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伟大的博物馆系列中一本亚洲博物馆方面的书,集中介绍了印度古代文化*辉煌的拉贾斯坦邦地区主要的博物馆中的有代表性的精美藏品。 拉贾斯坦是印度艺术的明珠,也是各国游客的热门打卡地,该地保存有大量富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物,本书即介绍了这个地区著名的展馆和代表性艺术作品,以期为读者呈现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和艺术的盛宴。
1993年,国家文物局接收到香港政府移交的一批彩陶,当时考虑到南越王博物馆成立不久,文物数量不多,故决定将这批彩陶共485件就近调拔到该馆,以丰富馆藏品种。1993年6月4日,由国家文物局任杰女士带队,代表国家文物局正式将485件彩陶移交南越王博物馆。后经麦英豪、曾骐、赵自强、于兰四位专家鉴定,这批彩陶多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另有少量的辛店文化及四坝文化遗存。本书由三部分组成:*部分是对该批彩陶的综述;第二部分是本书的主体部分,对精选出的200件彩陶以图录形式一一呈现;第三部分是以表格形式列述以上200件彩陶的详细资料,包括其所属文化、尺寸、特征。 本书属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藏系列丛书之一,通过该书,读者可以了解该批彩陶的整体面貌以及北方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进而可以了解我
《国宝》2022年双语周历的素材来源于影视中心拍摄的微纪录片《国宝》。《国宝》系列短视频共50集,每集以4分钟的篇幅讲述一件中国文物的故事。这50件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珍宝,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以及与其他文明交相辉映的璀璨,让观众感受到中国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周历中,在每一件出自纪录片的国宝图片背面,都有对应的微纪录片的观看二维码。轻轻一扫,纸面上的国宝便鲜活起来,以图像、声音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前世今生。
本书是张文立教授博物馆学研究的专题文集,收录论文30余篇,包括博物馆学学术史、博物馆理论、人物思想、博物馆历史、人才培养等。内容涉及中外博物馆历史与理论, 以国外博物馆历史与理论为主。本书可供博物馆学研究者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余如龙主编的《东方建筑遗产(2013年卷)》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国寺,立足地域,兼顾浙东乃至东方古建筑文化,以多元、比较、跨文化的视角,探究东方建筑精粹,其中涉及建筑文化、建筑哲学、建筑美学、建筑伦理学、古建筑营造法式与技术、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东方建筑对外交流与传播,同时兼顾古建筑专题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等。
《东莞市博物馆藏碑刻》收录东莞市博物馆所藏历代碑刻的拓片近六十种,并附以录文和简要考释,还收录相关研究论文数篇。所辑碑刻的年代,上起北宋,下迄民国,以明清为主。碑刻的种类有墓志碑、纪事碑、诰命碑、告示碑、功德碑、艺文碑等,其中主要为墓志碑。碑刻的内容,涉及北宋至民国近千年东莞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是研究东莞社会历史的珍贵文献,具有多重价值。
本书是西北大学百年校庆次公开展示的文物精品集。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作为中国西北地区*、早的高校博物馆,其前身是1939年建立的*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文物室。半个多世纪以来,该馆收藏了不同时代的各类文物2万余件。本书选编的149件文物,均是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收藏中的精品,具有较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 在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定都在地方——西安,有一座百年的高等学府——西北大学。丰厚的历史背景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为西北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历史学、考古学和文物保护学等学科营造了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
1999年,在考古发掘、勘探与研究的基础上,汉阳陵考古陈列馆落成。也许,仅就目前的建筑规模而言,它还不能和一些大型综合类历史博物馆相比,但是,由于紧密依托于帝王陵园和考古发掘现场之上,加之与历史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已经或正在日益凸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和魅力。而正在建设中的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建筑面积6500多平方米,将是我国座全地下的遗址博物馆。按照汉阳陵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总体规划,通过对汉代文物资源的重新整合,一个更大规模的汉文化综合展览大厅也将于近年内在这里建成,从而构成汉阳陵博物苑的基本规模和框架。所有这些,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汉阳陵将不仅成为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天堂”,而且,在观赏领略大量出土文物精品的同时,身临其境地感受考古发掘和文物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