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寺研究(第4辑)》为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龙门石窟研究院汇编的大型研究论文集,其作者来自敦煌研究院、云冈石窟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德国海德堡科学院等的石窟研究机构和大学。该论文集的的内容丰富,包括石窟考古研究、艺术研究、造像研究、壁画研究、佛教研究以及石窟寺的环境监测、保护材料、保护工艺等保护方面的研究。 显示部分信息
玉器是中国古代工艺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本书集中选编了中国历代玉器的纹样造型近400幅,编者通过原器物墨拓法和少量的线描图案,准确而细致地表现出了中国古代玉器的原有纹样和造型,生动再现了中国古代玉器的迷人风貌。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藏丰富。中国人眼里的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在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以至于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崇高品质的象征,即所谓“君子佩玉”。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随着时代的演
本书为“美术考古学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分为历史研究和理论研究两篇,共二十三章,主要内容包括美术考古与图腾崇拜,人形器及其文化意义,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动植物杂糅与龙凤文化,汉画像宇宙象征主义图式及其美学意义,论汉阙及其画像的象征意义,“龙学”及其“现代转换”质疑,弗洛伊德的文艺心理学方法,阿恩海姆与文艺学的格式塔方法,超文性戏仿文体解读等。
在研究山西水陆寺观壁画的图像系统样式之中,《神衹众相:山西水陆寺观壁画中的艺术与科技价值》选取了其中八殿(山西境内现存十一殿水陆壁画)进行了全面梳理,从构图、造型、线条、色彩、内容考释均作了系统化的研究,为山西水陆寺观壁画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大量的田野考察图像资料与提取的人物线稿,为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掌握壁画中的信息资源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
雕漆工艺在中国漆工艺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其制作工艺之复杂,品质之精良和雕漆品种的多样化,以及雕漆作品所独具的艺术美感,在漆工艺品种中独领风骚,是故宫现藏漆器品种中数量、品质的漆器制品。 雕漆,是使用天然漆树上分泌出的一种液体,经加工提炼调制成多种色漆,髹涂于各种器物胎骨上,雕制成色彩斑斓的各种漆器。 据明代隆庆年间安徽新安平沙漆工黄成《髹饰录》“雕镂第十”剔红条中记载“剔红,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此后明天启年间浙江嘉兴西塘漆工杨明(号清仲)加注补充到“唐制如上说,而刀法快利,非后人所能及,陷地黄锦者,其锦多似细钩云,与宋元以来之剔法大异也。”这一记载表明我国唐代雕漆技法
在研究山西水陆寺观壁画的图像系统样式之中,《神衹众相:山西水陆寺观壁画中的艺术与科技价值》选取了其中八殿(山西境内现存十一殿水陆壁画)进行了全面梳理,从构图、造型、线条、色彩、内容考释均作了系统化的研究,为山西水陆寺观壁画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大量的田野考察图像资料与提取的人物线稿,为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掌握壁画中的信息资源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