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5世纪初开始营造佛教石窟寺,后北魏至隋代为兴盛期,盛唐大地震致中辍,宋元明进行了重修,现存窟龛200余个,雕塑、壁画俱佳,早期造像代表着北朝雕塑的水平。1961年经国务院颁布为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编写的这本《天水麦积山》为上世纪80年代文物出版社与日本平凡社合作出版的《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中文版,收录麦积山石窟自北魏迄明代具有代表性的计83个窟龛的雕塑、壁画和内景、外景,以及有关的论文等,因广大读者需求,今予再版。
《安西榆林窟(精)/中国石窟》编著者敦煌研究院。榆林窟壁画艺术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佛教思想、壁画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均与莫高窟一致,甚至一些壁画的作者也是与莫高窟共有的。曹氏画院的画工、画师,不只在沙州,也受命到瓜州的榆林窟作画。但是,榆林窟艺术并非莫高窟的翻版,而是具有许多自己的特色:如在洞窟形制上,有完整的前室和长甬道,主室壁上画出十二根排柱支撑窟顶宝帐的窟室样式,都是莫高窟所没有的。壁画中西夏和元代的密教曼荼罗和水月观音图,显密结合加以汉密、藏密结合的画法,尤其大量的民族人物画像、画工画师画像,以及汉藏婚礼图,也都补充了莫高窟之不足。在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及艺术美的创造上,榆林窟的一些作品超过了莫高窟,如西夏的线描和水墨山水;特别是唐代吐蕃时期第25窟壁画,
郑岩*的《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墓进行了综合研究。书中所讨论的壁画取其广义,不仅包括彩绘壁画,还包括如模印画像砖壁画等使用其他材料和技术制作的壁面装饰,此外还附带讨论了装饰有画像的葬具。 上编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了分区与分期,将其分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中原地区四个大区,根据资料的情况,有的大区再分为若干小区,在此基础上对有些地区的壁画墓进行分期,建立起这一时期壁画墓的基本时空框架。 下编选取典型材料,对相关问题进一步加以分析。包括以河西地区魏晋壁画墓为例,讨论不同区域间文化的互动关系;通过分析邺城地区东魏北齐壁画墓的特征,提出 邺城规制 的概念,以考察汉唐之间壁画墓的过渡性特征;从南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入手,探讨壁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南北长达1公里,至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2》介绍了其的历史。
埃及古代遗迹之壮观举世无双。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从恢宏金字塔深处的墓室,到国王谷隐蔽的地下陵墓,几代考古学家发掘出了一系列法老的墓葬。然而,还有很多陵墓尚未确认墓主,很多地区仍未被彻底探寻,新的科技与新的历史研究也不断带来新的信息。 备受瞩目的图坦卡蒙墓是否还有不为人知的秘密?亚历山大大帝和埃及艳后的陵墓究竟在何处?国王谷里是否还藏着神奇宝藏?有足够多的线索诱惑着人们,激发人们的想象,却没有充分的证据指向确切的结论。 克里斯 农顿在书中不但精彩地捕捉了埃及考古学史上激动人心的发现时刻,生动讲述非凡探索者们的发现过程,而且思考着已有考古材料与历史文献留下的重重谜团,以及公众的兴趣如何影响埃及学的发展,再次燃起人们对未来埃及考古发现的热切期待。
本书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遗产为主要研究对象,兼收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针对历史事件、美学价值、科技成就、社会影响以及相关国家的管理体系、法律制度等不同内容进行启发式介绍,为人文相关领域的学生培养人文意识及跨学科思考能力,作为大中专院校的通识课教材。本书也可以作为科普图书,为社会大众普及对世界遗产的认知,从而培养全社会关注文化遗产,自发保护文化遗产的共识。全书风味8个章节,其中第二至七章是以地域结合文化特征分别介绍中国,亚太地区、阿拉伯地区、非洲、欧洲与北美、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的世界遗产
新疆龟兹研究院保存有丰富的吐火罗语材料,是目前国内*为集中的收藏单位。这些材料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出土的木简和文书残片,这部分文字除了用来书写吐火罗语与梵语的婆罗谜文字之外,还有少数书写梵语与印度俗语的佉卢文字残简;另一部分就是洞窟现存的题记,主要是壁画榜题以及由石窟居住者、参观访问者在墙壁上留下的墨书或刻写漫题。壁画榜题主要是吐火罗B语(即龟兹语)与梵语之婆罗谜文题记,漫题则泛见各种语言文字。 本书由新疆龟兹研究院与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合作,对古代龟兹王国范围内现存所有吐火罗语资料,尤其对之前较少被关注的石窟题记予以系统梳理,进行详细释读及研究,是一部具有国际学术水平的新疆现存吐火罗语文献研究的学术专著,包含文物图版、出土讯息、字样摹写、内容转写、翻
在党中央号召之下,作为中国古代优秀传统学术门类的金石学在近年来焕发新春,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占据大宗的中国古代墓志文献,又是研究热点和前沿之一。本书邀请了国内外学术界墓志研究领域的四十名专家,就墓志研究进行深入论述。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 通论 ,按时代顺序收录历代墓志研究综述,下编为 专题 ,为墓志专题研究成果。本书的出版将在为当代金石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的基础上,努力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随着我国的先民走入文明时代,阶级、社会产生了,国家也逐渐形成,墓葬制度日趋完备。国家统治者的陵墓有了特定的规制与要求,从陵墓的形状、大小,陵区布局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制度,这种制度在中国古时历代相承,并逐渐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帝王陵寝的发展历史。 刘庆柱和李毓芳所著的这本《陵寝史话》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陵寝的发展历史,包括陵墓、陵园、礼制建筑、人殉与陪葬、陵前石刻等,在此基础上对历代帝王陵寝,逐一做详细介绍。《陵寝史话》对帮助人们了解古代帝王陵寝,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有着积极的意义。
巴彦诺尔唐墓是一处位于漠北草原的关中风格唐朝贵族墓葬,墓中发现了大量陶俑、壁画等初唐风格的文物,同时发现了中亚、拜占庭风格的器物。该墓葬和漠北其他铁勒考古遗址的发现,为唐代北方羁縻府州和草原丝绸之路等的研究提供了新史料。本书主要研究了巴彦诺尔壁画墓的基本形制、壁画、随葬俑、金器、金币等内容,还从唐朝羁縻统治时期的其他墓葬、城址、题记等方面,就唐朝在漠北的羁縻统治和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进行了探讨。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遗址》是考古工作者写给大众的介绍我国著名史前文化遗址 良渚遗址的读本。作者综合了多年考古发掘的资料,生动地介绍了良渚遗址的城墙、宫殿、水坝、祭坛、王陵等遗迹,玉器、陶器、漆器、竹木器等遗物,展示出良渚遗址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沂南北寨汉墓画像》沂南北寨汉墓画像拓片为基础,参考曾昭□先生主编的《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同时结合实地踏查和摄影记录相比对,朱华同志承担了线图的绘制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像阴线刻线条细腻,但是因为石面崩缺,导致很多地方无法完整的表现。门楣、立柱和前室八角柱采用了浅浮雕,如何表现立体感,怎样勾勒才更为准确和真实等等,为此特邀中国国家博物馆信立祥先生、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蒋英炬先生、杨爱国先生对线图的描绘进行了指导,后决定采用凸起大的物体轮廓线条加粗的方法来表现,获得了较好的展示效果,将非常清晰、准确的画像线图呈现给研究者和爱好者。
《大清皇陵旧影》是一部以老照片为主介绍清朝陵寝的图书,作者是我国研究清朝陵寝和清朝后妃的专家徐广源老师。全书图文结合,编排有序,分为 关外三陵篇 清东陵篇 和 清西陵篇 。作者按照各皇陵建造顺序对陵区内各建筑及其历史进行详细介绍,同时兼顾陪葬墓及陵区庙宇。书中800余幅珍贵的清陵旧影,为读者很好地再现了清朝皇陵在各个时期的原貌及其历史沿革,极具观赏性、研究性和珍藏性。作者在40余年对清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量亲历考古的经历,用质朴而富有故事性的文字对皇陵的建筑及其历史进行解读,使得读者可以穿越时空,回望历史,生发思古之幽情;而同一地点不同年代的对比照,会令读者在抚今追昔的同时,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园位于陕西省蓝田县三里镇五里头村,园内有家庙、神道、石刻、兆沟等完整墓园配置,北部是家族墓地 墓园形制呈东北高西南低、东北宽西南窄 倒置酒瓶 状,入口开于西南端,周围环绕兆沟。家庙位于墓园入口之北,属吕氏族人祭祀场所,始建于墓园落成之时,延续使用时间长达近千年。神道是连接家庙与墓葬群的通道,居于墓园中轴线中部,道旁两侧排列石象生。墓园营造于北宋哲宗熙宁七年(1074年),使用至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 墓地位于墓园北部正中,墓葬自南向北横向分为4排,辈份明确、长幼有秩,形制多样,共埋葬吕氏嫡系家族成员5代人29座墓。 本报告将墓葬分为成人墓和未成人墓两大类,逐个墓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翔实的文字介绍,配以精美的线图和大量珍贵的发掘现场照片、遗物照片。 遗址及墓葬中共计出土各
本书通过对南越文王赵眜墓出土的文物资料,并结合文献记载,对南越国的多元文化因素进行探究、并藉以解密岭南文化得以形成的密码。括南越国的历史地位、世所罕见的出土文物、岭南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上、下)、海外文化遗物五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带领大众穿越千年,探寻南越文化与岭南文化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备,文化价值与文献价值并具,是一本研究西汉历史绕不过的学术专著,也是研究岭南文化不可不读的专业著作。 本书原是南越国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4个研究课题报告之一,由张荣芳、周永卫、吴凌云三位专家撰写而成,文字计有8万字,图片约100张;原为2011年出版的《南越国遗迹研究》的一个部分,该书出版后,读者对南越王墓的多元文化因素甚感兴趣,因此,本次特将此部分加以扩展,将配图全部换为高清
《探墓手记--镜头背后的北京唐墓传奇》的作者是《这里是北京》栏目的三位主创人员李欣、张妍、闫焓,这档栏目是新闻频道的品牌栏目,也是北京电视台一档专注于北京历史文化的专题栏目。其主创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岁上下,在制片人李欣的带领下,走过了九个春秋。年轻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得原本枯燥晦涩的历史文化内容新颖独特,吸引了多个年龄层的观众。2011年新闻频道开播后,《这里是北京》栏目加大了对新北京城市发展的关注度,开始从新闻人的角度思考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的矛盾与协调。房山长沟大墓便是在北京文化硅谷开发过程中发现的古墓,无论是现场直播还是《探墓手记--镜头背后的北京唐墓传奇》,都可以看到记者们对“古墓未来保护”与“开发区建设”的关注与追问。正是记者们新闻敏感度与思维高度的提升,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