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超*的《石刻古文字(中国古文字导读)》是文物出版社所推出的《中国古文字导读》丛书之一,在简述何谓古代石刻文、主要的释读方法、常用工具书简介的基础上,选取18篇中国古代经典石刻作为石刻释例,首先对所选碑刻及其相关研究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对其中重点文字逐一考镜源流,梳理其演变理路,对古文字初学者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本书以庐山历代石刻文化为研究对象,拟将石刻文化作为一整体概念,首先探讨庐山石刻文化形成的背景,进而按朝代的先后顺序以及石刻分布的地理位置对庐山石刻文化进行分类研究,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厘清众多石刻;从史志价值、辑轶价值和校勘价值来论述庐山石刻的史料价值;从庐山石刻的形制艺术、书体艺术、佛教人物碑刻画艺术性来研究庐山石刻的艺术价值;区分石刻内容的差异来阐述石刻的文化价值;在其美学价值方面,主要是从形制、书法和景观之美来具体阐释;在文学价值方面,则体现出文学体式丰富、创作手法多种多样,语言魅力独到等特征。
本书着重围绕北朝石刻的三种典型书法形态而展开,即摩崖刻经、墓志隶书、魏碑体。通读全书,其主要内容大约有四:一、以书史为线索,梳理了北朝墓志隶书的新变和北朝碑刻书体的风格;二、由书法本体出发,探讨了摩崖刻经的书体类型和墓志隶书的书写特征;三、从创作者的角度,研究不同载体、写刻的差异;四、从接受的视角,列举清代碑学大家对北碑的实践和探索。作者从四个方面出发,不去求大而全,而是将北朝石刻中的几个问题理清。其写作特点也很明晰,既有用历史的眼光宏观论述,将其置于北朝历史情境中,又有点画技法的具体分析;既有实地考察,耳目不为成见所限,又有文献征引,不人云亦云;既对当代研究成果颇为关注并加以引用,又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建构。本书对于了解北朝石刻及其在清代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简称《百石卒史碑》,又名《孔庙置守庙百石孔稣碑》。东汉永兴元年(一五三年)立无额。隶书,十八行,行四十字。碑在山东曲阜孔庙。此碑主要记载鲁相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公赎。此碑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与《礼器碑》、《史晨碑》并称『孔庙三碑』。 本次选用之本马上海图书馆所藏明拓本,经王懿莱、周大烈递藏,『辟』字右部二横可见。椎拓极精,极为难得。整幅为朵云轩所藏,百年前旧拓。均为 原色全本影印。
古碑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书法、书艺和书学方面。古碑中的名碑有两种类型:即历史型和艺术型。好多名碑的拓本成为书界所崇拜和遵奉的圭臬。特别是碑体亡佚的拓本,更成为书法艺术传世的名帖。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有些古碑虽然一息尚存,却面目已非。例如,东汉末年魏文帝曹丕废黜汉献帝时刻立的《上尊号与受禅碑》,越是晚近的拓本,质量越差,书艺的神韵和笔画的风采,不可同日而语。今天健在的古碑,已经成为书法艺术和书学研究不能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宝贵财富。想想看,书界的朋友如能持帖访碑,面聆謦欬,从而对古碑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所了解,对于碑文不仅把握其形神,更知晓其内涵,书家亦即学者,那该是怎样的境界,怎样的局面!
2002年的夏天,素有“火炉”之称的南京依旧闷热。 在这个闷热夏日的某一天,文物出版社社长苏士澍先生冒着酷暑来到南京,并约请我陪他参观、考察南京栖霞山六朝石刻,我欣然应约。踩着热日炙烤得松软的土地,我们沿途参观。在参观考察的过程中,苏先生对南京的六朝石刻怀有浓厚的兴趣,并对六朝石刻寄予高度评价。苏先生认为,六朝雕刻在中国雕刻史上占有独到的地位,也是世界雕刻艺术的奇迹之一。每一个石刻以及与石刻有关的故事都颇有意味。我们便萌生了出版一本围绕石刻与石刻故事有关的书的念头。 本书以南京、丹阳一带的六朝石刻为主要线索,围绕石刻本身,挖掘石刻背后的故事,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述每一个故事。文章注重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相结合,同时尊重史实,不以讹传讹。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文物专家、南京文物
志文书法乃北朝墓志中罕觏之隶体,名以“魏隶”或无大谬兹“魏隶”较之汉隶,雄茂朴肆远逊,而别具一种紧窄峻健风度较之魏晋隶书,古质不如,圆劲生动过之;较之唐隶,不特无有重板滞之失,更以清奇倔实全胜甜俗虚怯。“魏隶”之说,向所未闻,今窃自《元长文墓志》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