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的拓片,是拓自古滇部分贮贝器与铜鼓上的图饰,与汉代画像石拓片有相似的性质,所以可称为“古滇青铜器画像拓片”。拓片来自原物,并在此基础上加工,又近似版画。从这些拓片上看,古滇艺人已具备高超的平面绘画能力。古滇国有没有绘画?没有证据。但古代艺人的高超的造型和画面构成能力不可能是在青铜重器上练就的,有简便易行的工具材料与方法。所以我推测,古滇国可能有绘画。古希腊的绘画没有保存下来,但在陶器上保留着精美的瓶画,人们可以从瓶画中去推想希腊绘画、壁画。那么是否也可以从这些拓片中去推想古滇人可能存在的绘画呢?在青铜贮贝器上,杀人祭祀的图腾柱,在宗庙铜屋饰有蛇纹的梯子,我相信当时确有其物,它体量太大,不太可能是青铜的。那么,它会是木雕还是石雕呢?古滇的造型艺术,应当还有青铜器以外的艺术
玉器是中国古代工艺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本书集中选编了中国历代玉器的纹样造型近400幅,编者通过原器物墨拓法和少量的线描图案,准确而细致地表现出了中国古代玉器的原有纹样和造型,生动再现了中国古代玉器的迷人风貌。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藏丰富。中国人眼里的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在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以至于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崇高品质的象征,即所谓“君子佩玉”。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随着时代的演变,
汉代的艺术,承继先秦以来的民族传统,以朴茂宏深冠绝古今。汉画像石,异彩纷呈,美不胜收,题材博涉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伦理诸方面,其深厚的文化积淀被誉为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而在书法艺术上,与法度森严的庙堂碑版相对应的是战国至秦以来一脉相承的简牍书迹。两汉简牍,以高古质朴、自然天趣成为书坛的奇葩,流风余韵,直至当代。 书法篆刻家吴颐人先生,精选一百五十件汉画像石代表作,以其独步当今书坛的汉简书体落笔题句,汉书汉画,珠联璧合,朱拓墨韵,相映成辉。他全新的创意,当使读者在丰厚的艺术意蕴中浮想联翩。
本书以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所获得的美术遗物为主要对象,从历史科学的立场出发,利用考古学整理研究资料的层位学方法,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历史学的分析研究和艺术的还原分析研究,是阐明物质文化艺术产生和发展过程的一门科学。 现代人条件好,就是需要吸纳的知识太多而时间太少,匆忙的工作与生活间歇中还要挤出时间充电。为此我们经过充分的调查和反复的酝酿,策划了这套丛书。在浩如烟海的中外美术中将问题归纳为十个块面,每个块面又精选出100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用有限的篇幅承载量的信息,使读者不用再翻阅其他的书籍和资料,就可以用有限的时间了解到更多内容,在饭后茶余也可轻松地阅读。 对中外美术的种种质疑,可以帮助我们打开思路,既不为前现代启蒙主义所困扰,亦不限于现代形式主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高昌故城;高昌故城遗址平面图;高昌故城内遗址分布图;菩萨像;儒童子;佛头像等。
“画像石可说是一种石刻绘画,这种造型艺术,按成型技术来说,应属雕刻;依其整体艺术形态而言,实似绘画,故习称为画像石”。准此,本书所谓的汉代画像石就是汉代的画像石。本书从汉代画像石兴衰始末、画像石建筑的营建、为神明更为死者的建筑、汉人入神升仙的境界、汉人身后的理想家园、汉代画像石的艺术特点、汉代画像石的著录和收藏等7个方面对汉代画像石作了简明扼要、深入浅出的介绍,重点介绍了汉代画像石的建筑形式和题材内容。书中插有80余幅图像,可与文字对读。读了本书,对汉代画像石会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在欣赏汉代石刻艺人留下的精美作品图片的同时,增长中国古代艺术和中国古代历史的知识,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和旅游生活。书末附深度旅游资讯,为读者参观考察提供一个参考。
宁寿官花园的营建始于乾隆三十五年,四十四年完工,是乾隆为自己归政后设计的居所。玉粹轩即位于花园的第四进,坐西朝东,三开间,歇山顶。钦命绘制室内明间西壁通景画,则为乾隆四十年。通景画在清官档案中又称作线法画,它以中西技法相结合的方式制成颇有立体感的整壁图画,利用视象错觉延伸室内空间,因成一种独特的室内装修形式。占满玉粹轩明间西壁的通画,便是借用壁前的落地罩之“实”,而以画笔推出进深之“虚”,以成罩内的一个视象空间。画中灯笼框夹纱落地罩的式样与通景画前方的落地罩几乎相同,惟前者的隔心与横披心为山水画和花鸟画,后者为团龙八宝芝麻纱。
丛书的大部分作者,都是研究文物与考古的学者,作者在这里奉献的,是他们孜孜不倦研究华夏文明的心得,是他们辛辛苦苦探寻华夏文明的收获。作者们说道的不仅有收获的喜悦,还有探索的艰辛;不仅有珍宝出土的传奇故事,也有探索者自己的离合悲欢。丛书探讨的,是人们触摸得到的曾经深藏在历史尘埃中的华夏文明,拂去历史尘埃,这些神州宝藏便见绽纷光彩。沐浴文化的雨露,蹈循历史的印迹,我们可以聆听到华夏文明演讲的千古足音。古老的华夏文明,像是一座巨大的迷宫,销住了太多太多的秘密。我们的作者们领先一步,进入这千古迷宫探秘,一睹尘封的光彩,他们愿意与读者分享先睹的快乐,与素不相识的老少读者进入时空隧道,一起寻根,共同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