(首/组),分为四辑,以下略作说明:辑,16篇文章,主要是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博物馆发展的研究。其第二辑,21篇,是关于故宫博物院的文章。第三辑,14篇,记了14位人物。第四辑,14篇(包括4首/组诗歌),是与文化遗产有关的其他文章与诗歌。《从红楼到故宫郑欣淼文博文集》还收录了160多张照片,分别集中在全书卷首与其他四辑之中。这些照片,都和文集的文字内容有关。这本包罗甚杂的文集,既是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曾经探索、努力与付出的一份总结,也是对于一段难得的人生经历的回顾与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