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是先秦时期重要的身份标志,玉器的使用则是当时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对史前和夏商周三代玉器及用玉制度的研究成果,分 玉之辨 玉之用 玉之埋 和 玉之史 四个主题,从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考古材料三个维度,对当时的玉器和玉文化等诸方面做出了具有深度的综合考察,希望由此揭示中国早期玉器所蕴含的礼制传统和政治文化内涵。作者亲身参与了多处重要先秦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在此基础上有机结合文献记载,因此对先秦玉器与玉文化得出了确实而透彻的认识。
古方编著的《中国古玉器图典(精)》是一部图文 并茂的中国古代玉器研究和鉴赏工具书,有较强的资 料性和实用性。全书分为中国古代玉文化概述、玉料 及产地、制玉工艺、器形与纹饰、仿古玉辨伪与鉴定 和古玉研究主要文献索引等六部分。材料新颖,解释 详尽,内容全面系统,具有权威性。
石峁玉器是始于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重要遗物,是研究论证石峁遗址遗存性质以及石峁文化发展的重要物证。南于各种客观因素,大批石峁玉器脱离了原始环境,流散于世界各地,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研究石峁遗址的历史文化和玉器史是一个巨大的缺陷。在这个关键时刻,石峁文化研究会主动承担起了 保护石峁遗址和抢救石峁文物 的重任,通过不懈的努力,不仅石峁遗址的发掘取得了 石破天惊 般的重大发现,而且石峁文物的抢救征集也硕果累累。今天我们以分享成果,提供资料的形式,首先选择有代表意义的石峁玉器编纂成书,展示给大家,希望《石峁玉器》的出版能起到一个拾遗补缺、推动研究的作用。
玉器,自沟通天地人神的礼仪用玉,至德行配玉、以玉喻德的佩玉,再到雅赏性用玉,承载着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人文情趣和审美意识,玉蕴吉祥,伴美人生。山西博物院藏玉,自周秦两汉的礼玉,而宋元明清的佩玉与赏玉,品类文全,内容丰富。此书遴选176件/套精美玉器,裒为集,以多角度精美图片为主,辅以重要玉器线图和简明的鉴赏图说,系统梳理了山西博物院玉器收藏特色与实绩,集中表现了山西省玉器发展的简要历史。无论对于玉器收藏还是玉器研究,都是本难得的图录著作。此系通过政府采购所取得的 山西博物院藏品概览 系列丛书之一。
秦雷主编的《颐和园藏文物大系(玉器卷Ⅱ)(精)》为系列丛书《颐和园藏文物大系》之玉器卷的第2本。玉器卷收录颐和园藏玉器172件,本书收录约二分之一。 颐和园藏玉器从汉代至晚清,其中多为乾隆时期的玉器,其中一部分为乾隆御用之器。其用料、设计、做工堪称玉器中的上品。 此次颐和园藏玉器系首次公开系统出版,可为玉器鉴赏、收藏和研究提供不可多得的标准器,同时也为现代玉雕等领域提供可借鉴的工艺、纹样及雕刻手法等参考。
颐和园是清代修建并遗存至今的皇家园林,也是 我国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颐和 园存有清代遗留的陈设收藏文物四万余件,秦雷主编 的《颐和园藏文物大系(玉器卷Ⅰ)(精)》为《颐和园 藏文物大系》系列中玉器卷**卷。颐和园共有玉器 藏品六百余件,年代集中在清中期和清晚期两个时期 ,普遍为清代宫廷玉器,尤其以清中期部分*为精彩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书挑选出精品玉器文物 171件,分作1、2两卷形式出版,是对清代宫廷玉器 资料的重要披露,同时也是对颐和园历史研究的重要 资料。
《中国古玉器图典》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近代出土和传世的玉器。全书分为中国古代玉文化概述、玉料及产地、制玉工艺、器形与纹饰、仿古玉辨伪与鉴定、古玉研究主要文献索引六大部分。最后附有“器形与纹饰条目索引”,便于读者检索,知识系统、全面,可谓古玉知识的百科全书。
玉器是良渚文化的国之重器,礼之所依。玉器上的纹饰,是用远古美学观念所创造的,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艺术符号。本书以考古资料为支撑,从艺术学视角分析良渚文化玉器的形制、纹饰、工艺等要素,探讨典型纹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解读玉器所承载的良渚人的信仰与精神。玉器典型纹饰中蕴藏着丰富的良渚元素,浸润着一个民族的审美记忆和情感共鸣,将玉器纹饰古为今用,通过创意设计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审美的认同点进行合理转化,推动地域特色城市文化IP、文创产品开发和良渚玉器纹饰艺术的美学传播,让更多的民众重新认识、理解和发现良渚文化之美,具有现实意义,亦是本书编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巴、蜀王国曾是活跃于现今我国四川及鄂西的两个十分发达的古王国,但是它们的真实面貌很少为世人所知。 千百年来,人们对它们的了解仅限于有限的古史资料。虽然20世纪初广汉玉器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兴趣,但是仅限于学术界少数人,并未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1986年夏天广汉地区三星堆两个祭祀坑和2001年春天成都西郊古蜀文化遗址的发现。是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两个遗址都有大量青铜器、金器,玉器、陶器等文物出土。这些文物仿佛是古蜀文化高度集中的信息库。虽然它们不能涵盖整个古蜀文化,但是它们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它们向人们揭示了古蜀国曾经有过的辉煌。 此一发现立即引发了许多考古工作者进一步的探索,以及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投入。形成了考古学界和史学界一大研究热点。 本书将通过一批与巴.蜀
本书综合梳理了中国商代晚期以前考古学文化的谱系格局和发展演变状况,提出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庙底沟时代就已形成早期中国文化圈或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其范围涵盖现代中国大部地区。本书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精彩地描述了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的曲折而又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这是迄今为止运用考古材料考察早期中国形成过程 为深入、全面、系统的一部研究著作,对于我们认识古代中国甚至现代中国的政治、历史和文化,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本《佩玉将将(精)》由李惠新和丁峰所著,共收录了上自公元前十六至十一世纪(商代)、下至公元一至三世纪(汉代)时期的古代玉器100余件,是作者精心遴选的具有一定鉴赏学习价值的“信利古艺术馆”中部分藏品。从时间跨度看,所录的玉器基本涵盖了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及发展过程中的用玉规范,其时代风格明确,艺术特征鲜明,并附有言简意赅的有关古代玉器收藏鉴赏和切磋探讨的经验与心得,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玉器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参考读物。 这本《佩玉将将(精)》适合古玉器研究者阅读。
玉,一个美好的字,它伴随着一个民族度过了漫长的历史。 人类共同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惟有中国在铜器时代之前雕琢出了一个玉器的时代。20年间不断地考古,知识是慢慢积累起来的。 人类历史的一个现象,在不同的地域,相似的事物会同时发生,隔着高山大海也是如些。在树木年轮一样的大地断层中,石器上面是青铜器,再上一层是 铁器,上面是生活在今天的人们。 本书的这些玉器物涵盖了前玉器的主要品种,大体上反映了黄河流域从新石器晚期至夏代的玉器文化面貌。对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的器的选用,算是一种补充,在北方的玉器文化中它不可忽视。
李枝霞主编的《玉环文物概览》简洁明了地展现凝聚着玉环人民的智慧与魅力、融合着地方历史与本土特色的文化遗存,为玉环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提供参考。在近几年的文物工作经历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参考玉环地方史志资料的记载,进行深入翔实的再调查、分析和研究后而认真筛选、充实形成的。本书的文字介绍力求通俗易懂,随文附有众多照片图片,皆为当前实景,以利读者直观了解相关内容,准确感知我县的历史文化遗存现状。《玉环文物概览》将填补玉环文物史志的空白,为研究玉环历史、地理、宗教、艺术、经济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城乡建设、文化旅游、宣传教育和对外文化交流等部门的工作,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希望本书的出版对普及文物知识、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促进全县文化遗产研究和文物保护工作,