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是今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大足石刻现存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题材以佛教造像为主,兼具道教和儒家造像,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多达75处,是中国石窟艺术后一座丰碑。其中,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这 五山 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好而闻名于世,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基本特色和历史、科学、艺术价值。1999年,因 大足石刻美术价值之高,风格和题材之多样化,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水平 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书精选大足石刻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造像179幅,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艺术、历史、科学等价值,让读者对大足石刻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汉画像石是我国汉代特有的艺术形式,被鲁迅先生誉为 气魄深沉雄大 ,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本书是著名汉画像石研究学者张从军最新力作,书中从服饰、饮食、住宅房屋及车马出行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各地出土的画像石进行了分类展示与解析,涵盖了山东、江苏、四川、河南及陕西等地的画像石代表性作品,图片多达四百余幅。作者对汉画像石及古代物质文化有较深的研究与积累,在流畅述写的同时,对汉画像石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让读者能透过汉画像石而对汉代及整个古代的文化有更为清晰的体认,是一部难得的汉画像石及传统文化普及佳作。
大足石刻历经唐、五代时期的孕育,开启了之后5万余尊造像、10万余字铭文的雕凿之声。在此之后,历经270年的经营,方具今日北山石刻多达三百多龛窟的规模。在北山长约里许、形若星月的佛湾中,佳作连连,晚唐时期观无量寿佛经变,布局严谨,造像多达五百余身,是中国石窟同类题材中的代表作。本书是一部对大足石刻发展历程介绍的通俗读本,书中图文并茂地解读了大足石刻一些重要龛窟的艺术、历史价值,讲述了这份独特世界文化遗产的诸多文化内涵。
大足石刻是重庆的世界文化遗产,造像题材众多,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考古、宗教、民俗等多方面的价值。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石刻造像的新发现等,大足石刻在诸多方面需要向读者进行解读,因此,《大足石刻十八讲》一书选取大足石刻的十八个方面,对大足石刻进行解读。本书主要可概括为三个部分:部分为大足石刻的历程与发现。通过此部分,读者可以对大足石刻发展历程、碑刻铭文、匠师以及发现历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第二部分是对大足石刻造像题材的解读。对大足石刻主要造像题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读,涉及到儒释道三教,让读者对大足石刻造像题材的历史与艺术有一个较为详细的认识。第三部分为对大足石刻的文化和艺术的考察。此部分重点是对大足石刻蕴含的历史、艺术、文化等诸多特点的考察,让读者对大足石刻呈现出的诸多价值有
本著作为国家 十三五 重点图书规划项目《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丛书中的一种,作者将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古代文献的特殊形态 石刻文献的研究中,从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视角,立足于文化史的宏观鸟瞰,对古代石刻文献和它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的考察分析,展示了古代石刻文献的丰赡和魅力,丰富、完善了古代文献的广阔内涵,揭示了石刻文化和石刻文献独特的文化史价值和审美价值。主要章节包括:从物质文化角度看中国古代石刻;宋前及宋代刻工和刻石文化;元明清刻石工、刻石业及文化交游;拓本生产与流通;秦始皇东巡刻石的传统、礼仪与文本文化;汉碑、社会网络与礼物;汉末三国石刻;石刻的空间与文本景观;永州摩崖石刻的产生与演绎;朱熹对石刻文化的作用;晚清笺纸与石刻文献;晚清士风和碑拓流通;附录还
《金石录》是宋代赵明诚所著的一部采用录目与跋尾体例写成的金石学专著,由于收录北宋以前传世钟鼎碑版铭文宏富与考证精当,以致与欧阳修所著的《集古录》齐名,世称“欧赵之学”。清代初年,杭州藏书家冯文昌意外获得一部宋刻本,虽残存十卷,但可算 无仅有的幸运,特意镌刻了“金石录十卷人家”印章一方,钤盖在所藏各种书帖之上,引以自豪,一时传为佳话。自是以后,该本经大藏书家鲍廷博、江立、赵魏、阮元、韩泰华、潘祖荫等递相收藏,书上印章累累,斑斓绚丽; 学者江藩、顾千里、翁方纲、姚元之、洪颐煊、沈涛等先后赏鉴,或题咏,或写跋,金薤琳琅,殊可宝爱。
《元倪墓志》为高校书法专业学生及参加书法专业高考生之必需。全书内容包含四个部分:相关碑帖简述、碑帖图片、原文与注释、相关碑帖历代论说选。就目前来说,是已出版碑帖中较为全面的丛帖。既适合教师参考讲解,也适合学生自学。对学生理解碑帖原义,加深对碑帖的理解,提高书写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赵超*的《石刻古文字(中国古文字导读)》是文物出版社所推出的《中国古文字导读》丛书之一,在简述何谓古代石刻文、主要的释读方法、常用工具书简介的基础上,选取18篇中国古代经典石刻作为石刻释例,首先对所选碑刻及其相关研究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对其中重点文字逐一考镜源流,梳理其演变理路,对古文字初学者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殷周青銅器綜覽(第二卷) 殷周時代青銅器紋飾之研究》承續*卷《殷周時代青銅器之研究》,*卷討論青銅器的名稱,青銅器在祭祀、饗宴等禮儀中的使用方法,也詳細論述商代至春秋早期的器形演變,就青銅器紋飾而言,該書僅選取了可以作爲年代判斷標準的紋飾中比較好解釋的幾種,列舉這些紋飾的圖像,對它們加以簡單的說明而已。第二卷則專門討論商代至春秋早期的青銅器紋飾,對它們進行分類,整理對每一種紋飾的研究成果,並搜集相關的拓片和照片,研究青銅器上所見的各種圖像具有什麼特性、青銅器上施加這些紋飾是什麼意思,本書爲後來的青銅器紋飾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 1931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白话,是元代民间和朝廷通行的语言,元人以之入曲调入史籍,以白话入碑文是元代中国碑刻史中的独特之处。全书通过泰定登极诏及追封颜子父母诏、释道二教辩争之白话圣旨、保护道教之白话公文、保护释教之白话公文四部分碑文考证分析了元代白话碑的特点与价值。
本書?L集了2008年以後新見隋代墓?I163?N,依?r?g排序而對每?N墓?I從基本信息、?I?w?I文、疏?C三方面?M行個案整理?c研究。《BR》 疏?C側重釐清?I主的出身、家族、世系、任職、婚姻、子女、宅第、葬地等史料實况,?K分析?c?I主生平事功相?P聯的史事,以爲史籍之?a正;且欲通過梳理隋代?c前朝後世相?P墓?I文?I之?g的聯?M,尋找契合的規律和問題,?M而做整?w或專題的從史料到史?W乃至藝?g?T層面的探討,以期促?M對隋代總?w研究的拓展?c深化。
北石窟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始建于北魏,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相继增修,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石窟群,现存大小窟龛307个,石雕造像2126尊。北石窟寺千姿百态的石雕造像是陇东地区艺术的精华,也是古代中外文化在这里交流的结晶,堪称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颗艺术明珠,在中国石窟艺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本书对于北石窟寺的现存遗迹,进行深入梳理,以深入简出的语言讲述北石窟寺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历史沿革和关键人物,以及近现代北石窟寺保护研究方面的逸闻趣事。本书图文并茂,读者可以领略到石窟艺术的神秘魅力、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著作为 “十三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丛书中的一种,作者将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古代文献的特殊形态——石刻文献的研究中,从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视角,立足于文化史的宏观鸟瞰,对古代石刻文献和它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的考察分析,展示了古代石刻文献的丰赡和魅力,丰富、完善了古代文献的广阔内涵,揭示了石刻文化和石刻文献独特的文化史价值和审美价值。主要章节包括:从物质文化角度看中国古代石刻;宋前及宋代刻工和刻石文化;元明清刻石工、刻石业及文化交游;拓本生产与流通;秦始皇东巡刻石的传统、礼仪与文本文化;汉碑、社会网络与礼物;汉末三国石刻;石刻的空间与文本景观;永州摩崖石刻的产生与演绎;朱熹对石刻文化的作用;晚清笺纸与石刻文献;晚清士风和碑拓流通;附录还
《秦汉碑刻校勘图鉴》真实写照了碑帖上的文字图像,用文字来记录图像,给众多人们提供一些研究价值。研究金石碑版本的学者,商估史来不乏其人,著作自多。《秦汉碑刻校勘图鉴》作者是李志贤。
煌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崇敬文化的国度,而洛阳是河洛文化的中心地区,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十三朝古都的历史,藴积了无比灿烂的丰厚文化! 《河南寺庙道观碑刻集成》的收録范围爲佛寺、道观碑刻。 佛寺包括佛教的寺、庙、堂、殿、庵等;道观包括道教的观、庙、殿、庵、洞、宫、阁等。 《河南寺庙道观碑刻集成》洛阳卷一,共精选辑录了洛阳市区的吉利区、伊滨区、洛龙区、高新区、涧西区等现存碑刻228件,时间跨段上至宋代,下迄民国。运用文献学、历史学及语言文字学等相关学科相结合的整理研究方法,对碑刻进行释文、点校、编目,按立碑时间先后顺序,采取图版与释文对照的方法编排。保护抢救寺庙碑刻文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汉魏六朝隋碑志索引(套装1-6 共六册)》主要對漢至隋代的碑誌(包括墓碑、墓碣、墓幢、墓闕、塔銘、紀德碑、紀功碑以及墓誌、墓表、墓記)作索引。每一方碑誌索引條目,除簡介外,原則上按照圖版著錄、錄文著錄、碑目题跋著錄、相關研究論文和備考五個部分编撰,以期盡量提供每方碑誌的詳細著錄情況和學術研究前沿。徵引文獻以《石刻史料新编》為大宗,并盡量含括未收入該書的其它古代和近現代金石著作、以及總集、別集和方志中收錄的碑誌。偽刻(含疑偽)碑誌也按照同樣的體例編撰索引,并將 偽刻 疑偽 觀點標註在具體的文獻條目下,以使各家觀點更加醒目。
本书通过对新疆地区七大地域类型重要石窟艺术进行综合介绍,以 平实、严谨的语言文字,讲解石窟的洞窟形制、壁画题材、年代特征、艺术特点等,书中采用大量高清珍藏彩色内外实景图、壁画原图、复原图、线描图、洞窟空间示意图等,图文并茂、跨越时空,带领读者进入新疆古代石窟的神秘世界,了解新疆石窟艺术的昔日辉煌面貌及其发展流变,并了解其如何在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上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元素,领略新疆古代石窟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艺术之美。
本书以庐山历代石刻文化为研究对象,拟将石刻文化作为一整体概念,首先探讨庐山石刻文化形成的背景,进而按朝代的先后顺序以及石刻分布的地理位置对庐山石刻文化进行分类研究,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厘清众多石刻;从史志价值、辑轶价值和校勘价值来论述庐山石刻的史料价值;从庐山石刻的形制艺术、书体艺术、佛教人物碑刻画艺术性来研究庐山石刻的艺术价值;区分石刻内容的差异来阐述石刻的文化价值;在其美学价值方面,主要是从形制、书法和景观之美来具体阐释;在文学价值方面,则体现出文学体式丰富、创作手法多种多样,语言魅力独到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