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宋茶之韵,更显茶文化一枝独秀的魅力。力作《宋画茶韵》,与一众研究从茶史研究宋茶不同,它另辟蹊径,以宋画中茶画作品为切入点,细细鉴赏,从中体味宋人如何以茶品道、以茶品诗、以茶品禅,并深入挖掘为今存茶史载籍失载的一些宋茶文化细节,从而解开前人未解的宋茶文化之谜团,向读者展示了宋画空间中的风雅生活、宋画中的茶事、宋画中的茶器、宋画中的茶俗、宋画中的茶艺、宋画中的茶道,完整地揭示了茶器之形与茶艺之心,将两者完美结合,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丰富多彩的宋画茶韵。 是书,文字飞动,语言幽默,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愿向读者力荐佳作。
《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术考古学,它的研究不是简单地对“逝去”物品的发现与发掘,重要的是通过美术考古的重新审视:以文化的理念,揭示对象的文化意义,因为任何一件“过去”的物品,随着时间的流逝,物品之中总在不断地沉淀着文化;用审美的眼光,发现对象蕴涵的美的因子,从而再度激活起这些物品。
《岩石上的呼麦:达茂草原岩画巡礼》所收文章,是著者萧立广、谭士俊十几年前学习研读盖山林先生《阴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乌兰察布岩画》(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的一些散乱的随笔,将这些文章整理修改,编辑成此书。书中所研究的岩画承载了大量的达茂草原及其周边地区文明的内涵,对于弘扬草原文明具有积极作用。
本书是一部研究贵州岩画的专著,比较全面地描述了迄今为止在贵州境内发现的岩画。除了对岩画本身作了细致的描述之外,还对这些岩画分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作出了描述。并运用了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的方法,对贵州岩画中的图象以及一些符号进行了识别、考证和阐释。本书还将贵州岩画同邻省的岩画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对贵州岩画的年代断定和族属断定也作了一些推测。贵州岩画是一个正在迅速消失的文化遗迹,本书写作的目的之一便是对这个文化遗迹进行资料性的抢救工作。
四川东汉陶俑题材广泛,有说唱、庖厨、乐舞、侍者、劳作、部曲,还有车马、楼房、家禽和镇墓的“方相氏”等,以反映广大民众现实生活的部分成为其精粹。四川东汉陶俑的大量出现,当然与厚葬之风和升仙思想有关,这为我们研究汉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思担观念和信仰习俗等方面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形象资料。 从已发现的四川东汉陶俑来看,主要有灰陶、红陶和釉陶。有的俑通体施白色化妆土,外涂朱、黄、绿等色。这些陶俑多为模制,也有捏塑或两者兼用。在制作中,往往头、手及身躯分模或另行捏塑,但拼合在一起又能自然天成,所以既是同一模又各具风采,互不雷同。 四川东汉陶俑具有单纯、质朴的美,它不求细部的刻画,更多地运用夸张手法追求神似,特别是人物神态的刻画真切细致。他们的面部永远留存着令人过目不忘的微笑。我们无法想
郑裕彤是香港超级巨富。郑氏集“珠宝大王”、“地产大鳄”、“酒店巨子”、“鲨胆大亨”于一身。 如果郑氏无缘成为老板的乘龙快婿,他或许无缘成为超级巨富;如果他不靠自身的努力,肯定就不会有之成就。 1943年,金铺伙计郑裕彤有幸娶老板周至元的爱女为妻。在郑氏的主持下,周大福金行在同业中脱颖而出,金饰居同业的首位;全港每年进口的钻石,周大福就占有三成;香港金铺珠宝行老板有成千上万之多,惟郑裕彤雄踞“珠宝大王”宝座。 1970年,郑氏成立新世纪发展公司。他兴建的新世界中心和香港会展中心,在20世纪香港建筑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笔。 郑氏还热衷酒店业,他兴建、收购、管理的酒店有百余家之多,形成一个环球酒店王国。他一手兴建并经营的丽晶大酒店,与半岛、文华、香格里拉并列为香港名酒店中的“四大天王”。 20世纪80
玉器是中国古代工艺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本书集中选编了中国历代玉器的纹样造型近400幅,编者通过原器物墨拓法和少量的线描图案,准确而细致地表现出了中国古代玉器的原有纹样和造型,生动再现了中国古代玉器的迷人风貌。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藏丰富。中国人眼里的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在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以至于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崇高品质的象征,即所谓“君子佩玉”。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随着时代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