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古塔现存数量众多,种类繁杂,发展历史绵长1600余年,展现了甘肃地域文化神奇而特殊的魅力。《甘肃古塔研究》在收集甘肃古塔资料的基础上对其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内容包括三部分:部分为概论,主要探讨甘肃古塔的现存状况、发展脉络、功用价值;第二部分以时代为序,分六个单元收录165处古塔和塔址的基本资料;第三部分附录甘南藏区80处较有代表性藏传佛教寺院及佛塔的资料。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一)》以高质量的图片呈现了云冈石窟,适于研究及收藏。
《重庆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重庆古塔》首先从功能上对重庆200余座塔进行分类,对每一类塔进行建筑形态特点的总体分析;其次从能够显示重庆古塔特色的细节部分,如平面形状、内部结构、塔身收分、塔檐及塔刹装饰等的变化及特点进行分析;再次对塔身文字装饰进行分析、解读和辑录;最后辅以地方志书中的记载,既能使读者对历史上曾经存在但现在已湮灭的部分塔有所了解,亦可为现存古塔将来的保护维修提供文献支持。 《重庆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重庆古塔》可供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学者,特别是从事古代建筑规划、设计及维修保护等的专业人员,以及相关院校师生阅读与参考。
《重庆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重庆古塔》首先从功能上对重庆200余座塔进行分类,对每一类塔进行建筑形态特点的总体分析;其次从能够显示重庆古塔特色的细节部分,如平面形状、内部结构、塔身收分、塔檐及塔刹装饰等的变化及特点进行分析;再次对塔身文字装饰进行分析、解读和辑录;最后辅以地方志书中的记载,既能使读者对历史上曾经存在但现在已湮灭的部分塔有所了解,亦可为现存古塔将来的保护维修提供文献支持。 《重庆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重庆古塔》可供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学者,特别是从事古代建筑规划、设计及维修保护等的专业人员,以及相关院校师生阅读与参考。
《重庆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重庆古塔》首先从功能上对重庆200余座塔进行分类,对每一类塔进行建筑形态特点的总体分析;其次从能够显示重庆古塔特色的细节部分,如平面形状、内部结构、塔身收分、塔檐及塔刹装饰等的变化及特点进行分析;再次对塔身文字装饰进行分析、解读和辑录;辅以地方志书中的记载,既能使读者对历史上曾经存在但现在已湮灭的部分塔有所了解,亦可为现存古塔将来的保护维修提供文献支持。 《重庆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重庆古塔》可供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学者,特别是从事古代建筑规划、设计及维修保护等的专业人员,以及相关院校师生阅读与参考。
甘肃古塔现存数量众多,种类繁杂,发展历史绵长1600余年,展现了甘肃地域文化神奇而特殊的魅力。《甘肃古塔研究》在收集甘肃古塔资料的基础上对其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内容包括三部分:部分为概论,主要探讨甘肃古塔的现存状况、发展脉络、功用价值;第二部分以时代为序,分六个单元收录165处古塔和塔址的基本资料;第三部分附录甘南藏区80处较有代表性藏传佛教寺院及佛塔的资料。
甘肃古塔现存数量众多,种类繁杂,发展历史绵长1600余年,展现了甘肃地域文化神奇而特殊的魅力。《甘肃古塔研究》在收集甘肃古塔资料的基础上对其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内容包括三部分:部分为概论,主要探讨甘肃古塔的现存状况、发展脉络、功用价值;第二部分以时代为序,分六个单元收录165处古塔和塔址的基本资料;第三部分附录甘南藏区80处较有代表性藏传佛教寺院及佛塔的资料。
傅芸子(1902-?)满族,北京人,原名宝坤,字韫之,别号餐英、竹醉生,戏曲理论家傅惜华之兄。自幼酷爱国学,博识旧京名物掌故,早年在“燕京华文学校”图书馆任职,又为《京报》记者,曾主编《北京画报》和《国剧画报》并与梅兰芳、余叔岩、齐如山等发起成立“北平国剧学会”,作品散见于天津《国闻周报》《益世报》和在北京出版的日文汉学杂志《文字同盟》等。1932年赴日任京都帝国东方文化研究所讲师,主讲中国语言文学,在此期间,考察日本皇家宝库正仓院,遍访公私各家藏书,撰就代表作《正仓院考古记》和《白川集》,并为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会会员。四十年代初回国执教北京文学院,同时任职北京图书馆。抗战胜利后协助溥心主编北平《新生报》副刊《故都文物》,又与其兄傅惜华合作主编《华北日报》副刊《俗文学》主要著作还有《旧京
这是两位西方探险家的传奇故事。他们虽然时隔百年,但注定在中国长城上相遇。1908年,美国人威·廉盖洛成为长城探险人。他精彩的长城图片记录下了,2800公里的行程。然而,随着探险日志和图片的遗失,这位老去的威廉也变得无人知晓。今天,英国长城学者威廉·林赛不但找到了“廉”的长城日志和长城照片,而且按图素骥,并凭借自己25年的长城探险和研究的经验,再次启程。“小威廉”的重访之旅东起渤海、中跨黄河、西至戈壁滩,他利用两年时间,奔走35000公里,试图揭示长城的沧桑巨变和未来命运,84组新老照片对比鲜明,让读者目睹长城的百年沧桑;重摄地点的历史回顾,言简意赅却发人深省,两个威廉与长城的传奇故事,揭示了长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在故宫博物院八十多年的岁月裹,有一些积极参与博物院初始创办并把自己一生贡献给博物院的人士。他们的辛劳,他们的业绩,他们的造诣,使他们也成为人所共仰的[国宝]。单士元先生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 单士元先生一九0七年十二月出生于北京,自幼家贫,矢志于学。一九二四年十一月,逊帝溥仪出宫,[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开始清点清官物品,单先生当了一名书记,参与到当时的文物点查工作中。一九二五年十月故宫博物院成立,单先生赓续供职在院,先后在文献馆、图书馆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单先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故宫博物院建设和新中国文博事业中。一九五六年,单先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六二年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一九八四年任故宫博物院顾问。
我国近代出于墓葬内的石室,的即宁懋石室和朱鲔石室。其画像石对研究汉魏时期的历史及石刻艺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宁懋石室出土不久,即被窃卖至国外,国内现存画像拓本极少,著录图像漫漶不清。朱鲔墓位于山东金乡县城西1.5公里处,旧称石屋,共出土画像石二十四块,现十二块收藏于山东省石刻艺术馆,被定为一级文物。本书在20世纪初沙畹、费慰梅等研究基础上,以发掘报告形式,客观记录了朱鲔石室的规制及画像分布状况。编者试图将墓葬整体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分析的框架,进而为相关研究者讨论其画像石的礼仪功能、设计意图和观看方式,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对于画像石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洋建筑史》系1944年初版《西洋建筑史》的再版。《西洋建筑史》由沈理源先生根据《比较建筑史》第10版西方建筑部分编译而成,是《比较建筑史》迄今为止的惟一中译本。《比较建筑史》自第18版起更名为《弗莱彻建筑史》,目前已印行至第20版。《弗莱彻建筑史》是世界上有学术价值的建筑通史之一,其史料的确切性、内容的广泛性、插图的精致性已成为建筑学术著作的世界典范,被誉为建筑师的“”。《西洋建筑史》保留了《弗莱彻建筑史》第18版前的风格。本次再版,将初版的《本编》、《图版》、《附录》三册合一,将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全文采用新式标点;同时,对内容进行了校注,对新旧译法有较大变化者加注说明,对图版质量作了较大的改进,使这一世界建筑史名著更臻完善,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西洋建筑史》是研究西方建筑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