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以万计的墓志铭,或云丧葬传记,从帝制时代留存至今。它们被刻在石头上、安放在墓穴中,表达生者对逝者的思念。墓志铭的内容一般集中在墓主的生平事迹和模范言行上,因涵盖了详细的人品操行、家庭生活、地方世态及社会文化风俗,它们或多或少地折射出墓主所生活时代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此外,还让人们有机会瞥见那些在正史和地方志中少有记载的各色人物,包括女性、孩童,以及未能在政治上留下痕迹的男子。 本书选取了从汉代至清末近两千年间的30 篇墓志铭,并邀请知名学者撰写导读,以志文背后的话题,串联起整个帝制时代的中国历史。本书的读者们可选择以任何顺序来阅读这些墓志,因为它们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当然,通读全书并对各时期的墓志作比较分析也会让我们受益匪浅。此外,还可选择一个群体(如女性、将
乾隆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个皇帝,乾隆时期正处于清朝的鼎盛时期,国家强盛,财力雄厚,再加上乾隆皇帝博学多才,追求完美,所以乾隆皇帝给自己修建的裕陵规模宏大,制度完备,工艺精美,多有创新,在清陵中堪为上乘,裕陵以后的清陵没有能望其项背的。裕陵是清朝皇帝陵中的杰出代表。本书从选址、规制、创新、内葬人物、有关的故事、地宫的开启、清理情况等多方面对裕陵进行了全面解读,融进了许多新内容、新观点、新成果,是迄今为止研究裕陵的之作。
西夏皇陵是历代西夏帝王陵墓的所在处,素有 东方金字塔 之称,是中国目前遗迹保存完整的陵墓群之一。它不光是中国 西夏文化遗址 ,也是一处神秘的文化景观。现今陵墓虽已遭到了破坏,但好在骨架尚存,其规模的宏大,布局的严谨,令人惊叹。残存陵丘矗立在戈壁荒漠之中,领略之后依旧让人想见当年西夏的独特地理风貌与人文景观。本书从西夏皇陵入手,选取李元昊、李谅祚等九座西夏特色皇陵,从西夏皇陵的位置、外观着手,探究当时西夏帝王选址背后的故事,并通过陵墓现存的样子,反推历史,进而回顾皇帝生前的故事,为读者还原了一幅壮丽的西夏王朝图景。
本书讲述了清朝皇帝康熙及其陵墓的相关故事。康熙帝死后葬在了清东陵的景陵,与他合葬的有四位皇后和一位皇贵妃。作者在清东陵工作了十多年,以正史和清宫档案为依据,通过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以讲述的方式,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介绍清景陵,包括营建、改革和创新,以及发现的相关谜团、对后世建筑规制的影响、内葬人物的传闻逸事等。同时还介绍了景陵的附属建筑,景陵皇贵妃园寝和景陵妃园寝的基本情况。
本书讲述了清朝太后慈禧及其陵墓的相关故事。慈禧作为晚清主要政治人物,生前作威作福,玩弄权术,不仅单独营建自己的陵寝,还穷尽所能维修和重建。死后的慈禧将无数的珍宝带入地下,以供自己在另外一个世界继续享受。但她做梦都没有想到,如此厚葬招来的却是飞来横祸,军阀孙殿英贪财盗墓,打开慈禧陵地宫后,将旷世珍宝盗掘一空。本书不仅介绍了慈禧陵的选址、营建、陵寝之谜,还介绍了慈禧陵的特点,以及陵寝被盗、盗案审判和珍宝的去向,还有关于慈禧陵地宫的科学清理等内容。
今天的人们对宋朝的往事耳熟能详,但宋朝帝陵则不在人们的视线里。到底它们经历了什么?宋太祖陵及宋皇陵墓葬群的相关故事在这里浮出水面。作为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终结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死后所在的永昌陵是北宋王朝一座由皇帝亲自选定的陵墓,天宝九年(976)的一天清晨,一支响箭刺破云霄,宋太祖赵匡胤对着群臣兴奋地说: 箭落之地便为朕之皇堂也,朕自名曰永昌! 一代开国之君,就这样草率地选择了自己的陵墓所在地,此后,北宋历代君王均葬于此。然而,厄运从此降临,经过后世千年的无数劫难,宋太祖的陵墓成为了乡野间的皇陵。这其中有怎样的故事?答案尽在本书之中。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遗址》是考古工作者写给大众的介绍我国著名史前文化遗址 良渚遗址的读本。作者综合了多年考古发掘的资料,生动地介绍了良渚遗址的城墙、宫殿、水坝、祭坛、王陵等遗迹,玉器、陶器、漆器、竹木器等遗物,展示出良渚遗址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探墓手记--镜头背后的北京唐墓传奇》的作者是《这里是北京》栏目的三位主创人员李欣、张妍、闫焓,这档栏目是新闻频道的品牌栏目,也是北京电视台一档专注于北京历史文化的专题栏目。其主创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岁上下,在制片人李欣的带领下,走过了九个春秋。年轻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得原本枯燥晦涩的历史文化内容新颖独特,吸引了多个年龄层的观众。2011年新闻频道开播后,《这里是北京》栏目加大了对新北京城市发展的关注度,开始从新闻人的角度思考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的矛盾与协调。房山长沟大墓便是在北京文化硅谷开发过程中发现的古墓,无论是现场直播还是《探墓手记--镜头背后的北京唐墓传奇》,都可以看到记者们对“古墓未来保护”与“开发区建设”的关注与追问。正是记者们新闻敏感度与思维高度的提升,使他
易晴编著的《登封黑山沟宋墓图像研究》通过对中原北方地区北宋砖雕壁画墓成熟形态的墓例——河南登封黑山沟北宋砖雕壁画墓的图像及其图像构成方式的释读,以图像在墓室空间中所处位置的意义为问题的切入点,考察图像形成的历史脉络,注重观察唐宋丧葬仪式中方位观念的运用以及北宋民间“礼从宜,事从俗”的丧葬观念在墓室图像中的具体显现,从而探求墓室图像的深层结构关系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研究结论简述如下:河南登封黑山沟北宋砖雕壁画墓中的图像以“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而闭物于戌”的图像方位设置,依据的是北宋邵雍的先天图式,反映了北宋仁宗朝以后宋易象数学派的复兴对登封地区民俗生活的直接影响。 《登封黑山沟宋墓图像研究》对美术史论、考古、文物保护等专业领域的师生及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参
本书汇集的民国年间出版的研究南京和周边地区六朝陵墓及其神道石刻的两种专著,不仅对当时所知六朝陵墓及神道石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考证,而且书中保存有若干珍贵的石刻图片、地图和手绘线图,代表着那个时代这一领域的 学术研究水平,是今人研究六朝陵墓的 参考资料。
徐鑫著的《康熙帝陵历史之谜(图文珍藏版)》以正史、清官档案为基础,结合当今史学 研究成果,并运用通俗、娴熟的笔触,向您讲述有关康熙帝本人及其陵墓的鲜为人知的秘密。书中配有多幅珍贵历史图片,让您在视觉震撼的同时,也能展开丰富的想象空间。
本书汇集的民国年间出版的研究南京和周边地区六朝陵墓及其神道石刻的两种专著,不仅对当时所知六朝陵墓及神道石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考证,而且书中保存有若干珍贵的石刻图片、地图和手绘线图,代表着那个时代这一领域的 学术研究水平,是今人研究六朝陵墓的 参考资料。
世界遗产丛书主要介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景观和外国景观。本册以大量精美图片展现殷墟所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风貌,并以通俗的文字说明其他地理概况、历史变迁、自然特征、人文特点等,内容丰富,深入浅出。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界遗产研究与培训中心的出版项目之一“世界遗产丛书”首辑八册由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为中国出版物“走出去”战略工程添砖加瓦。让世界了解中国——正是出版这套丛书的主要宗旨。各分册科学而直观地展现中国所拥有的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不仅有助于国内的读者,更有助于外国读者全面而具体地认识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价值和地位。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夷陵之战研究》以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等手史料为依据,着重研究了历史上“夷陵之战”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认真探讨了文学家笔下的“夷陵之战”。毫无疑问,作者王前程在研读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详细剖析了有关“夷陵之战”的诸多疑问,并将历史记录与小说虚构故事、民间传说故事等严格区分开来,观点鲜明,思路清晰,严谨求实,不发空论,显示了作者较为深厚的文史功底与严谨求实的学风,也使得该论著的质量较之以往的一些研究论著有较大的超越。《夷陵之战研究》共十章,围绕吴蜀“夷陵之战”及相关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内容相当丰富,涉及的知识面也很广,包括历史、文学、军事、地理、交通、民俗等等,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
一座座古墓(古遗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悬疑故事;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眼花缭乱价值连城的文物宝藏。 厚厚的黄沙下埋葬着无数珍宝的同时,也埋葬着惊人的历史秘密。考古人员用抽丝剥茧的方法对古遗址和文物进行检测、鉴定、研究,从而揭开了古人惊世的秘密,破解人类历史之谜。 考古工作者与盗墓贼进行了生死对决,硝烟弥漫,情节曲折惊险,令人触目惊心,不禁引起我们对历史遗存、国家宝藏的命运的担忧和关注。全书图片精美,大多是罕见宝藏的照片。 《寻宝秘笈I:神秘古墓疑案》:厚厚的黄沙下埋葬着无数珍宝的同时,也埋葬着惊人的历史秘密。考古人员用抽丝剥茧的方法对古墓和文物进行检测、鉴定、研究,从而揭开了古人惊世的秘密,破解人类历史之谜。考古工作者与盗墓贼生死对决,硝烟弥漫,触目惊心。书中藏有寻宝
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语中,“中国”(China)和“瓷器”(china),就是同一个单 词。 德化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瓷业生产区和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陶瓷制造历史悠久,商周时期即开始建窑生产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是福建原始瓷器的早发源地之一。 唐代生产青瓷,宋元以来,德化所产的各类瓷器,如青瓷、青白瓷、白瓷等,远销海内外,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的名窑之一。 悠久的制瓷历史,体现在文化遗存上,就是古窑址遍布于全县l8个乡镇。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已发现商周时期、唐、宋、元、明、清至民国的古窑址239处。其烧制规模之大,窑址之多,分布之广,冠于全省,在全国是极其少见的。为难得的是,德化窑火,从唐代以来,时
本书汇集的民国年间出版的研究南京和周边地区六朝陵墓及其神道石刻的两种专著,不仅对当时所知六朝陵墓及神道石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考证,而且书中保存有若干珍贵的石刻图片、地图和手绘线图,代表着那个时代这一领域的 学术研究水平,是今人研究六朝陵墓的 参考资料。
本书汇总了2008—2010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铁岭市境内青铜时代遗址发现情况,基本内容是对在这些遗址中采集的陶石器标本所做的线图清绘,在序言部分中,作者对这些标本反映的考古学文化性质、来源及铁岭市青铜文化发展脉络也做了相应的分析和探讨。 本书有利于对辽北与辽东、吉南乃至朝鲜半岛相关青铜文化关系的了解,可供专业学者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作为田野资料检索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