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从城市、建筑、墓葬等方面,对渤海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有重点的对外学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客观的阐述和总结,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帮助。书中配有彩图8幅、插图28幅。
北魏《元倪墓志》,开唐楷之先河,诸多点画立唐楷之楷模。此碑笔法方笔中掺入圆笔,笔画之间出现牵丝映带,点画流动,有行书笔意。字法稳健,收放有度。对于初学书法的读者来说,临摹该墓志,对理解唐楷有较大的裨益;对于有一定书法基础者而言,将该墓志笔法与唐楷笔法对比学习与研究,会在书艺上取得长足的进步。
本书讲述了清朝皇帝康熙及其陵墓的相关故事。康熙帝死后葬在了清东陵的景陵,与他合葬的有四位皇后和一位皇贵妃。作者在清东陵工作了十多年,以正史和清宫档案为依据,通过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以讲述的方式,多角度、多层次、 地介绍清景陵,包括营建、改革和创新,以及发现的相关谜团、对后世建筑规制的影响、内葬人物的传闻逸事等。同时还介绍了景陵的附属建筑,景陵皇贵妃园寝和景陵妃园寝的基本情况。
《庐山“夏都”纪事》一书,第一部分简约写了庐山攸久的历史,看似有些游离,但这是日后庐山发展成为政治名山之基之源;第二部分为蒋介石1926年第一次上庐山至1938年,这时的庐山是宣布抗日、振奋民族的神圣之山;第三部分为1938年至1949年,从庐山孤军奋战直到红旗插上青峰,千古名山终于获得了新生。
清西陵是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多位后妃、阿哥、王公的陵寝所在地。自雍正八年(1730年)首建泰陵,至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共建有14座陵寝,包括4座帝陵,3座皇后陵墓,7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宣统皇帝溥仪于1967年去世,最初安葬在八宝山,于1995年迁葬到清西陵的华龙皇家陵园。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古建筑群。本书作者将带您走进这些古建筑群中,去解密中国皇陵的最后绝唱,窥探千古帝王的命运沉浮。
这是一本老照片的书,但又不是一般意义的老照片,而是专门反映陕西文物古迹的老照片。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文物古迹众多。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遗存,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它凝聚着古人智慧的结晶,从不同方面揭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陕西文物荟萃,目前据调查已知的各类文物古迹35000多处,堪称文物大省。 该书从近千张老照片中精选了492幅文物古迹旧影,涵盖了三秦大地清末民国初期文物古迹真实写照。该书以老照片为主的形式,并配以精美的文字介绍,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怀旧情感。这些珍贵的老照片,不仅仅是简单的“立此有照”对今日的文物考古研究、古建维修、方志、旅游景观再现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联席会议上,大家一致认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本次会议上提出的认定曹操高陵的十个方面理由是充分而有根据的,应该认可他们取得的显著成果;并且指出,曹操是开创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期的人,就曹操高陵的真实性明确表态,无论对于历史还是对于现实,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经过热烈的讨论,两家学会的同仁取得六点共识,委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陈长琦执笔,撰写成《曹操高陵考古发现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曹操墓被宣布发现以来的三百多天里,其真假之争,就像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肥皂剧,高潮起伏,热点迭出:“倒曹派”、“挺曹派”、媒体、网民、官员等各色人物纷纷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出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新闻发布会,DNA鉴定,苏州论坛,文物造假,身份造假;“铁案”被质疑,“铁证”成“伪证”;质疑与反质疑,再质疑与再反质疑。争议双方,你方说罢我登场,仁智互见,莫衷一是…… 从未有一次考古发现,像曹操墓这样掀起轩然大波;从没有一次考古发现,像曹操墓这样吸引传媒和社公众;也从没有一次考古发现,像曹操墓这样掺杂了复杂的利益之争和个人恩怨……要评选2010年中国关注的文化事件,非安阳曹操墓莫属。 本书编者密切关注曹操墓事件的发展,以客观中立的立场对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和透视。约请争议双方的代表性
七十多年前一个漆黑的雨夜,四川广汉月亮湾农民燕道诚一家,悄然撬开了水沟沿边的一块大石板。随着一堆玉石器显露于世,古蜀文化历史的大门悄然洞开,沉睡数千年的远古王国初露端倪。神秘的月亮湾地下藏宝迅速引起了外界的瞩目与劫掠。几十年后,两个大型祭祀坑被考古人员发现,神奇诡秘的青铜器物举世震动。正当考古人员欲破译内中的暗道机关之时,成都郊外一个叫金沙的荒野草丛中,一个更加神奇的巨大藏宝之匣崩裂了。本书详尽地描绘了珍宝的发现、劫掠经过,对神秘的三星堆人来自何处做了科学的推断。
《庐山“夏都”纪事》一书,第一部分简约写了庐山攸久的历史,看似有些游离,但这是日后庐山发展成为政治名山之基之源;第二部分为蒋介石1926年第一次上庐山至1938年,这时的庐山是宣布抗日、振奋民族的神圣之山;第三部分为1938年至1949年,从庐山孤军奋战直到红旗插上青峰,千古名山终于获得了新生。
《皇陵风雪:明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是“考古中国”系列之一,由岳南、杨仕编著。 《皇陵风雪:明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讲述了: ……后殿里放着三口一人多高的朱红色棺材,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都躺在里面=尸体已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这些锦缎时经三百余年,有的还金光闪闪…… 震惊、愕然、猜疑……这条被封锁了两年多的消息一经播出,立即使各国考古界为之哗然,无数惊愕的目光骤然投向东方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庐山“夏都”纪事》一书,第一部分简约写了庐山攸久的历史,看似有些游离,但这是日后庐山发展成为政治名山之基之源;第二部分为蒋介石1926年第一次上庐山至1938年,这时的庐山是宣布抗日、振奋民族的神圣之山;第三部分为1938年至1949年,从庐山孤军奋战直到红旗插上青峰,千古名山终于获得了新生。
《嘉庆帝陵之谜》建立在正史资料和清宫档案的基础上,结合当今史学界研究成果,并运用通俗、娴熟的笔触,向您讲述有关嘉庆帝本人的生前生后事及鲜为人知的秘密。《嘉庆帝陵之谜》中配有多幅珍贵历史图片,让您在视觉震撼的同时,帮您还原真实的历史原貌。
本书作者是一位地道的陕西人。是一位拥有留学美国名校经历的青年官员。作为大明宫遗址保护工作的主要主导者之一,特殊的身份认同,特殊的际遇,让作者在审视这片神秘文明废墟时,角度截然不同。他脚步经历的,是中国最皇朝的黄金时期遗留下来的文明遗迹,在21世纪初叶的这10年,他和他服务的城市,开始了一段意义深远的文明重寻之旅。 这不仅是一个年轻人站在一座城市的视角上,对前人遗迹的心灵对话,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面对文明冲撞、传承、认知、解构等复杂状况下,展开的独立思考。这种思考,是在全球化曰益深入、中国变化曰益加速的今天,所进行的一次文明寻根。 那些掩埋在20世纪工业文明带来的水泥、街道、社区等外壳下面的,是中国文化曾经最自信、最开放时代的文明杰作。那里,曾经见证1000年前,另一次古老中国文明向
千年女尸沉睡的楼兰、青铜面具下的古蜀、盛产“汗血宝马”的大宛、“天之骄子”匈奴、嘎仙洞穴走出的鲜卑、马背上诞生的契丹、西域沙海中的西夏、武侠小说中的段氏大理……本书带您走进一个个充满了谜团的古国,走进一个个曾经辉煌而又神秘的传奇!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界遗产研究与培训中心的出版项目之一“世界遗产丛书”首辑八册由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为中国出版物“走出去”战略工程添砖加瓦。让世界了解中国——正是出版这套丛书的主要宗旨。各分册科学而直观地展现中国所拥有的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不助于的读者,更有助于外国读者全面而具体地认识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价值和地位。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世界遗产丛书主要介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景观和外国景观。本册以大量精美图片展现云冈石窟所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风貌,并以通俗的文字说明其他地理概况、历史变迁、自然特征、人文特点等,内容丰富,深入浅出。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从城市、建筑、墓葬等方面,对渤海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有重点的对外学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客观的阐述和总结,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帮助。书中配有彩图8幅、插图28幅。
《皇陵风雪:明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是“考古中国”系列之一,由岳南、杨仕编著。 《皇陵风雪:明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讲述了: ……后殿里放着三口一人多高的朱红色棺材,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都躺在里面=尸体已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这些锦缎时经三百余年,有的还金光闪闪…… 震惊、愕然、猜疑……这条被封锁了两年多的消息一经播出,立即使各国考古界为之哗然,无数惊愕的目光骤然投向东方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