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南北长达1公里,至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2》介绍了其的历史。
《中国石窟:龙门石窟(第1卷)》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图版;龙门北朝小龛的类型、分期与洞窟排年;洛阳地区北朝石窟的初步考察;龙门皇甫公窟;渑池鸿庆寺石窟;龙门石窟北朝主要洞窟总叙;实测图等。
《安西榆林窟(精)/中国石窟》编著者敦煌研究院。榆林窟壁画艺术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佛教思想、壁画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均与莫高窟一致,甚至一些壁画的作者也是与莫高窟共有的。曹氏画院的画工、画师,不只在沙州,也受命到瓜州的榆林窟作画。但是,榆林窟艺术并非莫高窟的翻版,而是具有许多自己的特色:如在洞窟形制上,有完整的前室和长甬道,主室壁上画出十二根排柱支撑窟顶宝帐的窟室样式,都是莫高窟所没有的。壁画中西夏和元代的密教曼荼罗和水月观音图,显密结合加以汉密、藏密结合的画法,尤其大量的民族人物画像、画工画师画像,以及汉藏婚礼图,也都补充了莫高窟之不足。在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及艺术美的创造上,榆林窟的一些作品超过了莫高窟,如西夏的线描和水墨山水;特别是唐代吐蕃时期第25窟壁画,
新疆龟兹研究院保存有丰富的吐火罗语材料,是目前国内*为集中的收藏单位。这些材料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出土的木简和文书残片,这部分文字除了用来书写吐火罗语与梵语的婆罗谜文字之外,还有少数书写梵语与印度俗语的佉卢文字残简;另一部分就是洞窟现存的题记,主要是壁画榜题以及由石窟居住者、参观访问者在墙壁上留下的墨书或刻写漫题。壁画榜题主要是吐火罗B语(即龟兹语)与梵语之婆罗谜文题记,漫题则泛见各种语言文字。 本书由新疆龟兹研究院与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合作,对古代龟兹王国范围内现存所有吐火罗语资料,尤其对之前较少被关注的石窟题记予以系统梳理,进行详细释读及研究,是一部具有国际学术水平的新疆现存吐火罗语文献研究的学术专著,包含文物图版、出土讯息、字样摹写、内容转写、翻
这一段让人热血沸腾的红色历史,给福建的中央苏区县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这些遗址遗迹,闪烁着老一辈革命领导人的智慧光芒,回响着福建人民不屈不挠、奋起反抗的呐喊,见证了党和苏区群众的鱼水深情,体现了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是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一笔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纂了这本《红土地见证:福建中央苏区遗址遗迹巡礼》,以期能在广泛深入系统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进一步弘扬苏区精神,加强对福建中央苏区的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利用,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福建在科学发展中实现新跨越做出更大贡献。
《武义陈大塘坑婺州窑址》 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8年发觉浙江武义县几处窑址考古发掘所获资料的集合。这处窑址群包括蜈蚣形山、乌石岗脚等地点共10余处五代至元代的窑址,它们是婺州窑遗址的一部分。本次发掘、试掘窑址5处,面积约1000平方米。在蜈蚣形山和乌石岗脚窑址分别揭露出北宋和元代的龙窑各一座,在蜈蚣形山北宋龙窑南侧,还发现了一座馒头窑,在龙窑和馒头窑之间,又发现了成行排列的大量匣钵(装烧瓷坯的窑具),这反映了古代瓷器烧成工艺流程中不同类型窑炉的分工协作:其中,龙窑用于瓷器的焙烧,馒头窑用于烧成匣钵等窑具。在迄今为止的瓷窑遗址考古中,这是十分罕见的发现。本次发掘出土的完整或基本完整的瓷器共有1000余件,此外,还有大量的瓷器碎片。瓷器既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又
通过调查,获得了包括文字、照片、录像以及测绘等大量*手资料,全面掌握了全区历代长城的保存状况,首次完成全区历代长城长度的精确量测,新发现了一批长城遗迹,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同时,此次调查也培养了一批研究长城、保护长城的业务人才,他们必将成为今后长城保护管理方面的中坚。
《柳林香严寺研究与修缮报告》分为香严寺基础研究和工程研究两大部分。在基础研究部分,乔云飞依托相关史志、碑文、题记等历史史料,详尽论述了香严寺的历史沿革;他根据现场勘查情况,对香严寺选址、布局以及各建筑形制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述,进而展开到对宋、金、元、明各个时期建筑技术的对比分析,这是很见理论功底的。应该说,通过他的归纳总结,深入阐述,香严寺的历史、科学、艺术以及社会价值得以充分发掘和展示。在工程研究部分,乔云飞紧紧围绕香严寺保护工程中规划、设计、施工三个环节,将他长期从事古建筑保护工作实践积累的一些技术方法进行了整理、研究和探讨,尽管不能说是尽善尽美,但确实充满了个人的经验和创见,富于参考和借鉴意义。
陵墓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社会文化内涵。洛阳邙山的历代陵墓群一直受到了学术领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洛阳古都地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作为墓葬文化的衍生品 生在苏杭,葬在北邙 已经成为中国妇孺皆知的口头禅,洛阳邙山成为理想化归葬天国的代名词。经勘测,亡B山陵墓群是中国面积大的陵墓群遗址,在750余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中分布着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六朝共计二十四座帝王陵墓,周边附之数以千计的王公贵族墓冢,可以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罕见的人文奇观。 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 项目从立项开展工作,至今已经十余年了。对于这样一个地域跨度、时间跨度都非同一般的大遗址,进行考古调查的难度可想而知。2017年12月4日,在该项目首阶段考古报告
《沂南北寨汉墓画像》沂南北寨汉墓画像拓片为基础,参考曾昭□先生主编的《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同时结合实地踏查和摄影记录相比对,朱华同志承担了线图的绘制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像阴线刻线条细腻,但是因为石面崩缺,导致很多地方无法完整的表现。门楣、立柱和前室八角柱采用了浅浮雕,如何表现立体感,怎样勾勒才更为准确和真实等等,为此特邀中国国家博物馆信立祥先生、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蒋英炬先生、杨爱国先生对线图的描绘进行了指导,后决定采用凸起大的物体轮廓线条加粗的方法来表现,获得了较好的展示效果,将非常清晰、准确的画像线图呈现给研究者和爱好者。
2007年2月至2010年底,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史博物馆对南京大报恩寺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在整个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既包括明代建筑构件,也包括种类丰富的各类佛教供养器物,另外还发现了乳香等宋代香料以及放置香料的香囊、香盒等器皿。南京市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编著的《南京报恩寺遗址地宫文物保护研究》稿即是对出土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
郑绍宗编著的《明蓟镇长城1981-1987年考古报告(第10卷白马关亓连口)(精)》全面实地调查明蓟镇长城的大型考古报告,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靠。它和以往只记长城局部或部分段落的报告不同,调查的深度、广度和方法也不同。它全面完整地把蓟镇长城公布于众,给人以整体的思维和概念,使世人了解了作为重要依据。
2005年6~12月和2006年7月~2007年1月,鹤壁刘庄遗址作为南水北调工程首批实施的控制性文物保护项目之一,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鹤壁市文物工 作队先后进行了四次发掘,揭露遗址面积15150平方米,发现了丰富的仰韶时代晚期大司空类型文化遗存和下七垣文化墓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河 南省考古发掘报告(号)·鹤壁刘庄:下七垣文化墓地发掘报告》全面、系统地报道了下七垣文化墓地资料,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报告为研究下七垣文 化的墓葬制度、文化面貌与分期,为先商文化的探索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河南省考古发掘报告(号)·鹤壁刘庄:下七垣文化墓地发掘报告》可供考古学、历史学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 师生阅读、参考。
《殷墟:一个王朝的背影》系殷墟考古工作队队长唐际根博士全面介绍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的通俗读物,内容包括殷墟为什么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埋藏在地下的商王朝、跨时空回溯、家在洹上、经济史上的海贝时代、、斧钺下的生灵、岁月无法尘封的美丽等内容。
《灵宝西坡墓地》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项目,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项目。《灵宝西坡墓地》除了阐述西坡墓地发掘的学术背景,西坡墓地田野工作和整理工作经过等基础知识外,还对人骨资料的体质人类学进行了有关深入研究,对人骨的碳十四年代测定和基于碳十三和氮十五分析的食物进行了研究,对M27填泥中植物的印痕进行了有关分析,并对墓葬填土标本、填泥标本和各类陶器内土样标本的成分进行了分析。
《中国石窟:龙门石窟(第1卷)》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图版;龙门北朝小龛的类型、分期与洞窟排年;洛阳地区北朝石窟的初步考察;龙门皇甫公窟;渑池鸿庆寺石窟;龙门石窟北朝主要洞窟总叙;实测图等。
《酒泉干骨崖》的主要内容包括:干骨崖墓地、墓葬形制与埋葬方式、典型墓例随葬品组合及填土出土遗物、墓地分期、结构与年代和1987年部分遗址调查、试掘及其收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