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约距今5300~4300年)是中国 重要的史前文化之一,率先完成早期 构建,成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重要实证。本书综述 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下,讲述了良渚文化的形成、发展和衰落,强调了其榜样作用。书中提出,前良渚时代各地区的灿烂发展和相互撞击,激发出新的政治理想,良渚文化取得的成就,是熔合此前发展成果的结晶;良渚文化虽然在距今4300年前后衰落,但并未以反面教材的形象黯然退场,而是对此后孕育夏王朝的各地区社会发展和激荡整合产生了深刻影响。 书中有对良渚文化精彩发现的全面介绍,对良渚图像资料的新鲜解读,也有对良渚早期 构建方式的深入思考。本书可以加深一般读者对良渚文化的切实了解,也有助于考古、历史及相关学科研究者开展进一步学术探讨。
幽州为古九州之一,《禹贡》曰:“冀州之域,舜置十二牧,幽其一也。”《周礼》记载为“东北日幽州”。幽州所辖的范围在不同时期变动不居,大致包括 的北京、河北北部、天津以及辽宁部分地区。从地理环境上来说,幽州作为中原王朝的边郡地带,处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处。研究隋唐史的学者较多关注当时的两京,对于并非都城的幽州有所忽略。究其原因,幽州地区在当时并不是全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史料记载偏少限制了学术界对此做出 多的解读。安史之乱至五代时期,幽州地区的形象被“河朔藩镇”的阴影所遮盖。其实,幽州的发展史是一部辽代以前中原王朝“东北”地区的发展史。幽州地区孕育出中国古代史后半期王朝的都城 非偶然,从边鄙之地到权力核心的演变过程值得深切关注,墓志提供给我们不同于正史记载的地下视角。通过墓志
中国传统文化绵延千年,始终保持独特的文化核心从未改变。这一文明的延续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对身后世界的想象与地下住所的营建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墓葬是中国考古学研究中极其重要又受到学者广泛关注的物质载体,是反映中国古代社会面貌的有力证据。埋藏的有意性也促使其能够较好地呈现出时人的灵魂观念与 思想,并在特定的群体范围内,表达礼制等级与传统倾向。 家居随葬组合与墓主人画像自两汉时期起,便开始被纳入墓葬空间体系之中,直至元明之际仍波属云委,在墓葬中占据主体中心地位。在近1500年间的各个历史阶段中,这一随葬组合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活跃在地下墓葬之内,展现出差异性的分期特征、变化规律,器物组合及图像题材也多有改变与发展,由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中国古代社会生死观念、丧葬仪俗的承袭与 动,透视愈
史前中国,在考古有所发现之前,是一片神秘的沉默地带。中国考古学者用手铲,用探方,一点一点刮剔出史前中国的真相,这方面的工作,在中国考古学界, 是良渚做得 ,取得的成果 显著,经验与模式 值得讲述与借鉴。 口述史将良渚考古发现史,分成起承转合四个阶段,邀请这四个历史阶段的领军人物进行讲述,避免了考古报告的枯燥艰涩,用通俗的口语,娓娓道来良渚考古发掘的大幕是如何被渐渐揭起,并说明良渚如何从一个沉默的普通江南小镇,一跃成为实证中国5000年历史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