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慈溪上林湖为越窑的中心产区,其中后司岙窑址是烧造秘色瓷的*主要窑场。2015-201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发掘,发现晚唐五代时期的堆积,出土了大量的秘色瓷器,产品种类丰富,不仅为法门寺地宫和临安钱氏家族墓地出土秘色瓷找到了产地,许多器物为首次面世。沈岳明、郑建明主编的《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选取后司岙窑址出土秘色瓷器及窑具、装烧标本近200件,并选取法门寺地宫和临安钱氏家族墓地出土秘色瓷做比对,展示其*新发掘和研究成果。
文物展具与装具的设计制作,是展览陈列、保管、产品设计、文物预防性保护的交叉领域,除了关注形式美,更要重视文物安全。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内容借助展览实践案例,论述文物展具设计制作的理念、原则、方法、工艺、技术,以及展具的模块化、标准化、系统化、易拆解性、可持续性与绿色设计乃至新兴技术的使用等。下编借助装具设计制作和使用的诸多实践案例,介绍如何为文物设计、制作适宜的 合理包装 ,确保文物在日常保管及长途运输中的安全。另外还介绍了符合博物馆使用需求的多种新型包装结构,阐述装具设计制作与使用中的节能减排与环保低碳理念,这也是博物馆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本书理论结合实践,书中所配1500幅彩色照片和线图均为著者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一手资料,图文并茂地描述了各类文物展具与装具的制作流程。
山西博物院前身为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是中国早设立的博物馆之一,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1953年起称山西省博物馆。2005年建成开放的山西博物院坐落在龙城太原美丽的汾河西岸,2008年起向公众免费开放,成为全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山西省zui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院藏的40余万件文物荟萃全省精华,其中新石器时代陶寺遗址出土文物、商代方国文物、两周时期晋及三晋文物、北朝文物、石刻造像、历代地方陶瓷、金代戏曲文物等颇具特色。
《颐和园藏明清家具(英文版)》遴选了颐和园珍藏的明清家具六十余件。图版大气精美,书前有田家清先生专门为《颐和园藏明清家具(英文版)》撰写的颐和园藏清代宫廷家具的介绍性文章,针对性较强。为古典家具收藏者和爱好者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为配合城中村减挂钩试点项目 沂南河阳社区 民生工程建设,2013年6月9日至7月26日,山东省文 物考古研究院、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联合临沂市、沂南 县文物部门,抢救性发掘了三座清代墓葬,从M1中室 和M3二室棺内发现大量丝绸织物,随即进行了初步清 理。 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由山东省文物保护修 复中心、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和沂南县博物馆联合成立 项目组,对文物实施了保护,修复的纺织品包括帽、 衫、袄、褂、袍、裤、靴、袜、腰带、丝带、被、褥 等。在保护修复过程中,工作人员对丝织品文物的显 微结构、花纹图案、服装款式、剪裁工艺等信息进行 了深入分析研究。 这批精美的丝织品款式多样、织造细腻、纹样复 杂,对研究沂南县当地清代望族家族墓地的葬俗、礼 仪、婚姻、服饰风俗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王传昌主编的《煌
无论如何,诗只是歌,只是乐,而不是思想史、社会史、风俗史,但这唱彻五百年的歌与乐中,却包含了思想史、社会史、风俗史中最切近人生的一面。欢愉、忧戚、哀怨、愤懑,诗思中蕴蓄的人生伦理、信仰道德、价值观念,乃至思维方式、情感意志,却又是思想史、社会史、风俗史中精纯的一章。而与史不同的是,诗且携着思想的精灵、语言的精灵,穿越逝水流年,于是,在有意与无意的考古发现中,精神的与物质的闪光碰和在一起,若干散落的历史断章,竟因此可以编联成篇,而一些久已在生活中失去位置的昔日名称,也在这文化遗存中相遇它曾依附之物,于是“名物”中曾经有过的活力,竟可以为这历史的一章注入生命的气息。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八章,借助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展览实践案例,对文物展具设计制作的理念、原则、方法、工艺、技术,以及展具的模块化、标准化、系统化、易拆解性、可持续使用、节能减排、绿色设计乃至新兴技术的使用等问题展来论述。下编六章,基于装具设计制作和使用的诸多实践案例,论述了如何为文物设计、制作“合理包装”,确保文物在日常保管及长途运输中的安全,另外还介绍了多种符合博物馆使用需求的新型包装结构,并对装具设计制作中的材料节约、展具与装具的集成化等问题展来论述。书稿中配有1500幅彩色照片,皆为著者在长期实践工作中积累的一手资料,配合20余万字的文字描述,便于读者深入学习和理解文物展具与装具的设计制作。
刻铜墨盒,盛行于清末民国的文房用具,用于储放墨汁,供毛笔蘸用,因盒体用铜制作、盒面镌刻精美文字图案而得名。它诞生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作为文人案头的之物,曾替代砚台近百年。由于硬笔的普及,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退出历史舞台,被称作“最后的文玩”。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民间收藏活动复兴,人们开始集藏刻铜墨盒,现已成为新兴藏项中的热门,倍受知识阶层人士的青睐与追捧,收藏者、研究者与日俱增。 李广君著的《欢天喜地》是刻铜墨盒专题藏品的部研究著作,集中展示了刻铜婴戏的独特魅力,系统阐述了铜墨盒上婴戏图的历史由来、民俗寓意、艺术风格和工艺价值,填补了我国民俗文化和工艺美术研究没有刻铜婴戏图的空白。
本套书分为“天边的彩云”和“文明的脚印”两册,“天边的彩云”从东方翰典文化博物馆所藏的近千个香薰炉中,筛选了年代、制式、材质等有代表性的150个香薰炉加以介绍;“文明的脚印”则从博物馆藏品中遴选了160方制式、材质、名款准确的砚台加以介绍。
《染缬集》通过绘图、论证,首次详细地解析了古代织物的编织、染缬等过程,并制作了实物作为例证。文中还收录了王先生有关中国古代纺织史研究的理论文章,如《中国纺织史研究的若干课题》、《中国丝绸文物出土与保护概况》等。另有染缬样品和染缬工序的详细图解,如汉代织绣品朱砂染色工艺、马王堆汉代印花工艺、骨螺染色工艺等。
《雍正家具十三年:雍正朝家具与香事档案辑录(套装上下册)》是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汇总》中雍正朝有关木材、家具、家具陈设以及香料等相关的内容摘录出来,集结出版。方便研究、收藏家具或香事者查阅参考。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汇总》有关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木作、漆作、玉作、杂活作等各作,记录详备,涉及活计的传做、打样、呈览、修改等过程,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梵华楼藏宝·供器》主要内容包括:室般若品珐琅佛塔、室无上阳体根本品珐琅佛塔、室无上阴体根本品珐琅佛塔、室瑜伽根本品珐琅佛塔、室德行根本品珐琅佛塔、室功行根本品珐琅佛塔、瑜伽根本品供器、室德行根本品供器、室功行根本品供器等。
《历代农民起义军钱币》由罗卫编著。纵观历史,从秦代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续有发生,但建立政权后并铸造发行钱币,则始于北宋李顺的大蜀政权。《历代农民起义军钱币》即从大蜀李顺的铸币开始,一直到清代太平天国及金钱会的铸币,均收录在册。作者不仅收录各个时期农民起义军的普通铸币,其中一些凤毛麟角、难以一见的,如北宋淳化、至道年间茶贩王小波、李顺所领导的大蜀政权(建元应运)时所铸的“应运通宝”,明末义军徐寿辉的篆书“天启通宝”,清代张献忠大西政权所铸的背为“川、户”字的“大顺通宝”,大西政权用于奖赏有功将士而铸的“西王赏功”,太平天国早期所铸的“天国通宝”等,这些极为罕见的钱币,也都有收藏。
器皿的古今之变,虽然一时难有察觉,却是客观存在的。商周礼器经过春秋、战国,到汉代已经所剩无几,汉人对前代的铜器多不认识,所以后汉经学家制定礼器多不合古制。直到北宋,金石之学兴起,把古钟鼎彝器图写成书,追三代贵遗风,禆益庙堂,宋、元、明、清四朝,无不受其影响。古人笔记杂着零星记载的各种用器,大多语焉不详,缺乏研究,仅仅可以看作资料,器皿作为专门学问,应该从宋代的考古之学开始。 本书是广泛收列各种器物名称,包括正名、别名、俗称、古名、今名等:整体及部件名称。共收词五千九百二十五条,正文插图一千九百零七幅。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目标与设计》在实践上,将理论成果经过试点后进行了区域推广,除了在一般性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活动中逐步渗透有关理论与技术而取得普遍的教学改进外,还开发并实施了如下三种实践策略:“小窗口”课堂观察,课程策略逆推教研范式,以及课程纲要三级撰写机制。这三种实践策略都极具创新性,对郑州市的教育教学有指导性和针对性。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目标与设计》由理论创新的实践创新必然会得到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实现了以规则带动转型,教学效益明显提高;实现了以技术带动发展,教师专业化程度切实提升;实现了以专业带动合作,校本教研品质大大升级。简而言之,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本书力求以一种图并茂的形式,向广大军迷介绍中国古代武备的一些碎羽片鳞。
在实践上,将理论成果经过试点后进行了区域推广,除了在一般性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活动中逐步渗透有关理论与技术而取得普遍的教学改进外,还开发并实施了如下三种实践策略:“小窗口”课堂观察,课程策略逆推教研范式,以及课程纲要三级撰写机制。这三种实践策略都极具创新性,对郑州市的教育教学有指导性和针对性。 由理论创新的实践创新必然会得到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实现了以规则带动转型,教学效益明显提高;实现了以技术带动发展,教师专业化程度切实提升;实现了以专业带动合作,校本教研品质大大升级。简而言之,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梵华楼藏宝·供器》主要内容包括:室般若品珐琅佛塔、室无上阳体根本品珐琅佛塔、室无上阴体根本品珐琅佛塔、室瑜伽根本品珐琅佛塔、室德行根本品珐琅佛塔、室功行根本品珐琅佛塔、瑜伽根本品供器、室德行根本品供器、室功行根本品供器等。
古玺印是指我国先秦以降至清代的以实用为主的官私印章。它与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以艺术欣赏为主的流派印属于不同的印章系统。古玺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的社会功能,小型、一般印面平整、可钤印文字或花纹,印背有穿或有钮,于是成为有别于其他器物的品类。古玺印最早是作为模印工具出现的,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玺印开始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信物,其中官印是各级官吏行使权力的凭证。从此,"信"也就成为古玺印最基本的社会属性。古玺印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时代特征鲜明,它的存在和发展,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古玺印史是我国文化史不可或缺的分支。古玺印文字及其中的官名、地名、称谓、姓氏,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其瑰丽多姿、风格各异的篆刻艺术,更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奇葩。
刻铜墨盒,盛行于清末民国的文房用具,用于储放墨汁,供毛笔蘸用,因盒体用铜制作、盒面镌刻精美文字图案而得名。它诞生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作为文人案头的之物,曾替代砚台近百年。由于硬笔的普及,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退出历史舞台,被称作“最后的文玩”。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民间收藏活动复兴,人们开始集藏刻铜墨盒,现已成为新兴藏项中的热门,倍受知识阶层人士的青睐与追捧,收藏者、研究者与日俱增。 李广君著的《欢天喜地》是刻铜墨盒专题藏品的部研究著作,集中展示了刻铜婴戏的独特魅力,系统阐述了铜墨盒上婴戏图的历史由来、民俗寓意、艺术风格和工艺价值,填补了我国民俗文化和工艺美术研究没有刻铜婴戏图的空白。
《汉字铜元》收录了民国元年至民国十五年间四川、甘肃、湖北三个省的军阀及民间铸造的汉字铜元1050枚,包括“官方”和军私铸造的正式行用品、趣味品以及近现代赝品等。汉字铜元分支较多,目录必然冗长复杂,为了一目了然,查阅轻松,《汉字铜元》简化了总目录,设置了分目录和支目录,查阅简单,搜索方便。阅读《汉字铜元》时,建议通篇概览,而后细观,便于理解和口常参考对照。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目标与设计》在实践上,将理论成果经过试点后进行了区域推广,除了在一般性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活动中逐步渗透有关理论与技术而取得普遍的教学改进外,还开发并实施了如下三种实践策略:“小窗口”课堂观察,课程策略逆推教研范式,以及课程纲要三级撰写机制。这三种实践策略都极具创新性,对郑州市的教育教学有指导性和针对性。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目标与设计》由理论创新的实践创新必然会得到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实现了以规则带动转型,教学效益明显提高;实现了以技术带动发展,教师专业化程度切实提升;实现了以专业带动合作,校本教研品质大大升级。简而言之,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西夏钱币研究》作者牛达生从对前人著录资料的系统整理入手,以出土西夏钱币资料为主要依据,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发表的50余篇论文、报告,进行了系统的调整、归纳、充实和提高。分别就西夏钱币的考古发现、西夏文钱币、西夏汉文钱币、西夏铁钱、西夏货币经济、西夏遗址出土大朝通宝和西夏对钱等进行了专题研究,是部全面、系统研究西夏钱币的专著。文后附录《西夏钱币重要文献资料辑录》《宋夏常见钱币术语释义》《西夏钱币论文、资料索引》,颇便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