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岩*的《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墓进行了综合研究。书中所讨论的壁画取其广义,不仅包括彩绘壁画,还包括如模印画像砖壁画等使用其他材料和技术制作的壁面装饰,此外还附带讨论了装饰有画像的葬具。 上编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了分区与分期,将其分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中原地区四个大区,根据资料的情况,有的大区再分为若干小区,在此基础上对有些地区的壁画墓进行分期,建立起这一时期壁画墓的基本时空框架。 下编选取典型材料,对相关问题进一步加以分析。包括以河西地区魏晋壁画墓为例,讨论不同区域间文化的互动关系;通过分析邺城地区东魏北齐壁画墓的特征,提出 邺城规制 的概念,以考察汉唐之间壁画墓的过渡性特征;从南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入手,探讨壁
由刘振东*的《冥界的秩序(中国古代墓葬制度概论)》以坟丘墓的发展演变为线索,从墓葬的地上设施和地下设施两大部分人手,重点探讨中国东周至南北朝这一较长历史时段的墓葬制度,尤其是墓葬等级制度,并触及中国古人的冥界观问题;另外从东亚文化交流的视角,对中日两国古代坟丘墓制进行了比较研究。期望此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窥见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变化之轨迹,有助于促进东亚范围内墓葬研究的交流、互动。
本书探讨了拓跋起源、拓跋南迁匈奴故地、拓跋代国至北魏各时期墓葬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进程等问题。在拓跋起源问题上,本书厘清了拓跋族源的主要来源。在拓跋南迁匈奴故地的问题上,尝试从相关墓葬中区分出檀石槐鲜卑遗存及其文化因素,从而筛选出与拓跋南迁关系更直接和紧密的遗迹,以勾画出确定性更强的南迁路线图。在代国至北魏墓葬文化方面,本书揭示了力微联盟对檀石槐鲜卑文化的继承、北魏早期对边疆文化的整合、北魏中晚期文化向 晋制 的复归、北魏文化余脉开启 唐制 新模式等文化现象和历史过程。本书还把北魏墓葬文化置于南北朝发展的横向比较中,探讨北魏与南朝争夺文化正统的过程,并试图总结拓跋至北魏墓葬文化演变道路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沂南北寨汉墓画像》沂南北寨汉墓画像拓片为基础,参考曾昭□先生主编的《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同时结合实地踏查和摄影记录相比对,朱华同志承担了线图的绘制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像阴线刻线条细腻,但是因为石面崩缺,导致很多地方无法完整的表现。门楣、立柱和前室八角柱采用了浅浮雕,如何表现立体感,怎样勾勒才更为准确和真实等等,为此特邀中国国家博物馆信立祥先生、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蒋英炬先生、杨爱国先生对线图的描绘进行了指导,后决定采用凸起大的物体轮廓线条加粗的方法来表现,获得了较好的展示效果,将非常清晰、准确的画像线图呈现给研究者和爱好者。
薛儆,别名薛缜,盛唐时人,出身于当时的名门望族汾阴(今山西万荣)薛家,唐睿宗之婿。其散官为银青光禄大夫,勋爵为驸马都尉上柱国汾阴郡开国公,死后赠兖州都督。其墓位于万荣县皇甫乡皇甫村,1995年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其墓进行了发掘,发现并出土了青石墓志一合及门楣、壁画等珍贵文物数十件。 杨明珠主编的这本《盛唐风采(唐薛儆墓石椁线刻艺术)(精)》通过大量的图片,对唐薛儆墓出土石椁上的线雕图进行了全面的展示,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资料。
陕西汉中的城固、洋县一带,传说很早就有青铜器出土。其受到考古学者的注意,始于1955年城固苏村商代青铜器的发现。其后自淆水河到汉江沿岸,出土青铜器的讯息陆续不绝,学术界迫切要求对其情况有较深入的了解。特别是1983年洋县张村所出的牺尊,因其形制、纹饰与早期流散,为美国沙可乐氏收藏的一件几乎全同(参看白克礼:《沙可乐氏藏商代青铜礼器》,1987年),使外国学者的目光也集中到这里来了。 《城固宝山》的作者赵丛苍教授,在撰写学位论文期间,即对城固、洋县青铜器作了系统的综合研究。1990年春,他率学生在城洋进行考古调查,历时两个多月,搜集了大量材料。宝山遗址便是在这一期间发现的。他的论文《城固洋县铜器群综合研究》(《文博》1996年第4期),已为研究有关问题所。1998年1月至1999年5月,由赵丛苍教授主持的宝山
该书是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编的专业学术性论文集,涵盖秦始皇帝陵及周边的*考古发掘调查报告、考察报告,同时也包括了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研究,有关丧葬制度、手工业等的研究,有关古文字等的研究,等等。
本书是一部关于赵都邯郸城研究的专著,主要试图关注邯郸在旧中国至汉代作为都城的城市建设史,重心是城市建设与建筑布局、城市元素结构与功能、城市岁月与城市日常生活之某种程度的复原与解剖探索。主要内容共有五个方面:一、古代文献资料记载中的赵邯郸城;二考古探索发现所见的赵邯郸故城;三邯郸城的城市构成元素;四邯郸城市模式;五邯郸城与东周城市时代。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明代周藩王陵调查与研究》以各王墓和王族墓为纲,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著录明代以来的有关文献记载和一些调查中得到的口述史料;二是记录各墓葬的地表石刻等遗存和墓室形制,部分采集地表的砖瓦等遗物;三是著录和周王家族墓葬有关的各种碑刻,包括墓志、神道碑、御赐祭文碑、买地券等,和祭祀、守护相关的其他碑记资料等也一并收录;四是在调查基础上的分析考证和综合研究。 这部著作具有如下几个特点:,原真性:书中著录的是手实地调查资料,而这些调查对象并不为以往的研究者所重视,其核心价值是基础性的研究资料汇集。第二,全面性:以墓主而言,自亲王、郡王以至将军、中尉,不同等级身份者人员齐全,为周王家族墓葬中同等级的前后变化、不同等级之间的级差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对于石刻资料、口述史
《冥界的秩序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概论》以坟丘墓的发展演变为线索,从墓葬的地上设施和地下设施两大部分人手,重点探讨中国东周至南北朝这一较长历史时段的墓葬制度,尤其是墓葬等级制度,并触及中国古人的冥界观问题;另外从东亚文化交流的视角,对中日两国古代坟丘墓制进行了比较研究。期望此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窥见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变化之轨迹,有助于促进东亚范围内墓葬研究的交流、互动。
《郑韩故城兴弘花园和热电厂墓地》是近年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郑韩故城考古发掘成果整理的一个分报告。自然地理概况与历史沿革;郑韩故城的发掘概况;兴弘花园和热电厂两处墓地的发掘情况;墓葬形制;甲类墓;乙类墓;有头箱者;有边箱者;有足箱加腰坑者;有壁龛者;有二层台加壁龛者。
《湖湘文库:城头山遗址与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从考古学的证据出发,希望通过对考古资料的梳理,建立起一个以考古学文化为主线的洞庭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时空框架,并将这个框架置于长江中游乃至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历史背景之下讨论相关问题,这个框架的核心是澧阳平原,澧阳平原的核心是城头山遗址。
郑岩著的《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墓进行了综合研究。书中所讨论的壁画取其广义,不仅包括彩绘壁画,还包括如模印画像砖壁画等使用其他材料和技术制作的壁面装饰,此外还附带讨论了装饰有画像的葬具。上编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了分区与分期,将其分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中原地区四个大区,根据资料的情况,有的大区再分为若干小区,在此基础上对有些地区的壁画墓进行分期,建立起这一时期壁画墓的基本时空框架。下编选取典型材料,对相关问题进一步加以分析。包括以河西地区魏晋壁画墓为例,讨论不同区域间文化的互动关系;通过分析邺城地区东魏北齐壁画墓的特征,提出“邺城规制”的概念,以考察汉唐之间壁画墓的过渡性特征;从南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入手,探讨
2004年7~9月,淮安市博物馆在清浦区运河村发掘一座大型竖穴土坑木椁墓,是迄今江苏地区出土的规模*、结构*为奇特的战国贵族墓葬。此墓因早期被盗,主椁室与外藏椁随葬的青铜礼乐器、容器等珍贵器物被洗劫一空,尚余各类器物130多件,可定为国家珍贵文物的26件。其中以一辆实用木质马车为国内考古罕见,弥足珍贵,该车大多数木质构件纹饰清晰,轮、轴、辅、衡、轸、軨、厢板、建鼓等主要部件保存较好,且有一定数量的青铜饰件、骨雕饰件、漆绘饰件,大部分车厢板都雕刻着精美的蟠螭纹与云纹图案,从整体形制看,此车装饰华丽,制作精良,表明了墓主人有显赫的地位,是战国时期贵族阶层礼仪身份的象征。根据车舆木雕装饰板与建鼓组合的特征,将这辆木质马车命名为 木雕鼓车 。马车惊现后,引起了国内考古界的广泛关注,专家们对木雕鼓车
Anyone who looks at a map of China may see a vast land marked in northwest China named “Xinjiang”. Xinjiang,situated in extreme Northwest China and the central part of Euro-Asia Continent, is surrounded by mountain rangesand far from any oceans of the world. To the northeast of it is Mongolia, to the northwest are Russia, Kazakhstan,Kyrgyzstan and Tajikistan. Xinjiang also shares borders with Pakistan, Afghanistan as well as India in its south. Thetotal border lines are 5600 kilometers in length.
庄桥坟遗址原始文字的发现,将为我国文字起源提供新的线索,在考古史上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对于平湖来说,这个必将载入史册的发现不仅为平湖的文化形象描金添彩,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平湖未来的文化发展坐实了底气。我们将竭力推动各级专家对这批刻画符号及原始文字的持续研究,深挖其历史文化价值,为加快建设富裕和谐的现代化金平湖作出更大努力。
《中国抚仙湖水下遗址》主要总结了2001年、2006年、2007年三次抚仙湖水下探索的经验、主要集中介绍了2014年作为云南省文化事业项目的开展情况,集中对2014年科学考察发现的水下证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已经出现了集权制,有证明王权,神权存在的水下证据,有文字,符号等组成的浮雕记录,特别是对该遗址的年代,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探索,并且提出了建立中华抚仙学的构想,具有、定的启示作用。这是对抚仙湖水下遗址真相的次深入探揭示,也是一次有理有据的学术探索。
石窟寺最早出现在古印度,佛像最早于贵霜王朝的政治中心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谷地)诞生。佛教石窟造像之风的东渐,大约首先是新疆,然后经河西走廊、波及关陇,五世纪因云冈石窟的开凿,达到鼎盛,进而流布中华。云冈石窟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一改葱岭以东昔日佛窟的石刻、泥塑、壁画三位一体的模式,直接比照古印度的大型石窟建筑,在东方首次营造出气势磅礴的全石雕性质的佛教石窟群;同时,广泛吸收中外造像艺术精华,兼容并蓄,融会贯通,成为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集大成者。从而,对华夏佛教石窟的推广、雕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雅(杭州南宋皇城探秘)》从杭州在南宋时期如何改县为州的历史开始讲起,通过十个章节的内容讲述了南宋时期杭州城市的发展壮大和繁华。
本书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全面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哈克遗址2003~2008年的发掘成果,内容包括房址、墓葬、祭祀遗迹、蚌堆、用火遗迹以及大量的细石器,对研究呼伦贝尔地区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固原市城区东、北、南三面环山。市区东侧由北而南是希家大山、东岳山、太白山,西侧为东北——西南向的古雁岭,东南面有九龙山、墩墩梁。清水河绕其东流。在市区西南的白马山与固原城之间有一片开阔平坦的塬地,其东南侧为清水河支流马饮河谷切割,西北有中河环绕。塬地东西长约9公里、南北宽约6公里,这一带古墓分布很多。固原南塬汉唐墓地就位于这片塬地的东北侧。本报告介绍的这批墓分布在固原市农校及武警固原支队等单位西南200~300米处的黄土塬地,北为“烧人沟”(现已部分回填)、南有“鸦儿沟”。
本书聚焦在卢克索和帝王谷中的古埃及王朝考古遗迹,包括诸多陵墓和神庙,为热爱古文明与艺术的人们提供了对埃及历史奇迹所做的详尽而专业的艺术导览。作者是资深考古学家,在书中呈现了大量的地图和照片,引导着读者穿梭于古代遗迹与博物馆中。 按照 神庙、王室陵墓、私人墓葬 的类型对尼罗河两岸的考古遗迹进行排序,再将每一类中的遗址按时间顺序排列,对每一处遗址都有详细的背景知识介绍和实用的参观指南。即使是对古埃及历史不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阅读并理解这些独特宝藏的艺术价值和伟大的历史意义。 本书文字简洁精辟,图片精美清晰,装帧小巧便携,既可作为去参观卢克索神庙和陵墓的旅游指南,也能给专业人士提供实质性的研究资料并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